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王遵义:淄川区村庄名称的来历与变迁

王遵义:淄川区村庄名称的来历与变迁

(图:淄川大桥)

淄城 淄川区淄城,在淄川中部。西汉初年建村,西汉初建县,先后为般阳、贝丘、淄川县城。1949年后称淄城。含城里一、城里二、城里三、西关一、西关二、东关、北关七过行政村。

菜园 淄川区菜园,在淄城北侧,明代建村。明代前处城内西北角为菜园。初名菜园角子,明末建石城隔于城外,居民多种菜,故名菜园。

城张 淄川区城张,在城北侧里许。明初建村。初以姓氏名张家庄。1949年后,应为重名,以位于淄城近郊称城张。

泉龙 淄川区泉龙,在城东北侧里许,明初建村。初以位于城东北一里沟旁,名一里沟。清末,以村东石岭状似龙,更名为龙庄。后以“石龙”旁有一泉,改称泉龙。

小赵 淄川区小赵,在城东北2公里处,明代立村。初以赵姓立村,明末,村东侧以姓氏命名黄家庄,后称赵家庄。清初,以村东北北临拔水湾,曾称拔庄,后复称赵家庄。1949年后称小赵家庄,1982年因重名更名为小赵。

北苏 淄川区北苏,在淄城西3.5公里处,大约元代立村。村西南有苏秦墓,旁有小桥,初名相桥。清末,以方位称北苏相桥。1958年后称北苏。

南苏 淄川区南苏,在淄城西3.5公里处,明代中期立村。初以苏相桥(庄)南,故名南苏相桥。1958年称南苏。

西山王庄 淄川区西山王庄,在淄城西3公里处,明代立村。明代山王庄(东山王庄)村舍向西扩展,初亦名山王庄。清初分为两村,以其方位称西山王庄。

东山王庄 淄川区东山王庄,在淄城西2.5公里处,明代立村。初有几户看坟茔人,成村后取名看坟庄。清初以地形改称坟庄沟,清末以村南有两泉,更称双泉。附近村的人,仍然称坟庄沟。

白庙 淄川区白庙,在淄城西2.5公里处,明代前期立村。原村西南隅有一泉,且植柳树,初名新柳,清初以谐音变为新留,后因重修观音庙,墙壁洁白,引人注目,改称白庙子,1912年后称白庙。

孟机 淄川区双沟镇孟机,原以姓氏名村孟家庄,村民有感于孟母断机教子故事,而得现名。孟子少时废学,其母拿刀断织布“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醒悟,奋发学习,终成大儒。慕王村淄川区淄城镇慕王村,因宋代王樵居梓潼山,死后被封为孝子,迁葬于此并且立祠,村人因仰慕王樵,而名慕王庄。

贾管庄 淄川区贾官庄,在淄城西3. 5公里处,大约于元代立村。村西原有五泉常年不竭,村人称“龙泉”取名五龙泉。相传明代张某辞官于该村,为附近村人调解民事,曾被誉为“加官”,后以同音变为贾官。

苏王 淄川区苏王,在淄城南5 公里处,大约于宋代立村。初以姓氏名为苏王庄。清末,因处大道,雨天泥泞,车辆难行,曾以谐音改称“溯辋”。1949年前复称苏王。

查王 淄川区查王,在淄城南2公里处,早年村内庙前,有株大茶树,村民居住树东称东茶,居住树西称西茶,后合一村,仍以大茶树命名为茶王庄。1912年后演变为查王。

小刘家庄 淄川区小刘家庄,在淄城东南1.5公里处,明代立村。刘氏先居住名为刘家庄。后因为住户少,称小刘家庄。因为该村北处洪山铝土矿,1982年9月迁于后来的(村)西侧,合为一村,该村废。

大昆仑 淄川区大昆仑,在淄城西南8公里处。大约在宋代立村。西依昆仑山初名昆仑庄,清初以村庄的大小改称大昆仑。

小昆仑 淄川区小昆仑,在大昆仑西北里许。韩姓立村于现址西山中,名龙家峪。明初东移,西临昆仑山改名昆仑。清初以村大小称小昆仑。

郭庄 淄川区郭庄,在大昆仑西3公里处,明初建村。原址位于“右阁”西北,初名阙庄。明中期村址移“右阁”东北,取名阁庄,清初以谐音称为郭庄。

宋家坊 淄川区宋家坊,在大昆仑西2公里处,元代立村。初以居民四姓名四家坊。明初村址西移,以宋姓更称宋家坊。

西龙角 东龙角 淄川区西龙角、东龙角,在大昆仑东南1 公里处,大约元代立村。村处地形似龙,两角伸向东西而名龙角庄。1949年后分为两村,以方位称西龙角、东龙角。

聂庄 淄川区聂庄,在大昆仑东1公里处,大约宋代立村。初以姓氏名聂村,清代成聂庄。1949年复称聂村。1982年因重名,又成聂庄。

西笠山 淄川区西笠山,在大昆仑东1公里处,大约在元代立村。村东有蒲笠顶山,初以山名笠山庄。清前期以姓氏改称李家庄,(有东、西李家庄之称),1949年后分为两村,该村居西成为西笠山。

辛庄 淄川区辛庄,在大昆仑东南2.5公里处,明末立村。村内有土丘形状似“心”,初名心庄,以谐音改称辛庄。1958年以大队改称套四村,现复称辛庄。

大套 淄川区大套,在大昆仑东南3公里处,大约在元代立村。村处大堆山(现名大套山),初名大堆庄。清初以山别名,改称圭庄,1949年前又以山名更称大套。分套一、套二、套三,三个行政村。

磁村 淄川区磁村,在淄城西南11公里处,大约在隋唐时立村。早年该地陶瓷业较发达,设贸易机关,村因名磁窑务,明后期因同音改称磁窑坞,1937年后改称磁村。

上甘泉 淄川区上甘泉,在磁村西北2公里处,大约在元代立村。村南有名泉甘泉,因村名甘泉。1912年后,该村以地势较高改称上甘泉。

四维 淄川区四维,在磁村北2公里处,明代立村。村西有甘泉村庄,并以地势取名下甘泉。清初以《礼、仪、廉、耻》四维之意改称四维庄,1959年后称四维。

河夹庄 淄川区河夹庄,在磁村东北4公里处,明代立村。何姓立村,初名何家庄。清末以村北处两河之间,并以初名谐音改称河夹庄 。

石牛埠 淄川区石牛埠,在磁村北1公里处,大约元代立村。村西山原有一石屋,取名石屋埠。清末以村西小山状如牛,改称石牛埠。

北小庄 淄川区北小庄,在磁村北1公里处,明初立村。初以姓氏名孙家庄,清初以南有孙家大庄,改称孙家小庄,1949年前因南有小庄,以方位更称北小庄,1958年改名小庄,1982年因重名复称北小庄。

大百锡 淄川区大百锡,在磁村东北2公里处,大约在元代立村。因村处水旁有高地,初名大榭庄。相传唐太宗曾路经该村,有“不受民榭”之说。依此改称不榭庄。清后期以村后有一小溪,改名北溪。后又以谐音改为百锡。1949年前分为大小两村,该村为大百锡。

坡子 淄川区坡子,在磁村东北1.5公里处,明代立村。村址因处北埠顶(山)南坡,初名北埠坡,后以谐音演变为百埠坡,1937年后称坡子。

小邢: 淄川区小邢,在磁村东北2.5公里处,大约元代立村。初以姓氏命名薛家庄,明后期称邢家庄。清初以大小改称小邢家庄。1982年称小邢。

马庄 淄川区马庄,在磁村东北4公里处,明代立村。相传一战马死后葬于此地,村在马墓西,因此村名为马庄。

小范庄 淄川区小范庄,在磁村南1公里处,大约元代立村。初以村南多杏树而名杏园庄,后以嘉言称丰乐村。明末社会动乱,村民为免遭祸患,以“犯者必犯”并以犯字的同音更名范庄。清初以大小改称小范庄。曾以方位称东范庄。

刘瓦庄 淄川区刘瓦庄,在磁村东南2.5公里处,大约宋代立村。原来村名缺庄,北瓦庄(含义不祥)两村,后合为一庄。明初有人迁居该村,后因返回原籍,村人挽留,遂以“留我”之意,改称我庄。明末以姓氏改名刘家庄,清末以谐音改称刘瓦庄。

马棚 淄川区马棚,在磁村东2.5公里处,大约元代立村。初以嘉言 称兴隆庄。相传村内有一骏马,养于村东石棚内,后以马棚命村名。

河石坞 淄川区河石坞,在磁村西南3.5公里处,明代立村。早年居民种地常在上坡筑石屋,后人定居结合,建屋成村。故名合石屋。清初以谐音演变为合石坞。清末村中有小河,更称河石坞。

北山寺 淄川区北山寺,在磁村西南3.5公里处,明代中期立村。村南有青龙白蛇寺,初以寺取名白蛇寺,清后期,以谐音更称北山寺。

东高庄 淄川区东高庄,在磁村东南3公里处,大约元代立村。当年村民以卖粘糕为业,初名糕家店,明末变为高庄,清末以方位改称东高庄。

牛记庵 淄川区牛记庵,在磁村西南5.5公里处,清代中期立村。村前有一巨石,状似牛鼻子,近旁有一湾,清取名牛鼻湾,1912年村中建尼姑庵,村名改称牛鼻湾。1949年以谐音更称牛记庵。

岭子 淄川区岭子,在淄城西16公里处,元代立村。开始边姓立村于山岭,初名边家岭。后以地形称西下岭。清末更称岭子。

朱家 淄川区朱家,在岭子西北2.5公里处,明初立村。村址旁“葛条堰”,初名诸家庄。后村中邵姓触犯法律,曾称触家庄。明末演变为朱郭庄。1912年以姓氏称朱家庄。1982年因重名改称朱家。

大口 淄川区大口,在岭子西1公里处,明初立村。村东有一沟,为来往通道,相传有马暴死路口,村因名马档口,1958年后有小口村,改成大口。

刘家庄 淄川区刘家庄,在岭子西2公里处,明代立村。相传,当时淄邑豪绅王某横行乡里,至该村被驱逐,王恼怒,扬言“先留下这个庄”,故名留下庄,清初以近音改称刘家庄。

龙泉 淄川区龙泉,在岭子西1公里处,元代立村。初以地形得名簸萁掌,清代以村北泉名,改村名为龙泉。

宗家崖 淄川区宗家崖,在岭子东3公里处,元代立村。早年村旁沟中有栗子树,村曾称栗子沟,后村处崖上,以姓氏命名宗家崖。

河洼 淄川区河洼,在岭子东4公里处,元代立村。初以地形方位为耩沟、西庄、河洼三个小村,后合为一村。因地形低洼,又临河以贾姓命名贾家河洼,清初改称河洼。

桃花泉 淄川区桃花泉,在黄家岭西南3公里处,元代立村。村间有泉,名为桃花泉,村名以桃花泉命名。1946年以泉为界分为两村。

牛角 淄川区牛角,在黄家岭西南6公里处,明代立村。村东有一湾形似牛角,名牛角湾。清初以同音变为牛角石屋,后分为两村,按居方位称东西牛角石屋。1949年后称东牛角,西牛角。

五股泉 淄川区五股泉,在黄家峪南5公里处,明代立村。村南有泉,当年水从五条石缝中涌出,形似喷花,名五花泉,村初以泉名命庄名。1949年泉水逐渐减少,分五股外流,村因名五股泉。

馆里 淄川区馆里,在淄城西8公里处,元代立村。早有安、陶两姓于其地开店,名安家店、陶家店。建村后取名馆家庄,清代称馆里。

双山 淄川区双山,在馆里西北3.5公里处,明初立村。起初以傅姓人为官,取名官庄。清初时又分为两村,该村因刘姓依靠王姓定居,称务王庄,清末以东有东官庄。1966年扩建萌山水库,部分村民迁至水库北岸称北官庄。同年因村处在两山之阳,更名为双山。

西马庄 淄川区西马庄,在馆里西北4公里处,元代立村。相传,鲁王看望其女渡河,寄马于此,而名寄马庄。清初此处因白尼河、范阳河汇合处西,改称西马庄。

岔河 淄川区岔河,在馆里北4公里处,明初立村。原址范阳河、白尼河汇合处得名岔河。1961年建萌山水库,村民分迁水库东、西两岸,成为东西岔河村。

循途 淄川区循途,在馆里西北3公里处,明初立村。村北有巨石似猫,初名猫头庄,清初演变为魔头庄。1937年后村人忌讳“魔头”(没头),以村内街巷曲折改称循途。

红旗 淄川区红旗,在馆里西北3.5公里处,明初立村。村初以傅姓人为官,取名官庄。清初时又分为两村,该村因刘姓依靠王姓定居,称务王庄,清末以东有东官庄河西官庄。1966年扩建萌山水库,部分村民迁至水库南岸称南官庄。同年更名为红旗。

官庄 淄川区官庄,在馆里西北2.5公里处,元代立村。村初有傅姓为官,名为官庄。后周姓任官一度称周官庄。清初分为两村,以按方位称东官庄。1982年因重名,复称官庄。

大邢村 淄川区大邢村,在馆里东南1公里处,明初立村。原为有三村,分为杏花、嘉言、邢家,姓氏命名为杏花村、忠信庄、邢家庄,明末连为一村,统称邢家庄。清初以村庄大小改称大邢家,1958年后称大邢。

冶头村 淄川区冶头村,在淄城西13公里处,宋代立村。早年因地处古县境地,边缘地带,取名野头店,曾一度以地形称凤凰村,明末因“野”“冶”近音,改称冶头。分为冶东,冶西两二村。

后太师 淄川区后太师,在冶头东北2.5 公里处,明初立村。张姓立村。因其先祖曾任太师,命村名为太师庄。解姓始于其地沿河沟定居,取名河沟庄。明代中期二村连一,统称太师庄。明末庄南建前太师(庄),遂改称后太师。

西阿 淄川区西阿,在冶头东南1 公里处,元代立村。因村址低洼,初以嘉言取名安乐窝。明代以姓氏更称毕家窝,清代以方位称西窝庄。后以方音变为西阿(方言因读wo)。

黄家铺 淄川区黄家铺,在淄城西北1.5公里处,宋代立村。原为两村,南以湾命名钟头湾,北段以姓氏命名黄家铺。1946年两村合一,统称黄家铺。

望娘沟 淄川区望娘沟,在黄家铺西2.5公里处,宋代立村。村南有大沟,名万家沟,初村以沟名,俗称望娘沟。相传,宋代孝子王樵思母遥望之地,民国初年始称望娘沟。

招村 淄川区招村,在黄家铺村西1公里处,宋代立村。明代前有西庄、联官庄、孟家楼等庄,先后连在一起,取招集之意和招村。清初改名昭村,其意为距离城较近,昭然可见。1949年后复名招村。

杨寨 淄川区杨寨,在淄城北8 公里处,唐代立村。杨氏立村,名杨家寨,1955年改称杨寨。

金马店 淄川区金马店,在杨寨北1.5公里处,明代立村。明初以姓氏名金家店。清初,传有“金马驹”投于村北湾中,演变为金马店。

月庄:淄川区月庄,在杨寨东北里许处,唐代立村。原以姓氏名魏家庄,明初以村东孝水,萦绕似月,改称月庄。

坡子庄 淄川区坡子庄,在杨寨西南3公里处,明代立村。初村人以崇尚俭朴名朴子庄,俗称坡子。明末以姓氏称张家坡子,清初更称坡子里。1912年后名坡子,1982年因重名改称坡子庄。

羊栏 淄川区羊栏,在双沟西北2公里处,明初立村。当年村人常把羊群圈养于其地,逐渐成村故名羊栏。俗称羊栏子庄。

华坞 淄川区华坞,在双沟东北1.5公里处,宋代立村。村以地形和野花,初名华坞,明代曾在其地设税卡,改称华务,明后期演变为华坞。

双沟 淄川区双沟,在淄城东北5.5公里处,明代立村。村初以南临两条大沟,名双沟店。清代称双沟。

藏梓窝 淄川区藏梓窝,在双沟东南2公里处,元代立村。当年村东山谷中紫花丛生,初名紫草窝,后以村东山上多梓桐树,改称梓藏窝,清末演变为藏梓窝。

寨里 淄川区寨里,在淄成东6公里处,隋唐时期立村。初以姓氏命名贺家庄。明代因筑围墙遂改名寨里庄。清初改称寨庄。后分为东、西寨庄,清末改称寨里。

小董家庄 淄川区小董家庄,在寨里西北3.5公里处,宋代立村。原以村西一石门而名石门亭。明代村址东移,曾以村后三元殿命名村名,后以湾名拔水湾庄。清初以姓氏改称董家庄。1912年后因重名称小董家庄。

周瓦庄 淄川区周瓦庄,在寨里西3公里处,元代立村。周姓烧瓦,名周瓦庄,清末以庄的大小改称大周瓦庄。1912年分东、西两村,称西瓦庄、东瓦庄。

南北沈马庄 淄川区南北沈马庄,在寨里西2公里处,宋代立村。相传初名孝义里,明初以姓氏命名沈马庄,清后期以方位改称北沈马庄和南沈马庄。

莪庄 淄川区莪庄,在寨里西1公里处,元代立村。吴姓先居,名吴家庄。清末村人引《诗经小雅.蓼莪》篇之“蓼莪”二字命村名,1949年前演变为莪庄。

佛村 淄川区佛村,在寨里东6公里处,元代立村。初以东山之佛移于村内,名和尚庄。清初以村址处夏禹河北岸山坡上,改称河上庄。同时以谐音称佛上庄,清后期更称佛村。分为南佛、北佛、南仙、北仙四村。

西官庄 东官庄 淄川区西、东官庄,在罗村北2公里处,宋代立村。初以姓氏命庄名刘家营,后以方位分南庄、北庄。明后期,该村仇姓官居尚书,遂称南官庄,北官庄。明末,南官庄村民东移,北官庄改称西官庄。南官庄改为东官庄。

北韩 南韩 淄川区北韩、南韩,在罗村东北2公里处,元代立村。初以姓氏命村名刘坞,明初因设卡称韩辽务,同时村中有大沟,又称韩刘沟,明末复称刘坞,后演变为韩留坞,1945年后以方位及地形称北韩、南韩。

大窵桥 淄川区大窵桥,在罗村西里许处,元代立村。原以姓氏命村名刘家庄。明代称吊桥庄,其来历有二:一谓村东有“吊桥”古迹,一谓该村王姓居官,为其母出殡搭吊桥越门而出,故名。清代称窵桥,1912年以大小改名大窵桥。

千峪 淄川区千峪,在罗村东南5公里处,明代立村。初以用地形名黄崖村,后来村东移迁峪村,现名千峪,系村处山区及音演变而来。

蓼坞 淄川区蓼坞,在淄城东15公里处,宋代立村。开始刘姓立村,庄名刘家坞。清末因蓼河萦绕改称蓼坞。

黑旺 淄川区黑旺,在蓼坞东4.5公里处,清初立村。其地曾为果品集散地而名果站店,后因村西多杏树称杏旺庄。清雍正八年淄河大水冲毁原村,村民在黑夜中盼望天明,重建村时取名黑望村。1949年后以谐音变为黑旺。

葫芦台 淄川区葫芦台,在蓼坞东2公里处,清中期立村。村处土湾村南,初名南土湾,后称太平庄。1949年前以地形似葫芦,地势又较高,改称葫芦台。

朱水湾 淄川区朱水湾,在蓼坞西南7公里处,明代立村。原为两村,南段村民居住洼地,以烧木炭为业,取名窑洼子;北截临潴头湾,村以湾命名。明后期两村合一,统称潴头湾。1958年以近音改称朱水湾。

双旭 淄川区双旭,在蓼坞西南6公里处,明初立村。相传,赵匡胤深夜行军曾“创宿”其地,故得名创宿。1958年已近音演变为双旭。

东下册 淄川区东下册,在淄城东20公里处,明初立村。明代官员任姓收租账簿分上、下册,其地列于下册,“下册”遂演变为村名。清雍正八年,淄河水冲毁下册庄,村人分迁河东西岸,重建村庄,该村居东名为东下册。

南马鹿 北马鹿 淄川区南马鹿、北马鹿,在东下册4公里处,宋代立村。村西有二崖,一似马,一似鹿,村因此得名马鹿。清后期,以方位改称南马鹿、北马鹿。

东同古 西同古 淄川区东同古、西同古,在东下册东2公里处,宋代立村。初以村南金鸡山,蕴藏铜矿及地形得名铜块坞,因明代设税卡改称铜块务,后以谐音变为同古。清后期以其方位更称西同古和东同古。

东余粮 西余粮 淄川区东余粮、西余粮,在东下册东3公里处,明代立村。村旁有巨石似鱼,村名鱼鳞,后以嘉言近音改称余粮,清末以其方位称西余粮、东余粮。

王子山:淄川区王子山,在东下册西2公里处,明代立村。初以“吴王望子”的故事得名望子上。后以谐音改称王子山。

东太河 西太河淄川区东太河、西太河,在东下册西南3.5公里处,元代立村。原村东有河名太河,庄初名太河庄。1971年建太河水库,村民分迁水库东、西两岸,故称西太河、东太河。

后庄 淄川区后庄,在东下册西2.5公里处,明末立村。原址太河庄北,名太河。1912年以嘉言称太河厚庄,后以谐音演化为后庄,1971年建水库,村民迁徙于此,仍称后庄。

墨水峪 淄川区墨水峪,在东下册东南2公里处,明初立村。村东南有泉,名灰水泉(后名墨水泉),村因初名灰水峪,后改称墨水峪。1956年以临双崮堆更称双山,1982年因重名复称墨水峪。

东岭庄 淄川区东岭庄,在东下册东南2.5公里处,明前期立村。旁有泉名墨水泉,泉水北流山峪,名墨水峪。村初以方位,地形得名墨水东岭,后称东岭。

常新庄 淄川区常新庄,在东下册东南5公里处,清前期立村。该村包括15个小村,村民散居于南北约7.5公里的山峪中,村间有山,名窟窿山,村初以山名。1947年称辛庄。1968年因重名改称常辛庄。

北牟庄 南牟庄 东牟庄 东南牟庄 淄川区北牟庄南牟庄 东牟庄 东南牟庄,在东下册东南5公里处,大约元代立村。初以姓氏名牟家庄。清前期分为两村,居住北者称北牟庄,居住南者称南牟庄。居住东者称东牟庄,居住东南者称东南牟庄。1971年建水库,村庄分别迁移水库两岸。

太河 淄川区太河,在淄城东南20公里处,大约元代立村。村东有河名太河。1971年建太河水库,因村址位于水库区,村民分迁东、西太河两村,该庄废。

洪山 淄川区洪山,在淄城东南2.5公里处,清代立村。相传,清嘉靖年间,淄川大窵桥王某自云南罢官还乡,在其地划出大片土地,演戏百日,人畜践踏大片良田,成了荒地,人们称其为大荒地。鸦片战争后,德国侵略者在该地设立黉山炭矿局,遂以“黉山”代替大荒地。1937年后,以同音演变为洪山,分为太和、三民、东工、北工四个行政村。

红卫 淄川区红卫,在洪山里许处,大约后梁时立村。相传,其地有梁王墓而名梁家庄,因护茔为孙氏,曾称孙家庄。1967年改名红卫。

蒲家庄 淄川区蒲家庄,在洪山东北1公里处,宋代立村。初名三槐庄。以村内有三株大槐树而名。明初因村东有满井,改名满井庄。明中期以姓氏更称蒲家庄。

车宋庄 淄川区车宋庄,在洪山东南1公里处,元代立村。薛姓由南方流落其地立村,取名北流庄。明末以车、宋两姓分别定居村北部、村南部,各以姓氏名“车家庄”、“宋家庄”,统称车宋庄。分为车家,宋家两个行政村。

西省庄 东省庄 淄川区西省庄、东省庄,在洪山东南1.5公里处,元代立村。立村时取“省悟”“省察”之意,而名省(xing)庄。后演变为省(sheng)庄,明后期以小河为界为西省庄、东省庄。

土峪 淄川区土峪,在洪山东南6公里处,明代立村。开始,王氏立村于峪中,名王家峪。因峪当年多野兔又称兔峪。清初村以峪易名兔峪,清末因村名不雅,以同音更称土峪。

龙口 淄川区龙口,在淄城东南7公里处,宋代立村。原为东店庄、西店庄、桃园庄、龙泉庄、北龙庄五村。大约在明代以前,连为一大村,村西有泉水,从自石刻龙头中流出,取名龙口,分为龙一、龙二、龙三、龙四,四个行政村。

韩庄 淄川区韩庄,在龙口东北2.5公里处,宋代立村。相传,村东有韩昌墓,曾有士兵扎营护墓,后成村,取名韩家营,元代时称韩庄。

韩圣 淄川区韩圣庄,在龙口北半里路处,宋代立村。相传,其地曾为西汉公孙弘之花园,建村后取名公孙庄。明末取名韩圣庄(含义不详)。1949年称韩圣,村处龙口北,附近人俗称北庄。

大土屋 小土屋 淄川区大土屋、小土屋庄,在龙口东北2公里处,元代立村。杨姓先来依大土崖挖洞而居,定名杨家土屋,后分两村。1912年后以庄的大小,更称大土屋、小土屋。

矾场 淄川区矾场,在龙口西南4.5公里处,明初立村。当年有人在大道旁,柳树下卖饭,名“柳下饭场”。后形成村落名饭场。后因村面对大奎山,峰似鹰嘴,村人忌之,取名“鹰不落”矾场之意,改称矾场。

西河 淄川区西河,在淄城南15公里处,宋代立村。该地有一河,居民先立村于河东,命小河曰西河,形成村落后,以河名命村名,后成集镇称西河店,明后期复称西河。分为广仁、敦仁、安仁、河北、河南、海庙、东岭七个行政村。

东坡地 西坡 中坡地 淄川区东坡地、西坡地、中坡地,在西河东北2公里处,宋代立村。初以姓氏名黄家庄,元末村内有一王姓九子,仗势改村名九王庄,明末初王姓犯法,官府以民风朴实之意,将其与东西之弧坪洲,东头楼统改称朴地,同时依照地形称坡地。清初末分成东坡地、西坡地、中坡地。

东坪淄川区东坪,在西河东南20公里处,元代立村。原为四村,西北角一村名后角;西段一片地势低洼,雨季大水汇集于村旁成湾,故名河湾;大、小东坪系以大小方位及地势平坦命名。清初四村连一,统称东坪。分为大东坪、小东坪、后角、河湾四个行政村。

东小庄 淄川区东小庄,在东坪东南4公里处,元代立村。当年村内有古槐两株,而取名双槐村。因村临岳阴庄,附近村人习称“岳阴小庄”,小庄渐渐沿为正名,1982年因重名,以其方位更称东小庄。

窟空峪 淄川区窟空峪,在东坪西南3.5公里处,清中期立村。村处峪中,夏季大雨,峪底无存水,村以峪名,人称窟空峪。1937年该村与护宝泉,节茄峪以地势、嘉言合称上义户。1956年复称窟空峪。

护宝泉 淄川区护宝泉,在东坪西南4.5公里处,清中期立村。该地缺水,相传昔日有一虎觅水,刨出一泉,名虎刨泉。后以谐音、嘉言变为护宝泉。1937年后该村与窟空峪、节茄峪曾合称上义户。1956年复称护宝泉。

城子 淄川区城子,在大口头西南3.5公里处,汉代立村。相传为齐国的边镇,汉为莱芜城,城废后演变为村庄,初以古城而名古城庄,清初改称城子。

稍土溜 淄川区稍土溜,在大口头西北2公里处,清末立村。村处后香峪至大口头必经之路,取捎带之意,初名稍途,又名稍道,后讹传为烧土,后村人认为不雅,以峪名改称稍土溜。

南镇后 北镇后 淄川区南镇后、北镇后,在大口头西南2.5公里处,清代立村。村东南城子庄,相传为齐国的边镇,故取名镇后。清末以其方位称北镇后,南镇后。

西敦溜 淄川区西敦溜,在大口头东南3.5公里处,清代立村。村处西山溜与其东一山峪状相似,长阔相等,故初名西等。因从属东坡,曾称东坡西峪,1958年改称西敦溜。

小口头 淄川区小口头,在大口头东南2公里处,明代立村。村处搁笔寨(山)下峪口,初名搁笔口头,清初因与大口头毗邻,依村大小称小口头。

本齐 淄川区本齐,在大口头东南5公里处,明代立村。村南临凤凰山,初名凤凰岭。相传,明末村内一胡姓负重债,倍受艰辛,临终前将债本利还清,清初村人以此改村名本齐。

双井 淄川区双井,在大口头东南6公里处,明代立村。村处玉皇庙溜东峪中,得名东股村,后因村北有一井两个口,改称双井。

永泉 淄川区永泉,在大口头南8公里处,明中期立村。村南有一山路,曲折十八弯,村因名十八盘。清初以村东西各有一红土岭,改称烧土庄。1952年因村南有一泉,村民又多为于姓,以“鱼(于)水情深”之意,望泉水不竭,更称永泉。

西双泉 淄川区西双泉,在大口头东南7公里处。明代立村。相传,古代孙膑率兵经过此地,人困马乏,遂宿营,梦得山泉,痛饮而去,后人以村处泉西,取名西梦泉。1953年后,因与东梦泉村人共饮一“泉”水,改称西双泉。

苗峪淄川区苗峪,在张庄西北5.5公里处,清代立村。村民由东省庄迁来,亦称东省庄。后因处苗峪改称南苗庄。清末以峪名,更称苗峪。

罗圈峪 淄川区罗圈峪,在张庄西北4.5公里处,明后期立村。村民由解庄迁来建村,初名为山里解庄。后以村址三面环山,成圈形,改称罗圈峪。

转道 淄川区转道,在张庄西北5公里处,明代立村。村东南有黄歧顶山崖,相传曾系船环,村以此取名船道,清初以谐音演变为转道。

东槐峪 西槐峪 淄川区东槐峪、西槐峪,在张庄西北3.5公里处,元代立村。村处峪中,当年槐树茂密,村初名槐峪。清末分为东槐峪、西槐峪。

南坪 北坪 淄川区南坪、北坪,在张庄西5公里处,明代立村。原村址平坦,地形似龙并有两湾,故名龙湾坪。后演化为龙王坪。1955年分为南北两村,南坪、北坪。

瑶峪 淄川区瑶峪,在张庄西4.5公里处,明初立村。村处山峪,当年村民以烧木炭为业,建窑较多,初名窑峪,后以同音演变为瑶峪。

峨庄 淄川区峨庄,在淄城东南30公里处,元代立村。村初以姓氏名吴家庄,清初因处山区演变为峨庄。

鲁子峪 淄川区鲁子峪,在峨庄西北5公里处,明前期立村。村居山峪似耧斗,初名耧斗峪,后以其多出读书人更称孺子峪,1912年后以谐音更称鲁子峪。

石安峪 淄川区石安峪,在峨庄西北3公里处,明代立村。村处峪中其北有一巨石,形似鞍,初名石鞍峪。曾以姓氏称单峪,后以谐音演化为石安峪。

上岛坪 下岛坪 西岛坪 淄川区上岛坪、下岛坪、西岛坪,在峨庄东北1.5公里处,元代立村。相传吊河顶(山)上曾有系船环,为古时海岛,村以其方位初名为东岛坪,清以谐音称东道坪。1937年后分为上岛坪、下岛坪、西岛坪三个村。

上端士 下端士 淄川区上端士、下端士村,在峨庄西3公里处,元代立村。在村旁原有大椴树一株,初名椴树村,后因在峪中,同时建两村,地势高的称上椴树,地势低的称下椴树,初以谐音演变为上椴士,下椴士。后又以同音演化为上端士、下端士。

纱帽 淄川区纱帽村,在峨庄西南4.5公里处,元代立村。相传,峨庄房姓有马不训,恐惹祸,匿藏于该地杀掉,以此村名杀马庄。1912年以谐音改称纱帽。

前沟 淄川区前沟村,在峨庄东南4.5公里处,元代立村。当年村西头有两石臼,以方言得名双查旧庄。清前期因村临大沟,并以方位称前沟。

山桥 淄川区山桥村,在峨庄东南7公里处,明初立村。村前山峪中有桥,取村名山桥。明后期桥被冲毁,村以姓氏改称史家峪。清末重修桥后,山桥、史家峪两名并存。1949年后又称山桥。

上雀峪 下雀峪 淄川区上雀峪、下雀峪,在峨庄东南7.5 公里处,明初立村。村处山峪,早年林木茂密,鸟雀成群,村因名雀峪。清末,因村缺水,更称圣泉庄,民国年间复称雀峪,后以方位、地势,改称上雀峪、下雀峪。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67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