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妈妈很朴素,我从来没有见她戴过一件首饰。”这是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母亲李敏时说的一句话。

“朴素”这是孔东梅自懂事后,对母亲李敏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李敏的一生也的确可以用“朴素”来概括。

了解、熟悉李敏的,肯定知道李敏虽是伟人毛主席的女儿,可是她的生活却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比他们过得还要普通,就是一位很普通的“第一女儿”。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孔东梅

1936年,毛主席率领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顺利来到陕北保安县。

保安县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县城,不到400人,说是小村庄都不为过。因为人口少,可用房屋也就少,红军又是正义之师,从不会骚扰百姓,所以到保安后,因缺少房屋,红军就都住在县城外一些被废弃的窑洞中。

毛主席也不例外,他和妻子贺子珍就住在保安县小石山的一个窑洞中。这个窑洞因为常年没人居住,处于荒废状态,很是破旧,不但窑顶上不时在滴水,甚至连像样的物件都没有,别说是灶台、家具,就连一张床都没有,只能是搭一个土炕睡觉。

贺子珍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生下了女儿李敏。

李敏出生时,毛主席一直都在窑洞外焦急等待着,听到孩子啼哭声后,毛主席第一个冲进窑洞内,含着激动的泪水,安慰着贺子珍,看着自己的孩子。

很快,贺子珍的挚友邓颖超、康克清、刘英、钟月林等听到李敏出生消息后,都纷纷赶来看望。看到还未睁眼,哇哇大哭的李敏时,母性大发的她们,个个都抢着去抱小李敏。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当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抱着小李敏时,看着可爱的她,顿时就产生了别样的爱怜之情,风趣地说道:“ 真是个小娇娇。 ”

听到“娇娇”称呼,正为名字烦恼的毛主席,瞬间就想起《西京杂记》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的句子,“娇”和 “姣” 同意,毛主席便给女儿取名“姣姣”,小名“娇娇”。

就这样,毛姣姣就成了李敏出生后的第一个名字,至于后来为何会叫“李敏”,这就是后话了,稍过片刻会为大家解释。

李敏出生时,正值我党革命如火如荼,跌宕起伏之时,毛主席需带领红军抵御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而贺子珍也要为革命奋斗,所以李敏4个多月大时,就被寄养在老乡家。

此时,毛主席和贺子珍虽然都万般不舍,可是为了革命,为了中国的将来,他们也只能是忍痛将李敏暂时寄养在老乡家中。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毛主席与贺子珍

1937年10月,贺子珍从延安经西安赴苏联治病和学习。

就这样,1岁多的李敏不得已暂时离开母亲的怀抱,跟着父亲毛主席生活,而毛主席也因诸事繁忙,多数时候也不能陪在李敏身边,因此很多时候李敏都是一个人过,很是孤单。

1938年1月,贺子珍经过近半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苏联莫斯科。

不久,贺子珍在苏联又生下了一个男孩,贺子珍为他取了一个俄国名,名叫“廖瓦”(俄文音译),这个孩子给了一个人在苏联的贺子珍很大的安慰,让她的生活有了一缕亮光和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不幸的是在1939年,天真可爱,还是2岁多的廖瓦因身染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不幸夭折。廖瓦的突然夭折,让贺子珍精神一度崩溃,陷入到无尽的痛苦之中。

1941年4月,得知贺子珍糟糕的精神状况的毛主席,为了抚慰贺子珍受伤的心灵,让她的精神能稍稍好些,便决定将4岁的李敏送往苏联,让她陪着贺子珍,缓解她的精神压力。

李敏的到来,让饱受精神折磨的贺子珍得以很大缓解内心的焦灼,犹如在干涸的心田注入一股清流,贺子珍的心情渐渐有了好转,脸上多出来一丝笑容,也不再颓废。

自此,贺子珍便将心思一股脑地都放在了李敏的身上,对她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为李敏操劳、担心,也为李敏的乖巧和长大而高兴和自豪,渐渐忘怀了曾经的丧子之痛。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贺子珍

晚年李敏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在苏联的日子,她这样说道:“在苏联有过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那里不仅有她的妈妈,还有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有时候觉得妈妈‘太厉害,甚至有些狠心’。但是我知道妈妈对我的爱是无私的。”。

在苏联,有次李敏突发肺炎,贺子珍将她抱到医院救治时,只剩下一口气,危在旦夕,就连医生看了看都说“没救了!”让贺子珍准备后事。然而,贺子珍却是坚决不信,已经承受丧子之痛的她,万万是承受不了又一次的丧女之痛的。

见医院不救女儿,贺子珍便要自己救,任凭医生怎么阻住,她都要把李敏带回家中自己护理,坚定地与医生说道:“不用你们管了,也不要你们负责。娇娇出院一切后果,完全由我自己负责!我不能没有女儿,我女儿也不会死!”

回到家后,为了给李敏补充营养,贺子珍卖尽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自己穿的衣服,从而每天换来半杯牛奶,一小包白糖,用这些去救危在旦夕的李敏。最初几天,李敏虚弱到连嘴都张不开,贺子珍就用勺子伸进她的嘴里,一点一点地喂她喝下放着白糖的牛奶。

在贺子珍细心呵护下,李敏的身体逐渐好转,先是有了力气张开嘴去喝牛奶,之后慢慢自己能从床上坐起来,最后能自己下床走路。

看着李敏身体一日比一日好,贺子珍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在苏联的日子里,李敏虽然过得很是艰苦,可是在母亲贺子珍的陪伴,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呵护下,李敏却过得很开心。

正是这段经历,让李敏从小就深刻地认识到只要家人在身边,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也正是如此,长大后的李敏甘于平凡,因为她明白,所有的一切都不如家人重要。

1947年夏,李敏同母亲贺子珍回国,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离开祖国时李敏才是一个懵懵懂懂的4岁小女孩,归来时却已是出落成一个落落大方的11岁小女生。

7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可对于李敏来说,7年时间已足够让她对祖国的一切都感到陌生。除了母亲贺子珍,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事。

李敏去苏联时,才4岁,对父亲毛主席的印象还是很模糊的。

李敏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回忆:“国际儿童院里面挂着很多国家的伟人像,哥哥指着其中一幅吿诉我,这就是我们的爸爸。我不相信, 认为他在骗我。”那时的李敏,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

回到祖国后,贺子珍和李敏暂时被安排住在哈尔滨。1949年,随着我党在解放战场上节节胜利,解放全国指日可待,毛主席也终于有了一点点可以处理自己私事的时间。这时,毛主席就想着把多年未见,思念已久的女儿李敏从哈尔滨接到北平读书。

很快,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带着毛主席的重托来到哈尔滨。她告诉姐姐贺子珍,毛主席嘱咐她:“把娇娇带回去。”对于毛主席要把李敏带回去一事,贺子珍想都没想,没有丝毫犹豫:“既然如此,希望她到他身边去,我完全同意,没有意见。”

当听到姨妈贺怡要带自己去见许久未见的父亲那里,母亲也同意,李敏很是高兴。可是李敏也害怕许久未见父亲,会跟父亲相处不好,一直犹豫着要不要去。这时贺怡便给李敏出了个主意,让她先给父亲毛主席写封信,问问父亲欢迎不欢迎她去。

姨妈贺怡的建议,让李敏瞬间疑虑渐消。于是,李敏就赶紧写了一封信寄给了父亲毛主席,由于她那时还不太会写汉字,信是用俄文写的,信中,李敏这样写道: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身边。

很快,毛主席就收到了这封从哈尔滨寄来的女儿李敏亲自写的信,在翻译人员的翻译下,毛主席知晓了女儿李敏的想法。为让李敏宽心,毛主席随即写下一封回信:

看到你的来信很高兴。 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快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回来。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1962年毛主席与李敏等子侄辈合影,后排左起:毛远新、孔令华、王博文、王海容、王起华、李讷

毛主席寄来的回信,在贺子珍俄文的口述下,传到了李敏的耳中。当李敏听到父亲说欢迎她回家时,她开心地跳了起来,高兴地说道:“我要去北平见爸爸啦!”

临别前,贺子珍虽万般不舍,但也很是高兴女儿能跟自己的父亲重聚。上车前,贺子珍眼含热泪地嘱咐李敏:“娇娇,到了爸爸身边,要听爸爸话,要好好学习,要照顾爸爸的身体,不要淘气,不要影响爸爸工作。”

见要和母亲暂时分离,李敏也很是不舍。上车前,她哭着亲了贺子珍一下,然后说道:“妈妈,您在这里等着,女儿到了北平,见到了爸爸,就来接您。”

之后,贺怡带着李敏从哈尔滨乘火车到大连,经船到天津,再换乘火车到北平,经数日奔波最终来到了位于北京西郊香山毛主席的居所。

毛主席看到李敏后,顿时眼含热泪,在李敏一声“爸爸!”的呼喊下,毛主席将李敏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喜极而泣。一时间,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毛主席与李敏父女重聚,久别重逢那激动的心跳声,旁人为此也纷纷感到高兴。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1949年7月,毛泽东和女儿李敏在香山

李敏的到来,给了毛主席莫大的安慰,也为毛主席带来了许多的欢声笑语。

每天晚饭过后,毛主席总是喜欢牵着娇娇的手到香山公园散步,一路上欢声笑语,满公园都回荡着毛主席和李敏的欢笑声。

此时,李敏在毛主席特意为她请的中文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已经可以时断时续地说出中文,与毛主席的交流也没多少障碍。

转眼间,李敏就到了上中学的时候。这时,毛主席就想着给她取个正式的学名。

经过反复思虑,毛主席就取《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敏”来作为李敏的字,毛主席希望李敏能成为一个敏捷,聪敏,通情达理的人。

之后,毛主席就对李敏说道:“你的字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可以叫李敏”李敏听后十分不解,问到:“为什么,大哥叫毛岸英,二哥叫毛岸青,他们都跟爸爸姓毛,我为什么不姓毛,要姓李呢?”

毛主席听后,耐心地跟李敏解释道:“娇娇,爸爸姓毛,这没错,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子任、李德胜等十多个名字,其中爸爸就特别喜欢李德胜(1947年3月,蒋介石调20万大军进攻延安,党中央决定避其锋芒,暂时放弃延安,转战陕北,此时毛主席就用“李德胜”(谐音得胜)名字,同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斗争)这个名字。”

就这样,毛姣姣改名“李敏”。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当然,毛主席给李敏改姓“李”,更多的是毛主席想让李敏在上学的时候不被重点关注,能做一个普通人,与同学一起被公平公正对待,而不是拥有一些特权。

在对李敏的教育上,毛主席从未松懈,时刻告诫李敏要做一个普通人,要学会节俭,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儿,更不要借着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儿去要特权。

上学期间,李敏吃饭都是在大食堂和同学们一起吃,同学们吃什么,她就吃什么,没有什么专人照顾她,所有的事情,也都需要自己去做。

李敏谈起父亲毛主席的教导时,曾说:“从小父亲就教导我,穿衣要艰苦朴素,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在毛主席言传身教下,李敏的生活一直都过得很普通,李敏也乐于过这样的生活。

时间转瞬即逝,转眼来到1959年。这一年,还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李敏,与相恋多年的北京航空学院高材生孔令华在京结婚。毛主席十分赞同他们两人结婚,并参加了两人的婚礼。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李敏与孔令华相恋,是在高中时。当时,李敏向父亲坦诚了这个秘密,并问父亲能否答应她和孔令华结婚。毛主席听后很是高兴,说道:“我一向主张儿女的婚事自己做主,大人不要干涉。我觉得小孔好,我没有意见。”

之后,李敏又去征求母亲贺子珍的意见,贺子珍说:“你同小孔相爱,打算结婚,我赞成,但是我希望你们的婚期能拖后一年,等你高中毕业后再结婚。我是这样考虑的,结婚以前多读一点书,对你今后有好处。结婚后,生儿育女,杂事很多,你想再读书就难了。”

贺子珍同意他们结婚,只是希望李敏能再读点书,等高中毕业后再结婚。李敏也觉得母亲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婚期往后推一年,改在1959年再谈结婚的事情。

婚后,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住在北京中南海内。

一年后,李敏生下了与孔令华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毛主席的长外孙。长外孙的出生,让毛主席很是高兴,之后毛主席便为这个孩子取名“继宁”,即继承领导十月革命领袖列宁的革命意志,及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之意。

自孔继宁出生后,毛主席只有一有空,哪里都不去,就喜欢去女儿李敏那里,边与孔继宁玩,边跟女儿聊家常,一家人说说笑笑,好不温馨。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1963年12月26日,毛主席与李敏和她的丈夫孔令华在中南海住地

然而,好景不长,孔继宁不到一周岁时,因为某些原因,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儿子孔继宁就不得不搬出中南海,搬到北京兵马司胡同的一间小房居住。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母亲去中南海见自己的父亲都要层层请示,十分困难,一般我们只能在每年的12月26日外祖父生日那天,去中南海与外祖父团聚一次。”孔继宁说道。

自从搬出中南海后,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此后,李敏要想再见到父亲,就必须请示,但是有时就算是请示了,等待半天也不一定能进去。

因为某些原因,从毛主席患病到逝世,李敏总共就只见过毛主席三次面。

第一次是陈毅元帅逝世时,毛主席出席陈毅追悼会。毛主席见到李敏后,就拉着李敏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你要常来看我啊!”为不让父亲难过,李敏什么都没说,只是含着泪点点头,说爸爸我会的,一有时间就去看你。

第二次是毛主席病重时,李敏接到堂弟毛远新的电话,说主席病重,让她赶紧去。李敏赶回来只见了毛主席一眼,就不得不离开中南海,连一句话都没说。

李敏第三次见到父亲毛主席,是在毛主席逝世前几天。在病床上的毛主席见到李敏来看她,颤巍巍地举起双手想拉李敏的手,李敏见状赶紧上去拉着父亲的手。看着李敏,毛主席虚弱地说道:“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相夫教子度清贫

李敏

离开中南海后,李敏的生活一直都过得很是简朴,也很是清苦。

据曾采访过李敏的记者王行娟回忆:“自从搬离中南海后,李敏一家的生活和普通家庭一模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李敏夫妇靠着微薄的工资生活,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每个月还要寄些零用钱给母亲贺子珍。”

然而,面对这样艰苦的生活,从小就被毛主席教导要做个普通人,要节俭的李敏,没有任何的不适,过得是游刃有余,且多姿多彩,让人很是羡慕。

李敏接受采访时,就说:“现在我已经彻底平民化了,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会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父亲毛主席的言传身教,让李敏学会,也习惯了节俭的生活,让儿子穿着丈夫穿过的衣服,让女儿穿着哥哥穿过的衣服,这样的节俭事情在李敏一家经常上演。

当看到李敏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时,采访李敏的记者王行娟,她感慨地说道:“李敏太节俭了,有时候连她的丈夫都不能理解,两人还为此闹过一些小别扭。李敏现在走在大街上,也几乎没有人能够认出她,就是一个普通老人。”

这就是李敏,一个普通但又不普通的“第一女儿”。

毛主席的言传身教,让她甘于平凡,甘于做一个普通人。相夫教子度清贫,她无怨无悔,李敏明白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拼搏出来的,而不是靠身份,所以她过得很好,也很幸福。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157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