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南江文化综述

南江县位于四川省北缘,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北靠陕西省南郑,东邻通江,南接巴州、恩阳,西抵旺苍,属巴中市辖县,辖29个镇,2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户籍总人口69万人,幅员面积3389.5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508米(光雾山),最低海拔370米(正直镇桑树坝村),平均海拔1100米。

  一、南江文化概况(一)历史沿革南江历史悠久,位于南江县城北面的公山镇阳八台古遗址出土的地下文物表明,南江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武王伐纣建周,封姬姓子爵于巴子国(今四川、重庆、湖北域内),南江位于巴子国北部,古土箸人居于古渝水两岸,以狩猎捕鱼为生,直至秦末,汉为益州之境。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所属巴州北水郡,辖难江县。所谓难江,乃取“江水难涉”之义,郡、县治所在今八庙镇。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改难江县为盘道县,以取其“道路盘曲”之义,其治年仍在今八庙镇。同年改梁之东巴州为集州,州治所地在今南江县城。隋唐时期大多时候,州、郡、县治在集州(今县城所在地)。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改难江县为南江县至今。1949年12月19日南江解放,南江县归属川北行政区达县专区;1952年9月1日,南江县属达县专区;1984年5月,改专区为地区,南江县属达县地区;1993年,设巴中地区,南江县属巴中地区;2000年,巴中撤地设市,南江县仍属巴中市。

  (二)米仓道历史文化厚重的米仓古道历史文化,生动勾勒出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结合交流与文明演变的脉络,漫步在悠悠光雾山间,处处都可以领略雄关漫道的风华与荣光。米仓道文化线路目前融入蜀道与光雾山一起正在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1.千年米仓道。巴人经米仓山,践草为路,开拓于先秦,兴于汉唐,在深山绝谷中修筑了著名的大行道,即米仓古道。南江又是米仓古道的重要接点,北起汉中,经南郑入四川南江,主线越米仓山,南抵巴中,全长240公里。米仓道是中国独有世界唯一的文化生态共荣之道,它比欧洲罗马古道早几百年!米仓道历经三千多年,至今还为当地人所利用,这在国内古道中实属罕见。殷高宗之王后妇好代巴方,翻米仓山南下平定了叛乱;周武王挥师伐纣,板凳蛮勇作先锋;秦惠王派司马错灭巴蜀,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不仅追回了成就刘邦诼鹿问鼎的将帅之才,更是追回了汉朝这面永不褪色的文化图腾;诸葛亮秣马牟阳城,张飞扎营落旗山,蜀军破张郃于官仓坪,曹操追张鲁于巴州,张飞于巴擒严颜,诸葛亮令魏延诱张郃去木门道后被射死,武则天软禁其子于巴州,李商隐阻巴山吟《夜雨寄北》,宋人纪念刘关张建桃园寺,陆游北上驻防汉中抗金、蒙哥率蒙军南下合川钓鱼城,李自成、张献忠攻四川都是取道米仓道。可见米仓道的保存,对研究历代政治、军事、文化、商业和古代交通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神奇巴渝舞。南江巴人历史悠久,县城断渠和阳八台出土的文物证实,南江古人类后裔大部分被融入巴人之中。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土着巴族賨人賨人天性劲勇,俗喜歌舞。汉高祖刘邦伐三秦建大汉时,被募为汉军前锋。他们那种“巴师勇锐,歌舞以凌”的气势和战斗力,赢得了汉高祖的喜爱,并将宗人的战争武舞取名为“巴渝舞”,引进宫廷,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巴渝舞”在宫庭中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了。但在民间仍在世代承传,历经演变,原始的武舞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

《左传》载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这里对“巴师歌舞” 并未命名,直到秦汉相争时汉王朝再次将此舞用于战斗之中,在冲锋陷阵时“锐气喜舞,武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舞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这是“巴渝舞”之名在史书上正式提出。

 “巴渝舞”之命名,既不是以巴郡、巴西郡之“巴”和渝水之“渝”为其命名,也不是以族名为其命名。若以渝水左右聚居賨人为其命名,巴渝舞应命名为“賨渝舞”也。《中国文化百科》在《巴渝舞》辞条中认定“由于賨人居住在巴渝地区,所以叫巴渝舞”。那么秦汉时的“巴渝地区”又在何处?据考:古“巴渝”之地应是东汉时汉昌县辖地,前属梁州(治今陕西南郑回军坝天池梁),后属益州巴西郡(治今阆中)直至民国时期,即今四川巴中市所辖的巴州区、南江、通江、平昌的巴水、渝水流域。“在四川东北部有东西两源,出自陕西南郑、镇巴境内米仓山,南流至通江县南会合,西南流至平昌注入渠江”(《水经注》)。《巴州志·巴江水系源流图》考:“州水有三派,其自蟒潭河入者北水,即古渝水也(今巴河,发源陕西南郑,经米仓山、南江入巴中);……自通巴河入者,巴水也(今通江河,发源于陕西南郑、镇巴)。三水会于江口镇(今平昌县城)合而为巴江,众流皆附之,以达于渠河(古潜水)”《汉志》云“……而巴、渝二水自古并称,地必相近(巴渝二水实为一山之隔)……”《三巴记》云:“阆中有渝水。南江在汉时属阆中境内,此水为賨民所居,故称 ‘巴賨’、‘巴渝’也”,这是史书上首次提及“巴渝”之地。化成县(治今巴州区)北水一名巴岭水,一名渝川水,一名宕渠水。自集州(今南江)难江(今南江河)界流入北水,即今巴州外之正流。从前未有巴水之称,自《九域志》始言化成县有巴江后,遂与南江派出水巴岭者当之,其实则古之渝水也(巴州志)。“渝水,古水名,一名宕渠水,即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渠江,古有賨族聚居水滨善歌舞,汉‘巴渝舞’即出于此……”

  (三)红色文化

南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是川陕苏区的腹心地带。徐先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热土上运筹帷幄、浴血奋战,有2.2万多名南江儿女参加红军,1.3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红四方面军北上长征后,南江人民继续尽心竭力支援红军留守部队----巴山游击队的斗争,使这支弱小的红色武装凭借米仓山林海天险,与敌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斗争,以生命和信念奏响了一曲响遏行云、荡气回肠的巴山壮歌。

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工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会的报告》中指出:“红四方面军不能不退出鄂豫皖苏区,作了有名的远征,但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南江、宣汉、绥定一带创造了新的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工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便是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1.红军故事

(1)红军解放南江县城。193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七),1933年1月25日(农历除夕之夜)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73师师长王树声,率领217团、219团和被改编的红军独立师从北向南发起了解放南江县城的关键战役—鹿角垭、甄子垭战斗。经过七天七夜的战斗,国民党29军刘汉雄部王耀祖旅全面溃退,为和平解放南江县城扫清了障碍。193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七),红73师三路红军分别从城东、城南、城西浩浩荡荡开进了县城,标志着数千年封建统治的南江,第一次回到群众手中。红军入城后即成立了南江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水洞乡贫苦农民杨芳仁被任命为主席。临时革命委员会一边组织群众杀猪宰羊,磨豆腐,做糍粑,涂红抹绿,打旗结彩,送联献匾,慰劳红军。临时革命委员会一边组织群众杀猪宰羊,磨豆腐,做糍粑,涂红抹绿,打旗结彩,送联献匾,慰劳红军。入夜,军民在县城举行了盛大的灯火游艺晚会,军民同欢庆、放鞭炮、吹唢呐、作宣传、划彩船、踩高跷、挂灯笼,公山脚下欢声雷动,几水河畔彻夜通明。军民联欢晚会戏楼两旁张贴着气势恢宏的对联:

军阀跑,团防跑,富绅跑,跑跑跑,国民狗党跑垮台;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建立苏维埃。

为了纪念红军解放南江这个美好的日子,南江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做出决定,每年正月初七为“火把节”。同时,红军把入城经过的“迎晖门”改为“红四门”,寓意红四方面军胜利之门。今天,那三个錾刻胡遒劲胡楷体“红四门”饱经岁月风霜,仍光彩夺目,昭示着红军英魂长存。

(2)巴山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的总称。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一、二、四三大方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年10月2日,又将在南方八省活动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鲜为人知的是,直到1940年5月,在川陕交界的地方还有一支号称是红三十一军的红军留守部队,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浴血奋战。——这就是我们的巴山游击队。

1935年2月初,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为了策应主力北上,减轻红军撤离后反动派对老区百姓的残害,组建了“巴山游击”队,又称“川北边区守留阵地游击队”“川陕边区游击队”“川北游击队”“川陕游击队”和“红31军”等,刘子才任司令。建立初期共有300余人。“陕南战役”结束后,扩编为独立师,后发展到1200人。

主力红军撤离后,刘子才带领独立师,连获几次胜利后麻痹轻敌,连连失误,部队减至270人。吴三保代理师长后,也由于缺乏孤军求生存的军事才能,人员损失惨重,部队锐减至65人。1936年11月,大河石窟会议后,大家公推二营营长赵明恩为领导。赵明恩率领巴山游击队纠正了“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左的错误;调整了斗争策略,开创了游击队鼎盛的“二营时期”。 “二营时期“在党的建设方面,坚持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了党支部,加强了革命坚定性教育;在军队建设方面,完善了序列,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加强了军事训练;在宣传工作方面,贴标语、发传单、发水电报,即在当时通讯方式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把标语用土漆写在木片和竹片上,放在河里和沟里,扩大游击队的影响;在经济建设方面,把斗争策略由原来的“打陕安川”调整为“安川不打陕,自力求发展”,保商护路,建“厘金局”收税,建农贸市场。同时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争取开明土绅参加游击队,收编土匪,用长期合作支持长期革命;在文化工作方面,创作了队歌,还经常打篮球、唱川戏、学文化。赵明恩“二营时期”的改革措施,为以后三年时间里的生存和战斗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让敌人嘴“隔生毛洋芋”、睡“硬瞌睡”,“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莽莽林海,定格他们英雄的背影。

魁星楼挡住了到红庙堂、黄官岭等地打土豪的大道,游击队打算拔掉这颗钉子。1935年4月10日夜,在经过3天试探后,传令兵杨长娃穿上事先准备好的狗皮,扮成一条“大狗”,领着他自己驯养的两只小狗,以“狗打架”的方式转移哨兵视线,趁机拔掉工事的栅栏、干掉哨兵特务队战士迅速包围土堡,特务连堵住后门,整个战斗毙敌200多人,获长短枪300余支。游击队从此占领这一军事要地。

1937年7月,撤出黄豆坎后,连长窦祖武率“娃娃连”落在后边,子弹,手榴弹早打光了,只凭着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一个劲的往山下塇石头阻击敌人,且战且退,退到一处悬崖边,娃娃们也走不动了,认为这下完了,谁知绝处逢生,敌人从岩下抛上来一束四五个绑在一起的集束手榴弹,这些手榴弹都是“触发式”的,窦祖武勇敢地用手接住,并迅速拆开,一个一个随着娃娃们揎下的石头,砸向敌人,打得他们喊爹叫娘惊呼:“‘土炸弹’来了!”从此,窦祖武有了个“土炸弹”的称号。

2.红军歌谣。

是指中国红军在特定条件下用真实战争生活所感觉到的,进行编辑传唱的歌谣。是以歌颂在那一时期中红军珍爱、赞美的人和事,并且鼓励红军的战争精神,宣传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为解放中国的决心。

附:红军好快乐

脚穿草鞋板板薄,脚上缠的灰裹脚。

背上背的汉阳枪,腰里围的子弹盒。

遇着敌人打一火,一仗打死八百多。

又吹军号又唱歌,你看红军好快乐!

全国红遍迎亲人

望断巴山望穿云,日日夜夜盼红军。

北去大雁快快飞,请给我郎捎个信;

郎呀郎,你请听,天下穷人一条根。

苦瓜结在苦藤上,雷打火烧不离分。

你在陕北打敌人,妹打游击巴山林。

隔山隔水难隔音,天南地北一条心。

你要天天打胜仗,全国红遍迎亲人。

我给红军背盐巴

我给红军背盐巴,白匪抓我去问话。

何时爱上那乌匪,讲出根根和芽芽。

还是胎儿和他好,早在娘肚就爱他。

倘若我在说假话,到娘坟上去问她。

哥哥去把红军当

哥哥去把红军当,妹有心事胸头装。

哥走千里妹不留,悄悄送哥鞋一双。

3.红军石刻

红军石刻,是当年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宣传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服务,它像一把号角,激励着工农兵为土地革命而战;它像一曲交响乐、演奏着武装革命的胜利凯歌;它像一部英雄史诗,记灵了苏区党、政府和人民的战斗业绩。当年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在南江共錾刻标语300余条,分部在全县各个角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吹打、霜雪剥蚀、人为破坏,但至今还有200余条,其字迹依在,光彩照人。它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

实行马列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全世界建立苏维埃政权!”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中给穷人找饭吃的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保护穷人!”

建立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是工人、农人、穷苦老百姓的政府!国民政府是豪绅军阀统治人的政府!”“建立起工农兵的苏维埃政府!”“粉碎刘湘新进攻,为保卫苏维埃而战!”

维护农民利益:“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军款!”“取消一切高利贷!”

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红四方面军十万军械都是蒋介石的队伍送来的!”“红军朱总司令是仪陇人!”“红军两个月中占领了通南巴,消来了田颂尧五师主力!”“红军到的地方都有饭吃!”

为土地革命而战:“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打倒恶霸地主豪绅!”“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分给穷苦工农!”“土地革命利益要一点一滴都落在雇农、贫农、中农手里!”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甘心卖国,帝国主义地敢入侵中国!”“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孝子孝孙!是屠杀中国工农的凶手!”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进攻中国革命!“任何官兵一同去打帝国主义!”

发展苏区经济:“扩大苏区经济建设!”“经济公社是减少工农生活费,改善工农生活的组织!”“全赤区男女老少把连起来抓紧春耕,点遍洋芋、苦荞、蔬菜,不记苏维埃寸土放荒!”

发展文化教育:“普及农村教育,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水平!”

保护工、农利益:“劳苦工农不纳累进税!”“工作八小时!。

二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特点鲜明。

三是文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乡土味浓。

四是形式多样,规模宏大,艺术性强。

  (四)民俗文化

南江,有数以千计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原生态民歌,更有米仓古道上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存留下的诸多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习俗信仰等。“出门一声山歌子,进门一背块子柴”,传唱千百年的巴山民歌至今还不时回荡在高山深谷间。在此孕育的“巴山背二歌”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有“说春”、“爨坛戏”、“巴山婚俗”等丰富的省、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1.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系指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的一种山歌。人们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二哥”或“背老二”,背二哥翻山越岭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休息时演唱的山歌便称之为“巴山背二歌”,其表现形式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或齐唱。背二歌唱词以七言为主,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衬词常用实词,调式为徵调式,典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唱腔高亢悠扬,风格粗矿豪放,结尾为长吁短叹的一声甩腔,极具地域特色。

巴山背二歌是研究巴山历史的依据,是传承巴山风情、生活习俗的载体,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体现,更是巴山人的文化灵魂。身背“背架子”,手提“单边棒”,脚穿“偏耳子”(草鞋),歇在“幺店子”(米仓道上的客栈)、端起“冒儿头”(白米干饭),唱着“山歌子”(巴山背二歌),这一特有现象,就是巴山背夫文化的全部,代表性曲目有《背起背子难上坡》等。

由于现代代进程加剧,背运业由原来的长途背运演变为今天的短途背运,且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巴山背二歌”正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

如:《巴山背二歌》

通江(呃)河来(哟),南江(那个)南江河(吔),我是(吔)巴山(啰)背二哥(哟喂)。太阳(哎)送我(吔)上巴山(啦),月亮(那个)陪我过巴(哟)河。黑了(那个)歇在幺店子(呀),还想(那个)贤妹儿来捂脚,打拄就把山歌唱呀,人间(那个)只有我快乐。(吔哎!)

2.说春

说春主要流传于川东北米仓山南坡,巴中南江县境内。它源于商代武丁时期迎四方神的习俗,现在宗教色彩已全部消失,成为一种比较单一的节令说法唱习俗,由民间春官在同居堂屋大门口进行的一种说唱活动,一般农历十月小阳春后开始,次年春分左右结束。借着春牛(用木雕刻的一个牛头)、春贴(油印的历书)、二九(装粮食的褡裢口袋)、十三把(孝春棒)走乡蹿户,为农民报送耕种季节,送祝福话语。传统唱词一般都比较高雅,艺术色彩较浓。有时还因时、因地和周围环境即兴编词演,俗称“见人说”。其内容包括开财门、农时节令、七十二行、婚丧嫁娶、历史典故、揭露丑恶、劝善从良等。因而深受当地农民喜欢。

如:

正月里来是新年,香花蜡烛摆神前。

半夜子时辞旧岁,鸡鸣酉时是新年。

贴对子,沾喜钱,对子喜钱两边沾。

一张桌儿四角方,赵巧下凡鲁班装。

四角雕成方牙板,十二盘子摆中央。

你一碾,我一碾,好似蟠桃会八仙。

状元红,竹叶青,一家大小拜新春......

3.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又名“撵草歌”或“锣鼓草”,就是在薅草时打锣鼓唱山歌。是流传于大巴山南麓巴中市米仓山区的一种在薅包谷草时演唱的大型连套体山歌,所用锣鼓伴奏源于“巴渝舞”的伴奏乐器锣和鼓,即古代的鼓和钲(一种长柄钟的军乐)。此种民间文艺至今仍在“巴渝地区”流传。《巴州志·风俗篇》有“春田插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合,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之记载,实为古代集体劳作时的“战地歌舞”。其目的与古战舞“巴渝舞”实为一致。

巴中市北部山区,旧时的农民有“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因为地广人稀,野兽甚多,要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必须组织众多的人参加劳作,要很好的指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有用演唱山歌和节奏性较强的锣鼓伴奏的方法来统一劳动节奏和加快劳动进度。

“薅草锣鼓”的歌唱内容极为丰富,属于大型的,连套题,体多段式结构的山歌,从“鸡鸣看天”,到“傍晚投宿”的整天劳动过程中都有歌可唱,除褒贬薅草质量,消除劳动疲劳的内容外,还牵涉到人间爱情、上天神界方面的内容,都以传统程式演唱,如:歌头、开歌场、唱金鸡,请哥师、唱清城、下田、歌场拜问、送露水、锣鼓记、取鼓、取歌书、拜五方、安五方、请土地、唱太阳、薅草歌、吃烟喝气,花歌(唱爱情,含买花子、种花、栽花、唱花、戴花等等)、唱古人、谢老板、谢歌师、收工放鼓、点兵回营等,演唱的内容与民间宗教、傩祭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薅草锣鼓只能由半农半艺的哥郎当上手(司鼓)、下手(击锣)自打自唱,上手领唱,在上下手交换领唱时叫“换鼓”。在正式薅草时薅草人不能帮腔合唱,薅草人要帮腔合唱,只能在休息吃烟时或以唱歇气内容为题材的歌。

古时,打薅草锣鼓时非常讲究,要举行一些仪式,如锣、鼓、哥书都不能带回家。不打薅草锣鼓时,歌郎要将锣、鼓、歌书放进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山洞里,放和取时都要举行仪式。

薅草锣鼓的曲调以平腔为主,特别是平腔中的“排歌”为多。演唱时在曲调上多以当地民间流行的小调、散板式的“慢赶牛”居多,音调平缓,久唱不伤其嗓。

薅草锣鼓的曲牌,根据薅草时的节奏快慢不同可分为“文锣鼓”和“武锣鼓”两大类。“文锣鼓”只用鼓和锣两种乐器进行以节奏为主的交替变换打击;武锣鼓则要加进钹和马锣,节奏速度较快,如“麻雀闹林”在唱耍歌等。“延九捶”常用于起令说吉利、唱正歌;“鸡啄米”用于煞号子;“单捶”用于唱“传十字”等。薅草锣鼓的曲牌,在米仓山区分为“散板”(说吉利)、“慢赶牛”、“慢赶羊”、“学家子”、“七字头调”、“五子调”、“十字调”等。

薅草锣鼓自汉代以来就在米仓山区广为流传。“竹枝词”中有“栽秧薅草鸣锣鼓,男男女女满山坡,背上儿放阴凉地,男唱歌来女接歌”歌词。《巴州志》记有清康熙、雍正年间,巴州人“春田迭合,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薅草锣鼓中用的打击乐器“鼓”和“钲”,是古“巴渝舞”的主要乐器。“巴渝舞”巴中人叫它“渝儿歌舞”,古时流传于巴(巴水)渝(渝水)地区的民间歌舞,它与米仓山流传的薅早锣鼓有着,密切关系,若把“巴渝舞”比做“战舞”,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消除疲劳,以齐功力,鼓足士气,勇往直前。薅草锣鼓在巴中市北部山区一直流传到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

例: 歌头

早晨要唱露水神,吃了早饭立“五门”。

上午要打“传十字”,下午斩将要封神。

开歌场

(一)

一惊四梁,天地开张。打响锣鼓,闹动歌堂。

一锤锣惊动天上玉皇,二锤锣惊动四海龙王。

三锤锣惊动三皇五帝,四锤锣惊动四大天王。

五锤锣惊动五方土地, 六锤锣惊动六龙生光。

七锤锣惊动七仙姐妹,八锤锣惊动八大金刚。

九锤锣惊动九天玄女,十锤锣惊动远近歌郎。

(二)

锣鼓一响,银子一两。

白布三尺,红布三丈。

没得“红白二布”,

锣鼓就搁在田坎上。

4.爨坛戏

爨坛戏,是流传于川东北,古巴人集中居住的巴渝地区,巴人是一个信仰鬼神的古老民族,爨坛戏的内容主要折射出巴文化中巴人对先祖的尊崇,包括春节、清明、中元节的节日,民俗都以祭祀先祖鬼神活动为主,认为先祖鬼神能保佑后人发财致富,荣华富贵。家中如牲畜不顺利,发生瘟症,便认为该“爨坛”了。

远古时代的祭祀总是与歌舞戏剧分不开,我们民间至今保留下来的“爨坛戏”中的坛,仍是以祭祀为主,古人称祭祀戏。在古代巫婆、巫师都只是代表鬼神说话,而巫的职责是偏重鬼神。巫舞扇,鼓舞自己并,拜鬼神传达旨意,用普法拜鬼神传达信息。

“爨坛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间有文坛和武坛之分,在端公班子中,又有上坛和下坛之分,“文坛戏”又称,“做道场”,文坛多为供活人娱乐的有故事情节的戏,以歌功颂德,为死者超度亡灵为主要内容,共分为十一折。

“爨坛戏”的人物,虽不化妆,但以面具不同而代表不同的角色,凡是驱除瘟疫邪魔鬼怪的戏,表演时身穿红绿两色裳,头戴五佛冠,手执锡杖,而娱人戏则按人物对象不同而变换衣服面具。其演唱形式有单人表演,有二人对唱,有一领众和,说白与演腔二者交替进行,其曲调有川东北的叉灯戏调,也有民间小调。伴奏有唢呐、锣鼓。其演出场地为在农家堂屋中正中铺一张竹席上表演,故民间又称“爨坛戏”为“席子戏”。

5.巴山茅山歌

传统音乐巴山茅山歌又名川北山歌,是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民歌,又称风流歌,学名称情歌,名列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山茅山歌的歌曲主题主要为谈情说爱,因演唱地多在山野,古称茅山歌。该类歌曲数量众多,占巴山民歌总数80%以上,生动地表现了巴中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和精神特质。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独唱、男女生对唱、一领众合等。 巴山茅山歌歌词精短,调式为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调式或交替调式,曲式结构大多为单段体。常采用交替调式,旋律流畅,它演唱技巧独特,风格兼具南方的婉约和北方的粗犷。其歌词的衬词也很有特点,有时运用实词做衬词。多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写法采用赋、比、兴的形式。

五十年代初,南江茅山歌《犀牛望月》唱进了中南海,通江茅山歌《豆芽葱蒜叶》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金奖。巴山茅山歌与莲花山情歌、布衣族的浪哨歌、纳西族的玉龙山情歌并称为全国四大特色情歌。它由巴山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并自发式传承延传至今,是现代文学艺术的有效养份。

附:《月儿落西下》

月儿落西下,妈在想冤家。

冤家不在我家耍,妈的心里乱如麻。

不在我家耍,妈也不怪他。

写封书信拜上他,妈有知心话。

两步转绣房,打开龙风箱,

殷红纸儿取一张,放在桌儿上。

纸儿叠成行,墨儿砚成浆,

砚台放在膝盖上,自写自思量。

手提羊毫笔,泪珠往下滴,

咽喉哽咽写不起,越想越着急。

忍了一口气,提笔就写起,

要写当初我和你,才算是目的。

6.巴山石工号子

巴山石工号子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以南,南江县境内,是石工集体劳作的时产生并繁衍,多起到汇聚人力的作用,增强集体劳动的一致性。

古代巴人善歌舞的性格贯穿于生产生活中,在日常劳作中伴唱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巴山民歌,石工号子也受巴山民歌的影响成了以微调式为主的曲牌。号子多为套歌结构形式,根据劳动程序,有不同的唱词和曲调。演唱一领众合,声腔高亢,无乐器伴奏。

石工号子种类繁多,按唱腔分为“长声号子”、“撬石号子”、“拉石号子”、“抬石号子”和“筑夯号子”等。

附:抬工号子《唱十二月》

(领)嗬吔嗬吔嗬咿吔,(齐)喂哪啷当喂嘿,(领)正月才耍连宵灯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领)二月才把风筝扎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哩哩呐哩呐,呐呐哩呐呐。(领)唢呐子妹哪,(齐)倒采茶。

(领)嗬吔嗬吔嗬咿吔,(齐)喂哪啷当喂嘿,(领)三月鱼鳅吃泥巴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领)四月秧子田中插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哩哩呐哩呐,呐呐哩呐呐。(领)唢呐子妹哪,(齐)倒采茶。

(领)嗬吔嗬吔嗬咿吔,(齐)喂哪啷当喂嘿,(领)五月龙船下河坝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领)六月扇子手中拿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哩哩呐哩呐,呐呐哩呐呐。(领)唢呐子妹哪,(齐)倒采茶。

(领)嗬吔嗬吔嗬咿吔,(齐)喂哪啷当喂嘿,(领)七月才把谷子打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领)八月户户端糍粑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哩哩呐哩呐,呐呐哩呐呐。(领)唢呐子妹哪,(齐)倒采茶。

(领)嗬吔嗬吔嗬咿吔,(齐)喂哪啷当喂嘿,(领)九月菊花遍地黄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领)十月柑橘像金瓜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哩哩呐哩呐,呐呐哩呐呐。(领)唢呐子妹哪,(齐)倒采茶。

(领)嗬吔嗬吔嗬咿吔,(齐)喂哪啷当喂嘿,(领)冬月要把年猪杀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领)腊月过年乐万家呀,(齐)洛阳桥上采呀采梅花,哩哩呐哩呐,呐呐哩呐呐。(领)唢呐子妹哪,(齐)倒采茶。

二、南江文化振兴思路

近年来,南江县通过不断夯实文化阵地,努力传承乡村记忆,大力实施文化+等做法,走出了一条“坚持‘三民’导向,振兴乡村文化”的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新路子。

(一)立足民间,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1.建立非遗传习所,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扎实抓好非遗保护工作,县财政每年按全县人口数每人0.10元预算非遗保护专项工作经费,以县人民政府名义命名巴山背二歌、南江民歌、女子龙狮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习所,依托12个非遗传习所,拓展组建22支民俗表演团队,在全县开展非遗传承展演活动。打造“集州欢歌”非遗文化展示展演文化活动品牌,常态坚持每月1号晚上8点开展民俗展演活动,将传统民歌、说春、爨坛戏、过刀桥、衔耙齿、巴山号子、巴山婚俗、巴山哭嫁等传统民间文化搬上舞台。同时,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景区活动,组织编写《图说米仓道》《探佚米仓道》《米仓道文化》《南江民间文艺》等民间文化乡土教材,请非遗传习人走进教室,指导学校师生学习、欣赏原汁原味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南江民歌大赛、民间手工技艺产品制作比赛,让广大民间非遗传承人获得荣誉感,增强做好非遗传承的积极性。

2.建设村史陈列馆,系统再现乡村记忆。为挖掘农村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我县充分利用本村现有资源建设村史馆,真实记录本村的历史变迁和农耕文化发展轨迹,留住农村文化标识,让群众记得住过去、留得住乡愁,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对家乡的认知情感,调动村民富而思进的积极性。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村史馆(农耕文化馆)建设,拟用两年时间完成2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在“十三五”期间确保每个乡镇建成2-3个村史馆。目前,已建成金碑村、百坪村、西厢村、桅杆村、黄梁村、普照寺村等8个村史馆。

3.开设“道德银行”,引领培育文明乡风。为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南江在全县农村中首创开设乡村“道德银行”。通过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展示活动,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活动,并以积分的方式存进村“道德银行”,定期开展兑换工作。通过精神表彰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给村民以教育和影响。“道德银行”存进的是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好风气,取出的物资是对良好社会风尚的褒奖。目前,我县村“道德银行”已覆盖全县516个村。

(二)立足民俗,让文化资源变文化资本

1.彰显特色民俗,让人们在参与体验中享受家园味道。南江民俗文化丰富,流传久远,为了彰显这些特色民俗文化,我们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培训、开展民俗文化表演、指导兴办民俗旅游节庆活动,让人们积极广泛参与体验,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味道。

一是打造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开发传统食品和旅游产品达37种。

二是建设农耕文化体验长廊。在正直长滩村、南江镇金碑村、朱公白坪村、赤溪西厢村等地打造农耕文化体验长廊,把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具设计成具有互动、参与性强的农业体验项目,让游客体验真实的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接受“耕读传家”教育。

三是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搭台、群众办节、农民增收”的机制,常态化举办正直大酥肉节、长赤庖汤节、元顶子茶文化旅游节、玉湖抢鱼节、杨坝薅草锣鼓节、县城灯火节等20个全县有重大影响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会活动,以节会凝聚人气、拉动消费、促进发展。每年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参与人数达80余万人次,当地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2.实施文化+模式,让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

(1)实施文化+农业,发展乡村创意农业。重点打造正直七彩林业、下两云顶茶乡、团结玫瑰花海、红光杨梅基地等12个乡镇特色农业产业文化,通过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农特产品销售等方式带动农村消费,实现群众增收富民,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2)实施文化+旅游,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按照“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全域规划”的理念,围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赏农家景”的乡村民宿服务,打造十大碗、全羊汤、鼎罐饭等农家美食文化品牌。

(3)实施文化+商业,繁荣乡村商业形态。抓住国家将南江作为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综合示范县的机遇,促使“全民触网”“全企入网”“电商进村”多种形态的电商平台为南江黄羊、山核桃、金银茶、土蜂蜜、富硒茶等本地新鲜农产品搭建购销平台,积极参与网上品牌大推广活动。

(三)立足民众,让群众增强幸福感

1.借力品牌活动,把乡村文化植起来种起来

为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承米仓古道文化,按照“凝聚文化力量、丰富群众生活”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建了《歌唱新南江》《情暖乡村》《集州欢歌》《美丽乡村·幸福有我》《相约光雾山》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年开展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130余场次,参与人数60余万人次,充分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文化服务的美好愿望。通过品牌文化活动的示范影响,带动全县各乡镇和村(社区)纷纷组建文化活动队伍,撬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从活动中学习文化知识,从活动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达到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形成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2.建好文化阵地,让基层群众管起来用起来

(1)阵地建设网格化。一是县级阵地配套完善。2008年以来,灾后重建投入9972万元,建成了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二级图书馆、国家三级博物馆、体育馆和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影剧院的县城“五馆一院”,同时建成文化馆分馆14个、图书馆分馆18个。二是乡镇阵地整合优化。整合全县48个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建成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朱公唢呐之乡、元潭龙狮之乡、杨坝民歌之乡等8个特色文化乡镇。杨坝镇已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民歌之乡”。三是村级阵地全面达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工程,156个贫困村建成了标准化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宣传阅报栏、村村响应急广播,同步补齐360个非贫困村和114个社区文化阵地短板。

(2)设施配送菜单化。一是设施设备配送菜单化。由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群众意愿,列出文化设备需求清单,县文广新局针对性配送腰鼓、唢呐、金钱棍、龙狮、广场舞音响等20多种群众喜爱并且能用、会用的设备。目前,已配备671套,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二是活动开展菜单化。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开展全民广场舞大赛、民歌大赛、器乐大赛、全民阅读、经典诵读、书画摄影展览、根雕奇石展览、中国诗词大会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达到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三是图书阅览菜单化。打破以往传统购书模式,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广泛调查农家书屋读者需要,征求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将“选什么书、读什么书”的权利赋予读者,提升精准服务能力。

(3)设备管理专职化。2016年,整合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广播站,成立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县48个乡镇均配备2-3名文化专干,专门负责对辖区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指导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等工作。按照就近的原则,安排退休教师、退休干部、村妇女主任、村电商店老板或村医任文化管家,承担文化室、广播室、农家书屋的管理职责,组织开展文艺辅导和各类群众文体活动,做到文化活动阵地有人管、设施设备有人用。

3.激活民间文化人才,让村民唱起来跳起来

(1)大力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制定扶持奖励政策,大力支持民间文化队伍建设,扶持以金盾艺术团、赶场拐棍宣传队、扁担宣传队、星火艺术团等为代表的67支民间文艺宣传队、文物保护宣传队、公益电影放映队,为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和保障。

(2)广泛开展文化人才培训。制定乡村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定期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村(社区)文化骨干开展专业培训。常年开设广场舞、民歌、唢呐、拉丁舞、摄影、书法、楹联创作等个性化培训课程。为516个村、114个社区各培训3-5名文艺骨干,特别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训,让老百姓成为导演、编剧、演员,自己动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日常闲暇生活,彻底改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局面,让每一位村民都有机会唱起来、跳起来。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437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