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社
听说,从西安火车站到钟楼,二十分钟的车程要经过两个“市”。
一个是大差市,一个是骡马市。
虽说只是个段子,但也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疑问,西安市内怎么有这么多“市”?
资料图:大差市。成悦 摄
西安,十三朝古都,有着许多历史的印迹:钟楼、鼓楼、城墙、大雁塔......它们在岁月的流逝中留了下来。
连同这些历史印迹一同留下来的,还有那些通俗易懂的街道、巷子的名字。
作为西安的一张名片,遍布西安大街小巷的地名却像是一部活的史笺,承载着古都的沧桑历史和厚重文化,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与古城相伴相生。
案板街、竹笆市、五味什字、粉巷、炭市街,这些极具特点的地名背后还藏着悠久的历史故事。
“西安”这个名字的由来
“长安为什么要改名为西安?似乎长安这个名称的古韵气息更浓厚,更符合这座城市的形象。”
不少游客,甚至本地人都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其实,长安一直都在,现在的西安市仍有长安区。
西安取义为安定西北,自明洪武二年,西安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五味什字:因药闻名的街道
资料图:五味什字街。成悦 摄
五味什字街是一条东西向街道,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中段路南,300米的街道透出浓浓的烟火气,也讲述着历史和生活的“五味”杂陈。
说到“五味什字”,似乎有一股中药味儿扑面而来。其实这里很早便是西安城里的药材市场,亦是因“药”出名。元代时五味什字街药店鳞次栉比,有“药市街”之称。明、清时期因这里多家中药店生意兴隆,得中药之“甘、辛、酸、苦、咸”五味之名,遂沿用至今。
案板街:卖案板的街道
资料图:案板街路牌。成悦 摄
案板街位于东大街西段北侧,南起东大街,北至西一路。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卖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
资料图:易俗社剧场。成悦 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案板街已“风光不再”。但易俗大剧院的存在让这里充满了艺术气息。每当易俗社的舞台灯光亮起,各种秦腔名角粉墨登场,这里仍是让老西安人内心澎湃的一块“宝地”。
马厂子:驿站旁喂马的地方
资料图:马厂子街。成悦 摄
马厂子北起东大街,南至东羊市,与东县门、东仓门形成十字路口。在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
唐代以后至明清,经千余年,京兆驿名称不改,仍为中国西部最大驿站。这条街两侧为驿站的喂马处,故称马厂子。
炭市街:堆放煤炭的街道
资料图:炭市街路牌。成悦 摄
炭市街位于东大街中段北侧,北至西一路。清代中叶时,这条街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巷,后来因为出售煤炭、盐碱、副食店铺居多,得名炭市街。
资料图:炭市街海鲜广场。成悦 摄
20世纪50年代前后,这里已由“炭市”朝着水产、海鲜、干果零售市场演变。“吃有炭市街、穿有骡马市、用有康复路。”足以说明炭市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和集市分不清
资料图:西羊市小吃街。成悦 摄
打开西安地图你会发现,西安市、骡马市、鸡市拐、大差市、东西木头市、竹笆市等名称都出现在地图中。
其实,这里的“市”本义指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即市场。西安市的“市”是城镇的意思,而其余的就是指集市、市场。至于他们各自是什么市场,就要看“市”前面的修饰词了。
大 差 市
资料图:大差市。成悦 摄
大差市,是指西安市东大街与解放路、和平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这片区域。
宋金时期,这是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的所在地。车马过往,商贾云集,所以被叫做大草市。要说为啥现在叫大差市,民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草”与“差”谐音;
第二种说法是因为这里以前是杂役、差人出入秦王府的大门,如果哪个差人犯了法,就要从这里拉出去处决,这才有了“出大差”的名称典故。
骡 马 市
资料图:骡马市。成悦 摄
骡马市曾是西安著名的商业中心。
骡子和马是古时候的重要交通工具和畜力。当年主要城镇都设有大型骡马交易市场,后逐渐形成街市。
提到骡马市,老一代西安人有着特殊的情怀。改革开放初期,小有名气的骡马市服装市场见证了西安市第一批个体户的诞生,在时代变革中书写了一段商业传奇。
作为西安市第一家露天服装市场,这里是不少老西安人赚到第一桶金的地方,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
竹 笆 市
资料图:竹笆市路牌。成悦 摄
竹笆市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域,明朝时此地商市集中,包括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其中竹器买卖最具规模,故名竹笆市。
资料图:竹笆市街道。成悦 摄
如今的竹笆市,仍一直延续着经营木器、竹器的商业传统。
西安地名之“最”
走进西安的城墙,会发现西安人民特别偏爱带数字的地名。“东一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建国一路、建国二路、建国三路。”按照《西安市道路命名规则》来看,以数字命名,规范有序、好找易记。
看到此处,许多小伙伴觉得:西安人取名也太随意了。
其实不然,稍微了解西安的人知道,西安人除了青睐以数字命名街道,还偏爱以历史典故命名,这与西安的十三朝古都身份分不开。
最“富有”的地方:洒金桥
资料图:洒金桥路牌。成悦 摄
对这个地方不熟悉的人一听“洒金桥”这个名字可能会好奇这里是不是在洒金子?别误会,这里没有金子,没有水,也没有桥。
洒金桥其实是莲湖区回坊内的一段街道,全长800米。该地在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明代改为铁炉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桥,后改为洒金桥。
资料图:洒金桥小吃街。成悦 摄
今天的洒金桥也是西安最具市井烟火气息的地方之一。
作家贾平凹曾在《废都》里这样描写洒金桥的西仓集市:“那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市场,主要营生的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鱼虫,还包括器皿盛具,饲料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
最有“学习精神”的巷子:大小学习巷
资料图:大学习巷。成悦 摄
大、小学习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长安作为都城,也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可谓真正的“国际范”,来唐朝求学、经商、做官的外国人多聚集于此。据传来长安的外国人很多在大学习巷学习汉语和礼仪,因此而得名。
资料图:大学习巷。成悦 摄
如今的大学习巷两边都是商户,从美食到手工艺品应有尽有。居民在巷内下棋、闲聊,十分热闹。虽然这里不似洒金桥的繁华喧闹,但却自有一种独特的烟火气息。
最“神秘”的巷子:粉巷
资料图:粉巷路牌。成悦 摄
关于粉巷的名称说法不一,相传这里盛唐时期就是长安城内有名的烟花柳巷,“粉”字取自“涂脂抹粉”之意。
但也有人考诸方志后认为,这里的“粉”并非“胭脂水粉”,而是作为食物的“粉”,是因明清时期遍布磨面的作坊和粮店而得名,种种猜测为这条短短的街巷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在街头巷口立起标识牌、碑刻,建立仿古牌楼,将背后的历史典故书于其上,展现了古城西安独特的文化魅力。
不仅让外地游客更容易了解西安古老的历史文化,也给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添加更多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加热爱这座拥有古老历史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21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