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启龙
东山地名传说(三)
姚家山头,一个明朝古村,座落在宜城市流水镇马集村三组。S272省道从村子里东西横穿,距枣石高速公路流水出口2.5公里。村落不大,居住着四十户人家。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村里的住户全部都姓姚,都是一个家族。近几十年来,丹江口水库移民和社会迁徙,姚姓人家只剩二十来户了。
据姚姓老人们讲,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下令,山西的贫民大搬迁,姚姓祖先从洪洞县大槐树下搬迁至湖北、河南交界处,归安陆府管辖。
姚姓祖先好打抱不平,惹下人命官司,被迫逃离他乡。因黑夜出逃,慌不择路,只好顺河流而下,三天三夜之后来到了一个回水湾处,但见此地西面、北面小河环绕,东面、南面紧靠清山,中间一片平地,正好开垦良田。姚姓祖先便在此隐姓埋名,刀耕火种,修建住房,娶妻生子。
数年之后,姚姓祖先见官府并未追究,便还了姚氏本姓,并将此地起名——姚家山头。
几十年后,姚家山头人丁兴旺,老祖先也古稀之年。一天,老祖先将所有的姚家子孙召集到村北的碾盘边,亲手栽下一颗银杏树,把当年逃难带出来的那口铁锅摔碎在碾盘上,让子孙们每人捡一块揣在怀中,剩余的锅铁碎片埋在银杏树下。
老祖先郑重说道:“姚家山头地力有限,如今人丁兴旺,这里已不足于养活大家,今天在这儿打锅分家,你们每人揣有一块锅片,不要忘了是一口锅里分来的。栽下的这颗银杏树是姚家的祖宗树,从今往后,大房的子孙留在姚家山头,负责操办姚家子孙聚会、宗族系谱等事宜。其他子孙沿村北这条河流,向东北和西南迁移,寻找新的居住地。记住,你们不管走到哪儿,都是姚家子孙,选好居住地后要以姚姓起地名。告知后辈,寻根问祖回姚家山头。”
老祖先说完这番话之后,竟耀然辞世,子孙们安葬了老祖先,谨遵遗训。于是,依姚家山头沿河流向东北方向就有了姚家冲、姚家棚、等村落;向西南方向就有了姚家河、姚家祠、等村落。
如今,姚家山头的那棵老祖宗栽下的银杏树,依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它那参天的树冠像一个巨型蘑菇,拔地而起、直插云霄。2007年经宜城市文物部门专家考证,这棵银杏树树龄在660年以上,属于明朝初年的古稀植物,列为国家级挂牌保护植物。
银杏树旁的一个明朝碾盘,因坐落在水渠边,常年被水浸蚀,已沉入地下,而今只剩碾盘上沿露出地面,虽然依稀可辨,却无人慧眼识珠。这座延续了近700年,碾米磨面养育过无数仁人志士的碾盘,在工业化进程中长眠于此,也算是她最好的归宿。
姚家山头的房屋布局呈“丁”字形,坐东朝西,整个村庄山环水绕,村庄正中心有两条巷子,分别叫大巷子和小巷子。大巷子能过三匹马拉的大车,小巷子只能走四人抬的小轿。村子里从南到北大概有一百四十多间房,房子外墙用青砖包面,土坯填心,十分的厚实。房顶是黑色的小步瓦,看不到奢华气派的雕梁画栋,都是鄂西北常见的乡村民居。
姚家山头还有一个特点,所有的房屋门门相通,从村子最南边的房间进去,不用出户,就可以纵穿整个村庄,然后,从村庄北面出去。相传,这是清末民初时期,为了防备土匪抢掠,乡邻们便于联合抗敌,进退迅速,出逃快捷,才将原来的房子改造成门门相通的结构。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今的姚家山头已经变成了白墙红瓦的楼房,当年的青砖黑瓦,早已消失在冬去春来的轮回中,成为久远的记忆。
作者简介:
姚启龙,家住湖北省宜城市流水镇马集村,农民。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当过三十一年村官。爱好文学,有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刋、杂志、微刋等媒体,现为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410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