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百家姓》解读续——上古八大姓:你属于哪一支?

《百家姓》解读续——上古八大姓:你属于哪一支?

公安部对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和新生儿姓名用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布了2018年全国姓名报告:目前全国在用姓氏共计6150个。传统意义上的“百家姓”,占全国户籍人口总量的近85%;王、李、张、刘、陈占据头五把“交椅”;据统计,全国共有23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超过一千万。王姓、李姓户籍人口数量均超过1亿,王、李、张、刘、陈5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占据头五把“交椅”。“王”姓户籍人口数量仅比“李”姓多61万人,“王”姓和“李”姓第一大姓之争仍将延续。

《百家姓》解读续——上古八大姓:你属于哪一支?

一姓的来源

姓,源于母系社会,由于当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同一个姓是代表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的氏族符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如伏羲时期的风姓、依姓等。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我们目前使用的姓氏都是从上古八大姓演变而来的。尤其是在周朝实行分封制后,很多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封地而以地为姓,还有的以官职为姓,中华姓氏就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上古八大姓

《百家姓》解读续——上古八大姓:你属于哪一支?

上古八大姓一是指依即殷(古读衣燕颖古音依)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就姬、姜、姒、嬴、妘、妫、姚、妊。本文以第一个说法中的八大姓来分析。

1.姬(jī)姓

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黄帝生于寿山,长于姬水,所以以姬为氏。根据《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望族居于南阳郡,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黄帝。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知道黄帝老祖就是轩辕,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名字的全称是姬轩辕。历史上很多著名大佬都是黄帝老祖的嫡系,比如大名鼎鼎的尧帝(本名伊放勋,父姓姬,母姓伊)和大周王朝的缔造者文王姬昌、武王姬发。

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多以国名为姓,再加上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绝大部分人为了纪念老祖的辉煌以大周王朝为姓改为姓周,即使后来部分人恢复了姬姓,但是也避免不了姬姓人群越来越少的事实。这里要说明一点,周氏和姬姓大部分可是同宗同祖的。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李姓、王姓、张姓、刘姓、陈姓、杨姓、黄姓、周姓、吴姓、詹姓、徐姓、孙姓、胡姓、朱姓、高姓、林姓、何姓、郭姓、马姓、罗姓、梁姓、宋姓、郑姓、谢姓、韩姓、唐姓、冯姓、于姓、董姓、萧姓、程姓、曹姓、袁姓、邓姓、许姓、傅姓、沈姓、曾姓、彭姓、吕姓、苏姓、卢姓、蒋姓、蔡姓、贾姓、丁姓、刁姓、魏姓、薛姓、叶姓、阎姓、余姓、潘姓、杜姓、戴姓、钟姓、汪姓、田姓、任姓、范姓、方姓、石姓、谭姓、廖姓、邹姓、熊姓、金姓、陆姓、郝姓、孔姓、白姓、崔姓、康姓、毛姓、邱姓、孟姓、秦姓、江姓、史姓、顾姓、侯姓、邵姓、龙姓、万姓、段姓、雷姓、钱姓、汤姓、尹姓、黎姓、易姓、常姓、武姓、乔姓、贺姓、赖姓、龚姓、文姓、智姓等等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2.姜(jiāng)姓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姜姓自古多为皇族大家,不论是在封神榜中惨遭挖去双眼的姜皇后,还是同样在封神榜中大出风采的姜太公——吕尚都是神农氏的嫡系传人。姜尚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成为吕尚。

战国时期,姜姓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姓者,也有姓姜姓者,所以吕姓和姜姓也多为同宗同源,是神农氏老祖炎帝的后代。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 吕姓 、 许姓 、 章姓 、 谢姓 、 齐姓 、 高姓 、 国姓 、 雷姓 、 易姓 、 方姓 、 文姓 、 申姓 、 卢姓 、 柴姓 、 庆姓 、 贺姓 、 纪姓 、 丘姓 、 薄姓 、 赖姓 、 盖姓 、 丁姓 、査姓、 封姓 、 邱姓 、 崔姓 、 骆姓 、 左姓 、 充姓 、 郦姓 、 逄姓 、 连姓 、 向姓 、 谷姓 、 聂姓 、 尚姓 、 焦姓 、 柯姓 、 饶姓 、 景姓 、 浦姓 、 厉姓 、 强姓 、斜姓、 晏姓 、 檀姓 等64个单字姓氏和 淳于 、 东郭 、 高堂 、 子雅 、 雍门 、 申屠 、公牛姓等38个 复姓。

三、姒(sì)姓

姒姓起源于大禹。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黄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鲧之封国)、夏后氏(大禹之国)、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北魏时,改姒先氏为姒氏。

后来演变成了:仍氏、窦氏、没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丘氏、郁厘氏、孙氏、杷氏等。其中有的姓,今天已经不见了。

姒姓曾经是与姬姓、姜姓齐名的姓氏,但是如今中国姓姒的不到2000人,可以说极为稀少,但也不影响它的古老。

由姒姓繁衍而来有:题姓、夏姓、顾姓、扈姓、谭姓、夏侯姓、相姓、鲍姓、曾姓、卜姓、娄姓、巢姓、邓姓、窦姓、戈姓、杭姓、嵇姓、计姓、欧阳、莘姓、蔚姓、禹姓、越姓等。

四、赢(yíng)姓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秦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叫女修。女修织布的时候,有一只燕子掉落一颗蛋,女修把它吞食了,生下儿子,名叫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儿,名叫女华。女华生下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后,舜帝为表彰禹的功劳,赐给他一块黑色的玉圭。禹接受了赏赐,说:“治水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也是因为有大费做助手。”舜帝说:“啊,大费,你帮助禹治水成功,我赐你一副黑色的旌旗飘带。你的后代将会兴旺昌盛。”于是把一个姓姚的美女嫁给他。大费行拜礼接受了赏赐,为舜帝驯养禽兽,禽兽大多驯服。这个人就是柏翳(yì,益)。舜帝赐他姓嬴。

嬴姓,奉玄鸟为图腾。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现在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赢姓大多已演变为廉、谷、锺、梁、黄、费、徐、秦、许、江、赵、李、马、葛、缪、谭、瞿、金、苏、英、裴、邝、旷等姓氏,现在嬴姓人已经很少见了,可见尊贵之极。现今嬴姓人在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

五、妘(yún)姓

妘姓,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以封国名为氏。

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简去邑旁部分成为云氏,另一部分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所以,罗氏多为妘氏后代。

“妘”姓,后来演变成:鄢、郐、路、逼阳、己、董、彭、秃、、曹、斟、芈等姓。

六、妫(guī)姓

源于有虞氏,出自上古高辛氏后裔尧帝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妫姓为上古时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当舜还是个平民的时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领尧十分欣赏他的才干,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于妫水之边。妫水,发源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南部历山,向西流入黄河。另有一处妫水,发源于今北京延庆县东南军都山,向西南流至河北省怀来县,注入永定河。舜所居之妫水,为源于山西永济历山的妫汭河。

妫姓为黄帝支系有虞氏的后裔,帝舜为黄帝曾孙颛顼的六世孙。他继帝尧之后,登上了中原地区黄帝族系最大的部落首领之位,跻至五帝的行列,成为中华文明的先祖之一。

“妫”姓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中国几大姓氏:薛、陈、胡、袁、田、齐、王、孙等姓。

七、姚(yáo)姓

出自五帝之一舜的后裔。舜所属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虞舜。后来,尧接受了四岳的推举,决定由舜接替自己,担任首领,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因此姚姓也出自妫姓。西晋末年,羌族首领姚弋仲在乱世中崛起,自称虞舜之后,合族改为姚姓。后来,他的儿子姚苌建立后秦政权,羌族姚姓迅速繁衍,姚氏也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的加入而壮大起来。姚姓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古姓之一。

姚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01位,在2007年中国百家姓氏排行第51位。

八、姞(jí)姓起源:为后代留下最多的姓氏

“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南燕国为姞姓,其地亦即燕县是也(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后改为吉。传说为黄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个。今人考证后认为,黄帝的姞姓儿子当系古代“五帝”之初“黄帝部族联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领,黄帝赐其“姞姓”,他得姓后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随着“姞姓氏族”的子孙繁衍,其后裔分支为“吉、雍、燕、鄂、密须(密、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姓氏。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找到你的姓是来自哪个古姓吗?另外,为了避免文章过长,八大姓的分支没有完全展开叙述。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在留言区留言。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469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