余 家 的 骄 傲
根据江西修水长茅《余氏宗祠》中记载,余家世代书香。在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于宋淳熙六年(1179年)为长茅余氏撰写《重修宗谱》《序》中载文:“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廉保勋名之振。四代五尚书,能为帝王分忧。守俸禄如井泉,抚百姓如妻子,显江右(江西)之文献,守豫宁(修水、武宁)之望族”。这是宋代帝王对余氏宗族“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的历史功勋的高度评价。
到了二十世纪的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余氏中将六人,少将八人。少将师长余程万苦守常德抗击日本鬼子横山勇中将带领的11军的9万多人进攻常德,余程万带领全师8千人吸住鬼子,迎来大军的迂回包围,重创了小日本。坚持16天16夜,集结重兵打败日本鬼子10:1的进攻。胜利之后,著名作家张恨水为此专门写书一本,以彰显余氏之威。
当时余程万任国民党第74军57师师长,他率领全师八千多人和9万多日本鬼子的对抗,守住了常德城,直到弹尽粮绝,守城官兵削竹竿为枪,还通死12名爬城日本鬼子,致使日常鬼子上万人死亡。全师部队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全师在弹尽粮绝时撤出来伤病员只有八十三人生还。常德保卫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也打出了余氏家族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赤胆忠诚。擅长写儿女情长的著名作家张恨水,一改常态,应用白描手法,著作出一本《虎贲万岁》的长篇巨著。一时成为民国时期畅销书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余氏门中有中将二人;余立金,湖北大冶人,官至空军政治部委员;余秋里,中将军衔,被毛泽东称为:“老实人”;少将十七人。
余 永 美 协
老太爷余正德,逃难到房县,学医成名,积德行善,被清政府授予“勇于为善”称号。爷爷余延龄在民间三十年担任县财政委员,把自家积蓄拿出来赈灾,受到社会好评。一生好诗词,著有《养气诗斋》一本集子。从太爷手中开的药铺《余家美协》一年四季为穷人舍药治病做善事。
回到现实,在我们房县西关《余永美协》的家族中,在锦字辈中,二伯余锦辉被二丁抽一,参加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习,改名余明生,结业后参加地方维护治安。大姑余锦蓉1937年参加房县地下党作抗日宣传活动,后在1939年10月份加入共产党,在中原新四军江汉军区所辖的随县、枣阳一带担任县委秘书,后在江汉军区政治部干部团中任支部书记。全国解放后,担任上海石油炼油厂副厂长、重庆石油专科院校副校长、武汉市科技情报处处长等职务。父亲余锦云1948年5月参加解放军南下在武汉市总工会搞宣传。四爹余锦春在一解放就参加了共产党的工商业联合会担任副主任职务,后被支援老、少、边地区到了房县大山区九道梁当医生,救死扶伤二十年。五爹余锦成在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军,抗美援朝胜利后,余锦成被授予少尉职务,参加了鹰厦铁路的建设。七爹余锦寿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跟随李四光在祖国的大西北寻找石油。九爹余锦江高中毕业,因无职业,自愿到大山区务农,后来被地方上委以民办老师,在他带的学生中,出现了全山区第一个能考入县城中学的学生,就是他教出来的,他由民办转公办,最后担任小学校长,在调入县城以后,被评为高级小学老师。
吾辈中余策政,在改革开放中辞掉地市电台记者职务下海经商,现成为十堰市有名望的企业家之一。
余策康,在县财政局上班,任社保股长、中共党员。
笔者的儿子余昌源,也受父辈影响,勤奋好学,武汉大学毕业后又考研,在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内蒙古工作。侄儿余昌浩(浩然)高中毕业,考入英国留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
在2014年3月,时任房县县长蔡贤忠提出“振兴房县、恢复房县《忠孝名邦》”的“县风·家训”工作中,笔者将父辈所托之事作一个系统性的归纳,房县县委宣传部拟定将大西关《余永美协》作为良好家风作以宣传,还是本人建议,宣传别人为好。于是第一家宣传了《雷氏家族》、第二家宣传了《许氏家族》、第三家宣传了《朱家祠堂》。通过宣传别人,从中在这里都能找到和余家的渊源。而我们老家说是在郧县黄龙滩。
三次去郧县黄龙滩黄龙镇
在兄弟们的帮助下,根据黄龙镇余昌虎、余昌德、余昌明提供的《余氏家谱》第七卷中查出:余家祖宗是孔徒公的后人,第二十九世孙余道发——余世略——余作受——余师涟——余隆俊——余正德而传下房县《余永美协》这一支氏族。
关于《家谱》,本来是由北京大学毕业,跟随李四光搞地质工作的,我喊的七爹的,余锦寿他老人家在默默无闻地编写,可能也是后来工作、生活上受到刺激,又加上余氏家族病——高血压中风的影响,在2005年的2月22日,七爹突然地把这本没有编辑完成的任务交给了我。叫我继续编下去。于此同时,十堰弟弟余策政从黄龙镇上复印了一份《余氏家谱》回来,更加增强了我写这本家谱的信心。
这是一个义不容辞的工作,更是一次又花时间又花钱的事,我喜爱我的父辈们对国家忠君和我们这一代爱国爱家孝顺父母、团结和睦的兄弟姊妹们。我尽义务地把这个册子装订起来,其中仍有遗漏和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大家共同修改,如有再版时间就更完美了。
听父辈们说:“我们余家是从郧县黄龙人,第一次去黄龙,是看了十堰市张湾区文联主席王青玉老师的文章,2011年《武当文学》《魅力黄龙滩特刊》中《踏访黄龙古镇中》”一个叫余策鼎的人,我记住了这个名字,第一次去黄龙时我在街一问就问到这个人,他听说了我的来意,很热心的把我领到余昌虎家,余昌虎很快从家中抱了一大抱谱书出来,我很仔细的翻了一下子,发现我们《余氏家谱》中的始祖是黄帝的后人。中国人都是黄帝的传人。
余 氏 溯 源
据中华典籍记载,最早的一支是夏朝禹王之三子、黄帝第六代,名罕,命余氏。封下邳(今江苏省西北部)史称以姓宋,另一支是公元前五百年间晋哀候之子,黄帝第三十五世,西周成王弟叔虞第十四世由余,其长子来本,以父名取余,史称姬姓余,这两支是中华余氏的主体,另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中姓余者,构成中华余氏的总体。据2006年11月10日北京新华网发布的新闻,中华余氏总人口580万,居全国百家姓中第四十位。
第一次上黄龙镇是在堂弟余策君开车送我上去的,到黄龙滩黄龙镇上去寻祖,一是听了父辈的人说我们房县大西关《余承美协》的家族是从黄龙镇上一口锅中分出来的。后来从爷爷余延龄的一首逃难诗中才看出来。哭族兄欣然:《并序》“欣然家讳延炯,郧之黄龙镇,世代簮缨人,以六少称之,性慷爽有大志,以家道中落,未仕任。邑六区区长,素以爱民为怀,凡遇远近贫乏,辄量力救济,有及时雨之风,避难往依之,以素不相识而慨资百元,无吝色”。
二次上黄龙,弟君少爷生日,中午在《西关街》午餐,下午我一人搭201路车去小峡口,去时因中秋临近,昌虎辈晚,只好购一盒月饼拿去,去后昌虎夫妇二人在田园中抗旱。赶着回十堰。也是策政指挥,安排余策君把刘西喊上,用车接到花果,整个大家族都在吃晚饭等我一人,晚餐在惠景宾馆。实在汗颜报歉。
第三次因策君的小女儿十二岁,其生母范金铃接着在枫丹白露宾馆待客,我和弟弟策康到十堰。遇乡亲刘丹嫁女,策康去行情,为搭他车回房。上午有空,我去黄龙。走在路上打了一个电话给昌虎。这次我把媳妇吴小艳带上了,余策君去武汉调货没在家,去后昌虎把兄弟昌德、昌明约去,中午在他家吃午饭,昌明把《余氏家谱》第七卷拿去,方才查到老太爷原有兄弟三人,“余正有、余正德、余正茂”兄弟三人是余隆俊的儿子,因为这兄弟三人逃难在竹山分手,仅我们太爷为孔德公后裔三十四代孙。
祖 宗 的 功 劳
查到老爷子余延龄诗中提到的余延炯生子余锦纲。他们属师荣公余隆印子余正卓的儿子。
余延炯:郧阳实业学校一堂毕业生,字朗若,号欣然,生于光绪十五年(1890年)生子余锦綱,符合老爷子诗中所叙。族兄欣然,名讳为延炯,这就对位了。但我们这一支属于余师涟后裔,到余正德时已为第三十四代孙。在王青玉老师文中所提的四川做官的是余隆廷,字云卿,道光六年(1827年)己酉科拔贡以通判加盐提举衔,告假还乡时遇襄匪滋事,带领练团堵击,事后有功,清廷保加知衔归四川补用,咸丰八年(1858年),奉署酉阳直隶川西湖捐输案内保,以知府用。十一年(1861年),又任四川松潘直隶同知,同冶六年(1868年)任知府。十年(1870年),四川眉州五年团防,后以道员、赏戴花翎,十二年(1872年)署泸州直隶总督,又因功,保加盐运司衔,因功内保加二品衔,四川后补道台。
生子正衷:禀生,发四川后补同知,字耕,号子恒,又号伯炎生。
根据《历史与黄龙滩的某些关联》一文中所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年),黄龙镇黄州会馆落成。该会馆是清代黄州八县(黄安、红安、黄梅、黄岗、靳春、浠水、麻城、罗田、广济)来十堰经商的同乡会组织集资兴建而成,同年3月襄阳匪患一部从房县大木厂沿堵河到黄龙滩以西的鲍家店,黄龙滩乡绅余隆廷(师荣公支下三十三世孙)隆廷生子正衷、正崇、正常、正达、正绪)。王青玉主席文中提到的:余家有子在四川为官,官至省部级就是指的余隆廷。
余隆廷:字云聊,号乘时,生于道光六年(1827年)。
余隆廷带领黄龙滩、大峡、舒家沟等地方乡勇抗击土匪,杀死土匪首领李为源,后来白莲教首领张瞎子杀回黄龙。后退守之武当山。余隆廷30岁时也因抗匪有功被清朝加封,后在黄龙修建余家祠堂。与黄州会馆并立。祠堂大门对联是:“宗祖功德流芳远,子孙孝贤世泽长”。进大门迎面是大厅,在大厅柱联上:“凤落贵家增吉祥,龙登福宅长兴旺,‘横联’为‘合家欢乐’”。再后来被挪作它用。根据余昌德回忆说:“黄龙镇上人口,余姓占其三分之二。
繁 华 的 老 家
当时黄龙镇商埠兴旺,紧靠堵河,又是两河交汇之处,大河边有大、中、小三个码头,每日里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成吨的山货,整船的百货从这里装船启运和卸船下货。入夜,街灯照辉如白日。河面上灯火辉煌,街里边酒楼,商埠人来人往,喝酒的猜拳行令,店铺伙计算盘珠子打得山响,更有那下苦力的搬运工,背着货物、踩着悠悠晃晃的跳板,背着上百斤的货物装船卸货。白天,黄州会馆的对台戏一场接一场。逢年过节更胜之。黄龙镇被誉为小武汉之称。凡在此做生意的无不发财。
黄龙镇的热闹被当地编成了一段顺口溜:“叶大州府、门楼县,‘皮鼓’好像金銮殿,问你为啥不到黄龙滩,我无事不到外国转“。
这里说的叶大、门楼、皮鼓都是堵河上游的码头地名。
以为序。
根据老本《余氏家谱》中摘录:余氏家规、家教、家训摘自以下:
余 氏 家 规
为臣尽忠,为民守法,为子尽孝,修德。
家 训
德必光大贤必名,功必维国福必润,文必精专品必修,道必相傅信必存。治必勤俭家必和。孝必敦诚友必亲,赌必惩戒惰必克,迁必殷实业必兴。
十 劝
劝积善,劝孝父母,劝友兄弟,劝睦家族,劝重丧祭,劝慎婚礼,劝务本业,劝训子弟,劝书母教,劝早完粮(税课)
家规·家教与家风
在《郧县黄龙滩续修余氏宗谱序》言中,深究余氏家族常盛常兴之因,盖因家规有三:一崇德;二兴学;三劝勤。
崇德者:明人伦、恪孝忠、乐善施、睦族邻、守谦恭、正品行、尚节俭、慎言行、远诉讼、知廉明,多宽容是也。
兴学者:教子孙行重启蒙,兴痒序不吝资银,教礼义晓知贵尊。治性情研习诗文,精六艺有专攻,学处事至诚至真是也。
劝勤者:薄寒之家必殖六畜、以资家境,耕耘之人多披星月以盼年禾丰,善贾之商尤倚诚信以增库盈,有志之士常伴寒窗以图功名,后起之秀不循俗习以求鼎新星也。
赖此三者,吾族不兴哉。
母 训
家贫出孝子,国难识忠臣。子孝父心宽,妻贤夫祸少。羊跪乳,鸦返哺。
家无犯法之男,门无再嫁之女。
能根别人赛种田,不和别人赛过年。
兴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如同水推砂。
怜老惜贫,积福行善。
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做贼。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不丢猪,富不丢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成材的树不用棵(修枝),成气的人不用说。
(母训:笔者母亲谭学琴)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044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