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利村乡地名
引子
利村,以姓氏得名。明初广东黎氏开基建村,故名黎村。解放后改写为利村。解放前夕属第二区(利村区)和平乡。解放初属利村区。1958年成立利村公社,同年11月小溪、新陂公社并入利村公社,1961年8月分为小溪、上坪、里仁、新陂、藤桥、利村六个公社,藤桥公社于1964年分别划给小溪、罗江、利村公社管辖,上坪公社于1965年3月并入利村公社,里仁、新陂公社于1968年11月并入利村公社。
里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农民暴动最早,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缅怀革命先烈,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里仁圩边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
利村地名及人口变迁
利村圩 位于县城南面22公里塅中小河旁。明初黎氏建村,明末黄氏开圩,故名黎村圩。解放后改称利村圩。农历一、四、七为圩期。黎氏殁,韩氏从浙江迁入,黄氏从赣州迁入。随后陈、郭、丁、刘、江等氏相继入居。
【利村大队】属丘陵地带。以利村圩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利村区利村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利村大队。
牛角湾 在利村圩西面。以后山形似牛角,故名。清中,曾氏从福建迁入。
河坝 在牛角湾西北面小河坝边。清初,郭氏从洛村郭坪迁人。
坳下 在牛角湾西北面山坳下。清中,黄氏从赣州迁入。
窑仕背 在牛角湾西偏北田塅中。以原建有砖瓦窑得名。清初,郭氏从洛村郭坪迁入。
沙泥塘 在牛角湾东偏南山坑尾。以沙泥土质得名。清末,郭氏从本地河坝迁入。
弓背上 在牛角湾西南面路旁。以地形似弓得名。清中,陈氏从本地湾里迁入。
黄土墈 在牛角湾西南面黄泥岭脚下。解放初陈氏从本地石碓圩迁入。
桐面 在牛角湾东南面岭脚下。因原有桐树林,故名。清末,江氏从耙泥嶂迁入。
官路下 在牛角湾西南面山脚下。原称秆寮下,后改为官路下。清中郭氏从万安迁入。
暖水 在牛角湾南偏西山坑里。因出泉水,冬暖夏冷,故名。清中,郭氏从本地河坝迁入。另居有刘氏、陈氏。
耙泥嶂 在牛角湾南偏东巴山顶上。以山形似耙泥得名。清中,江氏从水镜上垄田迁入。
龙脑 在牛角湾南偏西山沟里。以后山形似龙得名。民国年间,郭氏从本地上排迁入。
下坑 在牛角湾南偏东山沟里。以村庄方位得名。清末,陈氏从本地湾里迁入。
斋上 在牛角湾南偏东高山上。清末,陈氏从本地弓背上迁入。
迎牛岭 在牛角湾南偏东山腰上。以水草好宜放牛得名。清末,郭氏从本地河坝迁入。
【水镜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东高西低,因坑迳水源充足,原称水迳埔,后以水迳谐音,命名水镜大队。驻观音阁。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城关区水镜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水镜大队,1959年8月属里仁公社称里仁大队,1968年利村公社称水镜大队。
观音阁 在利村圩东北面山坑里。此处原有个庵称观音阁。清末,邱氏从本地枫树下迁入。
楼梯石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坳上。以村前石阶路犹如楼梯得名。清末,尹氏从本地罗石墩迁入。
朱屋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脚下。清初,朱氏从信丰迁入。
上间店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脚下。以村西有间店得名。清中,尹氏从禾丰尹屋迁入。
土石岩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坳上。以东面有个石壁岩得名。民国年间,朱氏从西郊为子排迁入。
铜锣丘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脚下小溪边。以地形似铜锣得名。清中,尹氏从禾丰尹屋迁入。
石壁坞 在观音阁西北面石岭脚下。解放前夕,尹氏从铜锣丘迁入。
杨梅排 在观音阁北面山脚下。以原有杨梅树得名。清中,张氏从银坑平安迁入。
牛岗地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脚下。相传有个买牛者路过此地病故,埋葬在山岗上,故名牛岗地。清末,陈氏从西郊迁入。
庙背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排上。以东面有只庙得名。清中,肖氏从本地茅迁入。
岗上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脚下岗坂上。清初,易氏从固院迁入。
罗芬 在观音阁西面山脚下。清中林氏从耙泥坑迁入。
高墈脑 在观音阁东偏北田高上。清初,林氏从耙泥坑迁入。
茅qia 在观音阁西面山脚下。以原茅草丛生得名。清初,肖氏从万安椒洋迁入。
老屋场 在观音阁东偏南山脚下。以虎形取名老虎场,建村时改为老屋场。明末,陈氏从梓山生龙迁入。
上角 在观音阁东偏南老屋场上角。清中,陈氏从老屋场迁入。
腰子坑 在观音阁西南面山脚下。以地形似猪腰子(肾)得名。清中,肖氏从茅畚迁入。
桐树下 在观音阁东偏南山脚下。以原有桐树得名。清中,林氏从高脑迁入。
耙泥坑 在观音阁南面山坑里。以地形似耙泥得名。清初,林氏从福建迁入。
伯公坑 在观音阁东偏南山脚下。以伯公开居得名。清初,凌氏从梓山迁入。
赖屋 在观音阁东南面山脚下小溪边。元末,赖氏从福建长汀迁入。
下旱坑 在观音阁南偏东山坑里。因干旱缺水得名。清中,赖氏从赖屋迁入。
上旱坑 在观音阁东南面山坑里。位下旱坑上方,故名。清中,林氏从耙泥坑迁入。同居郭、罗氏。
【里仁大队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驻地里仁圩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建国初期,属城关区里仁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1959年属里仁公社,1968年至今属利村公社,均称里仁大队。
里仁圩 在利村圩北偏东山脚下。此圩离学堂排不远,原称学堂排圩,苏区时,改称里仁圩。农历三、六、九日当圩。唐末,巫氏从下垄石下迁入。管、黄、何、舒、朱等氏相继入居。
左马 在里仁圩北偏东路旁与西郊公社交界。以左侧大石壁形状如马得名。清中,李氏从岭背良堂坑迁入。
南坑尾 在里仁圩北偏坑尾。位楂林南面得名。清中,刘氏从西郊上欧迁入。
兔子坑 在里仁圩东偏北岭脚下。以地形似兔得名。清末,杨氏从西郊干峰迁入。
石子头 在里仁玗东偏北小溪边。以河湾有块大石头得名。清中,尹氏从禾丰尧口迁入。
大丘 在里仁圩东偏北岭脚下。以村旁一丘50担的大田得名。宋末孙氏从西郊柳背迁入。
老管屋 在里仁圩北面山脚下,路旁。明末,管氏从县域管屋迁入。
黄罗芬 在里仁圩东偏北岭脚下小溪边。以黄氏于清初立基得名。黄迁,易氏于清中从西郊大坑迁入。
河背 在里仁圩东偏北小河对面。清中胡氏从本地荷树迁入。
上欧湾 在里仁圩西偏北山脚下湾里。是上欧至里仁圩的必经之路,故名。清初,黄氏从宁都县水西迁入。
石螺寨 在里仁圩西面山脚下。山形象石螺,围墙筑寨,故名。清中,舒氏从西郊上欧迁入。
南岩 在里仁圩东面坑口山脚下。因李家祠堂大门朝南方石岭,故名南岩。明末,李氏从利村渭田迁入。
迳丘 在里仁圩东偏南山脚下小溪边。清中,刘氏从禾中心坝迁入。
新屋 在里仁圩南偏东路旁。清末,管氏从老管屋迁入。
大陂脑 在里仁玗南偏东路旁。以建有水陂得名。明末,郑氏从福建汀州上杭白沙里古子塘迁入。
半坑 在里仁南偏西山坑中部。清中,杨氏从西郊仓前迁入。
【下垄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东高西低,以下垄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城关区里仁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1959年属里仁公社,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下垄大队。
石下 在利村圩北偏东石山脚下。唐末,巫氏从福建迁入。
下排 在石下东面山排下。清初,黄氏从萝卜园迁入。
萝卜园 在石下东偏南山脚下。以门前土地种萝卜得名。清初,黄氏从禾丰秤钩湾迁入。
上屋 在石下南偏东山脚下小溪旁。明中,胡氏从上垄大枫坑迁入。
上屋 在石下东偏南山脚下。清初,黄氏从宁都水西迁入。
回龙排 在石下东偏南山排上。因山埂迥曲似龙,故名。清中,邱氏从角公塘迁入。
角公塘 在石下东南面山脚下。因屋角有塘得名。元中,邱氏从楂林三角塘迁入。
桥坑尾 在石下东南面坑尾。以坑溪架有木桥得名。明初,卢氏从小溪坳下迁入。
坳里 在石下东南面山坳里。民国年间,邱氏从角公塘迁入。
荷树 在石下南面岭脚下。以后山荷树林得名。清初,胡氏从本地下屋迁入。
镜口 在石下南面坑口山脚下。原称迳口,后改为镜口。清中,林氏从分水坳迁入。
王屋 在石下东南面山脚下田塅边。以王氏立基得名。王迁钟氏于清末从马交迁入。
分水坳 在石下南偏西山坳上。因此地是里仁和利村的分界处,故名。清中,林氏从禾丰利邦挢迁入。
亿坑 在石下东南面山坑里。以坑多得名。明初,刘氏从禾丰尧口迁入。
【庙背大队】属丘陵地带,以驻地庙背得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高中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庙背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庙背大队。
庙背 在利村圩西北面田塅中。以原有一庙得名。明永乐年间,黄思让从赣州赤珠岭迁入。
新圩脑 在庙背北偏西山脚下小河边。清中,在此地曾开设过圩场,故名。黄卒灵从庙背迁入。
斗口 在庙背西偏北山脚下小河边。以位于北斗山口得名。清,黄氏从庙背迁入。
乌石垄 在庙背东南面山脚下。靠东南面是乌石壁,故名。清初,黄金从庙背迁入。
【上垄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东高西低,山坑多。以上垄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城关区水镜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1959年属里仁公社,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上垄大队。
上角排 在利村圩东北面。在上垄田上方山排上,故名。清中李氏立基。李迁,刘氏于清末从樟坑迁入。
石前店 在上角排东北面小溪边。以石前开过酒店得名。清中,陈氏从水镜老屋场迁入。
马头脑 在上角排北偏东山脚下。以山形似马头得名。解放前夕,江氏从邱屋迁入,同居陈、李氏。
大角排 在上角排东北面山脚下大角排上。清中,陈氏从水镜老屋场迁入。
黄猪前 在上角排北偏西山脚下。因原有黄竹,始称黄竹前,后改为黄猪前。民国年间,江氏从黄泥塘迁入。
邱屋 在上角排西北面山脚下小溪边。以邱氏立基得名。邱迁,江氏于清末从罗坳峡山迁入。
小风坑 在上角排东偏北小风坑里。解放后,华氏从禾丰迁入。
下南坑 在上角排西面坑迳里。以位于上南坑下方得名。清初,周氏从禾丰安下迁入。
上南坑 在上角排西面山坑里。以位于下南坑上方得名。清末,周氏从下南坑迁入。
樟坑 在上角排南偏西山坑里。以原有樟树得名。明末,刘氏从县城迁入。
【洪杉大队】属山区。南高北低,山坑多。以洪屋和杉山里两村名各取首字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城关区水镜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1959年属里仁公社,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洪杉大队。
洪屋 清中洪氏从广东梅县迁入。
大风坑 在洪屋西面山坑里。明中,张氏从福建迁入。
杉山里 在洪屋东南面山腰上。以杉树林得名。清中,邱氏从福建迁入。
田塅里 在洪屋南偏东山坑田塅中。清末,邱氏从杉山里迁入。
店里 在洪屋南偏东里山坑口小溪边。以开过路头店得名。清初张氏从福建迁入。
沙牛塘 在洪屋东南面山腰上。原名沙泥塘,后改称沙牛塘。清末,罗氏从禾丰岭脑迁入。
【高田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高田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高中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高田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高田大队。
泗水塘 在利村圩西北面。以地处泗水塘得名。清末,丁跃华从岭下迁入。
山下 在泗水塘北偏西狮形山脚下。清中,孙南溪从泰和马家洲迁入。
岭背 在泗水塘北偏东黄泥岭背。清中,孙弼元从山上迁入。
黄泥塘 在泗水塘东北面岭脚下黄泥窝上。以地形似塘得名。清初,丁南田从岗上迁入。
正达祠 在泗水塘西北面塅中。以祠堂名称得名。清初,丁氏从岗上迁入。
下王 在泗水塘北面王角岭脚下。清中,丁元仕从塘窝里迁入。
岭下 在泗水塘东面高基岽脚下。清中,丁德章从下王迁入。
岗上 在水塘南偏西山脚下岗坂上。清初,丁北岸从樟古坑迁入。
车脑 在泗水塘南面山脚下小河边。以装有水车得名。清中,丁若珠从中西岸片迁入。
【群联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为表达群众联合起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命名为群联大队。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新陂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新陂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新陂大队,1979年从新陂大队分出,称群联大队。
鹅坑口 在利村圩西北面。以后山形似鹅得名。清初,钟氏从老钟屋迁入。
石鼓岩 在鹅坑口西北面石岭脚下。以后山石岩如鼓形得名。清初,钟氏从老钟屋迁入。
樟坑子 在鹅坑口西偏南山坑口小溪边。张氏立基,称张坑子。张迁,改称樟坑子。明万历年间,欧氏从罗江上溪排迁入。
老钟屋 在鹅坑口东南面田塅中。明初,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鸟藪 在鹅坑口南面马岭脚下。以地形似鸟薮得名。清初,钟氏从老钟屋迁入。
【中塅大队】属丘陵地带,地势较平坦。以中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高中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中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中大队。
湾背 在利村圩西北面回龙村的湾背。明中,丁正道从本地源利山迁入。
回田坝 在湾背西北面山脚下。丁氏原在门前塘立基建村,因被洪水冲倒,迁回岭脚禾寮边建房,故名。丁迁,钟氏于明中从兴国竹坝迁此。
下坝 在湾背西北面回田坝的下方。明末,丁梅岗从本地源利山迁入。
回龙 在湾背北面小河岸上。原称猪婆垄,后改为回龙。清初,丁后逊从本地源利山迁入。
西岸片 在湾背西北面小河边。因位于回龙西岸得名。清初,丁后光从源利山迁入。
圳背 在湾背东南面大水圳背。清初,丁后逊从源利山迁入。
【新陂大队】属丘陵地带。地势平坦,以驻地新陂圩得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新陂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新陂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新陂大队。
新陂圩 在利村圩西北面河边,以沿河四座水陂为特征,取名新陂。农历二,五、八日当圩。明中,丁氏从板塘寨下迁入。
老易屋 在新陂圩西偏南田塅中。明末,易氏从县城迁入。
黄屋 在新陂圩南面田塅中。清初,黄氏从庙背迁入。
福兴 在新陂圩西南面黄泥岗坂下。地形象虎,原名虎形。苏区时驻过乡政府,称福兴乡。为继承革命传统,一直沿用其名。清初,钟氏从群联老钟屋迁入。
湾内 在新陂圩西偏南马岭脚下湾内。清初,丁琪从源利山迁入。
【觉村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觉村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高中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觉村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觉村大队。
岭背 在利村圩西北面。明中,汤龙溪从狮石下白头迁入。
九龙山 在岭背东北面山脚下。原以地形称鸡笼山,后改为九龙山。清中,康氏从渭田康屋迁入。
上湾 在岭背东北面与西郊交界山湾上。1941年康清波从九龙山迁入。
新屋里 在岭背东北面田塅中。清初,汤氏从塘迁入。
杉树下 在岭背北偏东黄泥岗脚下。以原有杉树林得名。清初汤氏从本地岭背迁入。
碰塘 在岭背北偏东田塅边。门前有丘湖洋田似水塘,故名。清初汤宽所从本地岭背迁入。
觉村 在岭背东北面田塅中。清中,丁部仙从源利山迁入。
石圾内 在岭背东面山腰上。以旁有石坂得名。1968年汤子揖从张古坝迁入。
熬塘 在岭背东南面熬塘脚下。公元1945年汤瑞云从塘岭背坑迁入。
张古坝 在岭背东偏南,张古坑口河坝边。明末,汤念溪从本地岭背迁入。
河背 在岭背东南面张古坝河对面。1946年汤为宰从张古坝迁入。
【板塘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板塘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高中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板塘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觉村大队,1972年属利村公社称板塘大队。
马田 在利村圩西北面岭脚下小河边。以地形似马得名。清中,易全人从县城别驾第迁入。
大屋里 在马田北面田塅中。清初,丁氏从回龙迁入。
河头 在马田北面小河桥头。清初,丁东岗从车坝迁入。
寨子下 在马田东面寨岭东脚下。清初,丁氏从大屋迁入。
杉山口 在马田东南面坑口岭脚下。以杉木林得名。清末,丁秀平从寨下迁入。清中汤氏从觉村岭背坑迁入。
陂潭 在马田西南面小河边。以原有陂潭得名。清末,丁振从回龙迁入。
良坝 在马田南偏西山脚下河坝边。以丁氏立基建村得名。梁迁,丁氏于明中从回龙迁入。
枫树坪 在马田南偏西山坑里。以该地枫树多得名。明末,丁正奇从张古坪迁入。
【移陂大队】属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以移陂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新陂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移陂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新陂大队,1972年分开,称移陂大队。
土前 在利村西偏北。1933年以前此地种过鸦片,故称土田,后改称土前。清中,丁翼城从大村迁入。
苍下 在土前北偏东田塅中。开基时很多莒蒲,故名菖下,后改称苍下。清中,丁氏从下彭迁入。
社背 在土前北偏西山脚下。该村后山似蛇,原名“蛇背”。后认为“蛇字不妥,便改名“社背”。清中,张氏从岭庵埠脑迁入。
下彭 在土前北面田塅中。清初,丁氏从回龙迁入。
上排 在土前西南面岭排上。明末,谢氏从兴国五龙上峰迁入。
排上 在土前南偏西黄泥下排子上。清末,丁氏从印丘迁入。
印丘 在土前南偏西田塅小溪边。清中,丁氏从大村迁入。
车子坝 在上前南偏东山脚下小溪边。以坝上装有水车得名。清中,丁氏从新陂河头迁入。
车田脑 在士前南偏西田塅小溪边。以装有水车得名。清末,丁氏从车子坝迁入。
塘坑口 在土前南偏西山塘坑口。清中,钟氏从新陂老钟屋迁入。
坳脑 在土前南偏西山坳上,清中,李氏从信丰迁入。
大坪脑 在土前南偏东山脚下大坪上。清中,丁氏从大村迁入。
【狮石下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驻地狮石下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利村区利村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三坊头大队,1979年属利村公社称狮石下大队。
狮石下 在利村圩北偏西河边。以后山形似狮头得名。清中,黄氏从福建迁入。
腊树下 在狮石下西北面石岭脚下小河边。以原有腊树得名。1948年陈氏从佩头迁入。
佩头 在狮石下北偏西黄泥岭脚下。清中,陈氏从福建迁入。
三折 在狮石下北偏东山脚下。门前小溪转了三个湾,故名明中,李氏从高滩迁入。
石灰潭 在狮石下南面坑口山脚下。传说村旁田中有二石墩,间有小潭,始名石堆潭,后炸丁石墩成良田,改称石灰潭。清中,黄氏从本地黄屋迁入,还居有郭、易氏。
【三坊头大队】属丘陵地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三折、下坊、佩头三地各取一字而命名三坊头乡。公社化时,命名三坊头大队。驻黄屋。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利村区利村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三坊头大队。
黄屋 在利村圩北偏东1公里田中。清初,黄氏从陈婆垄迁入。
新屋 在黄屋北偏西路旁。清中,朱氏从下坊迁入。
牛形坑 在黄屋东北面山坑里。以地形似牛得名。清初,江氏从福建上杭迁入。
锯力坑 在黄屋东偏北山腰上。以山坑多荆棘(俗称锯方)得名。清末,李氏从禾丰檀树下迁入。
马子坑 在黄屋北偏东岭脚下,以后山形似马得名。解放后,朱氏从上新迁入。
社官背 在黄屋北偏东岭脚下路旁。以原有个社官庙得名。清中,陈氏从湾里迁入。
岭排上 在黄屋北面路旁岭排上。清中,朱氏从下坊迁入。
塅坑山 在黄屋东偏北山坑田塅边。清初,陈氏从回龙坝迁入。还居有、李氏。
坑口 在黄屋东偏北坑口岭脚下。清中,李氏从石桥头迁入。
新圩 在黄屋西面小河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三坊头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当地人民就在该处开设圩场,故名新圩。清末,黄氏从本地黄屋迁入,还居有李、王氏。
梧桐口 在黄屋南偏东坑口山脚下。以原有梧桐得名。清中,陈氏从湾里迁入。
三龙坝 在黄屋南偏西小河边。名称来历失考。清末,江氏从利村圩迁入。
【塘坑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东南高西北低,以辖地塘坑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新陂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塘坑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塘坑大队。
坑头 在利村圩西面。清初,李氏从三门滩浩塘下迁入。
南坑子 在坑头北偏东山坑中。清末,丁氏从移陂下彭迁入。
高丘 在坑头东北面坑口田塅边。因地势较高得名。清末,丁氏从移陂下彭迁入。
合蟆塘 在坑头东北面山脚下湾里。旁有一塘形似蛤蟆得名解放前夕,丁氏从移陂老下彭迁入。
竹篙坑 在坑头东偏北坑尾岭脚下。清中,丁氏从移陂老下彭迁入。
松木坑 在坑头西南面山坑里。以原有松树林得名。清中胡氏从泰和迁入。
犁塘 在坑头南偏西山坑岭脚下。清末,梁氏从罗江鹅坑婆面迁入。
【光明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东南高,西北低,以美好愿望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新陂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光明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光明大队。
罗大丘 在利村圩西面石岭脚下小溪边。村前一丘大田,形状似锣,故名锣大丘,后改称罗大丘。清初,谢氏从安远头寨迁入。
烂泥山 在罗大丘北偏西岭脚下。以农田烂泥土质得名。清中丁氏从罗江黄岭迁入。
大科里 在罗大丘西北面岭脚下。清中,蒋氏从罗江大坪迁入。
杉山坑 在罗大丘北偏西山坑里。以杉木林得名。清末,易氏从罗江小满迁入。
螺子山 在罗大丘北偏东石山脚下。以后山形似田螺得名。清中,华氏从禾丰金盆迁入。
竹科 在罗大丘东面石山脚下。以原有毛竹得名。清末,丁氏从新社前迁入。
下坝 在罗大丘东偏南小溪边拦河坝下方。清中,卢氏从小溪坳下迁入。
庵下 在罗大丘东南面石山脚下。以原有寺庵得名。清中,华氏从螺子山迁入。
社官咀 在罗大丘南偏东岭脚下。以山咀社宫庙得名清末,丁氏从竹科迁入。
半迳 在罗大丘南偏西石山脚下小溪边。以位于山坑中部得名。清道光年间傅氏从赣县江口三团迁入。
【义屋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义屋村命名。驻源利山。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新陂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新陂大队,1968年属利村公社称新陂大队,1979年从新陂大队分出,称义屋大队。
源利山 在利村圩西偏北山脚下。原名源沥山,后改称源利山。明中,丁仲诚从赣县兰芬迁入。
安前 在源利山北面山坑岭脚下。以原有寺庵得名。清末,丁士成从湾背迁入。
义屋 在源利山北偏西山坑里。严氏开居,原称严屋。严迁,改称义屋。清初,丁敬州从源利山迁入。
张古坪 在源利山西偏南岭脚下。以张氏立基建村得名。张迁,丁怀州于清初从源利山迁入。
新田坑 在源利山南偏东岭脚下。因在山坑开荒造田,故名。清初,丁狮南从源利山迁入。
【回龙大队】属丘陵地带。以回龙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利村区渭田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回龙大队。
湾里 在利村圩东偏北山湾里。明末,陈氏从福建长汀迁入。
岭下 在湾里西偏南岭脚下。清末,陈氏从湾里迁入。
石圩 在湾里西偏南田塅中。建村挖天子壁基脚时,发现一石象“碓白”。故名石碓白”。后因谐音改为“石碓”。清中,陈氏从湾里迁入。
回龙坝 在湾里南偏西田塅中。清中,陈氏从石碓圩迁入。
【渭田大队】属丘陵地带。地势平坦,该地水源充足,土地肥,亦有“渭水高峰”之称,故名渭田大队。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禾丰区渭田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渭田大队。
烂泥里 在利村圩东偏南山脚下。以湖洋烂泥田多得名。清嘉庆年间,陈浦还从秀墢迁入。
羊角 在烂泥里东北面山脚下小河边。以山埂似羊角得名。宋淳化年间,曾文明从禾半园岭迁入。
老李屋 在烂泥里北偏西田塅中路旁。宋末,李元吉从县城东门迁入。
谢屋坳 在烂泥里东偏北路旁山坳下。明末,谢氏从兴国樟木坑迁入。
秀塅 在烂泥里东北面田塅中路旁。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故名。清初,陈龙顺从禾丰头丘迁入。
岗上 在烂泥里西偏北路旁山岗上。明末,陈龙川从秀坄迁入。
早禾陂 在烂泥里东偏北田塅中路旁,以建有水陂得名。明末,刘积顺从会昌高兰迁入。
下新屋 在烂泥里东南面山脚下小河边。清中,刘氏从老屋里迁入。
水潭坑 在烂泥里南偏东山坑里。以该坑象水潭得名。清中江氏从福建上杭迁入。
老屋里 在烂泥里东南面山坑小溪边。清中,刘唯万从禾丰库心迁入。
龙脑塅 在烂泥里东南面山坑田塅边。以村前中有丘田象龙头得名。解放后,刘氏从老屋迁入。
鸭栖寨 在烂泥里南面山腰上。以山寨地形得名。清中,康氏从本地康屋迁入。
连坑 在烂泥里东南面山坑小溪边。以几条山坑相连得名。清末,李氏从西郊滴冷水迁入。
横嶂坑 在烂泥里南偏西山坑里。有一山埂横贯坑口,故名。解放后,陈氏从秀塅迁入。
禾丰地 在烂泥里南偏东山坑里。原称窝蜂地,后改称禾丰地。解放前夕,曾氏从羊角迁入。
【洛村大队】属半山区,以洛村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洛村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洛村大队。
茶亭里 在利村西南面,以原有个茶亭得名。明末,钟氏从保公塘迁入。
丹屋坳 在茶亭里北偏西山坳脚下。因单独一幢屋,原名单屋坳,村房扩大后,改称丹屋坳。明末,钟氏从大岭背迁入。
保公塘 在茶亭里北面路旁。据传从前有位清官办事公正果断,大家誉称为包公,一次路过此地,病故,葬于塘边岗上,故名包公塘,后改称保公塘。明末,钟氏从大岭背迁入。
大岭背 在茶亭里西面大石岭脚下。明中,钟仕政从万安迁入。
社背 在茶亭里东偏南山坑里。以原有个社官庙得名。明末,钟氏从林背迁入。
源头 在茶亭里东南面路旁。地处坑口,水源充足,故名。明中,钟氏从大岭背迁入。
林背 在茶亭里东偏南山坑里。因后山森林茂密得名。明末,钟氏从源头迁入。
郭坪 在茶亭里西南面山脚下。明中,郭氏开居得名。郭迁,钟氏于明末从大岭背迁入。
营坳 在茶亭里西南面山坳下。明末,钟氏从源头迁入。
对门排 在茶亭里东南面山排上。明末,钟氏从源头迁入。
布下 在茶亭里南偏西田地中。明末,钟氏从山前迁入。
山前 在茶亭里西南面山脚下。明末,钟氏从大岭背迁入。
易屋塘 在茶亭里南偏西山脚下。以易氏开居得名。易迁,钟氏于明末从山前迁入。
桐坑 在茶亭里南面山坑里。以原有油桐林得名。清中,段氏从车溪段屋迁入。后有钟、陈氏迁此。
塅上 在茶亭里东南面山坑田塅上。清代张氏开居。张殁陈氏于1980年从上坑迁入。
屋前 在茶亭里南偏西路旁。明末,钟氏从山前迁入。
白竹塘 在茶亭里南偏东山坑里。清末,丁氏兴建田寮。丁迁,江氏于民国初年从利村大队迁入。
上坑 在茶亭里东南面山坑里。清末,陈氏从狮石下佩头迁入。
上桐坑 在茶亭里南偏东山坑中。位于桐坑上方,故名。1980年钟氏从社背迁入。
【下渭大队】属山区。以下渭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利村区下渭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下渭大队,1968年与条坑大队合并,称红卫大队,1971年划分大队,属利村公社称下渭大队。
上湾 在利村圩南偏东小河湾道处下湾上方。清中,王氏从茶坑迁入。
河背 在上湾北偏西下湾村河背。清中,刘氏从禾丰麻园迁入。
下湾 在上湾北偏西河湾上。位于上湾的下方,故名。清中,王氏从茶坑迁入。
山下龙 在上湾西偏北山脚下。以地形似龙得名。1956年王氏从上湾和下湾迁入。
水里坑 在上湾西面山坑里。以坑中有泉水得名。清中,罗氏从高坑迁入。
石湾 在上湾南面小河边石岭湾里。清末,钟氏从麻园迁入。
麻园 在上湾南偏东小河边山脚下。清中,钟氏从安远石龙营迁入。
棚屋 在上湾南偏西坑口小河边。以原有纸棚得名。清初,康氏从本地康屋迁入。
中坝脑 在上湾南偏东小河边中坝脑。清末,钟氏从麻园迁。
中寮 在上湾西南面山坑里。清末,罗氏从高坑迁入。
新屋下 在上湾南偏东小河边。清末,刘氏从禾丰枫树背迁入。
沙坝 在上湾南偏西山脚下河坝上。1955年罗氏从高坑迁入。
桥头 在上湾南偏东小河边桥头。明末,刘氏从禾丰枫树背迁入。康、陈氏相继迁此。
高坑 在上湾南偏西坑口。因地势较高得名。明末,罗氏从福建筲箕窝迁入。
中塅 在上湾南偏东田塅中。清末罗氏从高坑迁入。
【茶坑大队 】属山区,以驻地茶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利村区上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茶坑大队,1968年与下渭大队合并,称茶坑大队,1971年又划分为下渭和茶坑大队。
茶坑 在利村圩南偏东小溪边。以盛产油茶得名。清中,王氏从信丰大桥迁入。
安坑 在茶坑北偏东山坑里。以原有一庵得名。清末华氏从禾丰墈头迁入。
高排 在茶坑东偏南山坑岭排上。清中,王氏从茶坑迁入。
丝茅坪 在茶坑东偏南山腰上。以坪上丝茅草多得名。清末王氏从茶坑迁入。
石壁下 在茶坑西南面石壁岭脚下小溪边。清末,王氏从枫树背迁入。
新屋里 在茶坑西南面山坑里。1954年,王氏从茶坑迁入。
枫背 在茶坑东南面山坑里。以原有大枫树得名。清末,王氏从茶坑迁入。
黄沙坑 在茶坑西偏南山坑里。以黄沙土壤得名。1958年王氏从茶坑迁入。
田寮里 在茶坑西南面山脚下。以原有田寮得名。清末,王氏从茶坑迁入。
天地 在茶坑西南面山脚下。相传朱兆光自称天子,葬于此地,故名。华氏于清末从禾丰迁入。
石岭下 在茶坑南偏西石岭脚下。清末,王氏从枫背迁入。
铁炉脑 在茶坑东南面山坑里。以原炼过铁得名。清末,王氏从茶坑迁入。
杨梅排 在茶坑东南面岭排上。以盛产杨梅得名。清中,王氏从茶坑迁入。
中间屋 在茶坑南偏东山脚下小溪边。因位于石岭下和龙下之间,故名。清中,谢氏从福建迁入。
田螺绉 在茶坑东南面山坑里。以地形象田螺绉得名。解放前夕,曾氏从禾丰迁入。
龙下 在茶坑南偏东山脚下小溪边。因后山形状似龙,故名。清中,刘氏从禾丰麻园迁入。
大坪 在茶坑南偏东山脚下大坪上。1954年王氏从黄檀树下迁入。
牛角窝 在茶坑东南面山坑窝里。以地形似牛角得名。清中,范氏从梓山迁入。
茶叶坑 在茶坑南偏东山坑小溪边。以产茶叶得名。1946年王氏从杨梅排迁入。
桥坑 在茶坑南偏东山坑里。以小溪架有木桥得名。解放前夕,王氏从茶坑迁入。
烂泥坑 在茶坑南偏东山坑里。以坑中烂泥田多得名。解放初期刘氏从下渭迁入。
下斋 在茶坑南偏东山坑里。位于上斋下方,故名。清末,刘氏从禾丰迁入。
【上坪大队】属山区,以驻地上坪圩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建国初期属禾丰区上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上坪大队。
上坪圩 在利村圩南面岭脚下坪上。随着上坪钨矿的建立,此地于1951年便开设过圩场,故名上坪圩。农历二、五、八日当圩。上坪钨矿下马后,圩也休矣。清中刘氏从禾丰迁入,同居李、曾、王氏。
增坪 在上坪圩北偏西山脚下小溪旁。清末,李氏从广东迁入。
均竹坑 在上坪西北面山坑里。整个山坑都是毛竹,故名。曹氏于清中从广东迁入。
上增坪 在上坪北偏西山脚下小溪边。因位于增坪上方得名。清中,刘氏从广东迁入。
新屋里 在上坪北偏西小溪边岭脚下。1958年,李氏从增坪迁入。
湾塘 在上坪圩北偏西岭脚下湾里。以旁有水塘得名。清中,曾氏从广东迁入。
殿脑 在上坪圩西北面山脚下小溪边。清末,刘氏从广东迁入。
陂角湾 在上坪圩北面小溪旁。建村于水陂湾角上,故名。解放后,曹氏从均竹坑迁入。
南坑口 在上坪南面南坑口上。清末,李氏从渭田迁入。
上游坑 在上坪圩东南面山坑里。该村建于坑溪发源处,故名。清末,王氏从铁路脑迁入。
花竹坑 在上坪南偏东山坑里。以竹木得名。清末,王氏从茶坑迁入。
习竹坪 在上坪圩南偏西山坑里。上坪矿区民窿站驻地。
坳背 在上坪南偏东山坳下。清中,王氏从禾丰隘上迁入。
新屋里 在上坪圩南偏西山坑小溪旁。解放后,胡氏从犬脑迁入。
犬脑 在上坪南偏西山坑小溪边。以地形似狗脑得名。清末胡氏从塘坑迁入。
老屋场 在上坪南偏西山坑小溪边。清末,陈氏从小溪迁入。
团圆庵 在上坪圩南偏西山坑里。村旁建有一庵,故名。清末曾氏从禾丰迁入。
池窝田 在上坪圩南偏东山窝里。原名迟禾田,后改称池窝田。解放后,王氏从茶坑迁入。
瓦屋下 在上坪玗南偏西山坑小溪边。清中,曾氏从禾丰迁入。
上脑排 在上坪圩南偏西山坑岭排上。清末,曾氏从禾丰迁入。
桐排 在上坪圩南偏西山坑岭排上。以油桐林得名。清末,曾氏从禾丰迁入。
【片村】
花坛 以花坛庙得名。含桐面、牛角、白露、窑背、弓背、暖水等自然村。清初,郭氏从洛村郭坪迁入。另居有徐、肖、张、江、陈、杨等氏。
罗石墩 以地形石墩得名。含朱屋、铜锣圩、土石岩等自然村,居有朱、王,尹氏。
下村 以村庄方位得名。含牛岗地、岗上、罗芬、庙背、茅等自然村。居有张、易、杯、陈、肖、袁、赖氏。
上村 以村庄方位得名。含下旱垄、松山、桐树、老屋场、赖屋、耙泥坑等自然村。居有林、赖、凌、陈氏。
新田坑 以立基时在山坑开垦农田得名。含河背、黄罗芬、埂丘、南岩等自然村。宋末,孙氏从西郊柳背迁入。另居有张、李、刘、杨、陈、尹、胡等氏。
半坑 以位于山坑中部得名。含老管屋、白石坑、丰坑等自然村。清初,罗氏从梓山迁入。另居有管、李、杨等氏。
下垄田 在下垄大队境内地处田垄居下方得名。含下屋、上屋、角公塘等自然村。居有胡、邱、黄、卢等氏。
上垄田 以位于下垄田上方得名。含上、下南坑、樟坑等自然村。清初,周氏从禾丰安下迁入,居有江、刘、华、李、胡、陈等氏。
高田 以地势较高得名。含岗上、岭下、岭背等自然村。明末,丁氏从猪婆垄迁入。居有华、黄、李、孙等氏。
下坊 因位于三坊头村的下方,故名。含上新、老屋、下坊三个生产队。清初,朱氏从广东梅县迁入,后陈氏入居。
塘坑 以坑内山塘得名。含蛤蟆塘、石排上、高等7个自然村。清初,李氏从三门滩浩塘下迁入。清中,胡氏从泰和迁入松木坑。还居有丁、梁氏。
大水山 因植被少,水土流失大得名。含竹科、杉山坑等7个自然村。清初,谢氏从安远江头寨迁入。居有丁、蒋、华、卢、傅等氏。
中塅 因位于渭田村和下渭村中间,故名。江氏立基建村,后刘氏迁入。
洛村 相传唐末有位秀才,名黄洛村,住杨善岩,每年夏秋到此暑,死后葬此,故名洛村。含整个大队的24个自然村。明中,钟氏从万安迁此。后有陈氏,段氏入居。
下渭 含整个大队的11个自然村。钟氏首先开居,后有刘、王、康、陈、罗、曾等氏相继迁入。
黄沙 含天地、田寮里、石壁下、新屋、黄沙坑等自然村。居有王、氏。
南坑山 以方位得名。含老虾树下、大脑等自然村。居有胡、曾等氏。
【农点】
枫树坑 在回龙大队南面山坑里。以原有枫树得名。原是湾里陈氏山寮。
老山寮 在山坑里。原是上湾生产队山寮。
(注: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供稿:于都县志办)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409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