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祖国,为民先锋。”1942年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东江纵队)奉命营救被困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英勇机智地完成了中央交付的光荣任务。著名新闻人、出版家邹韬奋脱离虎口、进入东江游击区后,激动地为游击队题写了上述八字,表达对救援工作的感激之情。
这场秘密营救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壮举,从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计起,到1942年夏基本结束,通过水路、陆路共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等800多人,行程2万余里,遍及十几个省市,没有一人遭遇意外,其中茅盾、廖沫沙、韩幽桐、胡绳、张友渔、邹韬奋等途经惠州,大部分人入住东湖旅店,再沿江而上抵达老隆、韶关等地,前往大后方。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有力护卫了中国文化的血脉。茅盾在《脱险杂记》中称,这次营救组织“难以想象的仔细周密”,这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从日寇重兵把守的香港到抗日大后方,不仅山险水恶,而且有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军、土匪设置的重重关卡,80年前,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是怎样虎口脱险、安全转移的?
民记走读团日前来到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周田、双田一带,重走当年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转移路线,探寻“乾坤大挪移”背后的艰辛与胆识。
茶园村善美小学旧址。
茶园村嗣前新居。
大营救的故事
嗣前新居
大营救线路据点之一
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惠阳秋长,仿若进入了客家围屋博物馆,东南西北,村头田尾,随处可见规模宏大、四角碉楼形的客家围屋,这些客家先民筚路蓝缕、筑室垦田的丰碑,给人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冲击。
这些庇护客家人的“城堡”,也曾在80年前保护了秘密大营救中失魂落魄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永载史册。
民记走读团来到秋长街道茶园村仕前村民小组嗣前新居,这座颇为壮观的客家围屋门对乡村田野风光,后枕山坡树林,远离喧嚣,犹如遗世独立的老者,历经沧桑又充满智慧。
茶园村委会委员叶俊腾在这里出生、长大。他介绍说,嗣前新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秋长叶氏八世祖叶松森所建,占地面积4035平方米,由堂屋、横屋、角楼、围拢等组成,嗣前新居正面有三个拱形门,中间的中轴祠堂大门是一个三楼牌坊式的门楼,在门券上方立有一块刻有“嗣前新居”的门匾。门匾为叶氏族人在“乙卯春二月”(1915年)请番禺进士吴道镕题写。
嗣前新居四角筑高三层的角楼,外墙布有枪眼,防御性好。80年前,它成为东江纵队营救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安全转移的重要接待站。
叶俊腾常听祖辈讲述秘密大营救的故事——这是他年少时接受革命教育的最好教材。故事是这样的。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日军攻占香港。香港沦陷后,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受困其中。期间,周恩来为此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廖承志,要求设法营救在港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将他们安全撤到东江游击区。廖承志接到周恩来指示,当即向中共东江特委书记林平转达,计划进行秘密大营救行动。
时间就是生命。接到这个堪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争分夺秒,着手开辟九龙返内地的东、西两条交通线,组织力量从九龙交通站秘密护送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到东江游击区,再转往大后方。其中东线由九龙经西贡村、沙鱼涌等地,进入东江游击区。为确保途中安全,又在军事交通线上分别设立了多处秘密交通站,派精干的交通员做向导,由便衣交通队分批分段护送。
“在茶园村,游击队设有联络站。”叶俊腾介绍,中共东江特委书记林平派遣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到惠阳、惠州建立联络站,负责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接转和护送工作。经过考察,卢伟如选择茶园榴兆楼为接待站,嗣前新居作为据点之一,制定接待方案与路线,并落实接待工作。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指导检查护送线路时,曾在嗣前新居居住。
当时,在嗣前新居的接待负责人是叶金蕴,他和其他战士一起在嗣前新居通宵站岗,确保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安全。如今,他在围屋内的故居也已被立牌保护,成为游客寻访旧事的必到之处。
长者叶怀谨讲述营救故事。
走读团探访双田村双禄桥。
榴兆楼
茅盾称其“宛然是一座堡垒”
民记走读团了解到,从1942年1月9日开始,经周密安排,港九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分批通过秘密交通站被护送到惠阳、宝安抗日根据地,然后再送往后方安全地区。当时的惠阳县委在木公幌、滩头、茶园设立隐蔽接待站。
第一批文化名人茅盾夫妇、廖沫沙夫妇、胡风、张友渔、宋之的、叶以群、韩幽桐等20余人纷纷抵达茶园接待站,在此休整,等待适合的时机转移至惠州城内。经过数天休整,他们走出茶园,途经永湖、三栋,最后被安全护送到惠州,一条安全通道由此建立。
当民记走读团从嗣前新居来到榴兆楼时,再次感受到客家围屋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榴兆楼由叶氏族人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占地面积1482平方米。由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一进置三门,中间为门楼,门上嵌一青石匾,阳刻“榴兆楼”三字,围屋四角筑三层高的角楼,角楼顶饰镬耳山墙。
在茅盾后来的追忆文章《脱险杂记》中,他形容榴兆楼“建筑的格式宛然是一座堡垒”。如今,榴兆楼依然保存较完整,为研究清代客家围屋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于2019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推开厚重的大门走入榴兆楼,仿若走入一个安静的世界。围屋内房间规整,天井采光度良好,古井里的水清凉。叶俊腾说,在旧时,如果粮食充足,几个月不出围屋,生存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当时营救人员设计线路时的考量。
据史料记载,在秘密大营救中,榴兆楼接待站由叶汉生任站长,叶瑞林、叶维儒、叶钧、叶玉定、叶梦昙等为接待员。该站前后接待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有数百人。榴兆楼和嗣前新居一起,成为秘密大营救交通线上的重要一站。
茶园交通情报站旧址彭屋。
双田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五门坳
崎岖难行的秘密通道
秘密大营救,组织严密,时间紧凑,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分批被护送离开香港,在转移中,很多人除了同行的伙伴,对其他批次的人员是不知情的。比如,1942年2月14日、农历除夕,茅盾夫妇、廖沫沙、叶以群、胡仲持一行五人吃过早饭出发,在村边遇到张友渔夫妇,原来大家都同住在茶园村里,却不同住在一起,彼此都不知道。于是两队合为一队,一行共有十多人同行。
资料显示,茅盾夫妇、廖沫沙等人走的转移线路,是茶园至永湖、三栋的大路。实际上,在这场秘密大营救中,部分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走的转移路线更为隐秘——从周田出发,行走双田山道,过五门坳进入永湖麻溪,然后到达三栋,最后到达惠州城。周田至双田由此成为一条营救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秘密通道,这条通道在《麻溪革命斗争史料》中有简单记载:“1942年春,为配合护送文化名人的任务,麻溪党支部专门组织了护路队,由在双田与麻溪交界的五门坳接人,经麻溪淡坑、三栋送至惠州外围,先后路经这条路线转送的文化人约有三四十人。”
民记走读团从周田村沿着惠阳鸡心石水库旁的绿道前往双田村,80年前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所走的崎岖山路,现在已经成为一条最美的惠阳绿道。沿途的青山绿水,吸引了不少都市游人在这山水美景之间徒步、骑行。
双田有一条小河流从村中穿过。旧时,双田村民出行到淡水赶集,需要跨过这条小河。为方便双田村民出行,1927年,村民集资修建了一座长约4米、宽约1.5米的水泥桥。桥建成后,取名“双禄桥”,寓意“福寿双全”。这条寓意美好的桥,留下了当年秘密大营救中文化名人的脚印。
当年这些文化名人跨过双禄桥后,经过双田老屋,然后继续往山间进发,翻过五门坳后,才进入较为开阔的地带。
在双田村干部的带领下,民记走读团找到了五门坳古道。残存的古道,沿着山坡而上,淹没在树木间,泥土路基也被杂草覆盖。这条旧时村民通往永湖的山间小道,已经多年无人行走。民记走读团用树枝拨开杂草,踏着古道往山间进发,前路难觅,曲折难行,一不小心就会脚底打滑。
“可想而知,当年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在转移的过程中是如何艰难,一路上又是如何险象环生。”站在草木及腰的五门坳古道,双田村委会副主任吴建辉向民记走读团介绍,幸运的是,在游击队和热心村民的护送下,一批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安全走出乡村,进入永湖、三栋等地继续前行。
红色基因传承
茶园村
串起红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
烽火硝烟散去,红色记忆长存。红色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象征,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在茶园村,一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校舍——日新小学旧址正在加紧维修中。茶园村委会委员叶俊腾介绍,这座校舍计划于6月份完成修葺,届时这里将进行布展陈列,全面展示茶园村的革命历史,其中有关秘密大营救的红色历史将是重头戏之一。“我们正以榴兆楼和嗣前新居为核心,进一步挖掘秘密大营救在茶园村的历史故事。”叶俊腾表示,初步打算是通过大营救路线将茶园的革命遗(旧)址连点成线,把茶园的红色资源串起来,让红色基因得到更好的传承。
红色文化得传承,乡村振兴增动力。2018年,茶园村吹响乡村振兴号角,成为惠阳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开区。茶园村引进碧桂园凤悦·秋长谷里文旅项目,将木公幌的连片客家围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并精心植入民宿、中西特色餐饮、田园清吧、古韵书院、开心农场等业态,将其打造为集休闲、娱乐、体验、观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这一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产业发展,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真正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以秋长谷里为样本,接下来计划在嗣前新居、榴兆楼所在的仕径片区继续开发乡村振兴项目。”茶园村驻村第一书记叶平忠说,初步计划是对榴兆楼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修葺,通过合理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再结合茶园村的客家文化和华侨文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双田村
挖掘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距离茶园村10公里的双田村,由一条优美的绿道连接,绿道一侧是高山,一侧是鸡心石水库,风景如画,宁静清幽。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热土,在村口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村里12位革命烈士。
在农耕年代,位于山窝里的双田村民因土沃水丰繁衍不息,但改革开放后,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或往外迁移,村子逐年变“小”。“原来有1000人的村庄,一度只剩下五六十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双田村委会副主任吴建辉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入双田村的崎岖山路变成了平坦绿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让双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个革命老区的人气渐渐恢复,不少村民回乡创业,主要从事酿酒和蔬果种植,如今已有常住人口两三百人。
今年47岁的吴贵城早年在淡水经营酒坊,靠着祖传的酿酒手艺谋生。5年前看到家乡环境越来越好,他把酒坊搬回双田村,“还是村里的山泉水酿出的酒比较醇。”
对于吴贵城而言,回乡创业不仅是因为山水好,更是祖辈致力乡村发展的传承。吴贵城说,他爷爷吴桥维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双田村自卫队,在与日本侵略者的对抗中曾中弹受伤,解放后担任过双田村党支部书记,双田村处处都有爷爷的印记。
类似吴桥维这些革命先辈的故事在双田村还有许多。吴建辉说,这些年,在热心村民的支持和帮助下,村里通过收集资料和走访亲历者及其后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对双田革命历史进行了梳理,五门坳秘密大营救转移路线就是这两年发现的。
惠阳区委组织部一级主任科员吴学珊是双田村人,曾参与五门坳秘密大营救转移路线的挖掘和考察,对双田革命历史也颇有研究。“保护好本地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意义重大。”吴学珊说,接下来将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努力把双田村打造成新的红色教育基地,为乡村振兴再添动力。
双田村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正在谋划发展特色产业。吴建辉介绍,双田村历来有酿酒的传统,如今村里已有10多家酿酒作坊,接下来村委会将整合酿酒资源,引导村民创办合作社,打造双田村米酒品牌,并通过电商平台,做强做大双田村酿酒经济,同时将整合双田红色资源,开发“红色+生态”旅游线路,传承红色基因,引领乡村振兴。
亲历者回忆
“我们所住房子是全村最好的”
这小小的村子名为洲田(即周田),二三十户人家,大半姓叶。我们住的这所房子,在全村算是最好的,并不大,可是那建筑的格式宛然是一座堡垒。这是凹字形的,进门是个方丈大小的院子,上面罩着铁丝网,那不是平常的铁丝,二十筷子粗细的特别定造的家伙。朝外正中一间就是堂屋,没有门窗,堂屋后部有墙,墙后一小间,不知道本来是作什么用的,(太小了,当然不是作为卧房用的)现在却摆着两口大尿桶;这堵墙朝外的一面还贴着一大张褪色的红纸,依稀可以认出还有“……祖宗之位”这么几个字。
叶仁(即叶锡仁)是负责招呼我们的,烧饭是他,晚上宿在堂屋里守卫的也是他。每天给我们挑水的,则是他的新婚不久的老婆。这所房子孤零零没有邻居,我们也出不去,然而村里人还是知道有我们这批外江佬。
敌人进攻惠阳,惠阳已经在疏散,一两天内就会沦落……可是,这里还是安全的。现在不能走,只好住下来再看情形。敌人这次是抽调了淡水河龙岗的兵力去攻惠阳的……又过了五六天,敌人早已占领惠阳,国民党的一部分散兵却像蝗虫一般扑向洲田附近的村镇来了。
离旧历大除夕只有两天了,我们已经死心塌地在这叫做周田的小村度过这年关了,却突然形式转换,当天午后得到通知:明天去惠阳……
——茅盾《脱险杂记》
“游击队在茶园设秘密交通站”
我们在田心村住了十多天,然后由游击队交通员带领,步行去茶园。茶园是叶挺的家乡,游击队在那里设有秘密交通站。在路上,我们又碰上了一帮土匪,他们站在半山腰上,手里拿着枪,喝令我们把带的东西留下给他们。护送我们的两个小交通员毫无惧色,“喇”地一声拔出了手枪,用客家话喝令他们放老实点,说我们是打“日本仔”的游击队,这一带到处都是我们的人,谁要惹麻烦,日后定饶不了他!这一番话义正词严,土匪们听后面面相觑,随后不声不响地溜了。
在茶园,我们意外地碰到了茅盾夫妇,还有与他们同行的胡风、宋之的、叶以群、廖沫沙等。他们和大多数文化人一样,都是从九龙走陆路先到达宝安游击根据地白石龙,然后再从那边过来的。我们两队会合约有二十人左右,记得还有许幸之、周钢鸣、沙蒙、葛一虹等。大家见面,喜出望外,互相倾吐这一段流离颠沛的生活的感受。
当时,日本侵略军正在惠州城烧杀抢掠。而惠州是我们前行的必经之路,我们只得暂时在茶园隐居下来。一个星期后,日军撤离了惠州,茶园交通站站长蓝造同志(惠州区委书记)带着游击队员护送我们上路。
——张友渔《我所经历的营救工作》
民记走读团有话说
●惠阳区委组织部一级主任科员吴学珊
双田村革命历史值得深入挖掘
双田村是个群山环绕安静祥和的小山村,由于地处大山深处,鲜有外人来此,因而很多人不知道,此处还是革命老区。
1942年,双田自卫队接受党的指派,转接护送香港文化名人经过双田村,秘密转送至与麻溪交界的五门坳,再经麻溪淡坑、三栋送至惠州。秘密大营救任务之艰巨,规模之大,时间之短,营救人员之多,不能不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双田村作为转移路线中的一站,见证了80年前的那段历史,值得深入挖掘。
其实,不仅是与秘密大营救相关的历史,双田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故事也值得挖掘,这里不仅有积极参加革命的热血青年,有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还有积极捐钱捐粮支持革命、无私奉献的群众,他们共同书写的双田革命史值得后人铭记,他们的革命精神应当代代相传。
●市民代表张晓英
在幸福美好的时代更不能忘记历史
这是我第一次走访参观香港秘密大营救途经惠阳的活动地和线路。我们先后参观了茶园村日新小学(旧址)、善美小学(旧址)、榴兆楼、茶园交通情报站彭屋(东纵物资供应站旧址)、嗣前新居等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营救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有相当大的部分都是经过茶园然后才被转送至后方的,作为接转站的茶园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贡献。走进那些充满历史沧桑的老围屋,倾听当年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转移的故事,可以想象战争的残酷,也可以感受共产党的大爱。
如今,战争年代的硝烟早已散尽,取而代之的是红色历史的厚重感。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在如今幸福美好的时代,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艰苦斗争的精神,不忘初心,立足工作岗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红色东江问答
1.秘密大营救共营救出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多少人?
A.600余人 B.700余人
C.800余人 D.900余人
2.秘密大营救从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计起,到1942年的什么时候基本结束?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哪位文化名人把这次秘密大营救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A.茅盾 B.廖沫沙 C.胡风 D.张友渔
4.位于双田村的秘密大营救转移路线要翻越的山坳是什么?
A.两门坳 B.三门坳 C.四门坳 D.五门坳
5.茶园村的哪两座围屋被选为秘密大营救的接转站?(多选)
A.榴兆楼 B.嗣前新居
C.茶园老屋 D.松乔楼
(本期党史知识问答正确答案依次为:C、B、A、D、AB)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香金群 骆国红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
杨建业 汤渝杭
●指导: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特别策划: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承办: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134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史姓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