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有一对同胞兄弟——陈延年和陈乔年,长眠于此。墓碑在青葱的树木与庄严的浮雕掩映之下,更显肃穆与威严。
他们是革命者,是烈士,同时,他们也是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的儿子。
一年时间内,两个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先后为国捐躯,流血牺牲。
他们的故事,早已被千万人传颂,但和所有革命英烈一样,他们的故事,往往坎坷曲折又催人泪下。
乔年牺牲之后,由于革命形势紧张,他唯一的血脉被迫与陈家断了联系,被人辗转带到了安徽乡下。
也许是父辈冥冥之中的庇佑,或许是血脉亲情的指引,多年之后,这个革命遗孤,终于能再次回归家族的怀抱,倾听来自亲人的呼唤。
今天,我们就从乔年以及他唯一的后人谈起,看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如何成长,又如何赓续革命的血脉。
01 安庆陈家的复兴与荣光乔年的故事,绕不开的是安庆陈家。这个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上有着无可替代地位的家族,足以让所有后辈敬仰。
除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共产党成立方面的作用,陈乔年和陈延年也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7年4月,春天迟迟未来,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此时,做出清醒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尤其重要,因此,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意义重大。
这次大会的与会人员,除了一些熟悉的面孔,更有一些年轻的后辈。
这82名代表来自五湖四海,怀揣着同一个革命理想,为57967名共产党员,谋方向、寻出路。
大会讨论了革命领导权等问题,并选举出了中央委员会。
在31名中央委员中,25岁的陈乔年,29岁的陈延年,以及他们的父亲陈独秀,均赫然在列,创造了一门三父子,都当选中央委员的罕见现象。
安庆陈家本来随着家族的衰落而逐渐式微,但随着17岁的陈独秀一举成为了秀才,又给了这个家庭无限希望。
可是,这个家族真正的荣耀,却和天下苍生有关。
乔年和延年能在青年时期就成长为优秀的革命领导人,或许,这其中有父亲陈独秀的影响,但更多的影响,则来自他们救国救民的决心。
不管是陈独秀所领导的共产党的早期工作,还是两个孩子相继追随的脚步,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安庆老家“留守”的顽童,到优秀的革命者,这条道路,乔年走得足够坚定、足够踏实,而乔年的故事,要从父亲把他们接到上海讲起。
02 陈乔年:一条披荆斩棘之路,为后人创造幸福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之后,便把两个孩子也接到了上海,让他们自由闯荡。
这个十三岁开始就离开家乡安徽怀宁的少年,离开了大家族的庇护,和哥哥在上海半工半读,磨练意志。
同哥哥双双考入震旦大学之后,两兄弟也绝不依靠父亲生存。
他们在这座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中,过着最朴素而最自由的生活。
打零工,打地铺,衣食简朴,满不在乎。城市的车水马龙,都只是这两兄弟的拼搏奋进的背景。
乔年的一日三餐,不过是几块面包,渴了,有自来水,如果觉得味道淡了,就加点盐。
对此,高君曼十分心疼,希望他们能搬回来和父亲一起住,但陈独秀却说:“妇人之仁,徒贼子弟,虽是善意,反生恶果。”
父亲陈独秀从来不担心这两个孩子,他常说:“少年人生,听他自创前途可也。”
生逢乱世,唯有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品格,才能让他们受益终身。
与这样艰苦朴素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在精神上的富足与自由。
在这座当时中国最开放、最先进、文化氛围最浓烈的城市,他们像是两棵树,在新天地中汲取着自由进步的思想,呼吸着新文化的新鲜空气,迎风生长。
1919年底,两兄弟登上了游轮,远赴法国留学。
在异国他乡,两人依然延续了此前半工半读的优良传统,并结识了一批共产主义者,开始徜徉在了马克思主义的海洋当中,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除了思想上的转变,兄弟两人也在积极参与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活动,并自发地成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者。
1922年,两兄弟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成为了第一批少共成员。
由于工作出色,不久后,两人获得了前往莫斯科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的机会。
经过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得到了提升,成长为了信仰坚定的革命者。
1927年冬,陈乔年奉命调到上海,先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革命之路荆棘丛生,暗流遍布,随时都有危险和牺牲,但乔年和所有革命者一样,时刻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
1928年2月16日,乔年在上海召开工作会议时,因为唐瑞琳的泄密,导致陈乔年等一批同志被捕。
在狱中,乔年坦然接受了敌人的拷打与酷刑,于1928年6月6日,年仅26岁的乔年,英勇就义。
他鲜血洒下的地方,正是他的哥哥延年去年牺牲的地方。
一年之内,陈独秀痛失了他的两名爱子,共产党失去了两名优秀党员,中华民族失去了两名伟大的同胞。
乔年的革命事业,并不足以构成我们了解这个青年革命者的所有面向。在婚事大事上,乔年表现出了他与延年不一样的一面。
03 陈鸿:乔年遗孤,从放牛娃到革命者与哥哥坚持的不婚主义不同,乔年在对待个人感情时,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浪漫和激情。
1926年,乔年公开了与革命女战士史静仪的恋情,由于史女士感情之路上的纠纷,两人的结合也招来了颇多非议。
可是,乔年不在乎,他认准的人,认准的事,都会一路坚持到底。
在中共五大召开期间,他们的爱情的结晶在武汉诞生,夫妻俩人为了纪念会议的召开,给孩子取名为“红五”。
乔年被捕时,史静仪已经身怀六甲,但顾不得幼小的“红五”和腹中的孩子,整日为了丈夫的安危而奔波。
不久之后,“红五”就在颠沛流离中离开了人世。
乔年牺牲之后,史静仪的身份也被暴露了,为了她的安危,党组织决定让她离开上海。
于是,史静仪在生下乔年的遗腹子之后,便把孩子托付给了别人,只身去了苏联。
刚出生的这个女儿,史静仪为她取名为陈鸿,即使不能亲手抚养这个孩子,也希望她能犹如大雁,自由翱翔于世间。
据资料显示,陈鸿在未满周岁时,先是被送到了一个做杂役的妇人手上,史静仪给这个妇女的两块大洋,便是她给这个刚出生的孩子留下的所有挂念。
妇人带着孩子回到了安徽乡下,夫家姓苗,夫妻俩人倒也本分,对这个孩子的抚养颇为尽心。
不久之后,这对夫妻因为天灾人祸无力抚养,便把孩子送到了另一户陈姓人家。
陈家也并非家境殷实之家,但面对一个幼小的生命,他们以最朴素的感情接纳了她。
陈家年迈的祖母,是与陈鸿最亲近的人。在陈鸿的童年记忆中,总是她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坎坷回忆。
缺衣少食、辛苦劳作、住牛棚、打短工……童年的陈鸿饱尝了旧社会的种种苦难。
直到16岁那年,命运才出现了转机。
那一年,新四军的队伍,驻扎在了陈鸿所在的村庄。新四军里的一位妇女主任,在了解了陈鸿的个人情况后,便热情地邀请她参军。
也许陈鸿那时还未明白革命战士的意义,但凭借着对新社会的向往,陈鸿成为了新四军里面的一名洗衣员。
参军时,陈鸿还以为自己是苗家的亲骨肉,便给自己起名为苗玉,这个名字一起,便跟随了她一生。
在军队中,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半年之后,苗玉就成为了洗衣班的班长。后来,她又跟随队伍南下参加了解放福建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在了福州。
也许是父辈们冥冥之中的庇佑,没有让这个孩子孤苦无依地漂泊下去,而是给她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从此,这个历史遗孤便不再孤孤单单、居无定所了,而是跟随共产党,过上了平稳的一生。
而关于她身世的谜底,却直到多年之后,才逐渐浮出历史的地表。
04 血脉: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对于陈鸿(苗玉)来说,她的亲生父母是谁,一直都是困扰她的一个难题。
1973年,病危的苗母曾把苗玉叫到了床前,将她的身世和盘托出。
既然自己并非苗家的骨肉,关于自己亲生父母的消息又少之又少,苗玉只好寻求自己朋友的帮助。
茫茫天涯,线索寥寥,苗玉委托的朋友也没有打听到什么消息。
彼时,苗玉的生母史静仪也因为时局的动荡,岁月的变迁,辗转于各地,这个流落在外的女儿,也一直是她最大的牵挂。
直到1968年史静仪去世,她也没能再见上陈鸿一面。她临终前,将寻找陈鸿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妹夫杨纤如。
1989年,杨纤如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乔年烈士有女陈鸿,天涯何处》的文章。
苗玉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仔细研究了其中的细节,对苗玉与乔年的关系有了几分把握,便试图写信和杨纤如。
天不遂人愿,杨纤如不久之后就逝世了,临终前,他把替史静仪寻找遗孤的重任,交给了史再婚所生的孩子李湘生和李文。
经过重重波折,1994年,李文终于和苗玉见面了。
令他惊讶的是,眼前这个66岁的老人,初见时的感觉是陌生的,可是两人一交谈,李文却能在她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而苗玉也终于和同母异父的弟弟相认。
此时,李文忍不住热泪盈眶,他告诉苗玉:“你是陈独秀的孙女,陈乔年烈士的唯一血脉。”
苗玉十分激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她终于知晓了自己的真名,终于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亲人。
也许是隔代遗传的神奇,陈独秀的后人们甚至惊奇地发现,在陈鸿的孩子身上,他们竟也能看到一些无比熟悉的神态。
有人说,凭借陈家的影响,陈鸿完全可以靠着这次认亲,为自己的儿女们谋一些福利。
可是,她原本就可以靠自己的退休金安享晚年,孩子们也早已成家立业,日子平静而安稳。
和陈家相认,她无需提出任何物质和荣誉上的要求,也不需要生活上的帮忙,所有的诉求,都只是为了寻根。
如今,终于能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能敞开怀抱容纳自己,苗玉胸中所澎湃的,是庆幸与自豪,而没有半分私利。
终于,这个辗转漂泊多年的游子,也能再次回到家乡,看一看父辈出生的地方;终于可以去父辈的坟前,诉说自己的哀思与想念。
05 结语半个多世纪的寻亲路,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最让人庆幸的是,即使是从小没有父母的疼爱与庇护,陈鸿依然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新中国的蓝天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或许,这正是她的父辈们披荆斩棘、流血牺牲换来的安稳,这正是父辈们英勇就义在所不辞的原因所在。
同时,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乔年的一生,了解他如何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青葱岁月,我们才能有一次唤醒,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正是他们,奉献青春,前赴后继,才有了今天的太平盛世
如果不是生逢乱世,他还有漫长的余生可以为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奋斗
如果不是一心救国,他本有机会与家人共享天伦安度余生。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我们唯有缅怀、唯有奋斗。
06 参考资料《陈乔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新华网 [2020-05-19]
《陈独秀孙女苗玉:16岁参加新四军 从洗衣员成长为革命干部》知网[2017-04-19]
《陈独秀》中国政府网 [2019-12-01]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299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