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复兴”中,都能发挥独特作用。
打造“中医药复兴地”,要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导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以道地药材野化抚育为依托,集产学教研养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医药产业体系;构建完整传承、创新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构建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中医药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发展。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国家也密集出台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和疾病演变,是具有完整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学体系,体现为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和发展空间广阔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独特作用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第一,中医药能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刻领悟“大健康”的内涵,我们认为:大健康体现大政治,大健康关乎大民生,大健康成就大产业,大健康彰显大文化。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适应未来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第二,中医药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中药本源于三农,理应回归于三农。中医药作为潜力巨大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绿色生态的特点,贯穿中药材种植、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中医药健康服务等一二三产业,能有效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系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三,中医药能在“文化复兴”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药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中医药学是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发展中医药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当下中医药也成为世界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
第四,中医药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思维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强调和谐对人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强调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自求简朴,克制欲望,彰显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这与生态文明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高度契合。发展中医药也是推动绿色生产方式深刻变革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循环体系,杜绝污染性化学品使用,恢复、野化抚育原生原种种群,以资源性生产带动建立集种植、医疗、康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济体系,能有效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加速“生态文明”建设。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总人口24万,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是国家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79.8%、空气质量优良率96.5%、水质达标率100%,中草药资源比较丰富,据初步统计,境内药用动植物约2400余种。松阳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性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多元传承最系统的地区之一,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城格局完整,文庙、武庙、城隍庙、药皇宫、天后宫、太保殿等地标性历史建筑留存至今,贯穿整个古城的明清老街商肆绵延,还有打铁、做秤、弹棉花、中草药铺等鲜活的传统农耕商业业态。全县至今仍保留着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1个,数量居全国第二,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留存最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标本。松阳人文沿革鼎盛,中医药底蕴深厚,是温病学家叶天士的传承地,有佛教高僧行达禅师、道教国师叶法善真人,中医世家盛出,有“酉田先生”叶氏、“张三馀”中弄张氏、“中药楼”杨家堂宋氏、“包一钱”城西包氏等中医世家,为后世留下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医药方。目前县内尚存100多家鲜活的中草药铺,流传着许多单方验方,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四个体系实现“中医药复兴地”奋斗目标
近年来,我们深刻领悟中医药内涵实质,结合松阳生态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元的中草药资源以及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县委在2016年县第十次党代会上就明确提出打造“中医药复兴地”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思路是:立足“大农业”角度,围绕大众的健康、人心的复健、社会的发展需求,以中医辨证施治、中药“君臣佐使”理论为指导,以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为内核,以道地药材野化抚育为依托,以资源性生产带动建立集种植、医疗、康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济体系,探索构建集体经济体制、混合所有制机制的集团化集权运营模式,通过对种植方式、产业模式、运营机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推进中医药产、学、教、研、养一体化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变革和社会人心修复,实现“兴三农、兴经济、兴文化”,为中医药完整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示范,为新时代“三农”的全面整合转型发展积累经验。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构建“四个体系”。
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导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坚持“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发展导向,突出中医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康复康养中的独特优势作用,构建群众满意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健全中医设施,将中医药服务机构设置纳入县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县级中医院+乡镇(街道)中医馆+村级卫生室中医角”为框架的中医服务网络布局,积极推进县中医院迁建工程、基层中医馆建设、中草药铺改造、共享药房等项目建设,年内将建成中药炮制培训中心,实现中医馆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二是高品质建设中医特色鲜明的中医院。高标准谋划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将新医院建成集中医特色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科研教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充分彰显中医特色,体现中医文化和人文关怀的综合性医院。该项目估算投资约4.4亿元,规划医疗总床位500张、总占地85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年内可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及审批。
三是全面深化推进中医药改革。积极推动能充分反映中医药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的政策体系、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医共体改革,成立医共体管理中心,建立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县域医共体,推进医共体单位实现“三统一、三统筹、三强化”,即: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招聘使用、统一医疗卫生资源调配,统筹财务管理、统筹医保支付、统筹信息共享,强化分级诊疗、强化签约服务、强化公共卫生,形成责任、服务、利益、管理共同体。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医疗服务,建立中医药诊疗中心,为基层卫生院提供中药饮片、颗粒处方调配、代煎、配送等中医药延伸服务,形成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让农村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药服务,实现中医药“最多跑一次”。
构建以道地药材野化抚育为依托,集产学教研养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医药产业体系。
以资源性生产带动中医药种植、治疗、康养、文化教育和运动健身等产业发展,探索以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以混合所有制、农合联等多样化联合合作发展为特征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根植三农的“自生内循环”经济模式。
一是发展高品质中草药生态种植。解决当下中医药发展缺少高品质道地药材的现状,要从高标准的中草药种植环境建设着手。松阳县依托广褒的森林资源和170多万亩的国有、集体林地资源,最大限度还原中草药原有的种植环境,根据不同地域环境、气候条件,恢复、野化抚育原生原种种群,杜绝污染性化学品使用,保证药材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中医康养产业。深入挖掘“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气养”等资源,全面推进全县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倡导有机生活,建成高品质农业生产基地30余个;整合传统村落、山居民宿、乡土文化等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商品和健康旅游线路,积极申报全国中医药旅游示范地,建成一批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中医药文化养生村。鼓励发展休闲运动产业,推广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充分发挥大木山茶园、“浙江十大经典古道”—武松古道、松阴溪绿道等县域生态资源,打造健身休闲产业带,积极培育赛事经济。
三是探索提升组织化程度。单打独斗解决不了中医药产业振兴问题,唯有进行有效的集中运行与管理,才能应对大市场、大竞争带来的诸多挑战与风险。松阳县组建田园强村公司,把全县域零星、分散的林地、房产等资源集聚起来、组织起来,探索以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以混合所有制、农合联等多样化联合合作发展为特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县域产业发展联盟,逐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规模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化水平,让农民最大限度享受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构建完整传承、创新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体系。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天人合一”的“厚生态”文化氛围,积极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
一是挖掘弘扬本土中医药文化。深入挖掘本土中医药文化,围绕“医人、医史、医物”,挖掘整理松阳历代名中医的案例,撰写《松阳常用中草药》,目前已收集民间单方验方约100个,完成整理如端午茶、歇力茶等传统养生单方验方60余个。加快推进“药皇宫—关帝庙—小商品市场”区块建设,打造集中医药文化展示和交流、名中医入住的文化精品区块,弘扬中医药文化。
二是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推动中医师承教育从娃娃抓起,创新完善中医药本土教材,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党校,加大优质中医师资引进,推动中医教育由科普宣传向教育应用转变。
三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推动与联合国人居署“松阳项目”合作落地,办好每年可持续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积极搭建国际中医药发展论坛等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国际中医药临床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心、国际中医药教育与康复救援运营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康养胜地。
构建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中医药保障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以新时代的视野和要求推动创新发展,逐步构建体现中医药特点规律、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保障体系,不断适应和引领中医药发展新常态。
一是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出台《松阳县中医药人才提升计划》,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开通中医药人才招聘引进绿色通道,招引一批中医药优秀人才,进一步拓展中医药从业人员施展一技之长的空间,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人才。重视民间中医药队伍挖掘和培养,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破解“确有一技之长”中医师获取资格认证的体制障碍。积极组织民间中医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学习技术,更新知识,组织评选表彰优秀的民间中医,推广疗效好的民间中医疗法。
二是健全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建立以县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配备专职骨干,加强工作组织领导,推动部门联动和政策协调,形成政策上支持、工作上配合、信息上共享的强大合力。研究编制《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松阳县中医药复兴地建设概念规划》,设立中医药发展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中医药发展。
三是营造良好中医药发展氛围。深化“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积极培育中医思维,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厚植全社会“信中医、学中医、懂中医、用中医”的中医发展氛围。(王峻)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479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