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原平市轩岗镇简介(最新)

第一节 镇情

一、镇情概况

位于原平市区西北38千米处,该镇地域地理坐标:北纬38°51′--38°58′,东经112°19′--112°31′.北、西两面与宁武县接壤,东北与段家堡乡相连,东与大牛店镇毗邻,南与长梁沟镇相接。

境内群山环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752.5米,最高点在云中山脉水背尖,海拔2364米,最低点为轩岗镇东南边缘阳武河畔,海拔1141米。

全镇土地总面积2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950.5亩,39个行政村,总户数5636户,总人口15390人,其中劳动力5992个。2009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54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21元。

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4—7℃,日平均气温10℃以上天数130—140天,积温2200—2800℃。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9~-12℃;七月最热,月平均温度19~21℃。年平均降水量532.4毫米左右。无霜期120天,秋霜9月上旬始,春霜5月上旬止。气候特点为春季干燥风沙多,夏季暴雨引发洪水。

土壤多属褐土类的草灌褐土亚类;有少量的棕壤分布,属棕壤性土亚类。

该镇为工矿企业大镇,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为主,并储藏有铝矾土、石灰石等。煤炭质地优良,属大宁煤田。1980年国家地质勘探队初步探明整个西山地区煤炭总储量在12.8亿吨以上,远景储量为76.8亿吨,重点在轩岗镇区域。煤质属太原统,挥发份为每立方米2%到37%,胶质层每立方米为13%到20%,煤种为气肥煤,是优质的动力煤和煤焦配煤的主产区。

境内的主要灾害为干旱、雹灾,其次是泥石流和滑坡。

二、建置沿革

民国8年(1919年)始设区建置,崞县分为五个区,轩岗镇为第四区公所驻地。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崞县后,轩岗沦陷。崞县以太同公路为界,西部地区归晋绥边区管辖,称西崞县,设四个区,轩岗地域属四区。1946年,东、西崞县合并后,划属第五区,1949年调整区划时仍属第五区,驻地轩岗。1955年境内有轩岗区公所、龙宫乡、陡沟乡、高阜乡、长畛乡、马圈乡、刘家梁乡。1956年扩大乡的规划,境内设轩岗集镇乡、高阜乡、长畛乡、陡沟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时为电速人民公社,驻地轩岗。1959年改称轩岗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社设乡(镇),为轩岗镇镇政府驻地。2001年撤乡并镇,将龙宫、后口两乡并入轩岗镇,驻地为轩岗,辖39个村。

三、基础设施

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汇,交通便利。北同蒲铁路、朔黄铁路均经过该镇,并在轩岗、长畛、龙宫设有客货车站。另外有轩石输煤专用线、同煤集团轩岗煤电有限公司所属生产矿区的四条输煤专用线。省道大运公路、崞五公路过境,市道轩长公路贯穿腹地。全镇23个村通村道路硬化,里程达80余千米。原平----轩岗公交车20分钟对开一辆。

近三年小城镇基础设施总投资1500万元,主要用于黄石路、镇区南街、镇区新市街和矿局路,改造和配套设施工程。

全镇饮用自来水村有31个,饮用井水、泉水村8个。通电村36个,年用电量281万千瓦/时,高低压线全部实现农网改造。通电话村33个,电话装机容量6900门。移动发射塔9基,联通发射塔9基,网络信号覆盖全镇区域,通讯便捷方便。

四、经济状况

1、种植业

粮食作物以马铃薯、莜麦、豌豆、大豆、玉米、谷子、糜等为主。2009年,全镇粮食总产量276.4万斤。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总产量 万斤。农业总收入923.6万元。

2、林业

全镇有林地面积11万亩,其中天然林8万亩。近年来,荒山绿化5000亩,退耕还林3700.8亩。大运、崞五、原长三条全长10千米的过境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全部完成。2009年林业收入48.1万元。

3、蓄牧业

2009年大牲畜存栏643头,羊存栏6753只,猪存栏706头,出栏917头,鸡存栏18430只,出栏12400只,鸡蛋产量220000公斤。其中规模养牛户 户,养羊户 户,养鸡户 户。牧业收入402.9万元。

4、乡镇企业

以原煤开采,洗选、运输业为主导产业,2009年企业个数2260个,从业人员9530人,乡镇企业总产值47290万元,增加值14187万元,营业收入38768万元,利润5320万元,完成税收1064万元。精煤产量30万吨。

5、第三产业

以运输业、批零业、住宿餐饮业、服务娱乐业为主。全镇2210家,从业人员9190人,营业收入36092万元,成为全镇支柱产业之一。

五、社会事业

全镇设置初级中学1座,校址在轩岗村。教师 名,在校学生 名。小学14所,分布在轩岗、刘家梁、焦家寨、黄甲堡、姬家山、前坡、东沟、车道沟、龙宫、马圈、梁家沟、段家岭、瓦窑、长畛。教师 名,在校学生 名。

有主要医疗机构6个,规模较大的是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公司医院、镇中心卫生院。现有医疗卫生人员552人,病床370张。其次部分村有村级卫生室。

文化事业方面,有8个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藏书4万余册。14个村具备较高水准的体育场地。文艺队伍主要有焦家寨道情,龙宫、马圈、前坡等村秧歌,龙宫的威风锣鼓,以及传统的高跷等节目。每年元宵节期间进行文艺汇演,参加人数达800余人。

宗教方面,黄甲堡、焦家寨设有基督教堂,教徒大部分分布在轩岗、焦家寨、黄甲堡、红池等地,每逢星期日聚会。

六、省市驻镇单位

同煤集团轩岗煤电有限公司(原轩岗矿务局)始建于1954年,1958年建成投产。直属单位有焦家寨矿、刘家梁矿、六亩地矿、黄甲堡矿、梨园河矿、建安公司以及发电厂、机修厂、化工厂、水泥厂、医院、学校等16个二级企业单位。轩岗煤电公司人口35430人,其中生产职工12724人,资产总额12.6亿元,矿区煤田面积96平方千米,煤炭储量6亿吨,煤种为气肥煤,为优质动力煤和炼焦煤。煤炭运销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

大同煤矿集团同华发电有限公司轩岗电厂,是大同煤矿集团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的总体战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提出的调产项目。电厂厂地位于原平市轩岗镇龙宫村,厂区紧临大运公路、北同蒲铁路和朔黄铁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电厂总规划装机容量3500—5000MW,一期工程总投资53亿元,建设2×660MW超临界、直接空冷、二缸二排汽燃煤发电机组。年需燃煤335万吨。

同华发电公司轩岗电厂建成投产后,可以彻底解决轩岗矿区煤炭外运的困难,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变输煤为输电,同时投产将有效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驻镇单位有原平市公安局轩岗派出所、刑警七中队、轩岗人民法庭、忻州市公安局轩岗分局、轩岗国税分局、轩岗地税所、工行轩岗支行、建行轩岗支行、轩岗邮政储蓄银行、轩岗信用社、轩岗新建街信用社、人寿保险公司轩岗营业部、财产保险公司轩岗营业部、轩岗火车站、朔黄铁路龙宫火车站、龙宫煤矿、后洞煤矿以及移动、联通、电信、邮政、供电等单位40余个。

第二节 村庄

轩岗

地处西山区,位于市区西北38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4′,东经112°25′.此地周代即有居民,因山间筑有楼阁,故名轩岗。全村728户2015人,耕地1875亩。以农为主,兼营商贸、运输业。为同煤集团轩岗煤电有限公司、镇政府及市派出机构所在地。1937年至1938年10月崞县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驻此村。2006年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黄甲堡

地处山区,背山临水,位于市区西北36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4′,东经112°27′。据传,宋代杨延昭部下大将孟良在此屯兵建堡,后黄姓在此定居立村,起名黄家堡,“甲”由“家”演变而来。全村345户896人,耕地967亩。以农为主,兼营商贸、运输等业。轩岗煤电有限公司黄甲堡煤矿在本村范围。2007年5月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小立石

地处山区,村座沟内,在市区西北40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5′,东经112°26′。清朝中期,居民由石封村迁来,因沟上面有村名大立石,故起名小立石。全村66户184人,耕地444亩。以农为主。

后梁

地处山腰,位于市区西北41.5千米处,北纬38°55′,东经112°25′。清朝中期,由武、邢两户来此立村,因村位于轩岗北面后梁上,村名。全村38户123人,耕地438亩,以农为主。

焦家寨

地处山区,秃旱茆脚下。位于市区西北61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2′,东经112°23′。相传,宋朝杨延昭部下焦赞在此建寨,名为焦赞寨,后演变为焦家寨。全村500户1100人,耕地688亩,以农为主。轩岗煤电有限公司焦家寨煤矿在本村范围。

姬家山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4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1′,东经112°25′。明代建村,原名永安村,后因村中姬姓人家居多且地处山区,故名。全村380户814人,耕地1030亩,以农为主,原平市后洞煤矿在本村范围。

炭窑沟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3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0′,东经112°24′。清代初期,有张姓居民在此挖窑掏炭,故名。全村225户638人,耕地570亩,以农为主,兼营运输业。

前 坡

地处山区,村立半坡,位于市区西北61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2′,东经112°25′。清初,康姓人家来此定居,因村位于轩岗之南坡上,故名。全村189户412人,耕地630亩。以农为主。

刘家梁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59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3′,东经112°25′。相传,东汉刘秀被苏宪追赶无处藏身,曾在此地梁上避难,后居人立村,得名刘家梁。全村279户615人,耕地1124亩。以农为主,兼营餐饮、运输业。轩岗煤电有限公司刘家梁煤矿在本村范围。

河家水

地处山区,地形陡立,位于市区西北60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2′,东经112°26′。明朝,有贺姓来此定居,因吃水困难,盼水心切,起名贺家水,“河”自“贺”演变而来。全村114户418人,耕地660亩。以农为主。山西省广播电视厅转播1125台在本村范围。

东 沟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59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2′,东经112°27′。清代中朝,杨姓自车道沟村迁来立村,因村位于轩岗东南沟内,故名。全村126户300人,耕地335亩。以农为主。轩岗煤电有限公司六亩地煤矿在本村范围。

车道沟

地处山区,村立深沟,位于市区西北59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3′,东经112°27′。清初,有杨、聂二姓来此合伙开窑卖炭,修一车路,直通窑口,故名。全村125户420人,耕地630亩。以农为主。

龙 宫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35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5′,东经112°28′。相传,秦太子扶苏曾在此避难,故名。全村569户1925人,耕地2106亩。以农为主,兼营商贸、饮食、建材、运输等业。新建2×660MW同华电厂在本村范围。

马 圈

地处山区,背山临河,位于市区西北35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4′,东经112°28′。秦朝此地为驿站,驿官骑马送信,常常停驻,故名。全村495户1406人,耕地1275亩。以农为主,兼营商贸、饮食、运输等业。

东蚕食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36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6′,东经112°30′。因村庄东部靠山,三面环沟,其形如蚕,村前有一巨石,状似一篓,恰如蚕围篓食,故名。全村67户200人,耕地760亩,以农为主。

芦 沟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37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6′,东经112°30′。因村立于沟,土地潮湿,盛长芦草而得名。全村58户200人,耕地424亩。以农为主。

西沙沟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37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5′,东经112°31′。清代建村,因其位于沙石沟中,故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避免重名,以方位冠名为西沙沟。全村31户101人,耕地232亩。以农为主。

上马铺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43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8′,东经112°27′。相传,宋代杨家将在此下马休息,上马出征,故名。全村28户107人,耕地458亩。以农为主。

青见梁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45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8′,东经112°28′。此地天然生长有一种叫青菅草的荒草,故名。“见”自“菅”演变而来。全村2户3人,耕地310亩,以农为主。

瓜草沟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42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8′,东经112°26′。因当地植被多,生长有野瓜荒草,故名。全村7户12人,因缺水、缺电,已无人居住,村民投亲靠友散居附近村庄。耕地440亩。

陡 沟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40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7′,东经112°26′。明朝立村,因山陡沟深得名。全村61户171人,耕地1025亩。以农为主。

大立石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40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6′,东经112°25′。清代建村,因村位于一大石块旁,故名。全村47户148人,耕地451亩。以农为生。

梁家沟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38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6′,东经112°27′。据传,秦太子扶苏内弟姓梁,曾在此隐居,故名。全村88户250人,耕地502亩。以农为生,兼营运输业。

后 口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58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4′,东经112°24′。建村于轩岗之后沟内,轩岗之前有阳武口,在其后则称后口,是通往关外之要道。全村177户505人,耕地866亩。以农为主。

瓦 窑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0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5′,东经112°23′。据传,远古时期,一谢姓人家曾在村西,烧制瓦瓮,故名。全村80户231人,耕地728亩。以农为主,兼营洗煤运输业。

长 畛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3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6′,东经112°22′。因该村有一块耕地为圆形,耕地时不用回头,故名。全村154户436人,耕地1313亩。以农为主。

段家岭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6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7′,东经112°20′。地处山岭,段姓居住,故名。全村138户398人,耕地1542亩。以农为主。

冯家堰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9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8′,东经112°21′。因居民多姓冯,建村于半山腰,故名。全村56户190人,耕地1120亩。以农为主。

西蚕食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8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8′,东经112°23′。该村曾建有寺庙,村庄坐落于寺西,故起名西禅寺,后“禅”演变为“蚕”,“寺”取其谐音为“食”,全村38户95人,耕地355亩。以农为主。

大 梁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3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8′,东经112°23′。因村居于大土梁上,故名。全村23户73人,耕地549亩。以农为主。

四十亩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2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6′,东经112°24′。因该村居民从新窑迁来,在一块四十亩大的地块上立村,故名。全村51户153人,耕地766亩。以农为主。

北 梁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71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5′,东经112°19′。相传古代在落鹰茆上建过寨,村居古寨北面梁头上,故名。全村87户196人,耕地475亩。以农为主。

糜子洼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5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5′,东经112°20′。因村庄坐落于虎脑崖半腰低洼处,盛产糜子,故名。全村15户20人,因缺水、缺电,村民投亲靠友散居附近村庄。

白高阜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6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5′,东经112°20′。明朝大将常玉春将该村居民全部杀绝,后有上申村一户白姓人家到此定居,因地形为高土梁,故名白高阜。阜者,土山也。全村34户109人,耕地379亩。以农为主。

牛高阜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5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4′,东经112°22′。村名来历同白高阜,因牛姓定居,地处土山,故名。全村46户113人,耕地555亩。以农为主。

新郭庄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1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4′,东经112°22′。该村原名王家庄,因姓氏得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避免重名,改现名。全村53户127人,耕地420亩。以农为主。

尧高阜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3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3′,东经112°21′。此村曾建有砖瓦窑,起名窑高阜,“尧”自“窑”而来。全村53户128人,耕地527亩。以农为主。

南高阜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4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3′,东经112°20′。该村曾叫邸家高阜,因位于四个高阜之南,故名。全村38户113人,耕地453亩。以农为主。

蒿头岭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北66千米处,地理坐标:北纬38°52′,东经112°21′。因该村坐落于岭头,蒿草茂盛,故名。全村25户45人,耕地461亩,以农为主。因缺电、缺水,村民投亲靠友散居附近村庄,以焦家寨村居多。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259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