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彰武地名」兴隆堡乡村屯名字及由来

1985年资料

「彰武地名」兴隆堡乡村屯名字及由来

兴隆堡地图

自然情况

兴隆堡乡位于彰武县中东部。东与后新秋镇和苇子沟蒙古族乡接连,西接前福兴地和兴隆山乡,北及西北靠大德乡和冯家镇,南邻二道河子乡。土地面积为142.9平方公里。3,590户,15,820口人。辖11村民委员会,67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兴隆堡,位于县人民政府驻地彰武镇东北,相距13.5公里。乡以驻地得名。

全乡土地平坦,属低洼易涝地区。境内有头道河、二道河、三道河三条河流。二道河于境内流长12.5公里。有耕地面积87,656亩,以农业为主。作物除粮谷及油料外多甜菜。为本县种植甜菜较多之乡。东部土质肥沃,属本县产粮区。

乡办工业已有农机厂、综合厂和油毡纸厂。1984年在阜新市液压件厂的支援下,对油毡纸厂进行了扩建,新上一条半机械化的油毡纸生产线,年产值可达350万元,产品销路甚广,是较有前途的乡办工业。

全乡现已有中学1所,小学14所和1所地区医院。乡人民政府驻地有供销社、粮库、银行营业所、邮电支局和学校、医院等单位。交通上有彰开公路由境内通过,日间有多次客运班车。

政区沿革

兴隆堡乡于清末时为东乡所辖。民国时为本县第三区,分属长坨子村和阿莫村。伪满时期属兴隆堡村和鞍山村。国民党统治时期为兴隆堡乡和鞍山乡。1947年冬彰武解放后为第三区。1956年划乡时,属后新秋区,分设兴隆堡乡和阿莫乡。1958年10月建立兴隆堡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划为兴隆堡乡。

村屯名字及由来

兴隆堡 村民委员会驻地兴隆堡。位于兴隆堡乡中部。介于二道河和三道河之间,彰开公路由中间通过。地势属平原。有耕地6,965亩。以农业为主,作物除粮谷外,多种甜菜。全村388户,1,661口人。辖5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兴隆堡 自然村系兴隆堡乡人民政府和兴隆堡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县城东北,相距13.5公里。有耕地2,500亩。213户,879ロ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养息牧场招垦后。早年形成屯落时名“穷八家”,1921年更今名。为县内较大村落,除乡人民政府机关外有供销社、粮库、银行营业所、邮电支局、地区医院、中学、小学和乡办工厂等事企业单位。南坨子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南,相距1.9公里。有耕地800亩。25户,120口人。原名刘家店,解放后更名为南坨子。村东有一辽金时期遗址。团结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3公里,二道河西岸,彰开公路东侧。有耕地1,200亩。49户,205口人。村建于清光绪朝养息牧场招垦后,早年为一东北军团长的地窝堡,名刘团长窝堡。解放后更名为团结窝堡。小后地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相距1公里。村建于清光绪朝养息牧场招垦后,居民系由盖县迁来,多李姓,遂名该地为“盖州李窝堡”,解放后因聚落扩大,该地已与兴隆堡相连,习惯上又称为“后地”。赵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相距2.5公里。有耕地1,300亩。55户,242口人。村建于清光绪朝养息牧场招垦后。早年曾是东北军冯统领的地窝堡,因名该地为冯统领窝堡。解放后,更名为赵家窝堡。高家 村民委员会驻地系新建居民点。位于兴隆堡乡南部。北距兴隆堡2.8公里,县城东北11.8公里。二道河、三道河中间。属平原地。有耕地5,172亩,以农业为主。作物除粮谷外,多甜菜。全村197户,845ロ人。辖7自然村。村以高家窝堡得名。高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南偏东,相距2.8公里。地处二道河西岸。有耕地650亩。21户,97口人。村落形成于1933年(伪大同二年),因姓得名。村内设小学。保德城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南偏东,相距2.5公里。有耕地820亩。36户,159口人。村约建于民国初年。据传说,该地于“九・ー八”事变后未遭兵匪之害,遂名“保德城”。碱锅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南,相距2.5公里。地处二道河西岸大甸子上。早年甸子上多碱,每值春秋季节居民多熬碱,遂得名碱锅。耕地580亩。28户,123口人。解放前居民户数很少,解放后,屯落扩大,已与保德城连成一片,原属保德城生产队,现单独为一自然村,仍名碱锅。皮家街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南偏东,相距3公里。二道河西岸。有耕地640亩。22户,95口人。村建于公元1934年(伪康德元年),因姓得名。周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南偏东,相距4公里。二道河西岸,布墩花山北坡。有耕地852亩。28户,11日人。村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居民中有名周恒的、手该地较有名气,遂得名周家窝堡。村西南500米处,即布墩花山东坡山脚下,有一辽金时期遗址。布墩花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南,相距5公里。布墩花山南麓,介于二道河和三道河之间。有耕地1,00。40户,172ロ人。该村名为蒙古语地名。因附近有一山较低矮,蒙古语“布墩花”,其意为大坨子。张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南,相距3公里。三道河东岸。有耕地630亩。22户,84口人。村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因姓得名。

吉顺 村民委员会驻地前吉顺。位于兴隆堡乡东南部。介于头道河和二道河之间。属平原地,多碱。有耕地5,727亩,以农业为主,特产甜菜。全村224户,994ロ人。辖5自然村,该地原为平安生产大队,因地区重名,1980年更名为吉顺大队。1984年改为吉顺村。前吉顺 自然村系吉顺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堡东南,相距4.5公里,县城东北15公里。头道河西岸。有耕地600亩,多沙碱。32户,134口人。村建于公元1936年(伪康德三年)因该处居民中有刘万吉、杨德顺的,各取名中一字命村名。后吉顺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偏南,相距4.5公里。头道河西岸。耕地627亩。34户,154ロ人。村建于公元1937年(伪康德四年),因位于前吉顺之北而得名。地名来历见前吉顺。苏家街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偏南,相距3.9公里,地处头道河、二道河中间。有耕地1,340亩。54户,260口人。村约建子清光绪年间。相传早年该地住苏、李两姓,曾名苏李窝堡,后更名苏家街。全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南,相距4.7公里。地处头道河、二道河中间。耕地1,340亩。土质较肥沃。41户,171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该地早年有姓全的秀才居住遂得名全家窝堡。齐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南,相距3.5公里,二道河东岸。有耕地1,320亩。62户,276ロ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因齐姓得名。

马架子 村民委员会驻地系新建居民点。位于兴隆堡乡中部。兴隆堡东,相距2.9公里,县城东北15.3公里。该村介于头道河、二道河中间,阿莫官山西麓。地属半丘陵、半平原。有耕地4,524亩,以农业为主。村境内树木较多。全村198户,941口人。辖3自然村。村名因辖区内东马架子而得。东马架子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偏北,相距2.9公里,二道河东岸。有耕地1,476亩。81户,370ロ人。村约建于清嘉庆年间。相传早年该地曾有养息牧场时牧民搭的窝,遂得名马架子,三道河西岸亦有马架子,称为西马架子,此处为东马架子。村内有小学。北马帐房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相距2.6公里,二道河东岸。有耕地1150亩。61户,275口人。村约建于清嘉庆年间,相传早年养息牧场时,牧民曾于该地搭过帐棚,得名马帐房。二道河子乡有马帐房习惯称南马帐房,称此地为北马帐房。一家子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偏北,相距4.5公里,头道河西岸,阿莫官山南麓。耕地1,898亩。61户,296口人。其中有蒙古族101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早期居住只一户而得名。村东250米一小山,北坡上有青铜时代遗址。

喇嘛花 村民委员会驻地苏家窝堡。位于兴隆堡乡东部。头道河东岸。地属丘陵。耕地5,867亩,土质肥沃,以农业为主,属产粮地区。全村286户,1,261ロ人。辖3自然村。因辖区内喇嘛花得名。苏家窝堡 自然村系喇嘛花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堡东,相距8公里。县城东北19.6公里。有耕地3,067亩。150户,627ロ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姓得名。喇嘛花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相距7公里。头道河东岸。有耕地1,500亩。108户,517ロ人。清末《彰武县與图》记为“拉麻花”。村内设供销商店。南喇嘛花 自然村原名喇嘛花二队。位于兴隆堡东,相距6.4公里。有耕地1,300亩。28户,117口人。电落形成晚于喇嘛花,因位于其南部称南嘛花。四合屯 村民委员会驻地四合屯。位于兴隆堡乡东部,头道河东岸。有耕地3,549亩,土地肥沃,以农业为主,为产粮地区。全村173户,775ロ人。辖2自然村。因驻地得名。四合屯 自然村系四合屯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7.7公里,县城东北20.2公里。有耕地2,750亩,土地肥沃。142户,631口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因早年该地有四户居民得四合屯名。村内设小学前四合屯 自然村原名四合屯三队。位于兴隆堡东偏北,相距7.2公里,头道河东岸。有耕地799亩。31户,144口人。建村晚于四合屯,以地处四合屯之南得名前四合屯。阿莫 村民委员会驻地阿莫。位于兴隆堡乡东北部。介于头道河、二道河中间,村南有阿莫官山。耕地11,862亩,土地肥沃,为产粮地区,以农业为主。全村360户,1,668口人。原分为阿莫和牤牛海两个生产大队,现合并为一个村。辖8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阿莫 自然村系阿莫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5.9公里,县城东北19.3公里。有耕地2,791亩。95户,418人。村附近有阿莫官山。旧《彰武县志》记该山为“阿莫耳山,形如马鞍,亦名鞍山”。伪满时期该村为鞍山村村公所驻地。国民党统治时期为鞍山乡驻地。村内设供销商店及小学。村西南800米处(居民称该地为西南甸子),有一金元时期遗址。李恒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5.9公里,阿莫官山东麓,头道河西北岸。有耕地1,415亩。70户,372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早年该地住有名李恒的遂得名。

尚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7.1公里,头道河西岸。有耕地1,420亩。67户,298ロ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姓氏得名。东三座土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6.8公里。二道河东岸。有耕地1,640亩。82户,407ロ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是以周围有三个坨坡而得名。村西北300米小山南坡有一古墓地。西三座土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5.6公里,二道河东岸。有耕地490亩。26户,112ロ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地名含义见东三座土。西二郎山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7.9公里。有耕地740亩。46户,215口人。村约建于清咸丰年间。据居民传说,早年该地住一杨姓,后相继迁入宁、戴两姓,曾名“宁戴窝堡”,因宁戴两姓与杨姓不和睦,又改地名为“二郎山”(郎谐音同狼字,为狼咬羊意)。后聚落增多又分为西二郎山和东二郎山。

东二郎山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8.4公里。耕地300亩。18户,102口人。地名含义见西二郎山。牤牛海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9公里。有耕地3,066亩。多河淤土,土质肥沃。128户,580口人。建村时间较早,为蒙古语地名。“牤牛海”,蒙语读音应作“毛敖海”意为“狗”。据传蒙古族有以“狗”或“猫”为男孩取名的,村名以人名而得。五家子 村民委员会驻地吐鲁花。位于兴隆堡乡北部。彰开公路由境内通过,二道河西岸。有耕地8,761亩。属平原地,以农业为主。除粮谷作物外,多甜菜。全村辖10自然村。以辖区内五家子得名。吐鲁花 自然村系五家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堡北偏东,相距5.2公里,县城东北18.3公里。有耕地1,629亩。68户,274ロ人。村西南有辽金时期遗址1处,遗址面积南北长100米,东西宽300米,近年从该址曾采集白釉黑色瓷片、黑釉瓷片等多件遗物。地名传为蒙语,意为有石头的坨子。山西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偏东,相距4.9公里。耕地70亩。3户,13ロ人。村建于1945年,因地处小山西遂得名。五家子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偏东,相距4.7公里。村东有公路,设站点。有耕地1,270亩。56户,224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早年名温家坨子,据传居民认为温字不吉祥后更名为五家子。村内设小学。

三家子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相距6公里。彰开公路西侧。有耕地950亩。35户,148口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是以早年居民户数得名。

林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相距4.8公里。有耕地1,170亩。45户,207ロ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姓氏得名。大兴泉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偏东,相距6.3公里,二道河西岸,彰开公路东侧。耕地730亩。29户,129ロ人。村约建于清同治年间,相传村西北早年有一泉,水很旺,遂名大兴泉。二道河子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东北,相距3.9公里。二道河西岸,彰开公路东侧。耕地1,432亩。61户,247口人。村约建于清同治年间,因河得名。苗家坨子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相距4公里,三道河东岸。耕地250亩。10户,42ロ人。村建于1941年(伪康德八年)因苗姓得名。万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相距3.3公里。有耕地1,060亩。40户,207ロ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姓氏得名。前万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相距3公里,彰开公路西侧。耕地200亩。9户,32口人。地处万家窝堡南,因得名。荆林 村民委员会驻地中荆林。位于兴隆堡乡西北部。有耕地9,801亩。为平原地,土质较肥沃,以农业为主,农作物除粮谷外,多甜菜。全村31户,1,382口人。辖7自然村。村因驻地得名。中荆林 自然村系荆林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堡西北,相距4.3公里,县城东北14.4公里,有耕地2,200亩。70户,311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养息牧场招垦后有名荆林的于该地立地窝堡,遂得名荆林窝堡。后聚落增多分为前荆林窝堡、后荆林窝堡和中荆林窝堡。解放后均省略通名“窝堡”。村内设供销商店及小学。

后荆林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北,相距5.4公里。有耕地1,300亩。46户,232口人。地名含义见中荆林。村北有一处辽代遗址。早年曾在村北挖出两座辽代墓,出土器物较多。

前荆林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北,相距3.9公里。有耕地861亩。21户,91ロ人。地名含义见中荆林。村南有一处金元时期遗址。

刘豆腐坊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北,相距2.6公里。三道河西岸。有耕地980亩。29户,125ロ人。村约建于清同治年间,因该地有刘姓开豆腐坊得名。小陆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北,相距2.7公里,三道河西岸。有耕地607亩。19户,78ロ人村约建于清同治年间,因姓氏得名。吐力土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北,相距4.4公里,三道河西岸。有耕地1,710亩。57户,237ロ人。建村时间较早,为蒙古语地名“吐力土”,蒙语读音应作“础鲁吐”意为有石头的地方。大陆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北偏西,相距6.2公里,三道河西岸。有耕地2,080亩。69户,308口人。形成村落时间较早,年代不详,因姓得名。原附近有小屯落名姜半道,近年已连成一片,合并成一个自然村。东双庙 村民委员会驻地双庙。位于兴隆堡乡西部。有耕地9,130亩,属平原地,多沙碱。以农业为主,除粮谷作物外,多甜菜。全村377户,1,566口人。辖7自然村。村名因驻地双庙而得。双庙 自然村系东双庙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堡西偏北,相距4.9公里,县城北偏东12公里。有耕地1,100亩。49户,211口人。村落形成时间较早,相传以该地有两个小庙得名。村内设小学。

「彰武地名」兴隆堡乡村屯名字及由来

东双庙

前太平庄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相距4.3公里。有耕地2,030亩。67户,299口人。相传为居民祈求太平,遂命太平庄名。后屯落增多,分为前太平庄、后太平庄和腰太平庄。后太平庄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偏北,相距3公里。有耕地800亩。34户,122ロ人。地名含义见前太平庄。腰太平庄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偏北,相距3.7公里。有耕地900亩。34户,144ロ人。村名含义见前太平庄。干沟子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偏北,相距6.2公里。有耕地1,250亩。59户,238口人。因地处干河沟遂得名。东拉拉街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北相距5.8公里。有耕地1,900亩。除粮谷作物外,多甜菜。74户,289口人。因聚落形成断续状遂得名拉拉街。后成两个聚落,分为东拉拉街和西拉拉街。西拉拉街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北,相距6.9公里。有耕地1,150亩。除粮谷作物外,多油料、甜菜。62户,263口人。地名含义见东拉拉街。郑家 村民委员会驻地于家堡。位于兴隆堡乡西南部。原分为于家、郑家和李家三个生产大队,现合并为一个村。有耕地16,308亩,属平原地,土质多碱,以农业为主,除粮谷及油料作物外,多甜菜。有少量水稻。全村548户,2,368ロ人。辖10自然村。以辖区内郑家窝堡得名。

于家窝堡 自然村系郑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堡西南,相距2.2公里,县城东北11.3公里。彰开公路北侧。有耕地2,800亩。100户,434ロ人。村以姓氏得名。

郑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南,相距4.8公里。有耕地2,779亩。83户,372口人。村建于民国年间,为郑福田地窝堡,曾名郑福田窝堡。后习惯称郑家窝堡。村内设小学。旧《彰武县志》记:“县东北二十里郑家窝堡村北,有黑沙坨岗,高三丈许,上有白芍药。每逢端阳节前后,其花盛开,色白如雪,灿烂可观,约四、五亩。此乃天然土产,未开垦以先即有。此亦县境之佳卉也,故志之。”该花于解放后,被居民挖掉,现已无存。

前袁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南,相距4.3公里。有耕地2,400亩。50户,196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招垦后,因袁姓得名。后聚落增多又分有后袁家窝堡。

后袁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偏南,相距4.5公里。有耕地1,550亩。31户,136口人。地名含义见前袁家窝堡。西马架子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北,相距2公里,三道河西岸。有耕地900亩。30户,132口人。相传在养息牧场时该地曾有牧民放牧搭过窝棚,得名马架子。因自然村重名更名为西马架子。孟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偏北,相距1.2公里,三道河西岸。有耕地823亩。29户,138ロ人。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以孟姓得名。姜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南偏西,相距3.6公里。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姓氏得名。原分为姜家窝堡和常家窝堡两个自然村。现合并成一个自然村(常家窝堡形成聚落稍晚于姜家窝堡,为清宣统元年建)。有耕地900亩。共67户,270口人。该地有水库,近年发展少量水稻。李四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南,相距4.5公里,三道河西岸。耕地2,660亩。107户,464口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招垦后,原名“李四老爷窝堡”。解放后称李四窝堡。村东有辽金时期遗址。朱家窝堡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南,相距5公里,彰开公路东南侧。有耕地1,356亩。45户,202口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招垦后,因姓氏得名。村西街有兴隆堡乡油毡纸厂。西李家 自然村位于兴隆堡西南,相距5.5公里。三道河西岸。耕地140亩。6户,24ロ人。原因唐姓得名唐家窝堡。今更名为西李家。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49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