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网师园——待月亭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时期),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私家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四大名园是指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典型艺术风格的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她们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意境深远,代表了古代不同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留园 ——名匾

一、留园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代表清代园林风格。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1961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留园——浣云馆

留园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分为四个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园内建筑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号称中华第一石的“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留园—— 冠云峰

冠云峰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冠云峰是一块完整的太湖石,具有“瘦、皱、透、漏”的特点,高6.5米,重约5吨,是江南园林中最大一块太湖石。相传是宋代徽宗朝“花石纲”遗物。当年运往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时,不小心掉落太湖中,后捞移置此。冠云峰居江南三大名石之首,为留园的镇园之宝。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留园—— 明瑟楼

留园的“明瑟楼”是根据《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句意取名,以明此处清新幽静之意。楼依山而筑,造型美观。一楼客厅有一古装美女怀抱琵琶,弹奏悠扬乐曲,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她过去的荣辱兴衰。登楼有别具一格的“一梯云”石级磴道。站在明瑟楼上,视野顿时开阔,中部山水美景尽收眼底。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留园 ——秀水含芬

自园门经两重小院出“曲溪楼”便是一池清水。楼区池岸岩石空透,间以溪谷,好像山渎就是从苍苍的灌木丛那边流到这里注成一片秀水,岸边的梅、兰、松、竹吐出淡淡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 门厅

二、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是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荷香四面亭

拙政园是明弘治六年进士王献臣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 始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著名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并有文氏之《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园中至今仍留有许多文征明的对联与诗,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带出此园的意境。相传园中所栽种的紫藤是文征明亲手种植。 在其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废,几易其主,先后归明崇祯年间侍郎王心一、清顺治年间陈之遴、康熙年间吴三桂女婿王永宁、乾隆年间蒋棨、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等。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芙蓉榭

在光绪年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后,改名为“补园”,奠定了拙政园今日之基础。解放后,张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拙政园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汉族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 ——小飞虹

拙政园中的小飞虹正是得名于南朝宋鲍昭《白云》诗中“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东接由倚玉轩南下的曲廊,西接得真亭,是游廊涉水时的一种空间延展,更是审美的时空叠加后形成的人间仙景。当你行至松风水阁,推窗便可见小飞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那恰到好处的弧形线条——柔美而不张扬,端庄而不伶俐,只一眼便让人沦陷在那柔柔的水光倒影中,令人陶醉不已。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狮子林—— 门楼

三、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3号,是元代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与留园、拙政园、沧浪亭一起被列为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同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狮子林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因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且园内怪石状如狮子,故名"狮子林"。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途经苏州,曾造访寺园,并题诗作画《狮子林图》,使其名声大振。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狮子林—— 石舫

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姓和尚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1703年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了"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后园被衡州知府、黄熙之父黄兴祖买下。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因园内有五颗松,取名"五松园"。其后几易其主,至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公)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整修后冠以"狮子林"旧名。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由于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狮子林—— 九狮峰

狮子林的假山—九狮峰是园内景观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在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以"透、漏、瘦、皱"的太湖石堆叠。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石笋上悬葛垂萝。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居中为狮子峰,东侧为含晖峰,西侧为吐月峰。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清代文人朱炳靖钻过假山后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 门厅

四、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现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是始建于北宋期间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十国晚期宋开宝二年(969年),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百年后渐废。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孙氏弃地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作《沧浪亭记》,从此沧浪之名传开。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 明道堂

在其后的九百多年间,沧浪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南宋时,曾经被抗金名将蕲王韩世忠所占,改名"韩园";元时曾废为僧居;明成化十二年毁于大火;嘉靖十三年改筑韩蕲王祠;嘉靖二十五年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康熙三十四年名为重修,实同再创;康熙五十八年进行了增修等等。虽然大多建筑物是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沧浪亭几乎见证了中华民族特别是古城苏州近千年以来的兴衰荣辱。

闻名遐迩的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 清池映翠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水乡诗情画意。园内占地面积1.08公顷,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是借景的典范。全园布局,简洁古朴,自然和谐,是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121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