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济源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近5000年的文明史,轩辕黄帝曾在王屋山设坛祭天;有4000多年的都城史,曾作为夏朝的都城称“原”;有14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596年改称济源,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这里有被尊为“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山;有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的济水;有愚公移山和女娲补天的故事传说;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济源人民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克井村

克井村位于济源市克井镇,由于古代土厚水深,吃水困难,老百姓就用锤凿透岩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挖出了一个数丈深的水井。因打井艰辛,号称凿一下磕一个头,所以命名为“磕井”。清《济源县志》载:“磕井,自凿井后,水常不涸,村人不再苦无水之难。”后人为书写方便,把“磕井”改成了“克井”,沿用至今。

李八庄

李八庄位于济源市承留镇,村名的来历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相传药王孙思邈晚年到王屋山采药,行至此处,向在路边搭棚打铁的年轻小伙李老八问路。李老八身有残疾,但殷勤指路,并告诫山中有虎,要谨慎而行。孙思邈见李老八虽是残疾之人,但面善心慈,就悉心治好了李老八的病。后来李老八在此地娶妻生子,逐渐形成村落,村名就叫李八庄。

五龙头村

五龙头村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名称源于古代枋口引水工程,枋口经多次扩建,到明代共开挖了利丰、广惠、广利、永利、永兴五条引水渠,呈“五龙分水”之势,因此得名五龙头村。

柿槟村

柿槟村位于济源市克井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北宋真宗时期,有一个道人在奉仙观修炼。一日,他郊游至孔山脚下,发现了一根三四丈长,两人合抱粗的巨大柿树根,遂请人拖回观内,做了奉仙观三清大殿的大梁。从此,人们就把发现柿树根的地方称为柿根村,后演变为柿槟村。

庆华村

庆华村位于济源市思礼镇,原名李六庄村,因孔庆华烈士牺牲于此地而更名为庆华村。孔庆华,济源县思礼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济源县四区区干队战士。1944年,汉奸与日军相互勾结,四处查访,暗杀抗日志士。时年,汉奸孔宪甫等埋伏在李六庄路边,将执行任务路过的孔庆华暗杀。同年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追悼大会,把李六庄改名为庆华村。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西轵城村、东轵城村

轵城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轵是指古代马车上车轴的末端,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晋文公因拥立周襄王有功,周襄王把阳樊之地封给他,晋文公率领军队准备接收城池时,阳樊守城大夫苍葛只愿意交出土地,不愿意交出民众,晋文公答应了他的要求,苍葛带着阳樊的百姓,一直退出20里以外,在此地驻扎下来,他们担心晋文公追来攻打,想出用战车列卫,车与车相依,轵与轵相连,当作临时的防护屏障,继而筑土为城,轵城名称由此而来。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西轵城村和东轵城村两个村。

西马蓬河西村、西马蓬河东村

西马蓬村位于济源市天坛街道,春秋时晋文公在此地喂养战马,停放战车,古时战车上都有蓬,也叫篷车。尔后在此形成村落,起名马蓬。后来村落发展村两个村,位于东面的叫东马蓬,位于西面的叫西马蓬。在西马蓬村中有条桑榆河,该河南北流向,把村分为河东、河西两个自然村,即西马蓬河西村、西马蓬河东村。

裴村

裴村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因此地为唐代贤相裴休的故里而得名。裴村为何无裴姓,相传有一则故事:裴休当年得一奇兽,日行千里。一日,裴休乘奇兽回乡省亲,将小吃肉包子带回京城,送给皇上品尝。皇上问包子何来,裴休答乘一奇兽从家乡带来的。皇上欲观奇兽,奇兽不愿面圣。皇上怪裴休欺君,将裴休满门抄斩。消息传到裴休故里,裴姓人纷纷逃离家乡。后皇上醒悟,赐裴休金头安葬。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邵原村

邵原村位于济源市邵原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春秋时期,邵原名郫邵,汉初改为邵亭,西汉至晋均属垣曲。因此地曾为召公采邑,古时“召”通“邵”,又因此地“隆而平”为原,故称邵原。

庙街

庙街村位于济源市北海街道,原名庙道街,因济渎庙而得名庙街。由于济渎庙规模宏大,民众香客云集,每年皇帝还要派官员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庙前街道两旁居民日众,称庙道街,后简称庙街。

乱石村

乱石村位于济源市大峪镇,村名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为建天坛山上的庙宇,王母娘娘从方山找了许多大石头。因两山相距较远,王母娘娘便施展法术,把这些石头都变成了形似猪且会走动的圆石。一日,当王母娘娘“赶着”这些石头路过此地时,被几个村妇挡住了去路。王母娘娘道:“大嫂,请行个方便,叫我把猪赶过去。”一个村妇听了惊奇地说:“你赶的明明是石头,哪儿是什么猪?”这个村妇的话一出口,王母娘娘的法术就不再灵验了,而这些石头就停在那里再也不会动了。从此,当地人就把这个原本无名的小山村叫作“落石村”,后因谐音改为乱石村。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坡头村

坡头村位于济源市坡头镇,因南临黄河,北依马鞍山,处山坡之头而得名坡头。

泥河头村

泥河头村位于济源市天坛街道,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此地唐时原为青莲乡治所,尚有碑刻为证。元代之后由于战乱、水灾,青莲乡不复存在。后来杜姓迁来此地时,发现村东有一条泥土河,因村址处于泥土河源头,故名泥河头村。

梨林村

梨林村位于济源市梨林镇,相传古时候此地梨园非常多,春天梨花开遍天涯,草长莺飞,蜂蝶飞舞;秋天果实累累,梨子香甜,让周围村子的人很是羡慕,故而得名梨林村。

思礼村

思礼村位于济源市思礼镇,村名与革命先烈于思礼有关。1943年,于思礼任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他以经商为名,时常出没于县城和武山镇等日伪据点,侦探敌情,开展地下工作。10月的一天,思礼从阳城下山找县委书记焦祖涵研究工作,行至水洪池时,被伪军抓住,强迫他上山背粮。当他把粮背到武山镇时,不料被伪军认出,遂被逮捕。伪军中队长王经和等人企图从于思礼口中得到有关中共党的活动情况,但一连几天拷打逼问,敌人一无所获。王经和恼羞成怒,立即电告王同玉,王同玉随即下达了活埋于思礼的密令。当天夜里,于思礼被敌人秘密地活埋在武山镇后的山坡上。解放后,群众为纪念他,将武山镇更名为思礼镇,而将村名武山村改为思礼村。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王屋村

王屋村位于济源市王屋镇,因位于道教第一洞天王屋山而得名王屋村。

南潘、北潘

南潘、北潘位于济源市天坛街道,明朝万历年间之前,在现潘村址已形成村落,由于此处距县城较近,往来进城的人多在此停留。这里饭铺、客栈较多,生意人很讲仁义、诚信,人们就称此村为仁里村。后来村庄居住的人多,且潘姓较多,是大户,于是在明万历年间更名为潘村。此村名一直沿用到1998年6月,当时潘村已发展成1300余人的大村,为便于管理,就把潘村一分为二,按潘村村落处济邵公路南北两侧的状况,位于公路北侧的叫北潘,处于公路南侧的称南潘。

下冶村

下冶村位于济源市下冶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因宋代此地金银铁冶炼业繁荣,地势偏下而得名下冶村。

茶坊村

茶坊村位于济源市邵原镇,古时候,村前有一条通往山西的大路。清道光初年,有一张姓老妪在路旁搭棚卖茶,供过往行人消暑解渴,天长日久,一些客商就在这里洽谈生意、购销土特产品,逐渐形成村落。村人为纪念张姓老妪善行,在此建庙“茶庵”,后演为今名。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裴城村

裴城村位于济源市梨林镇,因唐代大将裴通为御敌侵略,率官兵在此守城而称裴通城,简称裴城。

廷芳村

廷芳村位于济源市王屋镇,原名苏村,因刘廷芳烈士牺牲于此而更名为廷芳村。刘廷芳,洛阳市洛宁县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调至王屋县武工队工作。1946年发生暴乱,刘廷芳遭到大店村特务李兴旺等人的袭击。由于敌众我寡,刘廷芳等8名干部被敌人杀害。暴乱平息后,王屋县民主政府将苏村改名为廷芳村。

东张村

东张村位于济源市承留镇,据传,该村村名的由来与杨家将有关。宋代时,杨六郎曾在这一带驻军抗辽。当时,守寨的首领叫东章。军队撤离后,这里遂发展成村,以东章为名,后因谐音演变为今名东张村。

伯王庄

伯王庄位于济源市天坛街道,据传,宋代以前,这里荒无人烟。傅尧俞墓葬选在这里后,因傅尧俞生前地位显赫,官府专门雇了一个老头为其守墓。守墓的老头姓王,王老头带着家人在傅尧俞墓周围平地造田,不仅种了庄稼,还开辟了菜园和果园。王老头是个乐善好施之人,时常把粮食、瓜菜送给附近衣食无着的穷人,受到四邻八方村民的尊敬,尊称其为王伯。后来逐渐有人迁来和他同住,形成村落,人们就把这个村称为王伯庄。有一天,一位秀才在此村路过,问此何村?村民说这是王伯庄。秀才听后说道:王伯庄易和“王八庄”听混,不如改其为伯王庄好。人们听秀才说得有道理,于是伯王庄作为村名就沿袭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济源地域水土的缘由,往往把伯王庄叫成霸王庄。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庚章村

庚章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原名谢峰村。因卫庚章烈士更名为庚章村。卫庚章,洛阳市新安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留在济源县工作。1946年春,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队侵入北岸。5月19日,混入农村基层组织的谢峰村武委会主任于振吉和民兵队长张天轩发动叛乱,将卫庚章杀害。同年济源县委、县政府召开追悼大会,后于1958年7月,将谢峰村改名为庚章村。

小刘庄

小刘庄位于济源市滨海街道,顾名思义,小刘庄应该是刘姓的居住地,但全村千余人口,姓刘的没几个。据记载:淮南王刘安,为汉高祖刘邦之孙,道家子弟,炼制丹药时却意外做出了豆腐,且美味又滋补。小刘庄豆腐凭借自己独特的工艺和品质,成为地方品牌,方圆百里,有口皆碑。为了纪念豆腐始祖淮南王刘安,所以村名定为小刘庄。

南白涧村

南白涧村位于济源市天坛街道,在明朝洪武初年这里已形成村落,由于郭姓人家在此居住,人称郭庄。明洪武中期,燕姓人家从洪洞迁此后,人丁兴旺。郭姓人家由此迁居别处。没有郭姓人家村名叫郭庄,人们总觉得不妥,遂以村邻蟒河,围绕蟒河而更名。因蟒河水清且浅,河床上白石隐约可见,阳光照耀下白如银链,远眺如白涧,故名白涧。1986年地名普查中,因村名与克井乡蟒河口的白涧村重名,为把两个白涧村区别开来,以该村方位地处克井乡白涧村之南,故名南白涧。白涧村名的另一种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发现蟒河像一条肆虐巨蟒,时常泛滥。又听说蟒蛇怕剑,他就在上游放一剑,下游放一剑,因“剑”与“涧”谐音,就形成了现在的克井白涧村和天坛的白涧村。

南贾庄

南贾庄位于济源市天坛街道,元朝进士贾义方曾任御史,明洪武年间贾义方巡按山西,死后葬在此地。村由看坟人逐渐发展而成,人称贾庄。1986年,地名普查时,为了和克井乡的贾庄相区别,该贾庄所处方位在克井乡贾庄之南,故名南贾庄。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碑子村

碑子村位于济源市玉泉街道,据传说载,唐代诗人卢仝去游盘谷寺时 ,在今碑子村丢失一个心爱之物——玉碑子,十分懊恼,并赋诗《哭玉碑子》。从此该村便被称为玉碑子村,后简称碑子村。

大驿村

大驿村位于济源市天坛街道,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元朝时,官府曾在此设立驿站,供过往的官府人员休息或换马之用。三十里为一小驿,九十里为一大驿,而该村距洛阳正好九十里,是一大驿,村即以此得名。二是此地是豫北平原通往山西的官道驿站,从怀庆府北行,凡过往客人,到此都要歇脚,因而这里建了不少饭铺、车马店及杂货店。据老一辈人口传,这里最兴盛时常住人口和过往客人有三四千人。因该驿站规模大,人们就称其为大驿站。后来,驿站废置,形成村落,就以大驿为村名。

小庄村

小庄村位于济源市天坛街道,早期分前小庄和后小庄,据老一辈人口传:明朝初年,来自山西洪桐、河北、洛阳的移民有七八户人家30几口人。在迁徙的路上,就在小庄现村址处歇脚停留,搭草庵栖身,后定居下就形成了村落。因人少村小,附近村的人就称其为小庄,久而久之“小庄”就作为村名流传了下来。

战天洞村

战天洞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1965年,老君堂大队西张洼生产队自测自修,历时140多个昼夜,打洞300余米(洞高1.7米,宽1.4米),南水北引,解决了人畜用水。时任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率各地、县级领导视察参观,并亲自命名为“战天洞”。为纪念和弘扬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1968年,老君堂大队更名为“战天洞”大队。

丁斗

丁斗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传说,当年王莽赶刘秀,眼看就要撵上。危难之际,刘秀看到前面院落有一老妇在碾米,便下马双膝下跪求救。老妇卸下自家拉碾的驴,套上刘秀的马,又将盛米斗将其罩住,刘秀得以脱险。后来,刘秀当了皇帝,感念落难时老妇救命之恩,赐这个小山村名为顶斗。人们为书写方便,就称其为“丁斗”,沿袭至今。

毛岭村

毛岭村位于济源市坡头镇,相传,古时候,该村有个财主叫毛小刚。一年,天久旱无雨,毛小刚到白龙庙大骂白龙无能:“我毛家有七十二顷水浇田,三盘龙眼磨,你有本事就叫天三年不下雨,毛爷我照样吃香的喝辣的。”他骂罢仍觉得不解气,就走到白龙神像前,将神像中指打断,而后才愤愤离去。谁知他刚走到“暴雨岭”,白龙就显灵了。发怒的白龙施展法力,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紧接着又下起了比拳头还大的冰雹,不仅将毛小刚活活砸死,还把他家的东西冲了个精光。村民根据这一传说,以毛岭为村名。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东、西添浆

东、西添浆位于济源市轵城镇,传说,女娲造人时,因邵原小沟背水源不足,便从天空架一道彩虹取水。每当雨过天晴,彩虹便引泥浆从东南坑注入东北坑,好像天上的美酒琼浆往坑中添加,时人便取村名为添浆。后人又根据坑的方位,划分为东、西添浆村,沿袭至今。

雁门村

雁门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相传,古代一雁门关总兵团因罪流放于此,同事和部下来看望时,常向路人询问:雁门关总兵住在哪里?时间久了,人们感到“雁门关总兵”拗口,便直呼:雁门在哪里?于是远村近邻便将“雁门”当作村名,流传至今。

交兑

交兑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因村西为龙占,村东为龙窝,故前身叫双龙村。据传,唐朝初期有大量船队在此经过,装货、卸物,四面八方客商云集,物资交流红火。适逢当朝有一官员巡游,见此繁荣景象,建议改村名为“交兑”,沿用至今。

碌碡村

碌碡村位于济源市邵原镇,相传,远古时期,在王屋山的南麓有一个宝碌碡。夏天收麦时,只要碌碡从打麦场上碾过,麦子就会哗哗地从碌碡中流出来。而到了秋季,又会流出金灿灿的谷子。因为有了这一宝物,村民们过得衣食无忧。后来,南蛮人跑到这里盗宝,趁那个碌碡的主人不防备,将碌碡打成了两半,盗宝而逃。从此以后,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人们在叹息之余,为怀念宝贝碌碡,便以碌碡作为村名。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槐姻村

槐姻村位于济源市大峪镇西北部,相传七仙女与董永以大槐树为媒缔结姻缘,故名槐姻。

药园村

药园村位于济源市玉泉街道,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唐朝时有一个河阳节度使名叫温造,非常喜爱此地岳秀山灵,泉甘土肥,于是在此地种药材,故得名药园村。

铁岸村

铁岸村位于济源市玉泉街道,相传,古时珠龙河床多有铁矿,铁岸村因此而得名。

茶店村

茶店村位于济源市克井镇,据传唐朝时,有个大臣叫阎松,其故里在勋掌村,因他家坟茔在居山面川的阎营,每年清明节,他都要携家眷回乡上坟。每到此地,都要在这里歇息。为了使家人下山有个喝茶歇息的地方,便在此建了个茶店。后来,这里住户增多,发展成村落,村民便以店名作为村名。

洪沟

洪沟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原名叫黄沟,立村时沟浅、村小、名微,30余户皆依崖凿窑居住。传说,明末清初洪水暴发,小沟冲成大沟。时人不忘此天灾,故改名洪沟,以警示后人牢记历史,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绮里村

绮里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秦时,因秦始皇暴虐,商山四皓之一绮里季曾隐居于此,官府来此缉拿时,绮里季装死假封墓冢。时人为纪念绮里季,便取其复姓“绮里”为村名。后来历经战乱,遭洪水、地震灾害,数百年间荒无人烟。明初,先后有王、李、孟、马、刘等姓移民入住,形成村庄。由于时代变迁,村名“绮”传讹为“渠、柒、齐、骑”等字。清朝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村民立“汉贤绮里季故里碑”,开始正名绮里村,延用至今。

黄龙庙

黄龙庙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尧舜时代,今黄龙庙所在地是一片湖泊,叫龙门湖。湖中有一条黄金鱼,一条黑金鱼。两条金鱼同时跳跃龙门,黄金鱼一跃越过龙门,却有半斤鱼鳞挂在湖边的黄楝树上。这半片鱼鳞吸取日月精华,天长日久,变成一个美男子在湖边落脚。天上一位仙女看上了他,便下凡与之成亲,繁衍后代。后来大禹治水,疏通河道,湖水流入大海,龙门湖变成陆地,形成村落。东汉时期,人们修庙,以纪念这个美丽的传说,庙名叫黄鳞庙,供奉黄鳞演变的黄鳞爷。后来黄鳞又演变成黄龙爷,庙改名黄龙庙,村名叫做黄龙庙。

官洗沟

官洗沟位于济源市下冶镇关于该村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古时此地盛产白银,村民以炼银为业,一度生活富裕。后来因官府索要银税太多,村民辛苦劳作一年却所获无几,因而对官府极为不满。一天,县官骑马路过此地,村民得知后,上去将县官拉下马来与之伦理。县官恼羞成怒,派官兵将村民全部杀光,因得名官洗沟。二是相传宋时官府在此开设银矿,矿工生活十分悲惨,忍无可忍,起来造反,遭到官府血洗镇压,矿工十有八九遇难。两传说相近,可见村民委历史见证。

铁山村

铁山村位于济源市王屋镇,据传,唐代修建天坛山庙宇时,这里是匠人冶炼铁器的场所。庙宇竣工后,部分铁匠留下来在此定居,村以山名,故名铁山村。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宏泉村

宏泉村位于济源市轵城镇,原名小沟村。相传,商汤(即成汤,商朝开国君王)与其妻黛眉奶奶发生冲突。黛眉奶奶负气出走,其子五龙身后追赶。路过此沟,望见其母,连叫几声,故名“小叫沟”,后变称“小沟”。1998年,小浪底库区二期移民。隶属邵原镇的下沟村和大峪镇大横岭第二居民组,合并搬迁入轵城镇,落户于河岔村南、宏泉河北岸。2001年,小沟村更名宏泉村,寓意“幸福之源犹如宏泉汹涌”。

马村

马村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马村先人姓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逃难到此的难民。后李氏、杨氏家族又相继落户于此。唐时,宰相裴休遭奸臣陷害,其族人为避官府追杀,隐姓埋名到沁北化城寺附近居住,并在此地养马,因此得名马庄,后又改为马村。

泽南、泽北

泽南、泽北位于济源市轵城镇,三国魏晋时期,有陈姓、李姓、王姓等家族于此结庐建村,称泽峪。相传,曾有“小将”(侠名)据关镇守,护卫一方平安,故又有“小将岭”之称。约乾隆十二年,聂姓第七世传人由北杜村迁入泽峪,凿窑垦荒,安居乐业。后阴雨连绵,村中河水陡涨,窑洞坍塌,交通阻断。聂家遂与后来的王姓、李姓、任姓等户东迁,移居溪河之北。从此,泽峪便由泽南、泽北两个自然村组成。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济水之源,第一洞天,济源市村名历史故事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418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