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火了!
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
央广网、学习强国
光明日报、科技日报
农民日报、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内蒙古日报、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中国网新闻中心
19家大媒体争相报道了
青龙山镇互利村产业致富的成功经验,
我们一起来看看~
新华网
原文如下:
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
——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脱贫户王洪岩在干农活
这是11月3日拍摄的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无人机照片)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村民安玲玲在直播售卖粉条(11月3日摄)
新华社客户端
原文如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丨内蒙古奈曼旗:甘薯奏响“致富曲”
金秋时节,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甘薯种植基地一派丰收的景象。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隆声,一个个体态饱满的甘薯随着“翻滚”的土浪“破土而出”。
央广网
原文如下:
【落实全会精神一线调研行】内蒙古通辽市互利村:甘薯种出“甜”日子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抱团发展甘薯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现在又借助农村电商、互联网直播,将小小的甘薯做出了大文章,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走进互利村村委会直播间,村里的几位村民正忙着直播带货。参与直播的村民荣翠珍说,新生产的红薯粉条马上上市,直播带货卖出一箱粉条可以提成10元钱,一次直播两三个小时就能有二三百元的收入。
荣翠珍:一开始直播的时候粉丝少一点,现在是全国各地哪都有,多的时候能卖出二三十件。
互利村曾经的贫困户王洪岩这两天也正忙着在村里红薯种植合作社的土地上收获红薯。王洪岩高兴地告诉记者,一亩地收入能达到五千元钱。
王洪岩:因为合作社本身就包含我,也有我的收入,所以我跟大伙一起工作干活。
互利村种植红薯有百年的传统,过去分户耕种、自产自销,规模小产量低,销路也不好。红薯种植合作社成立,统一提供种子,传授种植技术,统一销售,并与村民签订订单合同。合作社鼓励像王洪岩一样的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生产经营。2018年9月30日,互利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互利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过去我们种红薯,全村也就是一二百亩,现在我们达到将近三千多亩地,原来人均收入在几千元,而我们今年人均收入在两万元左右。
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互利村已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同步,形成了土地机械化、种植专业化、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付永久说,未来,互利村还将建起更多的红薯储存和加工企业。
付永久:抱团发展就包含互利共赢的想法在内,抱团发展,市场也越来越大。
学习强国
原文如下:
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
——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脱贫户王洪岩在干农活(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8日电 题: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
新华社记者刘懿德
“这是宽粉,这是细粉,炖上猪肉,劲道又透亮儿……俺们互利村粉条,马上就上新了,有要的提前订货,晚了可就没货啦……”
进入11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村民安玲玲每天都会来村委会直播间忙活。“原来每年秋忙在地里,今年改在手机前啦!”她笑着说。
安玲玲所说的粉条,是当地有名的甘薯粉条。“今年甘薯大获丰收,加上鲜薯、粉条价格坚挺,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能突破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信心满满地说。
这是11月3日拍摄的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互利村地处奈曼旗南部山区,全村耕地5200多亩。当地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和甘薯粉条的品质远近闻名,但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制作、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得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大家拧成一股绳互助,才能真正互利。”付永久说,2018年,互利村在此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统一种植甘薯,建厂房买设备统一加工粉条,最后统一品牌进行销售。
入股公司的土地最多时达5100多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统一购买农资,把成本压得更低;统一科学种植管理,让亩产上了一个台阶。”付永久说,目前当地甘薯最高亩产已从此前的两三千斤,上升到今年的4000多斤。
今年互利村鲜食甘薯、淀粉甘薯共计收获近800万斤,近期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制作甘薯淀粉。站在甘薯淀粉沉淀池旁,付永久说:“现在就等着下雪了,因为制作粉条有一个冷冻的工序,户外冷冻过的粉条,口感更劲道。”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村民安玲玲在直播售卖粉条(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品质上乘,产量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商主动来互利村收货,再加上线上销售开启,村民们再也不用每年冬天赶着牛马车去镇上集市卖粉条了。
产品销量好,公司效益好,村民也跟着得实惠。49岁的王洪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把10亩土地、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仅分红就能拿到7000元。“加上公司打工收入、手机卖货提成,今年收入个两三万元。”王洪岩握着一部崭新的手机笑着说。
得益于入股公司、享受发展红利,2018年11月12日,王洪岩等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体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互利村实现整村脱贫。
从那以后,互利村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我们村的甘薯产业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付永久说,去年公司效益283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00万元,“互利村的粉条已经卖到了北京、天津,很受消费者认可。”
不久前,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互利村。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奈曼甘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当地甘薯核心产区,现在我们又搭上了‘奈曼甘薯’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东风。”付永久兴奋地说,互助互利让一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未来的甘薯产业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过越甜蜜。
光明日报
原文如下:
互利村的“互利模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互利村发展管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小小甘薯让全村1000多口人摆脱了贫困,从最初的“果腹之粮”到今天的“兴业之薯”,互利村从40年前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的土地入股模式,创立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互利模式”,成为农村股份制改革的典型。
村民王洪岩的脱贫路
今年秋季,互利村村民王洪岩通过为村办企业销售甘薯,一个月的时间里赚了8000多元钱,比起其他村民,这让他颇感“自豪”。今年49岁的王洪岩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早在2018年9月30日,互利村23户贫困户集体宣布脱贫时,王洪岩就是其中之一。王洪岩和甘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2016年9月,因妻子突发脑出血,让以15亩地和做小生意过活的王洪岩一下陷入了人生低谷,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一年多的住院治疗加后续的康复,花费了近20万元,合作医疗给报销了10万元,家底一下被掏空了。
2017年,村里在甘薯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内蒙古沃合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实行公司经营。11月份,王洪岩加入公司,以自家15亩土地入股公司,并且被公司聘为长期工,负责公司里的甘薯基地从种到收直至加工的管理工作,月工资约4000元。2018年,王洪岩以“土地租金+年底分红+务工收入”三项,年“进账”4万多元,让这个困苦不堪的家庭一下脱了贫。王洪岩的收入中,土地租金收入6000元,年底分红收入1500元,公司务工年收入3万多元。
村支书付永久的“村训”
互利,源自20世纪50年代,由大三家子、小三家子和孙家湾三个农业初级社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组建一个高级社时的命名。如今,这个村子依然在秉承着这个宗旨。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互利村党支部书记、公司法人付永久胸中时刻装着“互利共赢”四个字,那是村训,更是目标。
2012年,付永久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经外出考察,9月份自己投资7万多元建甘薯加工厂,10月投产做手工粉条,当年销售收入10万元,扣除投入成本,纯利润近3万元,这坚定了付永久发展甘薯产业的信心。
“我就想干给群众看!”付永久说。此后,付永久于2013年组织了5个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做示范引导。2015年,26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开始在合作社带动下开展大面积种植。2017年,全村有贫困户23户,全部入股合作社,当年,全村共有220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村里的甘薯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扶贫项目的支持,村里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司,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再次扩大,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王洪岩一样,将土地入股公司,当起了“甩手掌柜”。
农民当股东的成就感
55岁村民李茂文和王洪岩一样也是贫困户,看到很多村民把土地都入股了村里的企业很挣钱,他也把13亩地入了股,农忙时,他都会到公司打工,参与插秧、除草、浇水、起收等田间管理工作,一年的务工收入也有1万多元。此外,他凭借漏粉这一技术专长,成为公司里的专业粉匠。10月下旬,李茂文最为忙碌的季节开始了,公司从加工淀粉到粉条入库,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其间,靠漏粉能收入7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个两万多元不成问题。”李茂文笑言。
“2017年我投入了20亩地和10万元入股,每年收入加起来9万多元。”村民李景良既是村里的报账员,也是公司的大股东之一。他介绍,村里的甘薯产业通过土地入股、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上正轨,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相连,农民的收入构成基本是“租金+分红+务工”三部分。而村集体每年按占股的8%核算,纳入村集体账户,年收入20余万元,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村民医疗补助和教育补助。
“过去村民分散经营,产量低,收入低,靠甘薯致富谁都不敢想。”付永久说,“如今土地入股、公司经营,我们秉承了在合作发展上,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原则;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种植专业化、产销一体化;最终达到产业共融、发展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科技日报
原文如下: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小甘薯承担起大事业
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半个多月以来,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公告早已传遍了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每个村落。全会确定和指出的发展方向,激励着冬季里仍在忙碌的每一位农民。
在奈曼旗互利村甘薯加工厂院内,一块块雪白的“冰块”铺满院落,让人有置身冰川世界的感觉。村主任刘福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是我们村企业加工粉条用的甘薯粉,正在晾晒。”
1000多贫困人口转变思想、凝心聚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将小小的甘薯做出了大文章,整村脱贫走上乡村振兴之路,这就是互利村正在做、也将一直做下去的大事业。
互利共赢,甘薯作纽带
“互利”的村名源自20世纪50年代,意为互利共赢。如今,这个村子依然秉承着这个宗旨。
互利村村民口中的地瓜又称甘薯,在当地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今年秋季,村民王洪岩通过为村办企业销售甘薯,一个月赚了8000多元钱,而两年前,他家因病致贫。妻子生病那年,他不仅花掉了20万元医药费,也因照顾妻子而颗粒无收。
当时,村里在甘薯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加工企业,王洪岩加入公司,以自家15亩土地入股,并被聘为长期用工,负责公司的甘薯基地从种到收直至加工的管理工作,月工资约4000元。
仅仅一年,土地租金收入6000元,年底分红收入1500元,企业务工收入3万多元,王洪岩以“土地租金+年底分红+务工收入”3项收入,一步跨过了贫困线。
王洪岩脱了贫,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过去村民分户耕种、自产自销,没有产业规模,自然不会有效益。”
“互利村共有耕地5520亩,几乎全部入股企业,这种互利模式让公司和村民都能从中得到可观的收益,品牌效应也在逐渐形成。”村支部书记付永久说,全村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链”起了全体村民的收益,富了农民,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振兴乡村,产业来引领
凭借小小的甘薯实现“一盘棋”脱贫,这是互利村被列为脱贫攻坚典型的一个重要原因。
脱贫攻坚的几年里,互利村所在的青龙山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发展甘薯栽植和深加工,形成了互利、平房、得力营子、青龙山4个甘薯专业村,依靠甘薯产业项目,实施脱贫户纳入产业化合作经营体系全覆盖,真正做到了产业脱贫一个不少。其中,整村土地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互利村最为典型。
在互利村村民看来,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也预示了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兴起,因为在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日渐富足的村集体经济已经开始春雨化田,启动了乡村振兴的引擎。
“我属于公司的大股东,2017年我投入了20亩地和10万元入股,每年收入加起来9万元左右!”连续3年挣到了真金白银的村民李景良既是村里的报账员,也是企业的股东。他告诉记者,村里的甘薯产业发展已经走上正轨,农民的收入构成是“租金+分红+务工”3部分,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已经被锁定;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集体每年按占股的8%核算,纳入村集体账户,年收入大约20余万元,这部分收入已经用于村民医疗补助和教育补助,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改善。
“2018年我们村企业的收入是200万元,2019年283万元。就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之时,我们预估出了今年的收入能达350万元!”付永久的激动发自内心,“我们已经不用为了填饱肚子而种甘薯了,下一步,我们要把小小的甘薯做成足以振兴全村的大事业!”
农民日报
原文如下:
互利村:被甘薯带富的村庄
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一个甘薯”让全村1000多口人走上了致富路。从最初的果腹之粮到今天的薯业兴旺,互利村探索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互利模式”,以“一个甘薯”拔掉了“穷根子”,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今年秋季,互利村村民王洪岩通过为村办企业销售甘薯,一个月赚了8000多元钱,这让他颇感自豪。今年49岁的王洪岩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早在2018年9月,互利村23户贫困户集体宣布脱贫时,王洪岩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脱贫与甘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2016年9月,靠15亩地和做小生意过活的王洪岩因妻子脑出血,一下陷入人生低谷,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一年多的住院治疗加后续的康复,王洪岩花费近20万元,尽管合作医疗给报销了10万元,但家底还是被掏空了。2017年因为要照顾住院的妻子,王洪岩没时间打理地里的庄稼,到了秋天几乎没有收入。这一年,村里在甘薯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内蒙古沃合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实行公司经营。当年11月,王洪岩加入公司,以自家15亩土地入股,并且被公司聘为长期工,负责公司甘薯基地从种到收直至加工的管理工作,月工资约4000元。2018年,王洪岩以土地租金、年底分红、务工收入3项,年“进账”4万多元,让这个困苦不堪的家庭一下子脱了贫。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这个想法,互利村党支部书记、公司法人代表付永久时刻铭记于心。这个面庞黝黑也不算魁梧的山区汉子,用一种近乎执拗的劲头,硬是带着这个小山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种地瓜能致富?”“老辈子以来,没听说种地瓜能发家!”最初大面积种植甘薯和建厂时,很多人心存疑虑和不解。
2012年,付永久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经外出考察,9月份自己投资7万多元建设甘薯加工厂,10月投产做手工粉条,当年销售收入10万元,扣除投入成本,纯利润近3万元,这更加坚定了付永久发展甘薯产业的信心。
“我就想干给群众看!”付永久说。此后,付永久于2013年组织5位村民成立合作社,做示范引导。2015年,有26户加入合作社,村民开始在合作社带动下大面积种植甘薯。2017年,全村有贫困户23户,全部入股合作社;当年,就有220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村里甘薯产业发展得到国家扶贫项目支持,村里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公司,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再次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像王洪岩一样,将土地入股公司,当起了“甩手掌柜”。
村民将土地入股的同时,还到公司打工挣工资。55岁的贫困户李茂文把13亩地入了股,农忙时,他会到公司打工,参与插秧、除草、浇水等田间管理工作,一年务工收入也有1万多元。此外,他凭借漏粉这一技术专长,成为公司的粉匠。10月下旬,李茂文最为忙碌的季节开始了,公司从加工淀粉到粉条入库,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这期间靠漏粉能收入7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不成问题。”李茂文笑言。
“2017年我投入20亩地和10万元入股,每年收入加起来9万多元。”村民李景良既是村里的报账员,也是公司大股东之一。他介绍,村里的甘薯产业通过土地入股、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上正轨,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已经建立,农民的收入构成基本是“租金+分红+务工”三部分。村集体每年按占股的8%核算,纳入村集体经济账户,年收入在20余万元,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村民医疗补助和教育补助。
“今年,公司有5100亩土地入股,收入预计能达350万元左右。”付永久介绍,“过去种甘薯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成为兴村富民的产业了。”
付永久说:“我们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原则,推动土地集约化、种植专业化、产销一体化,最终实现产业共融、发展共享、互利共赢。”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原文如下:
“一个甘薯”带来的“互利模式”在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种植甘薯让全村1000多口人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从最初的果腹之粮到今天的薯业兴旺,互利村探索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互利模式”,以“一个甘薯”拔掉了“穷根子” 。
今年秋季,互利村民王洪岩通过为村办企业销售甘薯,一个月赚了8000多元钱,这让他颇感自豪。今年49岁的王洪岩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早在2018年9月,互利村23户贫困户集体宣布脱贫时,王洪岩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脱贫与甘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2016年9月,靠15亩地和做小生意过活的王洪岩因妻子脑出血,一下陷入人生低谷,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一年多的住院治疗加后续的康复,他家花费近20万元,尽管合作医疗给报销了10万元,但家底还是被掏空了。2017年因为要照顾住院的妻子,王洪岩没时间打理地里的庄稼,到了秋天几乎没有收入。
这一年,村里在甘薯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内蒙古沃合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实行公司经营。当年11月,王洪岩加入公司,以自家15亩土地入股,并且被公司聘为长期工,负责公司甘薯基地从种到收直至加工的管理工作,月工资约4000元。2018年,王洪岩以土地租金、年底分红、务工收入3项,年进账4万多元,让这个困苦的家庭一下子脱了贫。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这个想法,互利村党支部书记、公司法人代表付永久时刻铭记于心。这个面庞黝黑也不算魁梧的山区汉子,用一种近乎执拗的劲头,硬是带着这个小山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种地瓜能致富?”“老辈子以来,没听说种地瓜能发家!”最初大面积种植甘薯和建厂时,很多人心存疑虑和不解。
2012年,付永久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经外出考察,9月份自己投资7万多元建设甘薯加工厂,10月投产做手工粉条,当年销售收入10万元,扣除投入成本,纯利润近3万元,这更加坚定了付永久发展甘薯产业的信心。
“我就想干给群众看!”付永久说。此后,付永久于2013年组织5位村民成立合作社,做示范引导。2015年,有26户加入合作社,村民开始在合作社带动下大面积种植甘薯。2017年,全村有贫困户23户,全部入股合作社;当年,就有220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村里甘薯产业发展得到国家扶贫项目支持,村里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公司,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再次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像王洪岩一样,将土地入股公司,当起了“甩手掌柜”。
村民将土地入股的同时,还到公司打工挣工资。55岁的贫困户李茂文把13亩地入了股,农忙时,他会到公司打工,参与插秧、除草、浇水等田间管理工作,一年务工收入也有1万多元。此外,他凭借漏粉这一技术专长,成为公司的粉匠。10月下旬,李茂文最为忙碌的季节开始了,公司从加工淀粉到粉条入库,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这期间靠漏粉能收入7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不成问题。”李茂文笑言。
“2017年我投入20亩地和10万元入股,每年收入加起来9万多元。”村民李景良既是村里的报账员,也是公司大股东之一。他介绍,村里的甘薯产业通过土地入股、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上正轨,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已经建立,农民的收入构成基本是“租金+分红+务工”三部分。村集体每年按占股的8%核算,纳入村集体经济账户,年收入在20余万元,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村民医疗补助和教育补助。
“今年,公司有5100亩土地入股,收入预计能达350万元左右。”付永久介绍,“过去种甘薯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成为兴村富民的产业了。”
付永久说:“我们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原则,推动土地集约化、种植专业化、产销一体化,最终实现产业共融、发展共享、互利共赢。”(记者 郭洪申 实习生 侯显峰)
内蒙古日报
原文如下:
“一个甘薯”带来的“互利模式”
在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种植甘薯让全村1000多口人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从最初的果腹之粮到今天的薯业兴旺,互利村探索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互利模式”,以“一个甘薯”拔掉了“穷根子” 。
今年秋季,互利村民王洪岩通过为村办企业销售甘薯,一个月赚了8000多元钱,这让他颇感自豪。今年49岁的王洪岩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早在2018年9月,互利村23户贫困户集体宣布脱贫时,王洪岩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脱贫与甘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2016年9月,靠15亩地和做小生意过活的王洪岩因妻子脑出血,一下陷入人生低谷,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一年多的住院治疗加后续的康复,他家花费近20万元,尽管合作医疗给报销了10万元,但家底还是被掏空了。2017年因为要照顾住院的妻子,王洪岩没时间打理地里的庄稼,到了秋天几乎没有收入。
这一年,村里在甘薯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内蒙古沃合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实行公司经营。当年11月,王洪岩加入公司,以自家15亩土地入股,并且被公司聘为长期工,负责公司甘薯基地从种到收直至加工的管理工作,月工资约4000元。2018年,王洪岩以土地租金、年底分红、务工收入3项,年进账4万多元,让这个困苦的家庭一下子脱了贫。
中国日报
原文如下:
【百城千县万村主题调研行】互利村:甘薯拓宽了我们的朋友圈2012年,38岁的付永久当上了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互利村党支部书记,一眨眼8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感受,付永久仍有几分感慨,“那时候我们村百姓的日子还比较贫困,在全镇28个村中排名靠后,我心里就一个想法,带领大家实实在在做些事,让大家的日子富起来。”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栽种甘薯画面。)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互利村是上世纪50年代由周边三个小村子合并而成,全村人口1006人,取名“互利”就是要互助互利,大家共同发展。
互利村拥有耕地5200多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和外出打工。2016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还处于刚解决温饱的状态。
“怎么改变呢?甘薯种植加工一直是村里一项传统产业,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甘薯的生长。只是大家比较分散,种类也单一,我们就想到了发展甘薯深加工。”付永久说。
2012年9月,付永久个人出资7万元建了互利村第一个甘薯加工厂,10月开始投产做甘薯粉条,当年销售收入达10万元,利润近3万元。
“我没想到工厂刚成立就能有3万元的纯收入。这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2014年,我成立了互利村甘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我一个人发展到了5个人、31人,现在,甘薯合作社已经覆盖全村210户800多人。2016年,精准扶贫户16户29口人仅靠甘薯种植一项就提前摘掉了贫帽子。”电话那头付永久的声音不高,却透出满满的自豪感。
(王洪岩通过手机给客户展示甘薯粉条。)
2020年8月,村民王洪岩销售甘薯,一个月的时间就赚了8000多元钱。“因为以前开过小卖部,村里让我负责电商服务站。我也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现在已经有300多个老客户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这朋友圈太神奇了。” 王洪岩信心满满,“我也想学学如何网上带货,争取以后能再好一点。”
四年前的一场变故,王洪岩家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因为长时间陪护妻子治疗,他几乎没有收入。2017年,互利村成立了农产品公司,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实行公司经营。王洪岩用自家15亩土地入股公司,并且被公司聘为长期用工,负责甘薯基地从种到收、直至加工的管理工作,月工资约4000元。第二年,王洪岩凭着“土地租金+年底分红+务工收入”三项,收入就达到4万多元,家里的日子也好起来了。
“2019年,我们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 这些年,我对党支部书记这个角色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村干部,不能有私心,一定要对得起百姓,用良知和实实在在的付出就一定能换来大家的认可。”付永久说。
付永久介绍,村里已有5100亩土地入股甘薯加工公司,全村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2020年甘薯收成近800万斤,预计收入可达350万元左右。
“我们要继续在甘薯深加工方面做好文章,合作社正在申请青龙山粉条QS认证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未来大家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认可我们产品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付永久说。
中国网
原文如下:
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的产业致富路:互助互利 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
“这是宽粉,这是细粉,炖上猪肉,劲道又透亮儿……俺们互利村粉条,马上就上新了,有要的提前订货,晚了可就没货啦……”
进入11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村民安玲玲每天都会来村委会直播间忙活。“原来每年秋忙在地里,今年改在手机前啦!”她笑着说。
安玲玲所说的粉条,是当地有名的甘薯粉条。“今年甘薯大获丰收,加上鲜薯、粉条价格坚挺,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能突破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信心满满地说。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脱贫户王洪岩在干农活(11月4日摄,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互利村地处奈曼旗南部山区,全村耕地5200多亩。当地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和甘薯粉条的品质远近闻名,但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制作、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得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大家拧成一股绳互助,才能真正互利。”付永久说,2018年,互利村在此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统一种植甘薯,建厂房买设备统一加工粉条,最后统一品牌进行销售。
这是11月3日拍摄的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无人机照片,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入股公司的土地最多时达5100多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统一购买农资,把成本压得更低;统一科学种植管理,让亩产上了一个台阶。”付永久说,目前当地甘薯最高亩产已从此前的两三千斤,上升到今年的4000多斤。
今年互利村鲜食甘薯、淀粉甘薯共计收获近800万斤,近期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制作甘薯淀粉。站在甘薯淀粉沉淀池旁,付永久说:“现在就等着下雪了,因为制作粉条有一个冷冻的工序,户外冷冻过的粉条,口感更劲道。”
品质上乘,产量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商主动来互利村收货,再加上线上销售开启,村民们再也不用每年冬天赶着牛马车去镇上集市卖粉条了。
产品销量好,公司效益好,村民也跟着得实惠。49岁的王洪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把10亩土地、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仅分红就能拿到7000元。“加上公司打工收入、手机卖货提成,今年收入个两三万元。”王洪岩握着一部崭新的手机笑着说。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村民安玲玲在直播售卖粉条(11月3日摄,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得益于入股公司、享受发展红利,2018年11月12日,王洪岩等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体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互利村实现整村脱贫。
从那以后,互利村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我们村的甘薯产业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付永久说,去年公司效益283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00万元,“互利村的粉条已经卖到了北京、天津,很受消费者认可。”
不久前,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互利村。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奈曼甘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当地甘薯核心产区,现在我们又搭上了‘奈曼甘薯’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东风。”付永久兴奋地说,互助互利让一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未来的甘薯产业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过越甜蜜。
中国网新闻中心
原文如下:
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
——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脱贫户王洪岩在干农活(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8日电 题: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
新华社记者刘懿德
“这是宽粉,这是细粉,炖上猪肉,劲道又透亮儿……俺们互利村粉条,马上就上新了,有要的提前订货,晚了可就没货啦……”
进入11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村民安玲玲每天都会来村委会直播间忙活。“原来每年秋忙在地里,今年改在手机前啦!”她笑着说。
安玲玲所说的粉条,是当地有名的甘薯粉条。“今年甘薯大获丰收,加上鲜薯、粉条价格坚挺,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能突破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信心满满地说。
这是11月3日拍摄的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互利村地处奈曼旗南部山区,全村耕地5200多亩。当地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和甘薯粉条的品质远近闻名,但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制作、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得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大家拧成一股绳互助,才能真正互利。”付永久说,2018年,互利村在此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统一种植甘薯,建厂房买设备统一加工粉条,最后统一品牌进行销售。
入股公司的土地最多时达5100多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统一购买农资,把成本压得更低;统一科学种植管理,让亩产上了一个台阶。”付永久说,目前当地甘薯最高亩产已从此前的两三千斤,上升到今年的4000多斤。
今年互利村鲜食甘薯、淀粉甘薯共计收获近800万斤,近期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制作甘薯淀粉。站在甘薯淀粉沉淀池旁,付永久说:“现在就等着下雪了,因为制作粉条有一个冷冻的工序,户外冷冻过的粉条,口感更劲道。”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村民安玲玲在直播售卖粉条(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品质上乘,产量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商主动来互利村收货,再加上线上销售开启,村民们再也不用每年冬天赶着牛马车去镇上集市卖粉条了。
产品销量好,公司效益好,村民也跟着得实惠。49岁的王洪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把10亩土地、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仅分红就能拿到7000元。“加上公司打工收入、手机卖货提成,今年收入个两三万元。”王洪岩握着一部崭新的手机笑着说。
得益于入股公司、享受发展红利,2018年11月12日,王洪岩等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体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互利村实现整村脱贫。
从那以后,互利村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我们村的甘薯产业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付永久说,去年公司效益283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00万元,“互利村的粉条已经卖到了北京、天津,很受消费者认可。”
不久前,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互利村。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奈曼甘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当地甘薯核心产区,现在我们又搭上了‘奈曼甘薯’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东风。”付永久兴奋地说,互助互利让一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未来的甘薯产业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过越甜蜜。
中国日报网观天下
原文如下:
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这是宽粉,这是细粉,炖上猪肉,劲道又透亮儿……俺们互利村粉条,马上就上新了,有要的提前订货,晚了可就没货啦……”
进入11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村民安玲玲每天都会来村委会直播间忙活。“原来每年秋忙在地里,今年改在手机前啦!”她笑着说。
安玲玲所说的粉条,是当地有名的甘薯粉条。“今年甘薯大获丰收,加上鲜薯、粉条价格坚挺,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能突破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信心满满地说。
互利村地处奈曼旗南部山区,全村耕地5200多亩。当地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和甘薯粉条的品质远近闻名,但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制作、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得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大家拧成一股绳互助,才能真正互利。”付永久说,2018年,互利村在此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统一种植甘薯,建厂房买设备统一加工粉条,最后统一品牌进行销售。
入股公司的土地最多时达5100多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统一购买农资,把成本压得更低;统一科学种植管理,让亩产上了一个台阶。”付永久说,目前当地甘薯最高亩产已从此前的两三千斤,上升到今年的4000多斤。
今年互利村鲜食甘薯、淀粉甘薯共计收获近800万斤,近期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制作甘薯淀粉。站在甘薯淀粉沉淀池旁,付永久说:“现在就等着下雪了,因为制作粉条有一个冷冻的工序,户外冷冻过的粉条,口感更劲道。”
品质上乘,产量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商主动来互利村收货,再加上线上销售开启,村民们再也不用每年冬天赶着牛马车去镇上集市卖粉条了。
产品销量好,公司效益好,村民也跟着得实惠。49岁的王洪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把10亩土地、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仅分红就能拿到7000元。“加上公司打工收入、手机卖货提成,今年收入个两三万元。”王洪岩握着一部崭新的手机笑着说。
得益于入股公司、享受发展红利,2018年11月12日,王洪岩等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体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互利村实现整村脱贫。
从那以后,互利村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我们村的甘薯产业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付永久说,去年公司效益283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00万元,“互利村的粉条已经卖到了北京、天津,很受消费者认可。”
不久前,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互利村。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奈曼甘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当地甘薯核心产区,现在我们又搭上了‘奈曼甘薯’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东风。”付永久兴奋地说,互助互利让一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未来的甘薯产业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过越甜蜜。
中国网草原频道
原文如下:“一个甘薯”带来的“互利模式”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种植甘薯让全村1000多口人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从最初的果腹之粮到今天的薯业兴旺,互利村探索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互利模式”,以“一个甘薯”拔掉了“穷根子” 。
今年秋季,互利村民王洪岩通过为村办企业销售甘薯,一个月赚了8000多元钱,这让他颇感自豪。今年49岁的王洪岩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早在2018年9月,互利村23户贫困户集体宣布脱贫时,王洪岩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脱贫与甘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2016年9月,靠15亩地和做小生意过活的王洪岩因妻子脑出血,一下陷入人生低谷,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一年多的住院治疗加后续的康复,他家花费近20万元,尽管合作医疗给报销了10万元,但家底还是被掏空了。2017年因为要照顾住院的妻子,王洪岩没时间打理地里的庄稼,到了秋天几乎没有收入。
这一年,村里在甘薯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内蒙古沃合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实行公司经营。当年11月,王洪岩加入公司,以自家15亩土地入股,并且被公司聘为长期工,负责公司甘薯基地从种到收直至加工的管理工作,月工资约4000元。2018年,王洪岩以土地租金、年底分红、务工收入3项,年进账4万多元,让这个困苦的家庭一下子脱了贫。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这个想法,互利村党支部书记、公司法人代表付永久时刻铭记于心。这个面庞黝黑也不算魁梧的山区汉子,用一种近乎执拗的劲头,硬是带着这个小山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种地瓜能致富?”“老辈子以来,没听说种地瓜能发家!”最初大面积种植甘薯和建厂时,很多人心存疑虑和不解。
2012年,付永久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经外出考察,9月份自己投资7万多元建设甘薯加工厂,10月投产做手工粉条,当年销售收入10万元,扣除投入成本,纯利润近3万元,这更加坚定了付永久发展甘薯产业的信心。
“我就想干给群众看!”付永久说。此后,付永久于2013年组织5位村民成立合作社,做示范引导。2015年,有26户加入合作社,村民开始在合作社带动下大面积种植甘薯。2017年,全村有贫困户23户,全部入股合作社;当年,就有220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村里甘薯产业发展得到国家扶贫项目支持,村里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公司,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再次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像王洪岩一样,将土地入股公司,当起了“甩手掌柜”。
村民将土地入股的同时,还到公司打工挣工资。55岁的贫困户李茂文把13亩地入了股,农忙时,他会到公司打工,参与插秧、除草、浇水等田间管理工作,一年务工收入也有1万多元。此外,他凭借漏粉这一技术专长,成为公司的粉匠。10月下旬,李茂文最为忙碌的季节开始了,公司从加工淀粉到粉条入库,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这期间靠漏粉能收入7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不成问题。”李茂文笑言。
“2017年我投入20亩地和10万元入股,每年收入加起来9万多元。”村民李景良既是村里的报账员,也是公司大股东之一。他介绍,村里的甘薯产业通过土地入股、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上正轨,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已经建立,农民的收入构成基本是“租金+分红+务工”三部分。村集体每年按占股的8%核算,纳入村集体经济账户,年收入在20余万元,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村民医疗补助和教育补助。
“今年,公司有5100亩土地入股,收入预计能达350万元左右。”付永久介绍,“过去种甘薯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成为兴村富民的产业了。”
付永久说:“我们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原则,推动土地集约化、种植专业化、产销一体化,最终实现产业共融、发展共享、互利共赢。”
北京日报客户端
原文如下:
通州精准发力产业带贫 奈曼旗种出“甜似蜜的甘薯”
“这里没有高山峻岭,全是沙坨子;这里没有苍松翠柏,长些柳条子;这里没有山珍海味,有点沙鸡子。”这几句打油诗曾经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的真实写照。曾经的奈曼旗是典型的贫水山区地貌。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经营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滞后。
2017年起,北京市通州区在东西部协作中京蒙协作对口帮扶奈曼旗,加速助力了奈曼旗的脱贫致富之路。
奈曼旗自然环境虽然贫瘠,但正是得益于独特的土壤条件,甘薯种植作为一项百年传统产业一直在奈曼旗被传承延续,若要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务必在甘薯这一百年产业上寻求出路。
三年来,通州区在奈曼旗甘薯种植产业投入超过1千万元。先后帮助奈曼旗落地了青龙山镇育秧棚建设项目、内蒙古腾格里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薯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奈曼旗旺龙甘薯加工有限公司手工粉条车间以及青龙山镇甘薯科技馆项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龙山镇甘薯科技产业园,2018年通州区注入京蒙扶贫资金200万元,协助甘薯产业园区按照“一链四区一基地”的思路规划建设。
据通州区援蒙干部邱程介绍,甘薯产业园的“1链”,是指培育绿色甘薯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建设集甘薯种苗繁育、研发、推广,鲜薯收购储存,甘薯淀粉、粉条、酵素等上下游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打造以甘薯产业为主题,集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农村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区”,即建设工厂化育秧区、工业化生产加工区、传统化手工生产加工区、标准化鲜薯存储区。以农家乐、采摘、乡村体验为载体,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辐射周边200公里的民俗文化旅游圈。建设1.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鲜薯存储区,鲜薯存储能力5000万斤,为鲜薯的长期储存创造了条件,最大程度延长了鲜薯保存周期。
“1基地”,是指绿色甘薯种植基地。产业园区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流转等方式,在互利村、青龙山村、得力营子村建设10000亩甘薯示范种植基地。
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通过通州的资金扶持后,甘薯产业园迅速建立并投入全产业链条运营,产业园通过实践“企业+精准扶贫”模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以资金入股的方式给贫困户进行分红,带来了极好的致富增收效应。
奈曼旗青龙山镇村民纷纷表示,青龙山镇的甘薯产业作为南部山区群众增收的希望,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经过京蒙资金的帮扶,让梦想顺利落地。现如今,奈曼旗的甘薯产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农特产品一份亮丽的增收跑道。
对于奈曼人来说,没有烤红薯的冬天是不完整的。就在今年10月12日,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及优良品种推介会上,奈曼甘薯入选为“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推介会上奈曼甘薯被与会嘉宾夸奖“软糯可口、像蜜一样甜”。
草原云
原文如下:
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
——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
“这是宽粉,这是细粉,炖上猪肉,劲道又透亮儿……俺们互利村粉条,马上就上新了,有要的提前订货,晚了可就没货啦……”
进入11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村民安玲玲每天都会来村委会直播间忙活。“原来每年秋忙在地里,今年改在手机前啦!”她笑着说。
安玲玲所说的粉条,是当地有名的甘薯粉条。“今年甘薯大获丰收,加上鲜薯、粉条价格坚挺,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能突破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信心满满地说。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脱贫户王洪岩在干农活(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互利村地处奈曼旗南部山区,全村耕地5200多亩。当地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和甘薯粉条的品质远近闻名,但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制作、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得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大家拧成一股绳互助,才能真正互利。”付永久说,2018年,互利村在此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统一种植甘薯,建厂房买设备统一加工粉条,最后统一品牌进行销售。
这是11月3日拍摄的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入股公司的土地最多时达5100多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统一购买农资,把成本压得更低;统一科学种植管理,让亩产上了一个台阶。”付永久说,目前当地甘薯最高亩产已从此前的两三千斤,上升到今年的4000多斤。
今年互利村鲜食甘薯、淀粉甘薯共计收获近800万斤,近期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制作甘薯淀粉。站在甘薯淀粉沉淀池旁,付永久说:“现在就等着下雪了,因为制作粉条有一个冷冻的工序,户外冷冻过的粉条,口感更劲道。”
品质上乘,产量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商主动来互利村收货,再加上线上销售开启,村民们再也不用每年冬天赶着牛马车去镇上集市卖粉条了。
产品销量好,公司效益好,村民也跟着得实惠。49岁的王洪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把10亩土地、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仅分红就能拿到7000元。“加上公司打工收入、手机卖货提成,今年收入个两三万元。”王洪岩握着一部崭新的手机笑着说。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村民安玲玲在直播售卖粉条(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得益于入股公司、享受发展红利,2018年11月12日,王洪岩等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体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互利村实现整村脱贫。
从那以后,互利村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我们村的甘薯产业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付永久说,去年公司效益283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00万元,“互利村的粉条已经卖到了北京、天津,很受消费者认可。”不久前,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互利村。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奈曼甘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当地甘薯核心产区,现在我们又搭上了‘奈曼甘薯’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东风。”付永久兴奋地说,互助互利让一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未来的甘薯产业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过越甜蜜。
经济参考报
原文如下:
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
“这是宽粉,这是细粉,炖上猪肉,劲道又透亮儿……俺们互利村粉条,马上就上新了,有要的提前订货,晚了可就没货啦……”
进入11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村民安玲玲每天都会来村委会直播间忙活。“原来每年秋忙在地里,今年改在手机前啦!”她笑着说。
安玲玲所说的粉条,是当地有名的甘薯粉条。“今年甘薯大获丰收,加上鲜薯、粉条价格坚挺,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能突破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信心满满地说。
互利村地处奈曼旗南部山区,全村耕地5200多亩。当地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和甘薯粉条的品质远近闻名,但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制作、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得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大家拧成一股绳互助,才能真正互利。”付永久说,2018年,互利村在此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统一种植甘薯,建厂房买设备统一加工粉条,最后统一品牌进行销售。
入股公司的土地最多时达5100多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统一购买农资,把成本压得更低;统一科学种植管理,让亩产上了一个台阶。”付永久说,目前当地甘薯最高亩产已从此前的两三千斤,上升到今年的4000多斤。
今年互利村鲜食甘薯、淀粉甘薯共计收获近800万斤,近期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制作甘薯淀粉。站在甘薯淀粉沉淀池旁,付永久说:“现在就等着下雪了,因为制作粉条有一个冷冻的工序,户外冷冻过的粉条,口感更劲道。”
品质上乘,产量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商主动来互利村收货,再加上线上销售开启,村民们再也不用每年冬天赶着牛马车去镇上集市卖粉条了。
产品销量好,公司效益好,村民也跟着得实惠。49岁的王洪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把10亩土地、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仅分红就能拿到7000元。“加上公司打工收入、手机卖货提成,今年稳收两三万元。”王洪岩握着一部崭新的手机笑着说。
得益于入股公司、享受发展红利,2018年11月12日,王洪岩等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体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互利村实现整村脱贫。
从那以后,互利村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我们村的甘薯产业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付永久说,去年公司效益283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00万元,“互利村的粉条已经卖到了北京、天津,很受消费者认可。”
不久前,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互利村。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奈曼甘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当地甘薯核心产区,现在我们又搭上了‘奈曼甘薯’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东风。”付永久兴奋地说,互助互利让一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未来的甘薯产业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过越甜蜜。
通辽日报
原文如下:
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
—— 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
“这是宽粉,这是细粉,炖上猪肉,劲道又透亮儿……俺们互利村粉条,马上就上新了,有要的提前订货,晚了可就没货啦……”
进入11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村民安玲玲每天都会来村委会直播间忙活。“原来每年秋忙在地里,今年改在手机前啦!”她笑着说。
安玲玲所说的粉条,是当地有名的甘薯粉条。“今年甘薯大获丰收,加上鲜薯、粉条价格坚挺,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能突破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信心满满地说。
互利村地处奈曼旗南部山区,全村耕地5200多亩。当地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和甘薯粉条的品质远近闻名,但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制作、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得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大家拧成一股绳互助,才能真正互利。”付永久说,2018年,互利村在此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统一种植甘薯,建厂房买设备统一加工粉条,最后统一品牌进行销售。
入股公司的土地最多时达5100多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统一购买农资,把成本压得更低;统一科学种植管理,让亩产上了一个台阶。”付永久说,目前当地甘薯最高亩产已从此前的两三千斤,上升到今年的4000多斤。
今年互利村鲜食甘薯、淀粉甘薯共计收获近800万斤,近期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制作甘薯淀粉。站在甘薯淀粉沉淀池旁,付永久说:“现在就等着下雪了,因为制作粉条有一个冷冻的工序,户外冷冻过的粉条,口感更劲道。”
品质上乘,产量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商主动来互利村收货,再加上线上销售开启,村民们再也不用每年冬天赶着牛马车去镇上集市卖粉条了。
产品销量好,公司效益好,村民也跟着得实惠。49岁的王洪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把10亩土地、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仅分红就能拿到7000元。“加上公司打工收入、手机卖货提成,今年收入个两三万元。”王洪岩握着一部崭新的手机笑着说。
得益于入股公司、享受发展红利,2018年11月12日,王洪岩等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体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互利村实现整村脱贫。
从那以后,互利村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我们村的甘薯产业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付永久说,去年公司效益283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00万元,“互利村的粉条已经卖到了北京、天津,很受消费者认可。”
不久前,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互利村。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奈曼甘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当地甘薯核心产区,现在我们又搭上了‘奈曼甘薯’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东风。”付永久兴奋地说,互助互利让一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未来的甘薯产业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过越甜蜜。
正北方网
原文如下: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脱贫户王洪岩在干农活(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8日电 题:互助互利,小甘薯带来甜蜜日子——内蒙古奈曼旗互利村闯出产业致富之路
新华社记者刘懿德
“这是宽粉,这是细粉,炖上猪肉,劲道又透亮儿……俺们互利村粉条,马上就上新了,有要的提前订货,晚了可就没货啦……”
进入11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村民安玲玲每天都会来村委会直播间忙活。“原来每年秋忙在地里,今年改在手机前啦!”她笑着说。
安玲玲所说的粉条,是当地有名的甘薯粉条。“今年甘薯大获丰收,加上鲜薯、粉条价格坚挺,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能突破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信心满满地说。
这是11月3日拍摄的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互利村地处奈曼旗南部山区,全村耕地5200多亩。当地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和甘薯粉条的品质远近闻名,但过去村民各自耕种、制作、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得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大家拧成一股绳互助,才能真正互利。”付永久说,2018年,互利村在此前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统一种植甘薯,建厂房买设备统一加工粉条,最后统一品牌进行销售。
入股公司的土地最多时达5100多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统一购买农资,把成本压得更低;统一科学种植管理,让亩产上了一个台阶。”付永久说,目前当地甘薯最高亩产已从此前的两三千斤,上升到今年的4000多斤。
今年互利村鲜食甘薯、淀粉甘薯共计收获近800万斤,近期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制作甘薯淀粉。站在甘薯淀粉沉淀池旁,付永久说:“现在就等着下雪了,因为制作粉条有一个冷冻的工序,户外冷冻过的粉条,口感更劲道。”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村民安玲玲在直播售卖粉条(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品质上乘,产量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商主动来互利村收货,再加上线上销售开启,村民们再也不用每年冬天赶着牛马车去镇上集市卖粉条了。
产品销量好,公司效益好,村民也跟着得实惠。49岁的王洪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把10亩土地、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仅分红就能拿到7000元。“加上公司打工收入、手机卖货提成,今年收入个两三万元。”王洪岩握着一部崭新的手机笑着说。
得益于入股公司、享受发展红利,2018年11月12日,王洪岩等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体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互利村实现整村脱贫。
从那以后,互利村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我们村的甘薯产业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付永久说,去年公司效益283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00万元,“互利村的粉条已经卖到了北京、天津,很受消费者认可。”
不久前,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互利村。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奈曼甘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当地甘薯核心产区,现在我们又搭上了‘奈曼甘薯’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东风。”付永久兴奋地说,互助互利让一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未来的甘薯产业肯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一定越过越甜蜜。
为奈曼点赞!
来源:奈曼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马凯月 石耀霞
审核:李文静
终审:于洪峰
王爱国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409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2020年乐观向上的男孩名字大全
下一篇:于都县盘古山镇地名及人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