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广州越秀山镇海楼及城墙照片。
现越秀山麓的伍廷芳墓园。笔者认为,此处即镇南楼(振武楼)故址。
卢洁峰
广州市越秀山(通粤秀山)旧称观音山,是省城广州的“靠山”。明洪武初年永嘉侯朱祖亮把城墙扩展上越秀山,并在山左建镇海楼,此楼高八丈余,凡五层,俗称“五层楼”。在此后的540多年里,越秀山上唯此楼独大。1913年龙济光督粤,在越秀山上增建了两座新楼——镇南楼与启秀楼。由于两楼均有别名,且已被拆除,因此,今人只知越秀山上有镇海楼(五层楼),而不知其还有镇南楼;只知“孙中山先生读书治事处”为“粤秀楼遗址”,而不知其真身“启秀楼”的真实位置。
市政厅呈请拆落“振武楼”
1922年1月,广州市市政厅以开辟观音山(越秀山)作广州市公园为由,呈请广东省署准其拆卸观音山上的碉楼及振武楼,以所得砖瓦木石移建亭台。2月3日,广东省长陈炯明签发了《准广州市政厅拆落观音山上碉楼及振武楼令》(《广东公报》1922年2月7日),如下:
现准粤军总司令部咨复内开:案准大咨,据广州市市政厅呈请以观音山开为广州市公园,拟将前督所建碉楼数座及振武楼等拆落,以所得砖瓦木石移建亭台等情,是否可行,希为查照,核明见复,以便饬遵等由。查此项建筑非徒无用,且碍观瞻。该厅请将该碉楼数座及振武楼等拆落,以所得砖瓦木石移建亭台,事属可行,应予照准。相应咨复,请烦查照,转饬遵照,实纫公谊等由。准此,合行令仰该市长即便遵照。此令。二月三日发。 广东省长陈炯明
这道行政命令不长,却保存了至少三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
(一)1922年,观音山上存有数座碉楼及一座振武楼。
(二)碉楼及振武楼均为“前督”所建筑。“前督”指龙济光与莫荣新。龙、莫督粤时,均在观音山上筑有碉楼(堡垒工事),而“振武楼”则为龙济光督粤时所建。
(三)龙济光在观音山上建筑的碉楼及振武楼用料上乘,以至市政厅要拆卸之并以其“砖瓦木石移建亭台”。
“振武楼”位置的确认
观音山冈峦起伏,地形复杂,振武楼究竟位置何方?幸而,另一侧史料接上了这个“证据链”(《伍故博士秩庸铜像开幕典礼》,《广州民国日报》1934年10月10日,第1版),揭开了谜底——
1934年10月10日,伍廷芳铜像在广州粤秀山揭幕。同日,伍公纪念会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广告,称:“伍故博士秩庸铜像开幕典礼订于十月十日上午十时,在粤秀公园振武楼故址举行,恐未周知,特此通告。”
伍公纪念会的这则“通告”证明:伍廷芳铜像坐落处,即昔日振武楼故址。
“振武楼”应就是“镇南楼”
1922年4月上旬,广州市工务局公布“开辟小北山路计划”,4月11日香港《华字日报》第一时间作出报道——
粤秀山开辟公园,自工务局着手兴工后,业将大北城头山路蜿蜒透出五层楼,复由镇南楼后面开辟支路两条,通至小北。沿途路线宽约一丈,绵长数千余尺。将来告竣,汽车可以往来。日内鸠工它材,赶紧建筑,大约本年岁底,当可竣事矣。
查广州史籍,向无“镇南楼”的记载,“镇南楼”可能是“镇海楼”的误写吗?从该报道的上下文看,显然不是。
1.文中所称“粤秀山”即越秀山;“大北城头”则指大北城楼所在地,此地位于今越秀公园西门前的解放北路与盘福路交界处(1950-1990年代称作“大北花圈”)。
2.广州市工务局计划由“大北城头”开辟一条山路,“蜿蜒透出五层楼”。这条山路,就是如今越秀公园西门前直通上“五层楼”(镇海楼)西垣外侧广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大楼(即往昔“南越大酒家”所在地)前的那条陡峭的大路。需要指出的是,这条路位于城墙以外;广州市人防办大楼则位于城墙以外的山阴下坡处。
3.从“复由镇南楼后面开辟支路两条,通至小北”一句可知:
(1)镇南楼并非五层楼,当然也就不是镇海楼的误写。
(2)从“镇南楼”之名可见,该楼必定位于镇海楼(五层楼)以南。查卫星地图可见,镇海楼正南约200米处,即为1934年10月10日落成的伍廷芳铜像所在地,此地正是振武楼之所在。除此以外,镇海楼南面没有任何建筑物堪配“镇南楼”之名。笔者因此而推断:振武楼即镇南楼。
(3)五层楼是北城墙的制高点,1922年北城墙犹存。因此,“镇南楼后面”必定位于城墙以内的五层楼与镇南楼之间。换言之,广州市工务局计划在五层楼与镇南楼之间,开辟两条通往小北的支路。
从“镇南楼后面”通往小北确有两条支路,一路起于镇南楼(振武楼,今伍廷芳、伍朝枢墓园)靠背处之山脊,经五层楼前,依次过海员亭、今广州博物馆美术馆展区正面,继而沿北城墙内侧直出小北路,名曰“镇海路”(沿用至今)。另一路则自五层楼西垣(今南越路)北出,绕道五层楼背后,沿城墙外下方,东向过今广州博物馆美术馆展区背后,达于今“广州市城市公园展览馆”,继而东南折入今“古城墙路”出小北,名曰“镇南路”(广州博物馆美术馆展区背后的一段“镇南路”路名,沿用至今)。显然,镇海路与镇海楼相关联;镇南路则于镇南楼相关联。
查1926年3月广州市工务局的《建筑孙总理纪念堂及纪念碑地址图》及卫星地图可见:与粤秀楼相近者有两处,一是危立于山顶的观音阁,二是伍廷芳铜像坐落处的振武楼。观音山得名于观音阁,镇南楼因此而不可能位于此地。而振武楼则位于粤秀楼以东(略偏北)约50米处,可俯瞰总统府(今广州中山纪念堂范界东部),“拱卫”粤秀楼。正因为如此,陈炯明才“特拨队前往防卫”。1922年粤秀楼附近除振武楼以外,别无他楼。笔者因此而推断:镇南楼与振武楼同在一地,无非一楼二名也。
陈炯明曾驻兵镇南楼
观音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龙济光督粤时,更把观音山划作军事禁区;莫荣新接手后照板煮碗。1920年10月粤军旋粤后,总部下令将观音山区域内所驻军队尽行撤退,以便市政厅着手开辟公园。1922年2月3日,陈炯明更批准了广州市市政厅关于拆卸观音山上的碉楼及振武楼以便开辟广州市公园的呈请。奇怪的是,市政厅并没有立即动手拆卸观音山上的碉楼及振武楼。
3月21日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长邓铿遇害,省城局势骤然紧张。4月19日,陈炯明“以观音山附近一带地方空辟,无警察站岗,恐有歹人混迹作弊而下令:现驻流水井、马家祠之粤军第二师第五团步兵一连,尅日拨队调往观音山防守,即指定镇南楼为驻所,俾资警卫而杜奸徒混迹”。陈炯明调兵驻扎镇南楼的另一个理由是“孙总统瀛眷近日回粤,拟迁上粤秀楼居住,而镇南楼与之相近,故当道特拨队前往防卫。”(《调兵防守观音山》,香港《华字日报》1922年4月22日)
从上述报道可见:
1.观音山上有一座镇南楼,该楼与粤秀楼相近。
2.镇南楼规模颇大,可容至少一个步兵连过百人驻扎。
镇南(振武)楼之由来
根据《准广州市政厅拆落观音山上碉楼及振武楼令》中关于观音山上的碉楼及振武楼为“前督所建”的这一记载,笔者试还原相关史事,如下:
1913年8月3日龙济光受任广东都督兼民政长之后,即改督练公所(今广州中山纪念堂范界东半部)为广东都督府。为安全计,龙氏在都督府以北如今广州市第二中学操场(该操场是挖凿山体开辟的)上方的观音山山崖上,开辟两级大平台,建筑一幢可容纳100-200人驻扎的梯级式砖木结构大楼。此楼居高临下,收龙氏都督府及其东侧之镇守使署(今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广东省政府大院)于一瞬。由于此楼位于镇海楼正南方约200米处,与镇海楼正相呼应,故取名“镇南楼”。1914年6月袁世凯授龙济光“振武上将军”督理广东军务后,龙氏即把镇南楼更名为“振武楼”,以示荣耀。
1917年护法军政府武装讨龙,龙济光旋成“逆贼”、敌人;“振武楼”之名遂归复其本名“镇南楼”,并再现于前述广州市工务局“开辟小北山路计划”,与陈炯明调兵防守观音山的命令中。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467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