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您是否知道?袁隆平院士对陕西汉中水稻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5月22日,华商报记者专访了时任汉中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朱智勤。
上世纪袁隆平曾到汉中推广杂交水稻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月22日,得知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后,全国人民悲痛万分。
您是否知道?袁隆平院士与陕西汉中很有缘分,对陕西汉中水稻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陕西省汉中市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全国16省区81个超级稻示范点之一。
5月22日,华商报记者专访了其见证者汉中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汉中市委会主委、陕西省政协委员朱智勤。
朱智勤1963年出生,今年58岁,他讲述了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点点滴滴记忆。
以下是朱智勤的讲述:
2009年底,我到汉中市种子管理站任站长,适逢市委市政府提出“农业倍增工程”。为了落实“农业倍增工程”,为了种出高产优质水稻,我有幸认识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并结下了深厚友谊。
第一次与袁隆平先生见面是在2013年12月12日,我与副站长王海潮利用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会的机会,有幸见到了袁隆平院士。在会客室,我们向袁隆平院士汇报了汉中市农业“倍增工程”、水稻生产及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情况。交谈中得知袁院士对汉中农业生产十分熟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袁院士曾到汉中开展杂交水稻推广工作。交谈中,袁院士称赞,汉中当年推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产量在全国都具有很大影响力。袁院士对于汉中市发展优质大米产业给予了肯定。
为汉中题词“汉中优质大米”
交谈结束后,袁院士热情主动招呼大家合影拍照,对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说:“好,照相,来给我们照相”。
随后,我们试着提出请袁院士题几个字,袁院士高兴地说:“好,到办公室里写”。
按照我们原来的设想,是想让袁院士题写“汉中大米”四个字,但袁院士略加思考后说:“汉中是生产优质大米的好地方,应当是汉中优质大米”。
说罢,袁院士欣然题写了“汉中优质大米”几个大字,并为汉中市种子管理站题写了“发展现代种业 服务汉中农业”,勉励我们为汉中现代种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汉中成西北地区唯一一个超级稻示范点
当我们提出将汉中列入全国超级稻工程示范点的想法时,袁先生说:“搞超级稻示范是好事情,但政府一定要重视,才能做好,你们回去以政府名义给研究中心打个报告”。回来以后,我们代政府草拟了《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我市列入全国水稻丰产工程示范点的请示》,时任市长签发后,以正式文件报送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4年1月15日,袁院士在《请示》上签署:“同意在贵市设立一个亩产千公斤的百亩示范点。袁隆平 2014.元.15”。自此,汉中市正式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全国16省区81个超级稻示范点之一,开始进行超级稻品种示范。汉中市种子管理站承担了超级稻品种示范的具体工作。
袁隆平超级稻在汉中大面积试种成功
根据全国水稻种植区划,汉中是我国籼稻种植最北缘,昼夜温差大,水稻日照、生育期长,被袁隆平院士称为“生产优质大米的好地方”。
按照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方案,2014年,汉中种植示范超级稻品种“Y两优900”共101.3亩,涉及47个农户。9月秋收,平均亩产758.8公斤,比2013年汉中全市水稻平均亩产高出327.3公斤。生产的稻谷不仅产量高,还具备垩白粒少、垩白度低、品质优等特点,深受人们欢迎。
这标志着袁隆平超级稻在汉中大面积试种成功!同年,汉中在勉县、南郑、城固、镇巴4个县进行了超级稻品种的试验观察。
按照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示范方案,汉中的示范品种除上年的“Y两优900”以外,新增加了袁隆平团队最新研发的集高产与优质为一身的超级稻“超优千号”。两个品种各示范了100亩。经田间测产,“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理论亩产分别达到808.5和777.6公斤。
连声赞“汉中大米好” 收购2000斤
2015年12月2日,全国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总结与计划工作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汉中是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示范点之一,我受邀参加了会议。会上,我向袁隆平院士汇报了汉中示范情况,报告了“汉中大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消息,并将米样送给袁院士品评。袁院士看着手中的“汉中大米”样品,连声说道:“汉中大米好,汉中大米好。这个米我收下了……”。
随后,袁院士安排工作人员在汉中市西乡县堰口镇许家巷村收购“超优千号”稻谷2000斤,运回湖南,加工包装后分送相关人员品评。
2016年6月23日,我和副站长王海潮在长沙参加2016年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进展情况汇报会,见到了袁隆平院士。袁院士说:“你们那个米的确好得很!我吃过了,有嚼头!”
遗憾袁隆平院士未能再来汉中
2016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年度超级稻高产攻关工作总结会上,我再次见到了袁隆平院士。袁院士十分关心汉中杂交超级稻试验示范工作,首先问:“汉中今年示范的超级稻“超优千号”产量过800公斤了吗?”
我回答:“亩产超过了800公斤,但今年天气不好,品种的增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袁院士说:“不简单,不简单了!按照汉中的光热资源,这个产量应该是创造了汉中的记录,也就是陕西的记录了。谢谢你们!”
我向袁院士发出邀请,袁院士爽朗地说:“好,汉中出产优质米,我要去再看一看。”
遗憾的是,这件事一直未能实现。
2017年9月,汉中市举办首届中国(汉中)稻米博览会,会议委托我邀请袁隆平院士到会指导。由于年事已高、工作繁忙加之身体不适等原因,袁院士未能亲自来汉,委托秘书赵炳然博士到会指导交流,并带来了袁院士专门为会议录制的视频讲话,袁院士在视频中说:“汉中大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
“像小伙子一样在田间地头研究”
目前汉中市种子管理站已与其他单位合并,朱智勤也已离开了这个单位,但他一生难以忘记与袁隆平院士之间的友谊。
朱智勤告诉华商报记者,在他的印象中,袁隆平院士总是像小伙子一样在田间地头观察研究,“在长沙或者三亚开会时,我与袁院士也一起到过田间地头,他走路特别精神,我与他相差33岁,但都没他走得快。袁院士喜欢到田间地头做研究,或者给大家讲解。”
在朱智勤的印象中,袁隆平院士平易近人、为人谦和、生活简朴。“从来不吃单灶,都是与工作人员一起吃工作餐;衣着也很朴素。”朱智勤说,“但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却是巨大的,是举世瞩目的;他的事业和精神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发扬!”
谈及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朱智勤声音低沉,他说:“心里感到很悲痛!我们计划去长沙送别吊唁袁院士,如果因为工作原因实在去不了,我们会发去吊唁信,并且会委托长沙的朋友送去花圈和挽联。”
华商报记者 任婷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288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