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市井民俗文化是由住在古街旧巷和最具代表北京人标志的胡同里的北京人世代傳承脉搏续下来的。这里的俗可不是俗气的意思 ! 是說北京人生活的狀況和狀态。既然說到了民俗,咱就聊聊北京人的民俗习惯和人文特性。
北京人常說的一句俗語:远亲不如近邻 ! 早先的左邻右舍比亲戚还亲,如果說院里的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点都不誇張,這就是邻亲舍愛!
我們住的院子是60年代初由(玉器厂)仓库改成职工宿舍的,大家都在一个单位工作,上班抬头看,下班低头見。即是同事又是邻居,所以大家相处融洽,非常和睦。不像一般的大杂院五行八做干什么的都有,邻里关系比較复杂。
那時候院里都是双职工,白天大人上班,小孩上学。院里就几个老人在家。大人临上班时把自家的钥匙交給相邻的老人,待下班时家里的火炉已經帮着笼着,火炉上的水也做开了。省了好大的事,起码不用为准备做饭的前序忙活了,节减了好多时间。那時候沒听说谁家丟过東西。邻里如同一家。闲暇时大傢伙儿就在院子的宽敞处下棋喝茶,聊聊闲情逸闻。一片“谈天品闻多闲乐,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景象!
02年我們所住的东花市斜街拆迁,幸运的是大多数老街坊都选择了回迁,大家还生活在一個个小区。虽然是一个小区,但大家相隔甚远,除非相互約定,否则很难見到,再也找不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了。老北京人的习俗慢慢地也就随着消失了!
既然說到咱北京人的习惯或习俗,咱今儿就聊一聊老北京人的习惯俗性。都說北京人說話儿化音浓,其实咱北京人說話的特点是笼统简练,不繁冗。就按我們居住的地方說吧!比如:我想出去找同学玩会儿,除了必要的礼貌用语外就简明扼要的说 : 我去大庙了啊!別以為是去庙里烧香拜佛了,非也。那是去旧时留下來的庙宇经过改造和变迁后成为住居的院子!去剃头棚!这话让不了解北京习俗的人一听首先想到的是去剃头了,不是的,其实是去剃头棚相邻的院子里的同学家。去上坡!所謂上坡就是去找坐落在坡上的院落里的小伙伴玩耍,而非土坡。去北院!那就是路北的院子。反之路南,就是南院。諸如此类,一句話就诠释明白了,不多赘述。有意思吧,如果不是北京人肯定听着云山雾罩的,可咱听着就兩字:门清!
在咱北京人的习俗里还有在給孩子起大名(学名)的時候再起一小名(乳名)的习惯,而且起的小名各具特色,朗朗上口。就拿我們院來說吧!像小巍子、涛子、小义!這些都是按大名最后的字起的,都比較普通,就不多赘述了,咱說一說有特点的。比如:胖子!这绝对一出生就是个胖小子。狗三儿!一听这就是属狗,家里排行老三的男孩子,女孩子誰起小名叫狗儿啊。听着也不舒服啊。全有!家裡祖辈俱在,七姑八姨,叔伯滿堂的家庭,全都有啊。鸭爪!这个是街坊起的外号似的小名,由于小时候较胖,走路一跩一跩的,故得此名。小喜儿!不能叫小喜,得叫小喜儿,得儿化音。小丫,黑翠、翠兰、花花!這些都是女孩子。小二!排行第二,中性词,男女孩儿通用。大侠!听着像男孩吧?其实是女孩。不过人如其名,此女体态粗壯,声如洪钟,走路帶风。如果生活在腥风血雨的武林世界里整个就是真实版的“梅超风”,现在统称“女汉子”!不知她父母当时起小名时可能就未卜先知了吧!呵呵。咱北京人的市井习俗就是这么深奧有意思,而且充滿了趣味,誰也不觉得有什麼別扭和不妥,这就是早先北京人的生活和傳統。
其实咱北京人不光习惯和习俗简单明了,活法和想法也非常简单。咱北京人思想沒乱七八糟的杂念。非常现实,而且有自知之明。咱知道自己没有纵横捭阖的能耐和远志,也不具备惊天泣地的脉象。无非就是坐一起聊聊大天,喝口小酒,悠哉悠哉地生活就是最大的滿足!(個人观点)
一晃50多年过去了,我們的老家儿十有七八已經作古了,我們这房儿也接近六秩之年了!只希望老街坊們生活快乐,祈盼大家身体健康。
本文来源:皇城根儿胡同串子 文:林殿庄 画:冯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26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