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现在的“肖”姓,99.99%应该是“萧”姓,如今中国大陆绝大多数肖姓实际上是由于二简字简化的“萧”姓。“肖姓”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二简字的推行,大陆很多地区萧姓族人的姓氏被写作“肖”,中国大陆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此有解释,萧姓,俗作“肖”。
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萧姓。大陆地区目前部分人的身份证上登记使用“萧”字,部分人使用“肖”字。大陆地区有部分“肖”姓者要求恢复使用“萧”姓,近来在台湾“中华萧氏宗亲会”的奔走下,大陆已同意部分人作此修改,目前已有福建厦门两名萧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分证。
但亦有说指中国原来就有“肖姓”,但与“萧姓”的源流不同,有待考证。历史上确曾经寥若晨星地冒出过“肖”姓,但非常罕见。明代凌迪知的《万姓统谱》卷103:“肖:汉,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陈留人,见《印薮》)。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
肖姓完全不见于香港台湾或海外华人地区。这可以间接证明如今中国大陆绝大多数肖姓实际上是由于二简字简化的“萧”姓。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
萧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二是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对于这一说法,有这样生动地描述: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原属江苏。1954年,淮河流域爆发50年一遇特大洪水。历史上黄河夺淮后,淮河失去了入海水道,只能注入洪泽湖,然后经过高邮湖至扬州,泄入长江,流向东海。盱眙居于洪泽湖上游,安徽省把泄洪当做头等大事;当时洪泽湖大坝防洪能力有限,江苏省为确保洪泽湖大堤,主张上游盱眙县蓄洪,缓和洪泽湖大坝压力。两省为此产生矛盾,各自上报政务院,次年,政务院改名国务院,为防止洪泽湖再次发生防洪矛盾,决定将江苏省的萧县、砀山两县划归安徽,将安徽省位于洪泽湖上游的盱眙、泗洪两县划归江苏)。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萧叔大心子孙居萧邑不足百年,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楚国兴兵攻萧,破其国,其子孙溃散逃亡,至此萧国灭。其后裔有名“不疑”者,“为楚相春申君上客,世居丰、沛”间,子孙因此以“萧”为姓。萧不疑之子萧琳是秦代徐州守,西汉有名的大政治家萧何,就是其子。因萧不疑和萧琳在后世家谱史传上无记载,今萧氏多尊萧何为一世祖。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四是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另有说法,金文中“赵”大部分写作“肖”,所以古肖(读赵音)姓基本上都是赵姓,如“相邦赵戈”写作“相邦肖戈”。现肖姓则大部分是“萧”讹写而来。
这四种说法中,当以第二种说法,得姓始祖为“大心”最为正统。
迁徒与分布 :出于子姓之萧(也就是第二种说法中的萧姓)有一支在晋之前,世居于东海郡兰陵。兰陵,古县名,战国时楚置,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西晋初,置兰陵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峄城。西晋未永嘉之乱,北方士族大批南迁,其中在江南武进县境内侨置兰陵县,兰陵郡,治所在武进县西北的万岁镇(今常州西北35公里万绥镇)。世称南兰陵县,南兰陵郡,因此,常州又别称兰陵。原世居于山东兰陵士族萧氏迁到武进境内的兰陵,后世在此繁衍发展,又从这里迁徙四方,因此,萧氏一族又世称南兰陵人。
1、早在战国期间,萧氏就在今江苏一带开始发展;西汉时期,萧氏广泛分布于今河南、山东、 陕西一带。 2、南北朝时,萧氏十分兴旺,其中,兰陵萧氏建立了南齐和萧梁;唐朝,萧姓有人开始迁居 今福建,宋代时又有人迁居今广东。 3、清朝康熙年间,萧姓开始进入台湾。 4、也在中国北方和东北发展繁衍的契丹萧氏,也是一个权高位重的庞大家族。
记得小时候家里面为了区别于自家的农具或日常用具,会各自在器具上写上自家的姓氏,我老爸写的就是“兰陵萧”
网上查阅资料,萧氏大概的脉络是这样的:起源于今安徽萧县,后发展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即北兰陵),后于西晋末南迁至今江苏常州武进,衍化成“南兰陵”,所以称“兰陵萧氏”,百度百科注解为:兰陵萧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为兰陵郡(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望族,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
关于北兰陵:
兰陵是山东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县。兰陵县设立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名字是屈原给起的。屈原说,兰是花中之圣,陵是高地,兰陵有一种圣地的含义。楚国设立了兰陵县,治所就在现在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这是最最纯正的兰陵。因为山东地区属于齐鲁两国,齐鲁两国都没有实行郡县,所以楚国设立的这个兰陵县就成了山东历史上的第一个县。
第一个来兰陵县做县令的人叫荀子,他在这里呆了二十年。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陵县划在了东海郡,一直到曹魏。到了西晋,东海郡被一分为二,一部分还叫东海郡,另一部分新划出来的,起名兰陵郡。这么一来,以兰陵为名的县和郡都有了。
只不过,这个兰陵郡的治所不在兰陵县,而在峄县,是现在山东的枣庄所在地。可能是因为这个关系,所以有传言说枣庄是由兰陵改名而来的。其实这是两回事,兰陵县是兰陵县,兰陵郡是兰陵郡,名字相同,但历史是不一样的。
南北朝时期,兰陵归北朝管辖。我们都知道,北齐有位大名鼎鼎的美男子叫高长恭,他的爵位叫“兰陵王”,因为他被封在了兰陵郡。这个兰陵郡和古老的兰陵县是两回事。
然而从唐朝开始,兰陵县这个县名没有了,它被化为沂州承县管辖。后来金代恢复过兰陵县,但元朝又给取消了,然后一直到清明,兰陵县一直处于消失状态,它被划为兰山县管辖。
但是,兰陵县没有了,不等于兰陵古镇没有了,不等于兰陵没有了。李白曾经来过兰陵,写了一首诗说:“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写的就是兰陵的美酒。这个盛产美酒的兰陵,就是兰陵县最早的治所兰陵镇,就是荀子呆了二十年的那个地方,也就是今天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这个兰陵古镇从来没有变过。不管兰陵郡、兰陵县、以及郡县的治所怎样改变,兰陵镇是从来没有变过的,也没有改过名字。这个兰陵才是两千年前屈原起名的兰陵,是最纯正的兰陵。
而兰陵县的名字是直到2013年才恢复的。当时兰陵古镇所在的县叫苍山县,在国务院的批准下,苍山县改名为兰陵县,这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县名又回来了。
关于南兰陵:
萧氏家族自战国以来世居丰、沛间,到西汉之初,萧何一族移居京都长安。萧何生有二子,萧何死后,长子萧禄袭封,禄死无子,次子延袭封;延死,其子萧遗袭封;遗死,其弟萧则袭封。萧则有二子:庆、彪,萧何之曾孙也。
相传,萧何有一个孙子叫萧彪,被免官后,迁居于兰陵,此后才有了兰陵萧氏。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此这个家族变飞速发展。
萧望之,字长倩,西汉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自其祖父萧皓开始以种田为生,不再有人为官。汉宣帝时曾任平原太守、少府、左冯翊将军、大鸿胪卿、御史大夫、又拜任太子太傅,教受皇太子《论语》、《礼》共8年。宣帝死后,与史高、周堪等共受遗诏辅政元帝,任前将军光禄勋,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并因师傅身份甚受元帝厚遇,赐爵关内侯。后被中书令弘恭、石显等所害,饮鸠自杀。萧望之死后,有司请取消其爵邑,而元帝下诏以其长子萧 袭封关内侯,且对望之追念不忘,每年遣使到墓前祭吊,直到元帝死方止。望之共八子,至高官者有萧育、萧咸、萧由三子。
萧望之,西汉时期的著名大臣,出自兰陵萧氏。萧何,西汉著名的开国功臣,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后来受封为丞相。这两人都是西汉人,都是萧姓后人,至于这两人的关系,现在通用的说法就是,萧望之是萧何的第七代后人。
萧何死后,留下了三个儿子,分别为萧禄、萧同、萧延,后来只有萧延的后代人丁兴旺,萧望之就是萧延一脉的后代。萧延在萧何死后,被封为赞定侯,萧延死后留下四个儿子,萧望之是最小的儿子萧彪的后代。萧彪只留下一个儿子萧章,萧章四十岁就死去,只留下了一个儿子萧皓,到了萧皓这一代,萧氏的为官之路就断绝了,萧氏族人后来就以田为业,成为了一方乡绅。萧皓死后也只留下了一个儿子萧仰,就是萧望之的父亲,萧望之也是萧仰的唯一一个儿子。萧望之是萧氏真正的三代单传之子,从小受到了数不尽的关爱。
萧何的后代到了萧望之的爷爷那一辈,已经开始有了一点的没落,萧何的时代早已过去,萧氏在朝廷之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他的爷爷为了家族的生存,只好在家族的聚居地,以田业为生,安心的做了一个地方乡绅,直到萧望之的父亲这一代,萧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于田产。
现在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萧何和萧望之没有任何关系,这些人认为早在秦始皇时期,兰陵萧氏就已经初具规模了,而萧何并不是出身于兰陵萧氏,他只是一个姓萧的普通人罢了。
其主要观点是:萧望之不是萧何子孙。原因几乎都是:“近代谱谍妄相托附,乃云望之萧何之后,追次昭穆,流俗学者共祖述焉。但酂侯汉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孙胤绪具详表、传。长倩钜儒达学,名节并隆,博览古今,能言其祖。市朝未变,年载非遥,长老所传,耳目相接,若其实承何后,史传宁得弗详?汉书即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不然之事,断可识矣。” 实际上颜师古等人的这个观点是难以使人信服的。
第一:他说萧何子孙都详见表、传。但最详细的记载莫过于汉书之记载。即“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萧何长子萧禄承嗣梆哀侯,袭封六年逝世。禄死无子,高后二年(公元前188年)封何夫人、同为酂侯,文帝元年逝世;封萧何幼子萧延为筑阳侯。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封萧延为酂釐侯,谥定。汉文帝三年萧延逝世,其子萧遗袭封酂炀侯;萧遗逝世后,其弟萧则袭封,承嗣二十年,因罪免其侯爵。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以武阳县户二千封萧何孙、萧则弟萧嘉。萧嘉逝世,其子萧胜袭封,嗣二十一年,后因罪失爵。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年)再次下诏以郝户二千四百封萧何曾孙、萧则子萧庆。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萧庆子萧寿成袭封,因事失爵。汉宣帝时(公元前73~前49年)下诏访萧相国后裔,得玄孙萧建世等十二人,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掷侯。汉成帝时萧获承嗣酆侯。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萧喜袭封酂釐侯。汉永始四年萧尊袭封酂釐侯。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萧章继嗣酂釐侯。王莽居摄元年(公元6年)萧禹为酂釐侯,汉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封萧乡侯。” 从中可知史家所记载的只有承袭侯爵的子孙,其他子孙的姓名只字未提,难道说何公子孙都是独脉相传,这显然不可能,侯门之家怎能如此,何况文中有“得玄孙萧建世等十二人”。何况古代的爵位承袭都是以长嫡为先,何公子孙显然也是如此,而萧彪是萧延的幼子,况且是庶出也有可能,以史料的记载来看,更可知道萧彪更没可能承袭侯位,加之萧彪又不是功臣,这样史料中怎么会有记载。
第二:他说“市朝未变,年载非遥,长老所传,耳目相接,若其实承何后,史传宁得弗详?汉书即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但是从萧何至萧望之有七世,历一百五十多年,萧望之祖父开始便隐德不仕,父亲萧仰又以田为业。何况萧彪是被免官的,为了生活才迁到兰陵郡的,离开了大家族,且其中世代平民,这样的情况下世人何以知萧望之家世,自己又是气节非凡,名节并隆,要是说自己是萧何之后,而天下人又找不出其他的证据和理由,这样天下人都会说他是为了想承袭侯爵权利,他有必要吗?再者史书写传记时有谁曾列高祖以上者,难道每个名人的祖宗都要史料有记载才可以让使人信服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前面都是铺垫,那“南兰陵”是怎么来的呢?请看:
萧望之—萧育—萧绍—萧闳—萧阐—萧冰—萧苞—萧周—萧蟜—萧逵—萧休—萧豹—萧裔—萧整
萧整,西晋淮阴令,字公齐。西晋惠帝时发生了“八王之乱”,随又发生了“永嘉之乱”,中原、山东、淮北世家子弟相继逃到江南,萧整携家眷避居江南武进县的东城里(今常州市西北70里武进万绥镇,一说在今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两地仅隔十数里)。当时中原人士寓居江南者皆“侨置本土”。所谓“侨置本土”,即朝廷在江南各地设置中原失陷的州、府、县衙,招抚安置原籍流民。江南侨置本土的北方士族,以王、谢、袁、萧四大姓为大。兰陵郡、兰陵县就侨置于武进,前冠以“南”字,称南兰陵。
萧氏一族迁居武进,在东晋百余年间并没有产生杰出人物。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至其曾孙萧承之时代,这个家族再度开始繁兴起来。萧整的玄孙,萧承之之子——萧道成,后来取代了刘宋的政权,自立为皇帝,建立了萧齐王朝。
兰陵萧氏在东晋末年就已经为天下门阀,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并称四大侨望。
我们知道,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齐、梁两个朝代的皇帝都姓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就在南梁。仅仅齐、梁两个朝代,萧氏掌国一百一十二年,出了二十一位天子,三十五位宰相。
隋朝统一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就是出身兰陵萧氏,父亲是梁孝明帝萧岿,所以,兰陵萧氏一跃又成为隋朝外戚,满门显著。唐高宗李治的萧淑妃,也出自这个家族。
到了唐朝,萧氏更是拜相者达10人,仅仅萧岿一支就有八人入相,史称"八叶宰相",并且这些人都以刚直耿直著名。后世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就连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八叶宰相指唐代,梁高祖武帝萧衍的长子,即昭明太子萧统这一派中8位后嗣,萧瑀、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仿、萧寊、萧遘,自唐初至唐末相继出任宰相,史称唐朝萧氏“八叶宰相”,世称“八叶传芳”、“八叶世家”。《新唐书》赞曰:“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公众号二维码
搜索“xsf444”公众号(笑书坊)并关注就可以读到我每天为您推送的文章了,记得关注哦!您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25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百度百科有什么技巧吗?
下一篇:纪念陈绛先生︱陈绛谈螺洲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