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取名的习俗和忌讳

独特的人文标识刘小二、陈大柱、白玉霜……一个人无论贫穷、贵贱,最迟在生下来的三个月之后,都会毫无例外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名。

姓名,也称名字,或雅或俗,或庄或谐。无论随父姓,还是随母姓,都由姓和名组成。汉族人的姓名,除了姓氏,一般习惯用一个或两个字。在三国以前,以一个字为主。从晋朝开始,则多以两个字为主。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三个字。

其他民族采用音译的话,则有多个至10个不等。当然,也有取汉式姓名的。据公安部的典型调查,中国人姓名最长的达到15个字。姓名字数在10字以上的有近1000人,其中97%的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个人的姓名,以血脉传承为基础,标明名主的字辈和名号,寄托长辈的期盼和希望,成为名主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社会人文标识,具有特定寓意的第一张名片。

取名的习俗和忌讳

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产生的,所以他在《说文解字》里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不过,名字也常与历史事件有关,出现带政治意味的人名。比如,1950年代的建国、援朝,1960年代的抗美、反帝、文革、卫红,1970年代开始单名增多,牛、宏、红、威,1980年代后开始出现莉斯、杰克等仿英文名,并使用生僻字。1990年代后又多仿古人名称。同时,姓名雷同化倾向也让人担忧。据统计,我国大陆名为“国庆”的约有40万,而名字叫“建国”的则超过96万。其中,有1894人姓“国”名“庆”,321人姓“建”名“国”。

取名的习俗和忌讳

取名习俗的沿革姓名有乳名、学名、本名、笔名、艺名、曾用名之分,常常因长辈所处的时代、文化、民族等社会背景,以及名主的年龄、职业和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其中,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如小二、狗剩之类的,是一个人孩童时期的名字,长大之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偶尔称呼晚辈。

笔名,是文人墨客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比如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茅盾是沈德鸿的笔名,巴金是李尧棠的笔名。而艺名则是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是评剧表演艺术家李慧敏的艺名。

同时,古人祭祀神灵和先祖,为了表示恭敬,一般不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而改用字,字实际上就是出于避讳表示尊敬的人名。

“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孩子一般在3个月大的时候就要由父亲取名。当然,也有满月或周岁取名的,甚至还有未出生就把名字取好的。

取名的习俗和忌讳

不过,这个时候的取名,往往是先起一个“小名”或“奶名”,等到六七岁启蒙入学的时候才正式取一个名字。至于取“字”,则要等到二十岁行成人礼的时候。

古人的名与字各不相同,其间相互映衬,互相补充。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名融,字文举,意为融会贯通,文星高照,一举成名。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古代文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号始于唐,盛于宋,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可以自取,也可由别人赠予,而与名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到清末之后,字与号则渐渐被笔名、艺名和绰号所取代。

取名的习俗和忌讳

取名选字五原则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取名就开始讲究起来了。据《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的太子出生,咨询取名大师申繻怎样给太子取名,申繻说,取名要“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选字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生下来之后被发现头顶是凹下去的,也就是所谓的“圩顶”,其父按照以类命为象的原则为其取名为“丘”。而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恰好鲁昭公赏赐一条鲤鱼,于是他依取于物为假的原则给儿子取名为“鲤”。

申繻倡导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核心是“避讳”,而我国古代姓名避讳之风的流行,也正是从先秦开始的。

与先秦流行伯、仲、叔、季不同,汉代取名特别流行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取名的习俗和忌讳

无论是皇室还是普通百姓,都以单字取名为时尚,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的皇帝,仅汉昭帝刘弗陵取的是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的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除了“之”字,颇为流行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唐宋以后,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和八卦六爻,开始流行按字辈取名。中国谱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

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 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这一取名方法,成为宋以后人们取名的主要手段。

取名的习俗和忌讳

在所有朝代中,元代最流行数字名。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读书人献给他的。据说此名其实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

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取名忌讳多多由于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国人取名忌讳多多,“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言谈和书写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尽量考虑稳当、平安,不用凶字、坏字,不产生歧义。北宋徽宗时,江西平乐县有个叫“孙权”的人,因与三国吴主同名而被举报图谋不轨。

据《明皇泳化类编》记载,有个名叫孙曰恭的学子,参加永乐年甲辰廷试获第一名。因为“曰”、“恭”二字加起来就像“暴”字,朱棣看到名字后不爽,硬是把状元给了第二名邢宽,孙曰恭只能变成榜眼。

像现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所忌讳的。名字重字又叫“双名”,在古人眼里一般是侍妾、青楼女子等身份低贱者的专用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

取名的习俗和忌讳

虽然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但当其加入情感寄托后,便会变得不再简单,反而会为名所累。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浅。据庄绰《鸡肋篇》记载,当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的临安(今杭州),会稽有个叫钱唐休的人颇有声望,被人举荐给宰相赵鼎,但高宗坚持不用,认为名字不吉利:“钱唐遂休乎?” (李耘枞)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283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