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男孩起名“爱国”、“建国”、“建华”的不少,文革时期,男孩起名“文革”的也不少,而现在的小学,可能叫“子萱”、“子轩”、“子涵”的孩子一抓一大把,据专业统计,我国最常见的5个同名人名分别是张伟、王伟、王芳、李伟和李秀芳,分别有29万、28万、26.8万、26.1万和24.6万人。因现代汉民族起名以一个汉字或两个汉字为常规,所以导致了很高的重名率,给个人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对社会则增加了管理的成本,为了降低姓名重名概率,笔者建议恢复我国历史上在起名后再起“字”的传统。
历史上关于字的记载,早在夏朝初就开始了。《史记》中除了传说中的五帝之外,第六个介绍的人物就是治水的大禹,他就有字。《史记》本记二索引《正义帝王记》中记载道:“夏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
当然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史记记载夏朝很多君主的时候,都很简略,而没有详细的把他们的名字都记载下来,使我们感觉那个时候他们似乎都没有字,而事实上肯定是应该有的。《史记》集解张晏甚至认为:“禹,汤,皆字也”禹和汤本身就是字。
到了商周时期,关于字的记载就大大的丰富了,很多历史上的名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姓”“氏”“名”“字”。比如周朝祖先周后稷,名弃,字原。晋朝的开创者,唐叔虞,其中叔就是他的字,他是周武王的儿子。
秦汉之间,社会重礼义轻货利,所以给孩子起名起字都作为一种礼仪,但是当时起的字都象字的本意生孩子一样,基本上都是小名,听起来很幼稚,象上面索的唐叔虞的字“叔”其实就是老三的意思。著名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实际上他是字“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尼”的本意是什么?就是现在的呢,亲呢的意思,这么有名的大文学家,小名其实就是父母叫他亲亲,宝贝而起的这种字。张良,字子房,实际上他应该字“房”,“房”是什么意思,偏房,侧屋的意思,搞不好张良就是小老婆生的,才会起这种字的。“子”是当时习惯加在字前面的美称,当然后来人们习惯把起字里面用个“子”显得美观,比如赵子龙,鲁子敬,杜子美。
到了后来,字就延伸为名的扩展和解释了,比如说诸葛亮字孔明,小孔里面明,就是亮嘛,曹操字孟德,孟子的道德就是操行嘛。直到后来张学良字汗卿也是一个道理,我就不解释了,真不懂的话请认真思考一下。
后来起字一直都是贵族和知识分子的习惯,一般普通百姓还是很少用的,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很流行,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会起个字,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的户籍制度,登记户口的时候不登记,就渐渐没有人用了。
中国的文字是很优美的,有些有文化的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很注意搭配,于是看起来就很美观,比如说孙坚大老婆生的四个儿子,分别是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诩字叔弼,孙匡字季佐。无论从单人的名和字的关系,还是从策权诩匡、伯仲叔季、符谋弼佐、这几行的排列来看,都无比的协调美观,真是难为老孙头了。
回到本文的论题,恢复中国人起“字”的传统,具体要怎么操作呢?笔者建议,在户口登记簿的姓名后,增加“字”一栏,每个人可以在出生后至开始接受义务教育时向户籍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字”的信息,比如姓名刘备,字“玄德”,姓名关羽,字“云长”,在居民身份证和居住证上,也增加相应栏目。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根据需要,可以单表姓和名,也可以姓、名、字一并表达。在名、字需要同时书写的时候,可以采用“姓名(字)”或者“姓名•字”的方式。比如“刘备(玄德)”、“关羽(云长)”,或者“刘备•玄德”、“关羽•云长”等。笔者相信,通过恢复“名字并行”的文化传统,可以有效克服相当大数量的重名概率,并且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33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