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四)
金东区风景名胜[贰]
山下头村风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一)金东区古村落
(A)山头下村
是位于傅村镇的古村,规模较大,建筑类型丰富,选址严格依照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进行,与“五行八卦”说暗合。景色怡人的潜溪和慈航溪蜿蜒流淌,在此汇合后,注入八婺大地的母亲河—婺江。古村入口奇特,在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个城门,南面则有两个。五道独特的城门连接着五条街巷,据说只要关闭这五道城门,整个村庄就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城堡”,外人根本无法入内,而村内则可互相通行。传说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建造设计的。每条小道旁根据高低地势巧妙地挖置了排水沟渠,雨水沿着这些水道流下,形成了村内完善的排水设施,勾勒出中国古代城市雏形的活标本。村头一条外围道路为车马大道,原为金华至义乌的官道。历史上,村落周围有典塘、横塘、湾塘等八口池塘,浑然天成“外八卦”图形,村庄四周众水环抱,绿树成荫,为不可多得的人居生态胜地。山头下村格局保持原貌,布局奇特,“开”字形格局接近古代州府城市的“井”字形,很多建筑用材考究,装饰华丽,完整度较好。古村东南有棵八百年古樟,树冠高大优美,郁郁葱葱,正直壮年。村西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三孔石梁桥,村南有一座宗祠及同样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本保庙,皆保存完好。
山头下村绝大多数村民皆为沈姓。据村中沈氏家谱记载,村内沈姓村民都是曾任金华太守的南朝开国功臣、文学和史学家沈约的后裔。明朝景泰年间,一支沈约公的后裔从德清(今隶于湖州市)迁到山头下建村定居,一直繁衍至今。古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自古崇文重教,文风昌盛,优秀的非物质文物遗产与村落形成有机的整体,既构成完整的、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形态,也生动地展现了传统乡村生活体系。村庄的自然风貌清静幽雅,具有浓郁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特点。村中保存有沈氏宗祠、三益堂、西溪殿等明清时期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八幢,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96公顷。作为金义区“第一古村”,在2000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山头下村古建筑群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8年,《山头下村古建筑营造技艺》被列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山头下村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古村再获殊荣,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B)琐园村
琐园村
被称为“奇村”的琐园村,位于澧浦镇北,因其环境风貌如古时长命锁(原称锁园后改称今名,取吉利之意)。2011年1月7日,琐园村被评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琐园古村周围分布着七座山包,靠北有一湖,形成了天然的“七星拱月”星象地理,被称为中国古代生态建筑的经典遗产。村中大姓有严、俞、徐姓,而第一大姓严氏是严子陵的后代。村落中拥有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据严氏家谱记载,祖族严子陵第五十一裔孙严必胜率兵平定两广匪乱有功,皇帝诏允为官,在家乡琐园盖了十八座雕梁画栋的厅堂。历经岁月风雨,现保存的古建筑有旌节石牌坊、严氏宗祠、务本堂、怀德堂、聚义厅等明末清初堂屋十六座,是金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这些厅堂建筑结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极具江南古民居的典型特色。如集义堂又叫方厅,置有各种方形的石柱、木梁、木栅等,前进置方形花窗,后进方梁上置斗拱承托棱栅。厅堂中最别具一格的是将牛腿与拱牵巧妙地设计成一条腾飞的牵龙,惟妙惟肖。又如继述堂、忠恕堂,是用屏门分离开的两个对称四合院,俗称两面厅。厅堂的雕刻极为精细,除梁架、马腿上雕有栩栩如生的走兽花鸟外,窗棂腰板上雕刻的楼台古刹、山水风景更是精湛。而四个大门倾篷都刻着麒麟、凤凰、松鹤、鲜花等形态生动的砖雕,为中国古建筑雕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琐园村是浙江省乡村建筑保护单位,其建筑结构、艺术风格迥异,极具江南古民居的典型特色。
(C)蒲塘村
地处澧浦镇、已有近千年历史的蒲塘村,三面被浅山坡环抱,一面被清水塘环绕,被当地人俗称“燕儿窝”。古村内保留着诸多古建筑,素有“一祠一阁四寺四庙十堂楼”之说,除四寺四庙大部分已毁,其余大都尚存。目前,蒲塘村已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中,悬挂着五十多方牌匾,都是王氏家族历代英才金榜题名的见证。这些“左丞相”、“状元”、“四世一品”等匾额,昭显了“凤林王氏”一支四十余脉其灿若星辰的历史盛况。王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整个建筑为典型的徽派“四水归堂”格局,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抗战初期,1937年9月,日寇飞机轰炸金华,知名的“金一中”(时省立第七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师生的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学校转移至蒲塘村。历经了八百余年风雨的古村,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古迹繁多,除了王氏宗祠、抗战时期“金一中”旧址等,古建筑还有文昌阁、古城墙、五份厅、九如堂、三省堂等。
蒲塘村“王氏宗祠”
(D)二仙桥村
地处赤松镇的二仙桥村,是由仙桥村、桥东村、新屋头村、双塘村、尘不染村等几个自然村合并,但“二仙桥”的名声却早已根植于金华历史深处。二仙桥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一直是金杭古道上的富庶之地,商业氛围浓厚。传晋朝黄初平、黄初起两大仙曾在此建桥,该村因此得名。据《赤松山志》载“黄初平、黄初起在赤松山登真,名二仙桥,系二孔石桥”。村落背山面水,布局别具一格,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雕刻精美。其中,义质堂、遗经堂、花厅、寿生堂、仁德堂等为金华市级文物保护点。
(E)岭五古村
地处岭下镇的岭五村,山清水秀,人文氛围浓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积道山、慧明岩皆为浙中名山,山峰俊俏、怪石嶙峋、植被茂密、环境清幽。村中的坡阳古街从明代以来就是金华商业要道,人流密集,街道、建筑至今保存完整。目前,坡阳古街已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浙中第一古街”。
坡阳古街
(F)畈(音范)田蒋村
位于傅村镇北部的古村落,历史悠久,迄今有六百多余年历史。古村是“诗坛泰斗”艾青先生的故乡。村中共有明清特色古建筑群三十六幢,有至今保存及修缮的礼耕堂、诚乐堂、忠仁堂、鹿鹤堂、十八间、集庆堂、艾青故居等明、清、民国时期古民居建筑群。还有焕然一新的“蒋氏宗祠”。建筑广泛应用木雕艺术,颇具保护利用价值。艾青故居于2006年3月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艾青故里文化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艾青故居
畈田蒋村人文积淀深厚,历史名人辈出。以艾青家族为代表的蒋氏家族人才济济。上溯至唐宋明,蒋氏曾诞生过多位名臣。除文有“诗坛泰斗”艾青外,武有“万世之雄(宋濂语)”大明元帅蒋可大。近有政界新秀、医界名医、画坛巨匠、教坛能手、商界能人等。艾青的父亲在儿女就读的启蒙学校“岙(音奥)山小学”开设音乐、体育、美术课程。艾青初学绘画,后越洋深造,受爱国激情驱使后转型为诗人。畈田蒋村被先后评为“金华市村庄整治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绿色示范村”、“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村”。
畈田蒋村美景
(G)后溪村
位于岭下镇的后溪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古村依山而建,街巷弄堂井然有序,以汤氏宗祠、汤家祖宅为核心,以“七塘四井”为基础成月牙布局。村中古建筑空间尺度比例巧妙卓绝,冬暖夏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村中另一大特色为古建筑群的原生态水系,沿用至今,常年清水不断。目前,后溪村已被评为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
(二)金东区文化景观
(A)金华建筑艺术公园
公园由艾青之子、著名艺术家艾未未先生主持设计,公园中十七个小型公共建筑由来自美国、瑞士、德国、墨西哥、荷兰、日本及国内七国优秀建筑设计师、艺术家设计。公园西起东关桥,东至康济桥,长2200米,平均宽80米。是一个具有滨江特色的开放型公园,也是金东区实施义乌江北岸滨江绿化带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
(B)锦林佛手文化园
文化园位于赤松镇,目前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美丽乡村示范点,也是浙江省现代两区农业精品园创建点之一。园区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浙江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浙江省农业创业创新十佳典范企业、浙江省农机化示范基地、国家林业特色种苗基地。锦林佛手文化园利用独具特色的佛手文化,融入金华地方传统文化及明清古建筑,把园区打造成为集农业现代化生产,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经营农产品销售,服务农户,博览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旅游等综合性多功能,多产业的精品园示范区和旅游风景区。景区占地三百亩,共划分佛手文化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
锦林佛手文化园
金东区著名人物(四)
王柏,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与何基及兰溪金履祥、东阳许谦并誉为宋元之际金华学派“北山四先生”。从何基(金华罗店籍)学,是“金华学派”第二代中坚。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逝后谥“文宪”。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议裁决,孔庙增祀包括王柏在内的“北山四先生”及其他哲人计二十人,其中何基、王柏列东庑(音吾)先儒,标示获得了国家学术权威的认可。
傅延燎(1911年—1946年)革命烈士。1942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共。曾任金东义西办事处干部,义乌上溪镇、山梅乡政府指导员。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热情似火,对敌斗争英勇顽强、毫不留情,故被敌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43年5月,傅延燎受党指派,回到傅村组织声势浩大的革命斗争。肩负党的重托,组建了清算委员会,傅延燎被选为主任,最终取得了清算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争精神,并为其它地区的清算斗争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土顽、还乡团等,趁中共八大队北撤之机,蜂拥进入金东义西革命根据地。封建势力趁机抬头,大搞反攻倒算,曾经参加清算斗争的人受到了严酷的迫害。傅延燎被清乡队逮捕。被捕后,地下党千方百计组织营救,正当营救工作全力进行时,阴险狡猾的敌人,在押解傅延燎去孝顺的途中将其杀害。
施复亮(1898年—1970年)中共早期革命家、领导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源东乡叶村人。原名存统、伏量,别号伏图,化名方国昌。1917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4月间,施复亮在上海由俞秀松(绍兴市诸暨籍)介绍,结识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又由戴介绍认识了后来成为中共领袖的陈独秀,戴、陈二人都欣赏这个写《非孝》的勇敢的年轻人。当戴季陶知道施存统与俞秀松欲投靠陈炯明时,就说服其“投靠军队,不如投身工厂”,二人被说服后,决定留在上海,先在《星期评论》社寄身,同时打算到工厂做工。但当时施复亮正患肺病,所以就不得不暂时放弃到工厂做工的打算。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成员有陈独秀、施复亮、俞秀松、杨明斋(山东省青岛市平度籍)、戴季陶、李汉俊(湖北省潜江籍)、沈玄庐(杭州市萧山籍)、陈望道共八人,并由戴季陶负责起草党纲,施复亮、俞秀松、沈玄庐参与了党纲的讨论与修改。6月,陈独秀、施复亮、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五人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这五人就是中共历史上最早的五个党员。6月20日,在戴季陶资助下,施复亮从上海乘船到日本学习和养病。在东京,施存统经常与上海的陈独秀、李达保持通信联系,商讨建党的有关问题。陈独秀、李达还介绍施存统与在日本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读书的周佛海联系,建立中国共产党日本小组,即旅日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还指定施复亮为该小组负责人。旅日共产主义小组刚刚成立时,在中共“一大”前,成员只有施复亮与周佛海两人,当接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李达、李汉俊寄来的信函,要求派代表参加中共“一大”时,两人就互相推选对方担任代表,因周佛海已多年未回国,最后决定由周代表小组出席中共“一大”。这一时期的施复亮,在日本看到许多国内查禁的书籍,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日本共产主义研究者河上肇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施复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这一时期翻译的《资本论大纲》和《社会进化论》等,深受读者赞赏。中共“一大”后,旅日共产主义小组发展很快,成员发展到十多人,包括后来成为“农民王”的彭湃,施复亮依然是组长。1922年1月,施复亮因故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境,遣送回国。后受共产党中央的委派,开始着手恢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当时全国都派代表出席了大会,选举俞秀松、蔡和森、张太雷等为团中央委员,施复亮当选为团中央书记(首任)。在任团中央书记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共产国际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中对施复亮予以充分肯定。1922年底,团中央随党中央由上海搬到北京。因施复亮患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经力辞团中央的一切职务,离开了团中央。1923年秋,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4年10月,瞿秋白被反动当局通缉离校,社会学系主任一职就由施复亮继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施复亮自觉前途无望,思想上既反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也不满共产党的暴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施复亮写了《悲痛的自白》刊登在1927年8月30日的《中央日报》副刊上,公开声明脱离中共。退出后,决心埋头做一名书生,从政坛上退到书斋里。1929年到1936年间,编著了《资本论大纲》、《经济科学大纲》、《社会意识学大纲》、《唯物史观经济史》、《现代唯物论》、《社会进化论》、《苏俄政治制度》等二十余种译著,是独自或是与陈望道等人共译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施复亮曾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民国大学教授《资本论》。
青年施复亮
抗战胜利后,施复亮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参与民主建国会的筹建,成为在国统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战士。1946年2月12日,施复亮在重庆校场口事件中,惨遭国民党特务毒打以至脑震荡。建国后曾任劳动部副部长、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著有《现代唯物论》、《中国现代经济史》、译著《资本制度浅说》、《世界史纲》、《社会进化论》等。夫人钟复光(今重庆市江津籍),建国后曾任北京经济学院图书馆主任。其子为著名作曲家施光南。
1949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建国会诸代表
谭伟 (1927年—1995年)著名剧作家、婺剧研究专家。原名谭德伟。国家一级编剧。建国前夕,在金华中学任教并热心于戏剧活动。后参加金华地委文工团任话剧演员。1952年文工团整编后从事专业戏剧创作。笔耕四十余年,剧作有百余部,发表研究评论文章逾百万字。五、六十年代其《黄金印》和《孙膑与庞涓》同时获省会演剧本一等奖,均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整理改编的《断桥》、《僧尼会》、《出塞》等一台小戏,曾轰动京、沪等地。擅长写喜剧,如《双狮图》、《义虎案》、《讨饭国舅》等,语言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观众的欢迎。创作的婺剧《白鲞(音享)娘》曾被余杭、金华、瑞安、临安等地多个越剧团上演千余场。喜剧《讨饭国舅》也由浙江越剧一团、杭州越剧二团、余杭越剧团上演。创作的现代小戏《桃子风波》由浙江越剧二团演出,摄制成国内第一部电视戏曲艺术片,并获全国优秀戏曲艺术片奖。《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称其为“乡土剧作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戏曲史研究家,是《中国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声腔剧种分卷和《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的副主编,为国内和浙江省的戏剧理论、戏曲史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谭伟先生
汤国桢,生于1889年。民国时期官吏。早年毕业于上海私立圣约翰大学(一说国立北大经济科),后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曾任安国军第三、四方面军团部副官处处长、安国军大元帅府侍从武官。张作霖逝后,继续追随少帅张学良,曾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秘书兼军事厅军卫处副处长、国民党辽宁省党部党务指导委员。1931年11月,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副官处处长,后任北平“绥靖”公署副官署署长。1933年,张学良下野赴欧洲考察后,作为其私人代表,常驻上海等地,为其搜集政经方面情报。1936年,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粮食运销局副局长。
马之纯,两宋交替时期著名学者、诗人、经学家。弱冠登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第,授福州司法参军,历知徽州(今安徽省歙县),焕章阁侍制,承议郎充江南东路转运司主管文字,授朝散郎,通判静江军府事,未赴,居里潜心研究经籍、六经和诸子百家。人称“茂陵先生”。《宋史·列传》等有传。逝后封太师,赠越国公。葬于今武义县马府下村。著有《金陵百咏》、《尚书中庸论语说》、《周礼随解》、《左传类编》、《纪事编年》等传世作品。
何茂钟(1887年—1966年)近代社会活动家。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资兴建六个教室,创办让河小学。浙江光复时,捐稻谷2.7万余斤,救济贫民,并自动实行“二五减租”。1938年,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冯雪峰隐蔽于其家,受保护半年多。中共干部吴璋(义乌籍)被追捕时亦曾隐蔽他家半个多月。吴璋转赴皖南新四军部时,嘱托何茂钟办“织布习艺所”,安置抗战军人家属。抗战时期金华沦陷,与中共领导的八大队联系,每年为八大队筹措军粮八万余斤。1943年至1945年9月,先后任根据地民主政权金东义西经济委员会办事处、金义浦办事处、金义浦兰办事处副主任。
章勃,生于1903年。近代交通运输官员。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国内运输专员、《交通》杂志社总编辑。1930年撰写《日本对华之交通侵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胡汉民题签,孙科等作序。1931年7月,在《国闻周报》上发表题为《收回饮水权问题》的署名文章,曾引起轰动。建国后,曾任交通部计划司专员、运输法规研究员等职。
严光鉴(1940年—2020年)曾任浙江省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历任浙江省委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大学生工作组组长,省科委科技情报所图书馆、科技保密成果展览馆负责人,省科协普及部副部长、《科学24小时》杂志主编,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馆长,浙江省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副校级巡视员兼《新农村》杂志社社长、主编等职。
杨德鉴(1903年—1953年)近代社会活动家、进步士绅。早年考入杭州蚕桑学校,后辍学回家,继承父业,开设“同泰仁”酒酱作坊和“人和丰”南北货商店,同时在店内附设义务看病的诊所,为贫困病人施医施药,分文不取,店铺生意兴隆。抗战爆发后,以当地政府乡长身份支持中共党组织在当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7月,在义乌下宅成立“金东义西抗日救亡大队”,后改称“金义联防第八自卫大队”,任大队长。成为当年“金义浦”地区上层人士中比较突出的代表。后因不谙领兵打仗,遂主动离开大队,前往江西上饶经商,后至杭州,在南星桥开设“老大房”商店。1952年11月,在金华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常委会第二副主席。
孔建国,生于1975年。优秀企业家。祖籍山东省曲阜,系孔子第七十四代嫡孙。澧浦镇湖湾村人。现任银嘉金服集团董事长,付临门支付有限公司董事长、 执行董事。同时担任中欧协会欧盟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产业经济促进会、互联网金融推进委员会名誉会长、 金华市金东区在京工商业联合会会长、 金华市金东区乡贤总会北京分会会长、 金华市金东区在沪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义乌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 北京哈尔滨商会常务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孔建国先生
“飘荡氤炊烟,小河绕古梁。田野茫茫蕴希望,歌咏美故乡”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下期咱们接着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1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龙年宝宝取名字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