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文旅融合魅力显 千年古城焕新彩

阆中,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走进阆中,嘉陵江如玉带般绕城而过,山环水绕、景城相融,飞阁危亭、处处轩窗,金沙湖绕城三面,将古城与滕王阁、锦屏山、白塔山等景区连为一体,诗圣杜甫曾在这里留下“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咏叹。

近年来,阆中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大打文旅融合牌。开展长达十余年的古城保护工作,擦亮“金字招牌”;招引水城、赛城、康养城等一大批文旅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深度挖掘春节、科举、三国等文化和阆中皮影戏、丝毯织造技艺、巴象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底蕴……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阆中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据了解,2018年,阆中全年接待游客130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3.62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9.9:36.4:43.7。

开展保护工作 打造环境协调区

5月30日上午,阳光明媚,走进阆中古城,但见山锁四周、水绕三面,嘉陵江如玉带般绕城而过,古城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其中,享受着休闲时光,展现出山、水、城、人相依相融的迷人景象。

“真的太美了,阆中古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拥有贡院科举文化、张飞三国文化等,以及构溪河、锦屏山等自然风光,是真正的旅游胜地。”来自西安的游客陈其美表示,走进阆中,不仅被眼前的美景所折服,更是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真是不虚此行!

“自秦置县起,阆中古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依托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1986年,阆中成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古城景区管理局工程建设科副科长雷泽川告诉记者,但由于年久失修,阆中古城内出现了周边建筑不协调、地面石砖破损严重、电线杂乱无序、无地下管网、用厕难等问题。为了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阆中古城这块“金字招牌”,2000年,阆中市启动了古城保护工作。

“多年来,古城的保护工作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雷泽川说,2004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7年,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让阆中古城保护工作有了法律保障和依据。同时,阆中市先后聘请专家对古城门、城墙、衙署、院落等25个类别、224处古迹进行史料考证、编辑,建立古城资源保护档案,出台《阆中古城修缮指南》《古城风貌整治技术要点》等文件,对修缮古城民居的高度、材质、体量、色彩、风格等10个大项、53个小项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和技术要求。

“在具体实施中,阆中市共拆除古城不协调现代建筑近40万平方米,按照古城与山水相融的理念打造环境协调区;铺设雨污管网、实施电线入地、更换破损石砖、对街道进行绿化、对不协调店面进行风貌整治,还原古风貌,并通过院落改造,打造出镇江楼、本源堂、土生金等一大批精品院落,提升古城的档次和品位。”雷泽川说,在阆中古城的保护上,阆中市既重视规划建设,也重视管理维护。古城禁止通行车辆,为方便古城内居民,阆中市还成立便民服务公司,免费帮助居民搬运体积较大、质量较重的物品;大力推行环境卫生“门前五包”,规范商户经营行为、居民生活习惯;建立消防志愿队,配备完善消防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

据了解,2000年,阆中古城(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面积仅1.78平方公里,到目前,阆中古城(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100多个。

依托优势资源 打好文旅融合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阆中古城能够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世人所向往,关键就在于其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

阆中是一座极富魅力的文化之城。在阆中,春节、科举、三国等文化和谐共融,张飞庙、贡院、大佛寺等26处国省文物保护单位弥足珍贵,阆中皮影戏、丝毯织造技艺、巴象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息,天文学家落下闳、尹氏和陈氏兄弟状元、9位将军等人才辈出,蜀汉名将张飞曾镇守阆中近7年,杜甫、苏轼、丰子恺等文人慕名旅居阆中,留下了无数瑰丽诗篇和珍贵墨宝。

柔美的灯光照在古镇入口牌坊上,“张飞”带领兵卒把守着大门;走进街巷,站在屋檐下的“铜人”忽然动了,用中国传统的说唱形式,将阆苑风物、古城往事娓娓道来……这是阆中市南津关古镇,大型移动实景演出《阆苑仙境》现场。 一小时内,曲曲折折的古镇街道中,一步一景、亦歌亦舞,阆中民俗、饮食、三国文化等一一展现在游客面前,成为文旅融合的一大亮点。

“做一场演出很简单,但如何推陈出新,打破载歌载舞的老‘套路’,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阆中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在2013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上,《阆苑仙境》首次亮相。演出以阆中古城为背景,以南津关古镇、嘉陵江为舞台,营造出亦梦亦幻、大气唯美的场景,通过移动实景演出的方式,把阆中的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融入舞蹈和歌曲,用艺术形式来深挖文化的精髓,来展现文化的多样性,让游客真正能身临其境,感受阆中传统文化之美和历史文化的厚重。近年来,《阆苑仙境》不断更新内容,增加文化内涵,撤下了民俗味不浓的节目,增加了小吃文化、工匠文化、科举文化、码头文化以及狗年央视春晚节目《亮花鞋》等。2018年,《阆苑仙境》门票收入逾300万元,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

近年来,阆中市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多次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编制文化旅游资源普查评估报告;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强化对构溪河湿地、天宫院村、老观古镇等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等资源的保护开发,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4A级旅游景区、3A级旅游景区各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一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一个等;策划举办“千年古城·万家书香”全民阅读活动、“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阆中古城国际马拉松”、“嘉陵江国际龙舟赛”等活动,民俗舞蹈《亮花鞋》成功压轴狗年央视春晚;阆中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县、全国文化“双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多项殊荣。

以项目为引领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3月14日,阆中赛城项目正式开工,标志阆中又一重大文旅项目正式落地建设。该项目位于阆中市河溪镇,计划总投资80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赛车场、彩弹基地、极限运动场、大众体育运动区、房车营地及配套服务区等。整个项目将把运动文化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全方位带动阆中旅游的发展,预计2020年部分体育赛事项目启动营运。据了解,目前,总投资达848亿元的水城、赛城、康养城等11个重大文旅项目在阆中相继开工。

如何将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阆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

为此,阆中市研究出台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的决定》《关于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争创南充经济副中心的决定》,将旅游业作为阆中的支柱产业培养,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阆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等专项规划,构建起“一核三区两带”全域旅游大格局。先后招引落地投资119亿元的阆中水城项目、投资120亿元的宜华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80亿元的阆中赛城项目等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旅游大项目。投资20多亿元,高规格建设了高速公路连接线、落下闳大道、昊天大道等城市骨干道路,高品质改造了七里大道、马哮溪至南津关旅游通道,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既打通了进出古城核心景区的关节,又串联起50平方公里城市景观。

随着一个个旅游项目不断落地,阆中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社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势头。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阆中市先后引资建设了锦元张飞、圣索亚等7家高档酒店、滨江新天地等3大休闲娱乐集中区、俊豪购物广场等2个大型购物中心和熊猫乐园大型游乐场等;阆中市柏垭、天林、河溪、沙溪、洪山等片区搭上乡村旅游发展“快车”,将农耕、观光、运动等元素融入旅游体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成5万亩百里百村晚熟柑橘产业园、1.8万亩青花椒产业园、6万亩休闲农业产业园、5万亩中药材产业园,发展起近百家高档农家乐,近20万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2018年,阆中市新增餐饮企业87家、住宿企业162家、酒店床位5650张、旅游从业人员4206人。2018年,阆中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5.1亿元、增长9.1%,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南充“一方阵”。(记者 李然)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40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