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
很多歪果仁听到中国教育可能首先想到了“虎妈”,著名虎妈蔡美儿在2011年出版了一本书籍,名为《虎妈战歌》,推崇“虎妈式教育”。
当年,这本书在美国引起轰动,也把“虎妈”一度推上了风口浪尖。
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
对女儿们提出的诉求,几乎全部Say No。
这种教育方式之所以引发西方媒体这么大的争议,是因为西方父母都比较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
他们认为父母的愤怒情绪以及严厉拒绝,会让孩子们受到打击,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发育。
于是有一批家长,在教育上实行和虎妈完全相反的方法,她们称自己为“羊妈”(gentle parents),极力推崇温柔教育。
她们始终关注孩子们的感受,尊重孩子想法,从不对孩子说“不”。
温柔教育,最早是源于英国著名育儿专家Sarah Ockwell-Smith出版的一本育儿书籍《温柔教育指南》。
Sarah认为,主流教育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出发,比如父母通常夸孩子的时候都是因为孩子做了父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但是温柔教育让父母能够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始终以孩子的感受为主。
她还在书中强调:温柔教育才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快乐,平和成长。
而现今,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加入温柔教育阵营,成为“羊妈”“羊爸”。
Natalie Brown,今年38岁,她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羊妈”。
如果你觉得一个熊孩子都已经把你累得够呛,那么三个熊孩子在一起简直可以“召唤神龙”了。
每次Natalie在面对孩子们的打闹时,她都要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对着孩子发脾气,这是温柔教育的大忌。
当兄弟姐妹开始从嬉戏打闹,变成生气的掐架,到把家里的贵重物品打碎,Natalie不断告诉自己,千万不能像其他父母那样,惩罚他们或者说他们是“顽皮的”。
因为在温柔教育里面,你永远不应该说你的孩子是“顽皮的”,以防损害了他们的自信。
早在以前,Natalie早就对孩子进行惩罚,或者对着孩子发脾气。
如今,成为了羊妈之后的Natalie,每当孩子惹到她生气的时候,她会躲进她的冷静区——厕所。因为那是Natalie在家里的唯一能够独处的空间。
她会在里面尽快让自己冷静下来,深呼吸,心里默念“他们还只是个孩子啊。”
“有几次孩子们让我太生气了,我对他们大喊让他们住手。虽然效果很显著并且很快,但是我不认为长期来看是有效的。
所以如今为了让我不破戒,我会把自己关进厕所5分钟冷静下来再出来。”
这剧情好像在虎妈式教育里似曾相似,只不过角色互换了。在虎妈教育里面,需要独处和冷静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但温柔教育就完全相反了,父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学习掌控自己的脾气。
在厕所冷静后,Natalie会心平气和地出来,把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刚刚乱扔飞镖,抓头发,大喊大叫等行为的负面影响。
在孩子做错事时,羊妈从不对孩子说“不,你不能这样做”,而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他们行为的后果。
“你对孩子说“不”这个字,根本不能教给孩子任何东西。如果父母失去耐心发脾气,和把孩子贴上“顽皮”的标签,这只能说明,他们并不懂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我的大女儿还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baby时,我和我老公还设置了淘气角落,用来惩罚女儿,让她在淘气角落面壁思过,那是因为几乎其他人都这样教育孩子,所以我们也这样做了。
但是当她过2岁生日时,因为她做错事,我们又再次把她送到淘气角落。我看到了她垂头丧气的样子,让我不忍心继续做这种方法,我想应该还有比这个教育方式更好的方法。”
直到Natalie了解了温柔教育之后,她认为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她不想重复自己父母那代的教育,经常要对孩子大喊。所以她现在成为了一名“羊妈”,她决不对孩子说“不”或者“你这样很顽皮哦”。
她会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然后尝试温柔地解释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不仅羊妈在家里禁止了“不”和“顽皮”等词语,连英国的托儿所也开始注意他们的用词,以防让孩子们感到挫败。
最近的一份研究发现,90%的英国托儿所已经禁止使用“顽皮”“捣蛋”这些词。
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表现不好,总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为挫败,无聊或者失望沮丧等。
3/5的托儿所也放弃使用“淘气椅”或“反思椅”作为纪律工具。
另一位羊妈也非常赞同托儿所的做法。Emma Bird,今年39岁,她是一名平面设计师,和丈夫Simon一起育有4岁的女儿,Ottilie。
“我们永远不会对孩子说不,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也没有所谓的顽皮孩子。”
同时Emma也不使用“好”和“坏”来评论女儿的行为,因为她认为,孩子行为背后总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崩溃或者伤心。
她补充道:“如果我的女儿告诉我,今天另一个孩子在托儿所耍性子,我会正确地和她解释,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的感受而已。”
“如果Ottilie不听我的话,乱碰东西。并不是她顽皮,她只是还没发育成熟,足够承认到她的错误。”
Emma自己从小是在严格的教育下成长的,所以她不希望成为像自己父母那样,而是采用温柔教育方式。
她也承认,有些时候如果Ottilie触碰了她的底线,她需要独处冷静下来之后再去教育孩子。
由于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再加上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突发情况,只怕温柔教育并不包治百病。
就像有些家长心真的太大。比如这位39岁的羊妈Biba Tanya。
她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个是已经5岁的Tabitha,另一个是只有18个月大的Lola。在家里,她也是从不对孩子们说“不”。
甚至有一次,Tabitha想自己切水果,于是模仿妈妈,从餐具抽屉里面,找出一把水果刀。
只有5岁的小孩连抓笔写字都有困难,更别说用刀切水果了。而Biba看到女儿手里拿着刀,并没有快速把刀拿走。
估计她是要贯彻不能说不的原则。
“我让她自己决定,因为我已经向她解释了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这羊妈难道吃了豹子胆?居然那么放心地让5岁的小屁孩拿刀。但最后谢天谢地,没有任何事故。
她澄清,孩子是在学习生活技能,是值得鼓励的。但她的做法依然招致了批评。“每个人都认为我是一个疯子。”
在温柔教育下“走得更远”的羊妈还大有人在,有些羊妈甚至连要帮孩子换尿布都要征得孩子同意,连触碰孩子身体都要问孩子“我可以碰你吗?”
虽然温柔教育有强调要树立边界感,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但是这也未免太过了吧。
究竟,不对孩子说“不”,真的可以帮助孩子表现得更好吗?
儿童发展治疗师Ollwyn Moran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她认为孩子需要从小学会处理“不”这个词。
“当然,我们需要用策略,而不是每隔5分钟说一次“不”,这样“不”这个词就失去了它的影响力了。”
“如果是涉及到孩子或他人的安全问题情况下,你可以对孩子说不。”
“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说完“不”之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处理这种挫败感和失望。”
“当一个青少年过去只听过“好”时,如果你对他说“不”,他会感觉世界都崩塌了,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知道如何面对。”
Ollwyn建议,在说“不”之后,必须有一个简短的解释。这可以帮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别人。
“例如,如果你们在飞机上,你的孩子开始踢前面的座位,这时很有必要去对孩子说,“不,这样做是不好的,因为它会让前面的人不舒服。”
对于“羊妈们”的做法,有网友表示认同,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这种做法。
“我同意,我们也从不说不,我们不会叫我们的孩子住手,只是让他们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然后自己解决。如果他们错过了校巴,那就得自己走路回家。”
“所有父母应该像她们一样。孩子经常被大人拒绝,如果孩子想要的话就买给他们。这是我父母养育我的方式,现在我是个律师,而且我尊重我的孩子们,同时他们也会尊重我。”
“在家一切都好,但是世界并不温柔。如果这些孩子从没听过“不”,他们出到社会应该会被吓到。我认为她们并没有为孩子们做好将来步入成年世界的准备。”
“孩子需要规矩,边界,限制来让他们感到安全。如果你让孩子们做所有的决定,那么你只会得到一个很没安全感的孩子。”
ref
/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95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