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讲过好几个起源于临沂,或者因我们临沂历史上某个历史文化名人而产生的姓氏,比如徐姓,羊姓,因闵子骞、蒙恬、澹台灭明的闵姓、蒙姓和澹台、澹、台姓,那么今天,我们为大家要讲述的也是一个由我们临沂人而产生的姓氏,仲姓。那么,这个姓氏和我们临沂历史上哪位名人有关呢?
仲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得姓人物也有好几个。
先简单介绍一下姓氏起源。
源于高辛氏,出自黄帝后裔高辛氏之臣仲堪、仲熊兄弟,属于以先贤名字为氏。黄帝曾孙帝喾,姬姓,名夋,号高辛氏,为五帝之一。帝喾属下有八个具有才得之臣,号称“八元”,与颛顼属下的“八恺”齐名。“八元”是:伯奋、伯虎、仲堪、仲熊、叔献、叔豹、季仲、季狸,这八个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在“八元”之中有仲堪、仲熊两兄弟,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说到这倒是想起个词,不分伯仲。指兄弟间排行的次序;形容才能相当,不相上下者。伯仲叔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赵一先生有十一个孩子,他开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论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当时也帮着父亲辅助发音)。下面的孩子他并不循环,而称“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该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这样意义的字,不想后来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
二是源于任姓,是商王朝开国君主汤的佐相仲虺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仲虺(毁),任姓,名莱朱,奚仲十二代孙,是商汤属下贤相,与伊尹一起辅佐一代圣君商王汤。
在仲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
三是源于姬姓,属于以先祖名、字或氏为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祭仲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是春秋时期郑国卿大夫、政治家,他是郑庄公身边的著名权臣。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子庆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叫庆父,字共仲。因乱鲁而遭到贵族与国民的谴责,最后身败名裂。
在庆父死后,其后裔子孙中有因避仇而改以先祖字为姓氏,称仲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仲氏、孙氏,世代相传至今。出自春秋末期卫国大夫仲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仲姓分布情况
当代仲姓的人口大约有3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27%,为第二百四十五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辽宁、山东、上海,这四省市的仲姓大约占仲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陕西、黑龙江、河南、安徽、甘肃等地。江苏为仲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仲姓总人口的40%以上。仲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沪皖、浙江大部、江西北端、湖北东北、河南东南、鲁辽大部、吉黑、内蒙古东部、陕西西南、甘宁大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仲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以上,最高可达0.2%以上,其中江苏沭阳仲姓人口比例更高,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2.2%,居住了大约77%的仲姓人群。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仲姓临沂的起源。
仲由。仲氏的公认祖先为仲子(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似特别熟悉,但是论语中这句话你们肯定听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这句是出自《论语·为政》篇,由是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汝即你的意思;知:通智,智慧的意思。后世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仲由是临沂哪里人呢?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子路是他的字,因为在兄弟中排名第四,所以又字季路。子路的老家在鲁国卞之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系著名的“孔门十哲"之一。他深受后世儒门弟子的崇敬。子路以政事见称,为人正直,又会些武术,曾跟随老师孔子周游列国,担任老师的警卫员,是孔子的左膀右臂,还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中国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皆是孔子弟子,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别。(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受儒教祭祀。《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子路是一个终其一生极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老师学说的学生,他伉直好勇,深得孔子的信任与器重。
之前我们也讲过好几个孔子的学生了,澹台灭明,曾子,闵子骞,二十四孝我们临沂占了七孝,其中的人物我们也讲过好几个,包括郯子,闵子骞,王祥,那么今天的子路他有哪些故事呢?
学有所成之后,子路先后在鲁国和卫国出仕,以试图展现自身雄才,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
周敬王四十年,即鲁哀公十五年、卫庄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大夫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密谋拥立她的弟弟蒯聩(kuǎi kuì)做卫国的新君,要求孔俚带兵攻击在位的卫出公。卫出公得知后,知道自己不是伯姬等人的对手,就吓跑了。当时,仲由正在孔俚属下做官,听说这件事后,主动去见蒯聩,劝他不要做以下犯上的傻事。此外,他还趁机将儒家学说那套君臣之义一类的东西搬出来教训蒯聩。可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何况子路肯定不会只说了半句,肯定是长篇大论将蒯聩教训一番。可惜的是,蒯聩不但不领他的情,不能明白他的苦心,还大为光火,让大力士石乞挥戈击落子路的冠缨,要杀了他。子路临危不惧,义正辞严地说道:“君子死,冠不免。”他从容不迫地系好自己的帽缨,然后视死如归,慷慨赴死,据说最后竟然被人砍成肉酱。
子路死后,被人埋在了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境内,当时这里是卫国的国都。可以说,子路也是为了卫道而死,他卫的道则是恩师孔子一生的心血——儒家思想。
正因如此,后世对子路评价极高,他身后得到了崇高礼遇:唐朝时,唐玄宗追封他为卫侯。北宋时,宋真宗加封他为河内公,南宋时,宋度宗直接尊他为卫公,与他在世时的卫国国君地位一般。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仲子”,几乎与他的老师孔子平起平坐了。
子路是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野菜充饥 。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他都有哪些性格特点?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同时这一评价所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因为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孔子说过: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一般听到这个诉讼案件,都要听两面之词,原告、被告都讲完毕后才能判断。
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因为他脑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来判断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刚毅、公正的谋断下,涉案众人都非常信服。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仲由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孔子对子路说:“你喜欢什么?”子路(对孔子)说:“喜欢长剑。” 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评价子路这个朋友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的恶意的言辞。”
二十四孝中子路的故事
为亲负米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论语中的子路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在《论语·壅也》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孔子去见南子,当时南子作为卫灵公的夫人,名声却十分不好。孔子的学生子路误会了孔子是因为南子相貌美丽而去见她,觉得十分不高兴,并且有所埋怨,孔子却对天发誓,“如果我做了于礼不合的事情,就让老天厌弃我吧!就让老天厌弃我吧!”对于学生对自己的误解,孔子并没有责怪学生,反而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也会感到着急。赶紧指着老天发誓,“天厌之!天厌之!”这样的反应实在是让人感到新鲜,夫子自然不会与南子做出越礼的事情,但孔子也有情急之下对天发誓的时候,这不禁让人笑出声来。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在《论语·子路》中,子路问孔子,如果要为卫君治理政事,先要做什么,孔子回答说先要“正名”,直率的子路立刻说道“子之迂也”,而孔子毫不犹豫地回了一句,“野哉,由也”。像这样亲密的师徒关系,即便在现代也是少见,师徒之间的“抬杠”更是令人感到忍俊不禁。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似乎总是在批评子路,因此一直以来,大家似乎都认为孔子最讨厌的弟子是子路,但实际上,笔者却认为恰恰相反,子路是孔子最信任、最亲近的弟子,这也是我们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颜回固然让人钦佩,但孔子说过“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可见子路对孔子的尊敬与守护,而在听说子路遭遇不测被剁为肉酱之后,孔子从此再也没吃过肉酱,足见其对子路的爱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04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