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后面临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终结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锯局面;如何避免封建政治常见的三大政治祸患,使宋政权长期巩固。为此,宋太祖在立国之初便采取了以“杯酒释兵权”为代表的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政治上强化皇权,经济上不抑制兼并,军事上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思想上尊儒崇礼。为了压抑武将和重视文臣,宋太祖立下誓碑:“不杀士大夫”(士大夫无死罪)。两宋的继任者坚决的贯彻了这一祖宗家法,是每一个宋朝皇帝毫不动摇的治国的根本方针,这也是岳飞冤死的根源所在。
军人出身的宋太祖深知军人捣乱的厉害,北宋初年主要是针对军人捣乱,军人出身的赵匡胤说:“我用百个文官,就让他们个个都贪污,他们的危害也赶不上一个军人捣乱。”因此,有了961年“杯酒释兵权”之说,并且废除了节度使领支郡,用文官任知州为地方官,并把武将调离军职,用文官充当武将。
杯酒激情释放的是兄弟情怀,建隆二年(961)七月,禁军中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八人被解除兵权,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宋太祖也实现了他的诺言,其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这些人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了这一安排。
重文轻武必然调整文官和武将的用人政策,重在培植文臣。重视文官培植文臣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科举制,因此北宋的科举制度比唐朝有了更大的发展。宋朝科举取士的人数大幅增加,唐朝科举一年一次,一次最多录取三四十人,宋朝科举取士三年一次,通常一次录取五六百人,到北宋末年甚至一次录取超过一千人。宋朝发展了唐朝以来的科举制度,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宋太祖后期起,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使大批被录取的士人成为“天子门生”,并且严格科举考场纪律,宋太祖确立殿试制,使殿试制度化。
宋朝通过科举培植了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士人中举后仕途一般很顺利,快的不到十年就可升任宰相,在北宋72个宰相中65人是科举出身,占90%以上。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官朝廷,不是偶然的,“不杀士大夫”使文官的地位很高,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追求仕途的热情。加之后来宋真宗用《劝学诗》鼓励“学而优则仕”,催生了无数士人走上了仕途。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仅仅是争对武将,也有不少措施是防范文官的,最通常的办法是分化事权,把一个权力分割开来,由两个以上的官僚机构或两个以上的官僚分别执掌,如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二,北宋有二府的说法,二府就是政府和枢府,政府叫政事堂,枢府就是枢密院。还有三司管财政,其长官实际上是财政宰相,可见,宰相的权力实则一分为三,权力被分散,宰相被架空,有利于皇帝对军政大权的控制。
“重文轻武”的影响:
防范禁军将领黄袍加身的历史重演,解决了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弄权等问题,两宋政局稳定,两宋没有出现封建政治常见的宦官之祸、藩镇之祸和权臣之祸。
重文轻武成为宋朝的祖宗家法,作为治国方略贯彻得很彻底。重视文官培植文臣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科举制,因此北宋的科举制度比唐朝有了更大的发展,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官朝廷。
营造了一种较文明和理性的政治氛围,并且影响和带动了宋代的政治生活向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成为光辉灿烂的人才时代,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
武将一直受到猜忌,地位比文官低,乃至因战功受到打击迫害,如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冤死,但是宋民爱憎分明,憎恨秦桧,以致宋朝以后再也没有人取名用“桧”,成为一种忌讳。常常用文官代替武将领兵出征,出现了“运筹帷幄于深宫,自败于千里之外”的局面,在民族关系的军事斗争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重文轻武”不简单!
图片来源:头条推荐图片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291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