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火树银花,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将时光剪成冰花,把年的味道装进行囊;将岁月化作祝福,把美的期待蕴藏心中。二月,是一段写满家、团聚、温馨和欢乐的日子。
为营造新年氛围、传播文化内涵,江报客户端新闻中心与江西省作家协会联合推出“年之味”散文专辑,让我们随着本土作家的文字,一起去感受我们的“年”!
今天,推出第二十二篇作品,来自刘景明的《祠堂年事》,敬请收听。
《祠堂年事》
文/刘景明
我们一家分居三地,父母留守老家乡下,我和妻携小儿蜗居县城,长子和儿媳妇长年在广州打工。这二十多年,每个春节我们都如期回老家。前年春节却延误了脚步,我征得父母同意,全家人聚拢县城吃年夜饭。
母亲过完小年进城,挑了四个大袋小包,装满了红瓜子、干草菇、土鸡蛋、烫皮丝、三角酥、花生油和萝卜、蒜子、芹菜。父亲大年三十大清早给我打来电话,他下午去祠堂里“供神”之后,坐圩上中巴车下城。下午五点钟多,父亲打电话来,说车站的车子收工了。我说我来叫个车,而父亲执意说已返回家里。
老家人一年到头为“年”而忙,这并非夸张。譬如,五月六月开始养年猪,冬至节气酿米酒。而老家阄鸡“供神”的年俗,如同祠堂隔楼存放的《刘氏家谱》一样久远。老家祠堂经历了将近280年的风雨,守护村庄的宁静,还有恬淡、释然。
我们身在城里,依然遵循老家年俗。吃年夜饭时,我想到父亲一个人老家过年,内心酸楚,但没有表露出来,便在上席位置给父亲留了一套碗筷。父亲不会玩微信和视频,我拨通电话点开免提,大家轮流跟父亲聊天,一次次地重复“后天回家”。
大年初一那天吃斋,不出远门,不走访亲友。
每年的大年初二,家族会派出几个代表先去海螺寨寺庙祭拜,回来中午在祠堂里摆“家族宴” 。而头年添了男丁的人家,则先在祠堂瓦檐下挂上一个买来的或自己糊的彩灯,以示家中添了男丁,香火有了延续,上面写上表达祝福的语句,祈祷男孩一生平安幸福。家族宴上,每家人自行端来香肠、腊鱼、脐橙、苹果,添丁的主人逐位添茶敬酒,有着独特的声、色、香、味、触的感官体验。祠堂里立了祖先神位,神圣而庄严,家族成员祭祖三起九拜,磕头作揖……
老家有种叫“红圆米果”的食品是必须上“家族宴”的,寓意家族团团圆圆,日子红红火火。红圆米果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拌红曲、花生、芝麻、白糖,配素菜、精肉包成像桂圆大小的颗粒。以前,家族宴只许男丁参加,女的一概不坐席,而鸡年春节,大多嫁出去的客女也携夫带子女来了。
我问父亲,叫妹妹一家人回来参加“家族宴”吧?父亲说,他们不能来。我猛地一惊,望望父亲,父亲转过身避开话题。我马上意识到了什么,拨通了妹妹的电话,妹妹一五一十地讲出原委。原来她婆婆腊月二十九过世了,按农村风俗,临近过年过世的人称为“旧人”,不吉利 ,不能进祠堂,也不能进众厅,更不能待到年后下葬。为此家人不便声张,年后也不进别人家门。我长长地叹息,内心隐隐作痛,安慰妹妹一家想开些。我暂且收住悲痛,这才明白,原来过年那天父亲瞒着我们,去帮妹妹他们料理老人的后事了,我终理解了父亲的善意谎言和良苦用心,也为乡村这种旧习俗感慨而哀叹。
屋场里的后生仔几乎都回来了,我们挨家挨户地走了一遍,那些以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长辈们已日渐衰老,我们给每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拜年、发红包。至亲大哥大嫂们,越来越像他们父母当年的形象,大家一年不见依旧亲切。“家族宴”的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把盛满米酒的锡壶,颇为古色古香。锡壶“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是每个家庭的传家宝,只有在春节期间主人才拿出来盛酒待客,尤其在“家族宴”上带过来亮相,更有一种至高无上的荣光。记得小时候,临近春节,外来的手艺人都在祠堂里占个地盘劳作,三进厅式的祠堂挤满了人。譬如打爆米花的机子,不时响起像地雷炮一样的响声;打锡壶的叮叮当当的敲锤声动听悦耳;弹棉花的节奏宛如高山流水般清脆。
临近开席,屋场里的舞龙灯的乐手吹奏起来,乐曲清晰明快、铿锵有力,唢呐气韵高昂,锣鼓镲钹声音清脆,“锣鼓一响满场欢”。平时,屋场里的舞龙道具挂在祠堂墙壁上,年初一取下,从祠堂出龙先去村头的大榕树下祭社官,回来,在祠堂里一拜天地,二拜祖宗,随后到家家户户拜年,然后走村串户表演,一直到正月十六收龙。而近年外出回来的年轻人多了,往往临时组合演练几次,祭了社官之后就收龙。老家习俗是“迎龙送狮”,龙灯队光临放爆竹迎接,狮队进祠堂演完后放爆竹欢送。
屋场里的老年腰鼓队闪亮登场了,上了一把年纪的堂伯、堂叔、堂婶、堂嫂们,头披吉祥彩巾,身穿红黄蓝绿长袍,挎系红绸鼓棒,个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祠堂里那面祖传的大鼓派上了用场,几个后生仔攀附着楼梯抬下大鼓,置放在祠堂正南面,大鼓四周刻绘着山纹、水纹、云纹、树纹,古老而厚重。一位堂伯郑重地站在大鼓前头,面朝阳光,抓起鼓棒,咚咚咚地擂响了大鼓,鼓声激越、高亢、明快。紧接着,老年腰鼓队踩着鼓点,鼓棒起起落落,节奏忽快忽缓,音律忽轻忽重,从左至右绕着祠堂走圈圈、变花样。随后,男女老少纷纷手拉手、肩并肩地排成队列入场,伴随鼓声跳起采茶舞蹈,唱起本土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高山岽上一树槐……新开窗户四四方,日头照进老祠堂……”
父亲笑嘻嘻地走进来对我说,老家年过八旬的堂爷爷发话,邀了妹妹全家人过来做客,我异常惊喜和激动。此刻,妹夫正向祠堂“彭城堂”牌匾系上鲜红的中国结。这时我也不由得为自己此前的感慨和哀叹而有些愧意,在我们用旧有的眼光看乡人时,岂不知他们已随时代在改变自己,改变生活。
作者简介
刘景明,1968年8月出生,江西信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信丰县作家协会主席、文学院院长。
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散文海外版》《鸭绿江》《人民日报》《文艺报》《江西日报》等数十家报刊,收入《中国散文年度佳作》《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优秀作品集》等20多种文集、选本。被中央电视台制成访谈节目播出。个人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等。著有散文集《青瓦流年》《昨日已远》《静静的吊钟岭》等,入选赣州市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项目、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等。
朗读者简介
郭娟,遂川县委宣传部干部,有着多年的舞台表演和舞蹈编导、群众文化辅导经验,编排舞蹈《茉莉花开》获江西省“百姓大舞台”文艺汇演一等奖;舞蹈《看戏》《春牛呈祥》获吉安市唱响中国梦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一等奖。编排舞蹈《茶乡童趣》参加“同一片蓝天”全国少儿电视春晚,获“金牌编导”称号。并多次担任全县大型文艺活动的主持、导演,在县市各类演讲、诵读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总策划:吴志刚、邱玥
执行策划:邵平、冯星星、万晴、廖小旋
朗读者:郭娟
编辑:万晴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40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国画画鸡名家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