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绩第一,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山王徐达!
六王之中,徐达虽以谋略闻名,但徐达冲锋陷阵也是一把好手,总的来说徐达各方面军事才能都很突出,是非常稳的一名统帅,这也是朱元璋喜欢用徐达为帅的原因之一。
徐达是朱元璋自幼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朱元璋回老家招兵买马时,徐达便是追随者之一,朱元璋带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开疆拓土时,徐达也是其中之一。徐达虽然没读多少书,但自幼习武、而且在领兵打仗上极有天赋。
朱元璋刚离开濠州后,徐达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很快便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之后朱元璋让他代替自己领军出征时,徐达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所过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徐达不仅爱学习、也能很好的听取他人的建议,这让他在谋略、治军和大局观上远超其余的将领,这一点他和朱元璋有些相似,这也是朱元璋常愿意用他为帅打一些大战的原因之一。
大明统一中原的关键性战争,徐达几乎都有参与——无论是灭陈友谅、还是打张士诚,徐达都是朱元璋手中的利刃;大明建国后,徐达更是代替朱元璋为帅统兵北伐,并且一举攻下元朝的都城,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徐达一直保持着战无不胜的战绩,但在征讨北元的战争中,徐达败过一次!
征讨北元时,徐达击败被朱元璋称为天下奇男子的王保保——王保保曾多次成功镇压镇压红巾军,如果不是他忙于在朝廷争夺权力,那么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时,说不定他会趁虚而入,那样的话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
徐达的战绩虽然足够辉煌,但没有那种特别惊艳的战斗——就是领着几万人正面打垮人家几十万军队的战斗!
开国六王,徐达战绩第一、战力第一!
徐达死后因功被封为中山王!
一生从无败绩,敢用十万大军横行天下的战争之王常遇春。
常遇春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名大将,论勇武当为六王之首,朱元璋曾夸常遇春——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常遇春自己常言,领兵十万就可横行天下!
这类人喜欢依仗个人勇武兵行险招,因此常常能以弱胜强,取得异常辉煌的战果,不过一旦战败、败即亡,因此朱元璋常告诫常遇春,让他学会用谋略,否则即便勇如关羽,不也还是被吕蒙夺了荆州。然而常遇春显然是没有听进去的,否则可能不会早逝!
常遇春并不是朱元璋的老乡,他刚投靠朱元璋时、朱元璋还有点看不上他,但常遇春很快就证明了自己,采石矶之战中,常遇春乘一小船冒着箭雨第一个登岸,并且直接杀穿敌阵,所过之处无不闻风而逃。
采石矶之战虽然让朱元璋对常遇春另眼相看,但在朱元璋看来,勇则勇矣,不是帅才,但常遇春用衢州之战让朱元璋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在绝对的勇武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纸老虎。
衢州是固若金汤的坚城,在朱元璋看来、打个十天半个月是正常的,如果守军有斗志,打一两个月都有可能,但常遇春三天就拿下了衢州,此战过后、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仅次于徐达。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时,有一次因战舰搁浅被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领军围攻——在打朱元璋之前,张定边也是攻无不克的悍将,论个人勇猛,陈友谅军中无人能出其右者,被这样的狠人围攻,估计朱元璋当时的心都凉了半截,结果常遇春领军重创张定边,把朱元璋救了出来,此战结束后,朱元璋把其定为首功,并且夸他——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大明统一中原的重要战争,常遇春也都有参与,不过大多时候都是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常遇春一生都没有败绩,逮着谁就打败谁。常遇春这样的悍将如果真和徐达打,徐达未必能赢,双方的胜负应该在五五开——洪武五年,徐达败于王保保之手,朱元璋问群臣谁是奇男子?当时所有的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常遇春,不过朱元璋认为自己能够让常遇春效忠自己,却不能让王宝宝效忠自己,所以王保保才是奇男子。
朱元璋认为常遇春不如王宝宝,并不是能力不如,而是气节、志向方面不如。
常遇春这类擅长于出奇制胜的悍将,无论谁碰上、都不敢说自己有稳赢他的把握!
开国六王,常遇春的战力第二!
常遇春死后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而徐达的谥号是武宁,不如常遇春!
攻心为上,克服逆境、以奇谋取胜的岐阳王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朱元璋赐姓朱、因此也叫朱文忠!李文忠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便替他请了名师,李文忠通晓经义、能文善武,是六王中少有的儒帅。
虽然有舅舅做靠山,但李文忠并没有走后门,他的王爵凭的是实打实的军功,十九岁的李文忠第一次上战场,便击败徐寿辉的大将赵普胜,之后李文忠的战绩便如开挂了一般,多次以少胜多!
张士诚有一次领军二十万攻打新城,李文忠领军驰援、当时他的部下都认为敌军人多,建议等待其余的援军赶到后,在出兵攻打敌军,但李文忠认为打仗不在人多,结果第二天早上便趁浓雾和敌军开战,大军发起攻击后,身为大将的李文忠领数着亲兵亲自冲阵、击败敌军后追击数十里,斩敌数万!
平定江南时,李文忠连下数城威震江南,因此在他许诺降者不杀后,敌军纷纷开城投降,然而李文忠的部下却请求斩杀敌军的将领,但被李文忠拒绝,之后李文忠所过之处,无不望风而降!
攻打北元时,常遇春突然病卒,李文忠临危受命代替常遇春统领大军,当时他接到的命令是带领大军和徐达汇合,但半路上得知大同受袭时便领军驰援,李文忠打败元军的散兵后碰上风雨交加的天气,当时大军已经扎营,但李文忠却命大军拔营继续前进、依河扎营,当晚元军果真来袭营,但没有成功,早上敌军主力来了后,李文军先派出战力差的部队消耗元军的体力,然后才派出精兵、一举击溃敌军。此战过后,李文忠地位大增,朱元璋让其独领一路大军北征时,李文忠打得元昭宗仓皇跑路、连子女都顾不上,一举奠定了自己的威名,让他成为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的猛将。
和徐达、常遇春等人比起来,李文忠可以说是晚辈,所以尽管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李文忠也战功显赫,但此时的李文忠并没有脱颖而出,直到取代常遇春后,李文忠才开始镇压自己的同辈、打出了自己的时代,立下封王之功!
李文忠武不如徐达,但文却比徐达要强,李文忠回朝后一度曾与宰相李善长一起处理军国要事。
长达十几年的军事生涯中,李文忠很遗憾的和徐达一起在洪武五年的北征中跌倒了一次——这一次跌倒虽然折损了四员大将、其中有一人还是侯爵,李文忠本人在此战中也中箭下马,但此战战果巨大,俘获了数万元军,因此朱元璋认为是不胜不负,但与西路军的战绩比起来,此战也可以说是败仗。
别人碰到逆境是躲,李文忠这是用谋把劣势变为优势,在他的字典从来没有退缩二字,所以后来才会因为劝谏朱元璋差点被杀!
李文忠论谋不如徐达,论勇不如常遇春,不过论谋他比常遇春强,论勇比徐达要强。
开国六王,李文忠的战力排第三。
李文忠死后被封岐阳王,在功臣庙中排第三!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宁河王邓愈。
论能力、论战绩,邓愈显然都当得起名将这两个字,无论是平定江南、还是驱逐元朝的战争,邓愈都曾立下显赫战功,不过他的名声一直不怎么响亮,这大概是因为他很少担任主将的缘故——常遇春虽然也常担任副将,但实际上他往往是某一路大军的主将,而邓愈担任的副将往往是某一路大军的副将——比如说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洪都之战,邓愈就是副将。
杨完者领十万大军攻打徽州时,无兵可用的邓愈用空城计成功阻敌;平定江南时,邓愈也曾独自领军拿下十几座城池,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降——邓愈特别擅长招降敌人,所以李文忠的望风而降多少有点水分,但邓愈的望风而降绝对是货真价实;北伐元朝时邓愈虽然是副将,但其战绩并不弱,和王保保的军队作战时,也曾俘获数万人、并且成功招降吐蕃。
邓愈为主将守洪都时因为乱兵失控而导致洪都失守,这大概就是之后伐元时朱元璋喜欢任命其为副将的原因!
朱元璋手下名将如云,不少人的功绩和能力都可与邓愈争锋,但为何邓愈死后能够封王?因为他对大明有奠基之功——邓愈投靠朱元璋之前,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义军将领,当时他手下的军队有数万,而此时的朱元璋比他强不了多少,但邓愈选择了投靠朱元璋,这对朱元璋而言简直雪中送炭,所以朱元璋才会亲自给他赐名。
邓愈的特点是他的军队军纪严明,而且他特别擅长招降敌人。
开国六王,邓愈的战力排第四。
邓愈死后被封为宁河王!
行事四平八稳,知进退、懂取舍的东瓯王汤和。
汤河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成为义军的领路人——论资格,汤和在六王之中当排第一。
无论是平定江南、还是驱逐元朝的战争,汤和都有参与,并且立下显赫的战功,但朱元璋手下的名将实在太多,凭汤河的功绩还无法从众将之中脱颖而出!
汤和能封王,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领路人,其次是因为汤河知进退、且任劳任怨——作为朱元璋的领路人,汤和显然是有资格摆摆谱的,但汤和在面对朱元璋时,远比其他臣子还要恭敬,当他察觉到朱元璋有收权的举动时,他便立即放弃权力,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虽然答应了,但却让他去平定沿海的倭寇,汤和没有任何抱怨、便立刻去了江浙,解决倭寇带来的危机后,汤和便放弃权力回家养老。
如果没有汤和引路,朱元璋很可能不会走上义军这条道路,所以朱元璋内心上对汤河显然是心存感激的——汤河告老还乡后,朱元璋每年都会设宴慰劳他,汤和晚年生病时、朱元璋更是亲自前往探视!
开国六王,汤和的战力排第五。
汤和死后,被封为东瓯王。
最孝顺、最受朱元璋信任的黔宁王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的能力自然是有的,他十二岁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对他而言、即是父亲也是老师!
沐英虽然也战功显赫,但与众将相比,沐英的军功并不特别突出,而且和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相比,他就是一小辈。沐英之所以被封王,一是镇守云南的原因、二是他是朱元璋的养子。
沐英最大的功绩并不是南征北战立下的战功,他最大的功绩是让游离在中央朝廷之外数百年的云南重新和中央朝廷融合在了一起。
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接连去世后,沐英因为悲伤过度而病逝,死时才四十八岁,沐英如果不死,以他对朱标和朱元璋的忠诚,他肯定会支持朱允炆,而以沐英的战力和朝廷所占据的优势,燕王能赢的几率极小!
沐英死后被封黔宁王,世代镇守云南!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90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