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以水命名的村庄
北码头
北码头在上世界80年代之前,“北码头”称作“上马头”(古代“码头”写成“马头”,因与中马头(今土桥村东北处)、下马头(今张家湾处)相呼应而名,是因此处码头处于张家湾运河段的上游。今改成“北码头”,而没有相呼应的“南码头”。然而,在明代中期,此处夹运河设有东、西两座码头,分称为“东上码头”“西上码头”,形成自然村落后,就以码头分称村名。清嘉庆十三年(1808)运河改道为今天的走向后,这里就不能再设码头了,但村名被保留下来,民国间,两个自然村落组成一个行政村,改名“上马头”。
张家湾以其他地上物命名的村庄
大、小北关与前、后南关 烧酒巷 皇木厂
大、小北关与前、后南关 “关”是“关厢”的意思,而“关厢”又是指城门外附近的地区。北关在城门之北,南关在城门之南。大、小北关村几近东西并列,前、后南关而是南北相望。
北关指元代柳林镇行宫之城的北关。南关同是该城的南关。元朝在柳林镇海子处建行宫,建有宫城,设有南、北两座城门,多朝帝王至此游幸、避暑或办理朝廷要务,为行宫服务的人员或农民逐渐聚居于南北城门之外,遂形成4个自然村落,以大、小或前、后分称之为大、小北关和前、后南关。
烧酒巷
在大运河南岸。明、清两代,漕弊丛生,或官员克扣,或吏役勒索,使得押运漕粮的官兵或旗丁受到严重侵害,不得不贿赂打点,而固定的运费肯定不足,便逼使押漕兵丁不得不偷盗漕粮卖给沿岸商家,使漕粮亏损。
为弥补缺空,就买一种药物,喷洒在舱粮之内,使粒粒涨大,又一时半会儿不会使漕粮霉变。
于是,在漕船快到通州之前,商家便买下被盗卖的漕粮,就近建造制酒作坊,设烧锅造酒,又便于将酒卖给来往船上商贾行旅,很是兴旺,沿运河南岸形成制造烧酒的巷子,遂名此一聚落叫“烧酒巷”。
皇木厂
说到张家湾,就不得不提皇木厂。“先有皇木厂,后有张家湾。”皇木厂的历史甚至比张家湾还要早200多年。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大修皇宫、皇陵、皇家园林,需要大量的木材,这些木材源源不断地从云贵川采集而来,通过大运河运到通州。为了方便起见,通州专门设立了一个木材码头,并单独辟出了30多亩地来存放木材。时间长了,这里渐渐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名字就叫“木厂”,由于这里往来的都是修建皇家建筑的“皇木”,村名才演变成了“皇木厂”。
张家湾以其他类命名的村庄
南火垡
从该村西南“山岗子”处发现的战国至东汉时期土圹墓和砖室墓群锅灶、地下排水陶管、山字纹半圆瓦当等见证,这里战国时期是一座村子;从出土的铜镞仍然扎在尸骨的大腿骨上来断定,战国时此处有过一场战斗。这表明,今南火垡一村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村,但其名称不明。1974年“学大寨”平整土地,在该村之西老坟地块的土坨肉,发现了元代砖墓群,又表明今南火垡村到元代仍然存在,依然不知村名为何。
到明代,同“辛”字庄、“营”字存形成一样,有顾、韩、丁、陈、李5姓家庭人户,迁移至此,共同开垦经营此处的将延芳淀淤塞了的荒地,主人结成异姓兄弟合伙耕垡低洼荒地,遂将村落取名为“火垡”,其“火”字,是“合伙”之意。同时,在浑河(今凉水河)之北畔、同样有5姓农户迁到那里合伙耕垡台湖被淤塞了的荒地,也将村名称为“火垡”。两个火垡村隔河南北相望,故有南北火垡村名,至今尚然延称。
大高力庄
十里庄
在凉水河南岸,清代“圈地”建村,以东北距古镇张家湾、南距古镇牛堡屯均为10里,固而称作“十里庄"。
小耕垡
明初迁民建村,同姓两家富人在延芳淀淤塞的低洼荒地处, 管理迁民开荒种地,渐成村落,便取唐代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中“余 期报恩后,谢病老耕垡 ”的这一诗句里的“耕垡”词义,定为村名,因建有一村,南北相对,南者大称“大耕垡”,北者小称“小耕垡 ” 。
内容转自青春通州
欢迎转发朋友圈!
想了解更多通州以及环京、北三县最新消息、投资置业,微信搜:通州国(微信ID:tongzhouguo)。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098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