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的书籍,在市面上浩如烟海。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我读过的教育类图书著作。希望通过分享我的阅读感悟,和大家一起探索世界各地不同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本次分享的是中国近代史名著——“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容闳
明清之际,中国逐渐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脱轨,在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全方位落后于西方。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为挽救国家危亡,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有一位仁人志士,他虽然不能与上述维新与革命的典型人物相提并论,但也是推动近代中国艰难行进的一员。他一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都围绕着“教育救国”这一目的,他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铭刻着他满腔的爱国情怀,值得后人认真总结与学习。他就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英文写了一部自传《西学东渐记》。这本书回顾了作者一生以“西学东渐”之志,寻“维新中国”之路,却屡遭曲折的生命历程,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情怀与思想,饱含着他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忧心瞩望。
虽然成书至今已百年之久,细细读来仍让人受益匪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变革的丰富细节,感知中国走向改革和复兴的艰难曲折,同时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作者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身上那种坚强不屈、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
01
《西学东渐记》是一部自传回忆录。作者容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南屏镇的一户贫困农家,父亲是佃农,母亲是农家妇女。这时,所属香山县的小岛澳门已被葡萄牙占领近三百年。由于西方传教士首先在中国沿海一带传教,澳门自然成为传教的大本营。
因家境贫寒,他父亲在看到英国传教士开办的学堂免费管吃管住后,就把7岁的容闳送到了澳门一家教会小学念书。1846年,容闳做出了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跟随要回国的美国传教士去美国读书。1847年,容闳进入孟松中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英国文学。
关于《西学东渐记》的成书原因,与他的留学经历密切相关。
1850年,容闳考入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虽然辛苦,但容闳凭着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自己的坚强和毅力完成学业,于1854年顺利毕业,成为了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中国人。以他的条件,在美谋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怀着报效祖国之心的容闳还是决定启程回国。
早在上大学时,容闳就看到了美国的许多先进理念和发展成就,他学成回国后,天天梦想着让国人如他一样接受西方教育,然而,通往理想的道路充满坎坷。回国后,他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上海海关等地任职,也曾造访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新政建议,但未被采纳,只能失望离去。
后来,容闳通过各种关系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取得联系并受到他们的赏识。1870年,他向曾国藩提议选派幼童官费赴美留学,得到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赞同。后于1872年到1875年受命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并负责照顾这些学生在美国的生活,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容闳将自己赴美留学以及学成归国之后的这一段经历用英文撰写成书,起名为“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直译为“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涯”。由于这部回忆录中涉及了作者留学美国,学成归国之后,为中国的维新运动做出的突出贡献,展现了西学对于中学的重要影响,正如作者所言“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因此,后来的译者将容闳的这本回忆录中文取名为《西学东渐记》,同时也将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正式命名为“西学东渐”。
容闳一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他晚年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在上海参加维新人士倡导的“中国国会”,被推举为会长。因此,他受到清政府指名通缉。对清政府失望透顶的容闳逃往香港,后侨居美国,并在赴美之后一直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电邀容闳归国参政,可惜他已卧病不起,不久便辞世,终年84岁。
02
《西学东渐记》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叙了作者从赴美留学,至学成归国向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政治建议,助曾国藩、李鸿章办江南制造局,组织中国留学生出洋,参加维新变法运动,为清政府通缉而避难美国的经历。
作者纵横四海,遭遇了众多具有历史变革性的事件,但是对于祖国的忠诚始终不渝,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推动幼童赴美留学,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作者坎坷的经历,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很多人生哲理,在思想品德、追求真理以及家国情怀等方面获得启发。
容闳用自己的求学和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贫贱不移,人要志存高远。容闳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早年父亲离世后,他贩卖过糖果,干过割禾等农活,当过印刷坊的学徒。在容闳所生活的年代里,他是极少数能进入外国人办的学校读书,并有机会赴美留学的人。
但是,到美国后,贫苦的生活也在时刻威胁着他的求学之路。容闳通过打工来支付生活费用。洒扫拂拭、劈柴生火等劳动都“自为之”并“甚乐”,“雪深三尺,亦必徒步”。幸得布朗先生的帮助,校方给予经济上的资助,由此容闳认为在美留学大概能持续两年。
耶鲁大学
两年后容闳希望继续深造,然而学费问题还是没有着落。当时,孟松学校有为勤学寒士设立的助学金,但是毕业后必须成为一名传教士。容闳拒绝向学校提出请求,他自述“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传道固佳,未必即为造福中国独一无二之事业”。他虽然亟需这笔钱来解决学费问题,但始终不忘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认为自己需要行动上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传教不是造福中国唯一的选择,反而日后可能会妨碍他报效祖国。
容闳并未因生活艰苦而放弃自己“为祖国谋福利”的志向,他把中国人民的幸福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贫贱不移,志存高远”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容闳的留学经历可谓颠沛流离,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19世纪40年代,中国仍被浓厚的封建意识所笼罩。因此,在1846年布朗先生回国之前提出他愿意带三五个学生赴美留学时,大部分学生都默不作声。然而容闳却不同,他听到赴美留学的消息后是第一个站起来的。因为容闳在接受了英语、天文、算数等知识后,想了解“世界”这个概念,想去美国探个究竟。就这样,他即使在中国根深蒂固的“父母在,不远游”传统古训面前,还是鼓起勇气决定赴美留学。毫不夸张地说,在他那个年代,坐船漂洋过海负笈海外是生死未卜的举措,他热衷学问和探索的精神,至今让人深感钦佩。
容闳艰辛求学的经历也相当励志。在耶鲁大学深造的后两年,学费使他非常困扰。他通过半工半读以及“妇女协会”的资助,才走过他艰辛的求学生涯。在耶鲁大学期间,容闳拼命学习新知识,“读书恒至夜半,日间亦无余晷为游戏运动”。虽算数、微积分付出大量精力仍不及格,但英文论说两次获奖。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从容闳的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留学期间,容闳凭借聪颖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顺利完成学业并取得美国社会的普遍尊敬。由此,美国的“机会之门”多次向他打开。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在美国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然而当时中国社会风雨飘摇,不仅遭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凌辱,还出现持续动荡的局面。
面对如此乱局,容闳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返回祖国。文中“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足见其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
回国后,容闳怀着教育救国的宏愿,整整走过了十八年。他自述:“溯自一八五四年予毕业之时,以至于一八七二年中国有第一批留学生之派遣,则此志愿之成熟时也。”在这十八年间,他一直心存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他曾到太平军中考察,但失望而归。之后,几经辗转,在李善兰的引荐下认识曾国藩,先为曾国藩筹备江南制造局赴美购置设备,之后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选派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学。虽然,这批留学生后来被清政府撤回,但为中国近代的留学作了铺垫,加快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速度,其中不少半途而归的留学生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这一举措也成为了中国留学运动的先声。
03
1909年,《西学东渐记》在美国纽约由亨利·霍尔特出版公司出版。最早的中译本是由徐凤石、恽铁樵合译的《西学东渐记——容纯甫先生自叙》,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81年,经张文方补译、钟叔河等人校点,湖南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1985年被收入钟叔河主编、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
人们将这本书评价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我国东西文化接轨的重要里程碑”“中国近代史的名著”。
在《西学东渐记》中容闳提到的许多教育思想,采取的许多教育措施:开放学校,让女孩和男孩一起接受教育;西学东渐,强调素质教育,身体和品德全面发展;倡导实业教育,救亡图存。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常识,但在当时却是开国内教育思想与实践变革之先河。容闳用自己激扬的人生以及他对生活与国家的爱,照亮了孩子们的灵魂。
《西学东渐记》诞生在一个中西文化交汇和碰撞的时代,反映了容闳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努力,因而可以把它视作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缩影。
在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在中国留学生成为国际交流的中流砥柱的当下,容闳一百多年前只身海外求学的精神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另外,《西学东渐记》因其历史的真实性,不失为一份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家容闳和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重要史料。
金句分享
·予虽贫,自由所固有。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于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
·予意他日中国教育普及,人人咸解公权、私权之意义,尔时无论何人,有敢侵害其权利者,必有胆力起而自卫矣。
·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纵政府不录用,不必遂大有为,要亦不难造一新形势,以竟吾素志。
·予之生于斯世,既非为哺啜而来,予之受此教育,尤非易易;则含辛茹苦所得者,又安能不忘其实行于中国耶?
·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予既远涉重洋,身受文明之教育,且以辛勤刻苦,辛遂予求学之志,虽未能事事如愿以偿,然律以普通教育之资格,予固大可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矣。既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则当日夕图维,以冀生平所学,得以见诸实用。
·予当修业期内,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迨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怏怏不乐,转愿不受此良教育之为愈。盖既受教育,则予心中之理想既高,而道德之范围亦广,遂觉此身负荷极重,若在毫无知识时代,转不知觉也。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此痛苦与压制,在彼未受教育之人,亦转毫无感觉,初不知其为痛苦与压制也。
清明小长假将至,大家不妨可以一同品读这本经典著作。也非常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31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