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阳市东方红大道西段路南,与东方红大道平行,有一条有名的古街,被人称作信阳的名片,它就是鲍氏街。这个名字在明朝就有记载。它呈“F”形,全长560米,街面以不规则的片石铺成。这里最初是南宋末年镇守义阳三关的余氏武将的私宅。明代以后,受传统农耕思想浸染,他的后人在长台关、吴家店购置了田产,为便于经营农业,遂卖掉了城中房产,渐次迁居长台关,此地渐成市民聚落街道。这时候义阳已改称信阳了。
说是鲍氏街,其实街上并无一家姓鲍的。清末有个说法,街上的第一大户是刘家,几乎占了半条街。其次是方家,还有冯、鲁、危、杜、乐、徐、孙、田等各家。
鲍氏街得名,传说是李自成攻入信阳城之前,曾潜伏信阳市内勘察敌情。李自成在这条街上看到一个妇女,抱着大孩子,牵着小的,引起怀疑惑,于是上前关心询问:“大嫂啊,这个孩子还大些,这么沉你还抱着,是不是孩子有病啊?”大嫂听他说自己抱的孩子有病,马上显出不高兴的表情:“你咋想着说呢,你才有病呢!咋长的,侭发好誓!”就这样用信阳话呛了他几句。李自成也未必能听懂信阳话,但从大嫂的表情上看来,是生气了,感觉到自己口误,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大嫂。我意思是小孩子在地上走,你却抱着个大的,没有病,你为什么要抱着他呢?你看小的多可怜啊,却让他在地上跑,这是不是你们信阳的风俗啊?”
那大嫂也感觉自己的话有点过分,再看李自成也不像个坏人,就和悦解释道:“地上跑的小孩是我的亲生儿子,怀里抱着的是我鲍氏娘家侄儿。”李自成听了感慨万千,心里就想:过几天,打起仗来,老百姓岂不要遭殃受连累,这么好的人家,也难免……于是他关切地问:“过几天要打仗了您知道吗?”“知道,衙门整天都在叫唤,要老百姓跟官兵一起,抵抗造反的乱贼呢!”李自成接话对大嫂说:“别听他们的,打起仗来,千万不要让他们混进老百姓人群里,很危险。”说着话的时候,便叫身边的随从,拿出一面小旗,递给鲍氏大嫂,并嘱咐说:“大嫂,你拿好这个小旗,一旦打起仗来,你把这面小旗子插在你家的门头上,进城的军队看见这面小旗子就没人敢动你。”大嫂很是感激,仿佛遇到了贵人。回去以后,她就把这个消息在整条街的街坊邻里都宣传一遍。
一夜之间,这条街家家户户都仿制了李自成的那面小旗。没过几天,李自成的队伍打进了信阳城,城里是一片狼藉。当义军打到鲍姓大嫂住的这条街时,看到满街都飘扬着李自成的小旗帜,便秋毫无犯。为了纪念这位有情义又仗义的鲍姓大嫂,就将此街取名“鲍氏街”。
这个传说是申城人的骄傲,它传承和彰显了申城历史文化中的人间大爱。
著名作家白桦、叶楠也出生在这条街上,其父陈锡元因拒绝与日伪政府合作,被日本宪兵拘捕活埋。这条街另外还出了两个名人,更使鲍氏街扬名申城。
还有一位是清末民初的刘子荣,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宣统二年考取内阁中书后,名耀信阳全城,遂将自家宅院命名为“中书第”。这是一座一门三院的大宅,高大的门楼上方挂着“中书第”牌匾,大门两旁各有一个石墩,门下有一道尺把高的门槛。前院大门里有一面影壁墙,中院种着几株腊梅,后院是正宅,院北是几间高大的正屋,门前宽敞的廊檐上立有两根粗壮的松木廊柱,西南的门窗全都雕着各式花纹。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正屋与西厢房山头间有块空地,种有几颗石榴树,当是后花园。院东连通三院的一条遮雨瓦棚的长廊。
民国元年,刘子荣当选省议会议员。其所提议案词锋犀利,切中时弊,为权贵忌恨,突遭狙击,血浸被褥,见者无不颤栗。他却镇定自若,笑言:“为三千万(当时河南人口数)同胞流血,虽死何撼!”民国四年后,刘子荣先后赴四川夹江、河南南召任县官,在任上兴学育才、通商惠工、筹款赈灾、德政恤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离任之时,颂声载道。他虽任职有年,却两袖清风,毫无积蓄,百姓称颂他是一位难得的清官。政事之余,有《壶园判牍》、《中国旧闻》、《巴蜀闻见录》、《辛亥日记》、《七峰辞啸庵诗》等数十卷文稿传世。他的书法更是自成一家,“中书第”大门上的牌匾就是他亲笔所写,笔力苍劲,笔划丰润,结体严谨,堪称书法珍品。民国十四年,刘子荣病逝于开封,后迁葬信阳。
第二位是中国革命女杰危拱之,鲍氏街是她的出生地。危家在鲍氏街虽不是大户,却名望很高。危拱之的父亲危尚忠是清末秀才,思想开明,使她受到良好教育。1926年危拱之入党后,历经大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等艰苦工作的砺炼和考验,成长为我党卓越的女领导干部。她曾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信阳抗日挺进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曾任赤峰市委书记等职。
1992年,随着旧城改造的整体拆迁,原来的街道几乎全部消失了。鲍氏街的主街所在,即是现在的和美广场之后的茶叶城,其后仅存原鲍氏街南北走向的一条胡同。
(《旧家浉河上——浉河区老地名,余道金主编)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19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