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图 | 毛主席
1962年10月27日,北京已经很冷了。
这一天,毛主席的家里有了一件喜事。同往常一样,毛主席正在全心全意处理工作,突然身边的工作人员跑过来告诉他:“主席,李敏生了,是个男孩,母子都平安。”
很多年了,毛家都没有出现过孩子的哭声,如今长外孙的出生让毛主席的家里终于有了孩子的哭声,毛主席心中的欢喜可想而知。
这一年,毛主席即将步入70岁了,距离李敏回到毛主席身边已经有13年了。
想到女儿的出生,想到女儿去苏联,想到女儿回到自己的身边,想到女儿在身边的日日夜夜,想到女儿有了男朋友,想到女儿如今生子……
作为父亲,毛主席的心中有喜悦,有祝福,不知不觉间,一个热爱女儿的父亲就这么红了眼眶……
李敏回到北京,生活在毛主席身边李敏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出生在陕北的一个窑洞里。李敏出生后,为处在战乱之中的毛主席和贺子珍带来了很多欢乐,他们对女儿也极为喜爱。
由于形势的不稳,李敏先是被送到陕北老乡的家里抚养,接着又被送到了延安的洛杉矶托儿所。
期间,毛主席和贺子珍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女儿,一直思念着她。
图 | 儿时李敏
在李敏4岁那年,毛主席亲自将她送到了机场,送她前往苏联,陪伴妈妈贺子珍。
关于女儿的到来,贺子珍事先是不清楚的,因此她并没有前去迎接。在见到女儿的那一刻,贺子珍一眼就认出了多年未见的女儿,一边不停地喊着:“娇娇,娇娇”,一边搂住女儿不放。
那一刻,贺子珍就像是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的旅行者突然见到了水源,生怕一松手就会消失一样。
就这样,贺子珍抱着女儿不停地亲着、抚摸着女儿的额头、脸颊……
这一刻的时光仿佛静止了,只有温馨和美好。女儿的到来,让贺子珍由衷地高兴。
在苏联生活的那些年,贺子珍细心陪伴着女儿成长,她为女儿不停地操劳着,担心着,担心女儿会不会不适应?担心饭菜不符合女儿的口味?担心女儿的学业……
作为一个热爱孩子的母亲,贺子珍担心的实在是太多了。同时,贺子珍也为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和聪明伶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图 | 贺子珍
1947年的秋天,贺子珍带着女儿离开了苏联,回到了祖国。
由于李敏离开毛主席身边的时候,实在是太小了,在苏联的那些年,李敏的心中只有妈妈和两个哥哥,对爸爸的印象很淡、很淡。
李敏第一次知道爸爸,还是她的二哥毛岸青告诉她的。
有一天,毛岸青去国际儿童院看望李敏,陪她在礼堂里玩耍。谈笑间,毛岸青指着墙上挂着的领袖照片问妹妹:“娇娇,你知道他们都是哪国的领袖吗?”
李敏回答:“知道,老师给讲过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
接着,毛岸青便指着毛主席的照片问:“你知道他是谁吗?”毛岸青的问题自然没有难倒李敏。
李敏很快便回答:“知道,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毛岸青很认真地告诉李敏:“你知道吗?他还是我们的爸爸……”
图 | 李敏和毛岸青
毛岸青的话还没有落音,李敏就打断了:“哥哥,你别瞎说,他不是我们的爸爸,是领袖。”
毛岸青继续认真说:“他就是我们的爸爸,就是他把我们送到这里学习的。”
李敏心里是不相信的,可是见哥哥说得认真,又不得不相信,可爸爸在她的记忆里还是太遥远了,她实在有些不敢相信。
如果她真的有爸爸,那为什么这些年又没有消息呢?也从来没有听人提起过。最终,在妈妈贺子珍的确认下,李敏很确定地知道了自己的爸爸是毛主席。
回国后,李敏虽然不能见到毛主席,但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爸爸存在的痕迹。从画像上看,她的爸爸威武庄严。从广播里,总能听到爸爸指挥军队打胜仗的消息。从课本中,报纸上,也能看到爸爸的名字。
那时的李敏和所有崇拜毛主席的人民一样,崇拜着自己的爸爸,崇拜着伟大领袖。
经过认真的思考后,贺子珍叫来女儿,对女儿说:
“你回国很长时间了,还没有给爸爸写过信,你应该给爸爸写封信才是。”
图 | 李敏
这个时候的李敏已经10多岁了,对爸爸也有了一些认知,得知要给爸爸写信,就愉快地答应了。
只是这个时候的李敏还不太会写中文,就用了俄文,她和所有人一样,叫爸爸为毛主席: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亲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生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
毛主席收到信后,十分开心。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住到了北京,他很想将自己的女儿接到身边。
于是,毛主席让人给女儿发了一封电报:
娇娇:
看到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
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欢迎你来,希望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收到爸爸的电报,李敏很高兴,贺子珍的心里也跟着高兴。
毛主席想让女儿留在身边,贺子珍是非常理解的。她开始帮着收拾女儿的东西,并告诉女儿她可以到北京找爸爸了。
图 | 毛主席和李敏
1949年的初夏,在北京的香山,李敏见到了分别多年的爸爸,毛主席见到了分别多年的女儿。
李敏看着眼前的爸爸,他长得和照片上一样,但要比照片慈祥多了。她想努力回忆,寻找小时候的记忆。
记忆中好像没有爸爸,但又觉得爸爸并不陌生,有着相识好久的感觉。
毛主席看见分别很久的女儿,眼前一亮。他的娇娃离开的时候,还很小,如今倒有些亭亭玉立的感觉,女儿长得很像自己。
李敏扑到毛主席的怀里,毛主席激动得抱着女儿,不停地叫着:“娇娃,我的小娇娃……”
就这样,毛主席和李敏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幸福……
李敏有了男朋友,毛主席非常满意自从当年把女儿送到苏联后,这还是父女的第一次见面,毛主席的心情自然难以言表。
图 | 毛主席和李敏
为了庆祝与女儿重聚,毛主席特意请了自己的老战友去家里作客,并和他们说:“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洋宝贝。”
那些老战友刚来,毛主席就指着李敏和大家介绍:“我有个外国女儿,她就是我家的洋宝贝。”
李敏的到来,让毛主席很高兴,他的脸上常常挂着幸福的笑容。每天吃完晚饭后,毛主席就会拉着女儿的手去散步,询问女儿在苏联生活和学习的一些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敏已经能用中文回答爸爸的问题了,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词汇,李敏还是会说俄语。
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毛主席常常鼓励女儿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长期生活在苏联的李敏,生活习惯和普通的国内女孩子是不同的。夏天的时候,李敏喜欢赤着脚到公园玩,也不戴草帽,毛主席就会教育女儿,让女儿习惯国内女孩子的穿着打扮。
图 | 毛主席和李敏
毛主席在处理工作的时候,李敏就会努力学习中文,要是遇到不懂的,就会找到爸爸,让爸爸给她讲解。
转眼间,李敏要开始上中学了。之前,在苏联的时候,一直用的是小时候的乳名“娇娇”这个名字。有人叫她毛娇娇,也有人叫她贺娇娇。
因此,到了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李敏这个名字,就是毛主席在这个时候取的。
某天,吃过晚饭后,毛主席和女儿说:“爸爸再给你取个名字吧。”女儿有些不理解:“爸爸,我有名字,叫毛娇娇。”
听着女儿的话,毛主席陷入沉思,时间转瞬即逝,当年生女儿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自己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毛主席微笑着和女儿细心解释:“娇娇是你的小名,现在你长大了,要上中学了,就要有正式的名字。”
见女儿乖巧地点头,毛主席继续说:“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的解释很多,比如:聪慧、敏捷……你的名字就叫敏,不一定非要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那年转战陕北的时候,爸爸非常喜欢李得胜这个名字。”
李敏听得十分投入,深深感受到了爸爸的学识渊博,心里暗暗想着,一定要努力学习,做爸爸的好女儿,做一个对革命有用的人。
图 | 李敏和孔令华
时光匆匆,李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意中人。
毛主席得知女儿交了男朋友,并不反对,有些感慨。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他的娇娃都开始谈恋爱了。
于是,毛主席将李敏找来,向她询问男方的家庭情况。可令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娇娃对男方的家庭情况竟然一无所知。
李敏被爸爸问得一头雾水:“我和孔令华处对象,为什么要知道他的家庭啊?”好在,李敏非常尊重毛主席的意见。
等到和孔令华再次相见的时候,就将爸爸的看法告诉了他。刚开始,孔令华也不知道自己的女朋友是毛主席的女儿。
得知这一切之后,孔令华也有些紧张。他和李敏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他们的爱情属于自然而然发展的那种。
他和李敏之间虽然无话不谈,但从来没有谈论过彼此的家庭情况。听完李敏的话后,孔令华也有些哭笑不得,就将自己的家庭情况都说了出来。
图 | 李敏和孔令华
得知孔令华是孔从洲的儿子后,毛主席十分满意,欣慰地笑了。不久,李敏将孔令华带进了中南海,见到孔令华本人之后,毛主席对他更是喜欢。
关于自己的终身大事,李敏得到了爸爸的支持。李敏大学考试过后,毛主席特意提醒女儿:“你们的事情,是个大事,我同意了,但是还要征得你们妈妈的同意……”
其实,之前李敏到上海看望妈妈贺子珍的时候,就和妈妈讲过了。贺子珍只有一句话:“你要和你爸爸商量,他同意,我也同意。”
遵从父命,根据爸爸的意见,李敏就带着孔令华到南昌看望妈妈了。贺子珍还是那一句话:“你爸爸同意,我也同意。”
离开南昌后,李敏和孔令华就去了沈阳,看望孔令华的父母。这是李敏第一次去孔令华的家里,而两位老人对李敏也非常满意。
就这样,没有所谓的花前月下,没有所谓的浪漫情怀,两个相爱的人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决定结婚了。
1959年的夏天,庐山会议召开。在开会前,毛主席让人多次给李敏打电话:婚期要推迟,等爸爸返京后再举行。
他还亲自给李敏写信:会议结束后,爸爸马上返京。
1959年8月底,毛主席返回北京,李敏和孔令华特地来接他回家。
到了家里,毛主席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李敏和孔令华叫来,一起商量办婚礼。
婚礼很简单,毛主席和孔从洲都不主张大办,李敏和孔令华也不喜欢铺张,因此,婚礼就一切从简了。
图 | 李敏结婚
婚房就安排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婚房里的家具都是从仓库借来的旧物,整个新房的风格就是简单大方。
婚礼那天,毛主席亲自为女儿主持,他非常高兴,向女儿说出了自己最真诚的祝福:
“你们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用忧来不用愁,二人心意两相投。”
毛主席那幽默的话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李敏的心中十分感激,那千言万语又该如何说起呢?
最终,李敏只得和孔令华怀着感激之情向爸爸鞠躬。这鞠躬是理解,李敏理解爸爸为自己的付出,理解爸爸为自己主持婚礼的心意。
这鞠躬是感激,李敏感激爸爸对自己的爱和重视。
图 | 毛主席和李敏、孔令华
毛主席看着李敏和孔令华,心里蕴含着笑意,也有辛酸。他开心的是,他的娇娃长大了,长大到可以做别人的妻子了。
毛主席辛酸的是,时间竟然可以过得这么快,他的娇娃不再单独属于他了,他的娇娃以后就有了爱人,有了新的家庭,还会有孩子。
李敏生了两个娃,毛主席亲自取名李敏结婚后,和孔令华居住在中南海,陪伴在毛主席的身边。不过,她陪爸爸的时间没有以前多了,毕竟结婚以后的事情就多了起来,还要坚持学业。
图 | 毛主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毛主席越来越渴望亲情,他看着女儿,常常会想到之前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1962年,李敏生了一个儿子。毛主席知道后极为高兴,冒着北京的寒风,赶去看望女儿和外孙。
毛主席推门而入,看到襁褓里的小婴儿,十分欢喜,心想长得像女儿,也有些像自己。
小心地接过小外孙,毛主席问女儿:“孩子也名字了吗?”李敏说没有,并提出让爸爸取名。
毛主席虽然能取名,但这个时候,他却拒绝了:“取名字,是小孔家的权利,怎么能让我取的。”
李敏接着告诉毛主席,孔令华已经给沈阳方面打过电话了,是公公点名让爸爸取的。
图 | 孔从洲
李敏这么一说,毛主席就开心了:“亲家公这么信任我,不过你公公有什么要求吗?”李敏提出,公公想从马克思、列宁等伟人的名字里去取。
毛主席再三考虑:“列宁的宁字不错,孩子长大也要继承列宁的遗志,继承革命事业,就叫继宁吧。”
李敏听了后,觉得爸爸取的这个名字非常好,大家听后也是拍手叫好。
这一年,毛主席将近70岁了。多年来,毛家从来没有过孩子的哭声,孔继宁的出生让毛主席的家里热闹了许多。
毛主席十分喜欢这个小外孙,曾高兴地和身边人:“继宁的出生,让我70岁官升祖父级。”
某天,毛主席还让人将自己收藏的很多玩具找出来,搬到了女儿的房间,让小外孙玩。
图 | 孔继宁和父母在一起
关于这段时光,李敏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提到:
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的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喜欢和继宁玩。
令人遗憾的是,孔继宁并没有在毛主席身边待多久,就被送到了外婆贺子珍的身边。
后来,李敏和孔令华带着深深地不舍离开了中南海。虽然日子过得比在爸爸身边要艰辛多了,但好在有丈夫的陪伴,自己学着独立,还算是幸福。
但李敏内心担忧的还是爸爸。她知道爸爸的年龄大了,担心爸爸会孤单。
回中南海看爸爸的时候,李敏说自己想爸爸,这个时候年老的毛主席就会说:“爸爸也想娇娃。”
李敏离开中南海后,她的证件被收回,此后,她想见爸爸就越来越难了。一道红墙隔开了李敏和毛主席的距离,李敏在墙外想着爸爸,毛主席在墙内思念着女儿……
图 | 毛主席
1972年,李敏在上海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这是一个下巴有痣的漂亮女孩。
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李敏在刚开始知道自己怀孕的时候十分纠结,就写信问爸爸的意见。
毛主席的回信很坚决:“这个孩子一定要生下来。”
孩子生下来后,李敏将孩子的照片寄到了北京,让爸爸为女儿取名。
这一年,毛主席已经将近80岁了,他的身体也很不好,心中十分渴望亲情。得知又有一个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出生,毛主席十分开心。
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毛主席为这个下巴有痣的外孙女取名为东梅。东是毛主席的名字,梅是毛主席喜欢的植物。
这个名字里包含着的是毛主席对外孙女的祝福和希望。
图 | 长大后的孔东梅
1976年,毛主席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临终前,李敏曾去探望。病重的毛主席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女儿。
毛主席拉着李敏的手,问:“娇娇,你来看我了?”李敏点了点头,毛主席接着问:“你怎么不常来看我。”
李敏无言以对,她知道爸爸想念她,爸爸希望自己能陪在他的身边,自己也希望能陪在爸爸的身边,可是……
看着深受病痛折磨的爸爸,李敏含着泪水,什么都不忍心说。
图 | 李敏和爸爸告别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李敏再次见到爸爸的时候,爸爸已经永远离开了。李敏握着爸爸已经冰冷的手,放在胸口,她想要温暖爸爸的手。
李敏心痛极了,她不停地叫着:“爸爸,娇娃来了,娇娃来了……”但无论李敏怎么叫,怎么喊,她的爸爸都不会再有回应。
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李敏都沉浸在痛苦之中,常常会在梦里梦到爸爸。
有一次,李敏梦到自己刚刚回到爸爸身边的幸福时光,爸爸用他那湖南口音,温柔地叫着:“娇娃,娇娃……”
图 | 晚年李敏
李敏激动极了,醒来过后,李敏才知道,这一切是梦,现实是他的爸爸已经离开了。
李敏默默地哭了起来,不知不觉间,泪水已经打湿了枕头……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155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