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徐美慧)《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年-2035年)》(草案)今日(9月28日)对外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州自古就是运河文化名城,千年的漕运使该地区拥有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运河文化是该地区标志性的核心文化。地名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留住地域文化、留住乡愁。
本次拟命名区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所确定的155平方公里范围,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南至现状京哈高速公路,西至与朝阳区之间的规划绿化隔离带,北至现状潞苑北大街,东至春明路。
本次命名共有362个地名,其中包括片区名称12个;道路名称216个,其中包括城市干道名称32个、街区道路名称184个;桥梁、隧道名称116个,其中包括跨河桥梁名称114个、隧道名称2个;公园绿地名称18个;另有部分街区道路和留白区道路暂未命名。
副中心12个组团片区命名怎么来的?片区内部道路又是如何命名的?命名思路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副中心规划12个组团片区地名各有来由
根据草案,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有12个组团,构成12个地名片区,主要依据城市规划中的地域分区而确定。
这12个片区分别为:通运、临河里、梨园、通州老城、富河、潞邑、宋庄、召里、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张家湾、文旅区。
十二片区名称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供图
据介绍,地名片区命名主要依据该片区所在地域文化而确定,依据市民认知习惯,首先按照行政区名称命名,如宋庄、潞邑、临河里、张家湾、梨园、通运、召里;其次依据规划功能命名,如行政办公区、文旅区、城市绿心、通州老城;再次依据片区内部主要居住区或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如富河。
详细来看,比如“宋庄”片区结合宋庄镇进行命名。宋庄片区东至副中心规划区东界,西至六环路,南至通燕高速路,北至规划中宋庄北二街。以宋庄镇辖区为主,包括少量潞城镇辖区。
“行政办公区”的命名也很直白易懂,是结合北京行政办公区命名的。行政办公区片区东至副中心规划区东界,西至六环路,南至北运河,北至运潮减河。
“富河”的命名则是结合富河园居住区命名,而富河为温榆河别称。富河片区位于规划区西北部,东至温榆河,西至通州区西界,南至通燕高速路,北至朝阳区。
片区道路命名尽量采用该区域内最具价值的历史地名
草案解释了各片区主要道路的命名思路: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内六环路以西地区城市干道多已命名,只做局部补充和延伸,尊重已有道路名称和排序方法,基本不做变动,新建城区城市干道结合所处片区命名。
同时,城市干道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尽量采用体现区域特点的词语,一部分的专名直接使用片区名称,起到突出片区的作用;城市干道名称尽量采用该区域内最具价值的历史地名,起新名尽量结合通州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片区特色,体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形象。
针对12个片区,草案分表阐释了各片区道路的命名原则和命名思路。
以通州老城片区为例,其主要道路命名原则即保护历史地名,并提出保护方案;局部调整个别地名,保持地名稳定。
通州老城片区道路的命名,要求对历史地名予以最大可能的保护。旧城地区以延续历史地名、保护历史地名为重点,起用一批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历史地名,缺少历史地名的区域,主要结合小区名称或已有道路名称进行命名,新命名尽量在原有地名基础上派生,指位性明确。
以通州老城片区老河路为例,老河路位于原白河故道上,故名,与外河路呼应,体现运河故道之一的白河故道;潮平路位于运潮减河口,体现“潮平两岸阔”,以祈平安,故名;富储路以通州运河仓名为名,体现通州仓储文化。
通州老城片区道路名称示意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供图
行政办公区片区道路命名,则要保留重要历史地名,结合行政办公规划功能,适度创新。命名时,应突出通州运河文化,体现通州春城形象,结合生态特点,具有一定的园林诗意,并照顾未来发展需求,根据道路分布特点多样化命名。
比如,行政办公区片区安和一街则结合办公区功能,取平安祥和、安定和睦之意;庙上北巷位于原庙上村址,利用老地名成组命名,保留乡愁。
部分街区道路和留白区道路暂未命名,为未来发展留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的规划中,还有部分街区道路和留白区道路暂未命名,以便给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
潞邑片区留白区内道路命名要求保留老地名,维持地名稳定性,新命名尽量在原有地名基础上派生,指位性明确;召里片区留白区内道路命名则要求要结合当地老地名,保留地域文化,同时结合规划功能创意命名。
城市绿心片区留白区内道路命名要求,结合运河文化,展现运河漕运景观,结合生态特点,体现运河良好生态环境;结合规划功能,采词富有景观和诗意;张家湾片区留白区内道路命名要求,结合设计小镇功能及原有植物主题命名,尽可能在原有地名基础上派生,降低地名复杂性。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地区历史文献极其丰富,编制团队在全面掌握通州地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各个历史时期地名发展情况、地名资源分布形成的历史逻辑以及不同区域的地名文化特征,结合近现代地图史料、考古资料等,详细考证,对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地名、现存地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制作了详细的地名原点图,为地名体系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3月起,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年-2035年)》编制工作。该草案前期征求了属地乡镇、街道政府意见,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和部门联审。
9月28日起,该草案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区人民政府网站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公众可在公示期间登录相关网站反馈意见。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冯雅君 校对 刘越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098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