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辈份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去给我儿子的班级里上家长课,讲的是他们班级里的同学有多少个姓,他们姓氏的来源,和辈份是怎么一回事,讲完后他们的班主任也是他们的语文老师跟我说:“原来中国的辈份和姓氏这么多的文化和讲究,我都不知道。”对我真的是一种震撼,传统文化的丢失太严重了,让我们不得不如重视。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是理解起来真的很不简单。家可以是三口之家,更可以是从祖上传下承来的一个几十口上百口的大家族。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家族观念越来越淡了,家族传承尤其是辈份传承,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魂魄。而现在有多少人还能记得我们的名字里曾经必须要用辈份的?70后80后还能在名字中加上辈份,而从90后到现在,还有多少孩子的名字里走辈份?他们以后长大了他们孩子更不可能有辈份了,而那时侯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文明的延续就失去了骨架和支撑。
也许您会问这有什么好担心的,我们不是还会背论语三字经道德经等等等等的儒家经典什么的吗?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我们的文化是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更是铭刻在陪伴我们一生的名字里。说到名字我们先要说一说我们的姓是怎么来的。首先女和生组成了姓字,代表了女性生孩子才有了族群传承,那个时候我们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负责生孩子,负责族群的繁衍生息,所以地位高于男人,那时候的人们都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最早的姓氏都有女字旁。像姬、姚、妫、姒、姜、嬴、姞、妘,这是当时流传最广的姓,其中姬姓被称为百姓之祖,它演支出来了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我们的祖先黄帝就姓姬,像李姓、王姓、张姓、刘姓、杨姓、黄姓、周姓、吴姓、高姓、罗姓、郑姓、韩姓、曾姓、杜姓、方姓、谭姓、孟姓、季姓、强姓、邢姓等等都是姬姓演支出来的。炎帝生于姜水之畔,所以姓姜,而姜姓是中国吕姓、丘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芦姓、卢姓、崔姓、甫申氏、纪姓、向姓等102个氏的重要起源之一。所以在4000年前,我们都是一家人。而氏呢?姓是区别家族祖先出于何处的标志,而氏是区别子孙后代分支于何处的标志,在夏商周之前,姓于氏的作用不同,人人都可以有名,只有贵族才能有氏,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在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氏是用来分辨婚姻关系的。氏相同姓不同可以通婚,而姓相同氏不同的不可通婚。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区别贵贱,姓不能改变,氏可以改变。秦朝以后姓氏混为一谈,从此以后人人都有可有姓,氏也不再变来变去,我们的血缘宗族也就固定下来了。
而辈份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具体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史料也没有确切说法,但是最早的族谱开始广为流传是从汉代开始的。那时候是官方负责修订族谱,一是为了区别门第选拔官员,而是为了掌握人丁治国方便,隋唐以后修谱的风气流传于民间,遍及各个家族,随着族谱的修订和编纂,辈份就开始延绵不断的传承下来。辈份的传承构成了我们文化传承的一条主要脉络,让我们的家族观念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中。有些家族族谱更是从夏商周传承至今,比如孔、孟、颜、曾这四大家族,到现在全世界的姓这四姓的辈份都可以论起来,而我曾经见到过一本周氏族谱是清朝道光年间重修的,那本谱从周文王一直到我外公的爷爷记载的十分详尽。已经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至于辈份怎么的字是怎么来的,那续辈份的讲究就很多,首先是不能重字,如果晚辈的辈份和祖宗辈份重了,就成了数典忘祖大逆不道了,然后字要吉利,上下连起来要通顺,以至于有的辈份上下串起来可以组成一首诗,仔细研读下来也颇有意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非常注重这个,他那时候就把自己所有后代辈份都规定好了,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辈份,辈份里用五行作为偏旁循环使用,非常的有讲究。
而现在,起名字浩宇轩子涵佳哲俊妍怡奕琪等等等,有多少还在用自己的辈份,更有甚者不知道自己的辈份是什么,真的让人扼腕叹息。在此呼吁大家,如果给孩子起名字不用辈份,也一定告诉他他的辈份是什么,我们的文化传承不能断,这也是我们民族国家强大的根基!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225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