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桂教授目前已出版著作100本,其中大学教材10本,两本是国家规划教材。
18.互相仿效法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社会、国家、民族之间免不了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在上古时代,各个社会之间的接触不多,而且也只是和邻近的社会发生接触。人类越进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越发达,社会间的交往也越频繁,交往的区域也越广阔。由于交往的频繁,就要互相学习彼此之间的民族语言,语言词汇之间互相不断借用,这些对人名的起法及使用,都带来一些必不可少的影响。
以辽、金时代为例,辽、金、元都是游牧民族。对汉人来说,他们是异族,在汉族区域住久了,很多人汉化了,便多以汉语命名,如奴、哥等字,如买奴、三宝奴、庆山奴、桑哥、常哥、燕只哥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命名时初步接受汉文化的标志。也有一部分人在本族的本名之外,另立一两个纯粹的汉名,如金人完颜承立,字献甫,本名庆山奴;独吉思忠,本名子家奴;萧观音奴,字耶宁;萧乐音奴,字婆丹,这些名字都可见其逐步汉化的痕迹。随着蒙古势力对中国的征服,建立了元朝。由于民族不同,帝王大将多不通晓汉语汉文,并且颇有以夷化汉之心,对汉人常赐蒙古名以示宠,无形之中,汉人也就有仿效蒙古名来取名的。
元代时,有不少汉人常取用蒙古名。如贾塔尔珲,本来是冀州人;张巴图,本是昌平人;刘哈喇布哈,本江西人;杨朵尔济、迈里古思,本是宁夏人;崔或本是宏州人,小字却取作拜帖木儿。
汉人取蒙古名,当时主要是由于蒙古人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元代统治者对于令他们满意的汉人,常常以赐名表示宠爱。如张荣造舟济师,太祖赐名兀速赤,并赐一个叫刘敏的人名为玉出干,次子世亨为塔塔尔,世祖为散祝台。有些没有得到赐名的汉人便加以模仿,一时形成风气。
陈振桂曾出版《起名八十八法》再版十多次,拥有众多的读者,21年6月又在广州出版社出版《起名实用大全》。
五四运动以来,西方很多作品被翻译介绍到我国,由于汉字和西方文字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用汉字来翻译西方的一些人名,一般采用音译法,这就需要有一个转写的过程。在翻译过来的人名中,如果音节较少,并且具有汉民族人名的特点,或翻译过来的人名第一个音节与汉语中的姓氏音同或音近,就直接作为人名。如:马丽亚、马丽、安琪、安娜;乔治等。
还有姓氏之后加上翻译过来的人名,如徐曼丽、惠丽娜、吴燕妮、许美妮、赵栗妲、萧约翰等。
这些人名一般都带有外国人名色彩,具有“洋味”,迎合了一些人的崇洋心理。于是,一些崇洋少年,也就用这种时髦的方法起名。40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许多的开放城市,这类人名也就从无意地起变成了有意地跟从。
还有一种现象,由于日本文字体系中至今还有一部分汉字,并且日本人一般也是利用这一部分文字来起名的。这对汉人取名也带来一些影响,利用日本人名中相连两个字人名。有的取名属于崇拜此人,如黄枭雄、田裕子(田中裕子的缩减)、薛苍健、杨宏田等。不过,这一部分人名可以看做是汉族本族的名字,因为从语音上并不具备日本民族语的特点,这些文字本来就是汉字。
近年来,由于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至于有些汉字不仅是取用日本人名的常用字词,甚至完全以日本人名的形式出现。比如,父亲姓张,母亲姓李,生了一个女儿,便取名为张李和子。和子,共同的孩子,取意很好。有些人对这种名字很欣赏,因为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父姓传统,父姓和母姓都在孩子的姓名中体现出来。它表明孩子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而是父母两个人的,继承了双方的血统。
人名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是因为政治的干预,元代汉人多用蒙古名即是;二是出于有意或无意的模仿,五四运动以来汉人名字具有外国人名色彩即是。
2021年11月26日
敬告读者:本人从7月2日起,将连续发表好名字的标准、起名的构思、起名的方法,但怎样才能起个好名字?具体可详细阅读《起名实用大全》。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092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