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后代的名字之所以晦涩难认,是因为朱元璋的一个奇葩规定,但同时也产生了两个副作用。
朱元璋的奇葩规定中国古代有一种“五德终始”学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五行属性,如果被下一个朝代取代,那么新朝就会被认为是与旧朝的五行属性相克。比如宋朝是木德,被元所灭,那么元朝就是金德(金克木),随后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明朝,自然明朝就是火德了(火克金)。
受此启发,朱元璋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发明了一套起名字的系统。朝代更替是五行相克的关系,那么父子、子孙之间就应该是五行相生的关系了,否则子克父、孙克子那还了得?
朱元璋给儿子起名,朱标、朱棣……都是木字旁,所以都是木属性,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接下来分别就是火、土、金、水了。
根据这个原则,朱元璋给后代定下了一个奇葩规定:凡是朱元璋的子孙,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按照顺序,分别带木字旁、火字旁、土字旁、金字旁、水字旁。至于中间的那个字,朱元璋则给每个儿子编了一套词,每套20个字,足够用五六百年了。
以明朝历代皇帝,也就是朱棣这一支为例,朱棣(木)→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镇、朱祁钰(金)→朱见深(水)→朱祐樘(木)→朱厚照、朱厚熜(火)→朱载垕(土)→朱翊钧(金)→朱常洛(水)→朱由校、朱由检(木)。
带五行偏旁的字其实并不少,但架不住朱元璋的后代繁殖能力太强,洪武初年只有5人,到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嘉靖时增至19611人,而万历年间已增至8万多人。据徐光启推算,明朝宗室每隔三十年左右,人数就增加一倍。
这么多人,既要避开祖宗的名讳,也不能和同辈们重名,只好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找带金、木、水、火、土偏旁的生僻字,甚至开始造字。比如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钠等等,当时人们都是不认识的。
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留下的规矩是没人敢改的,所以起名字的奇葩规定,也让朱元璋的后代们吃尽了苦头,到了明朝后期基本只能靠造字了,因为字典里已经没有符合朱元璋当年的奇葩规定的字了。
同时产生的两个副作用朱元璋后代名字用字是否生僻,其实跟普通人没什么关系,毕竟一般人也不会和皇族中人发生交集。但这件事却产生了两个副作用,那就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了。
第一个副作用:民间几乎不用避皇帝名字的讳了。
古代皇帝名字中的字,民间是不能使用的,必须写成另一个字代替,如果皇帝的名字是很常见的一两个字,那么就会很麻烦。举个例子,如果皇帝叫“李之”,那可就完了,那句话用不着“之”字呢?再比如现代文中,如果皇帝叫“李的”,那就几乎没法写文章了。不信你写一篇两三百字的文章,不出现一个“的”字试试。所以,皇帝起名字通常不以地名、山川、鸟兽等为名,就是为了方便人们避讳。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新鲜事,西汉时汉宣帝刘病己登基之后,因为自己名字中的“病已”两字民间常用,经常有人因忘记避讳而遭到惩罚,所以宣帝将自己名字改为了“刘洵”,“洵”字一般人就很少用到了。
但像朱元璋这样,一举解决了明朝近三百年的避讳问题,也算得上是一个壮举了。明朝早期的时候,朱棣的“棣”,朱高炽的“炽”,朱瞻基的“基”……都只是生僻,平时人们用不到,到了后来,像朱祐樘的“樘”、朱厚熜的“熜”、朱载垕的“垕”……基本就是生活中完全用不着了。明朝的文人是幸福的,基本不用考虑避皇帝名讳的问题了。
第二个副作用:为化学元素提供了名字
如果说第一个副作用朱元璋可能还想到过,那么这第二个副作用,就是朱元璋万万想不到的了。
五百年后,清末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在翻译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将一百多种化学元素翻译成汉字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徐寿很久,直到他拿到了朱家的家谱,问题遂迎刃而解,这简直是为他翻译元素周期表特地打造的啊,于是“锂、钠、钾、铷、铯、钫”“铍、镁、钙、锶、钡、镭”顺利成章的成为元素名称,为现在人们所熟知。
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当初的一个奇葩规定,竟然为中国近代的化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421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