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沂源村庄大全:中庄镇(下)

西岭(Xīlǐng)西岭位于北上庄西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61 人,4 个姓氏,王姓居多。耕地 10.27 公顷,属山岭地带。原名庙子岭。王氏分支于清同治元年(1862 年)从北上庄移此定居,形成村落。以北上庄为座标,冠以方位、地貌取名。

西鞍子沟(Xīānzǐgōu)西鞍子沟位于北上庄西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 151人, 6个姓氏, 王、 狄姓居多。耕地 12.73 公顷。村西部原有明代嘉靖年间建的寺院。后居民增多,形成村落。以北上庄为座标,以地貌取名。

高家岭(Gāojiālǐng)高家岭位于北上庄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26 人,6 个姓氏,高、朱姓居多。耕地 8.47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高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 年),从沂南垛庄迁此。”以姓氏、地貌取名。

罗家场(Luójiāchǎng)罗家场位于北上庄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04 人,9 个姓氏,焦、齐姓居多。耕地6.87公顷, 属山岭地带。 据齐氏家谱载: “齐氏祖从鲁村沙沟迁到柳峪子不久,其一支又移此定居,至今传至七世。”建村时峪内多桲椤树取村名椤家场。后沿革为现名。

王大峪(Wángdàyù)王大峪位于北上庄西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03 人,赵、刘 2 姓。耕地 7.73公顷,属山岭地带。沙质土壤,多梯田。以种花生等经济作物为主。据家谱记载:“赵氏祖于清咸丰十年间(1851—1861 年),从蒙阴县岸堤迁此居住。”以地势、吉祥言取名旺大峪。后沿革为现名。

苇场(Wěichǎng)苇场位于北上庄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 100人, 5个姓氏, 张姓居多。 耕地7.73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张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从蒙阴县尖洼迁入此地。 ” 建村时野生苇子长满山峪。 故名。

许家桃峪(Xǔjiātáoyù)许家桃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4.1千米,三角山东麓。254 人,6 个姓氏,许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46.78 公顷,耕地 0.78公顷 , 属山岭地带,多梯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 柿子、 花椒等。 据许氏家谱载: “许氏祖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 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此山峪长近 4 千米,明代长满桃树。故名。

耿庄(Gěng Zhuāng)耿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8 千米。界石崮、娘娘顶、鹰咀崮、高家顶群山环抱。片村名。由下河、荚皮峪、毛坪、藤条峪、雕峪、修星峪、吉家峪、耿家庄、南峪 9 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下河。 1249 人, 16 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 436.75 公顷,耕地 2.85 公顷 , 属山岭地带,多梯田。众多山泉汇集成常流小河。在耿家庄前修小型水库一座,灌溉部分河谷平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花椒等。据清道光九年(1829 年)焦氏谱碑序:“祖父讳义始自新泰,迁於蒙阴石窝庄居住数载,又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寓於沂水县西北乡清泉社芦峪庄南凤凰翅前。”相传此峪多柞树,属南安乐耿氏所有,曾派人在此放养柞蚕。数家定居后形成村落,取名耿家庄,简称耿庄。

下河(Xiàhé)下河,耿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设有小学、门市部、卫生室等,耿庄活动中心。77 人,6个姓氏。耕地 5.33 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水资源充沛,灌溉部分农田。据焦氏谱碑记载:“其祖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迁此。”以村处耿庄小河下游而得名。

荚皮峪(Jiápíyù)荚皮峪位于下河北部山坡,与耿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28 人,张、毕姓。据张氏碑载: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从淄邑刘瓦庄迁居此地。”因农民耕地需要牛,牛爱吃荚皮(豆类荚壳)。取荚皮峪以示养牛多,寓意生活过得美满。故名。

毛坪(Máopíng)毛坪位于下河北部,与耿庄组成村民委员会。230 人,4 个姓氏,焦姓居多。耕地 15.53公顷, 属山岭地带, 多梯田。 据焦氏谱碑载: “祖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迁此。”以村边草树茂盛而取名。

藤条峪(Téngtiáoyù)腾条峪位于下河南部,与耿庄组成村民委员会。 130人, 3个姓氏, 王姓居多。 耕地9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据王氏碑载:“吾族王氏初居蒙邑,高祖讳堂曾祖讳准然仍居故邑。自吾祖讳坡於清光绪(1875—1908 年)迁居沂邑铜条峪居住。”以山峪多藤类植物而得名。

雕峪(Diāoyù)雕峪位于下河南部,与耿庄组成村民委员会。90 人,滕姓。耕地 6.13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滕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年间从马岭滕家圈迁此立村。”附近山名鹰咀崮。鹰、雕同类,取村名雕峪。寓意村庄昌盛,降妖驱邪。

修星峪(Xiūxīngyù)修星峪位于下河南部,与耿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32 人,卞、杨、张 3 个姓氏,卞姓居多。耕地 9.27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宣统年间立村。村边桥碑记年:清宣统三年(1911 年)。相传此峪中有个洞穴曾住过一个修行道人成仙,故取名修行峪。后沿革为现名。

吉家峪(Jíjiāyù)吉家峪位于下河西南部,与耿庄组成村民委员会。95 人,张姓。耕地 6.53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张氏家谱》载:“始祖於清光绪年间从蒙阴大寨峪迁入此地居住。 ” 以吉祥言取名。

耿家庄(Gěngjiā Zhuāng)耿家庄位于下河南部,与耿庄组成村民委员会。219 人,李、王、宋 3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 14.93 公顷,属山岭地带。居水库下游,灌溉农田便利。原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南安乐耿氏派人在此放养柞蚕,居民增多,形成村落,取名耿家庄。”

南峪(Nányù)南峪位于下河南部,与耿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18 人。耕地 8 公顷,属山岭地带。民国十八年(1929 年)建村。据王氏家谱记载:“此房地产从江氏手中买到。”

道坐崮(Dàozuògù)道坐崮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6.2 千米。道坐崮、高家顶、鹰咀崮群山环抱。村民委员会驻地。396 人,11 个姓氏,刘姓居多。总面积 211.22 公顷,耕地 0.46 公顷 , 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 桃、 苹果、 花椒等。据刘氏谱碑序言称:“我刘氏祖,吾沂州府兰山县青砣寺人也。自明朝初年景饥荒,始迁於沂水县西北乡清泉社倒坐崮居焉。”相传刘氏祖刚迁来时住山洞中。后创建家业,盖房立村。以村东山名倒坐崮为村名。后沿革为现名。

南梁(Nánliáng)南梁位于道坐崮南部,与道坐崮组成村民委员会。道坐崮村民移居于此,形成村落。110人。耕地 9.67 公顷。据《刘氏家谱》记载:“刘氏于清咸丰年间迁此居住。 ” 以方位、 地貌取名。

于家北坡(Yújiāběipō)于家北坡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5.5千米。三角山之阳。村民委员会驻地。1040 人,15 个姓氏,田、王姓居多。总面积 218.54 公顷,耕地 6.05 公顷,属平缓山岭地带。山岭大部绿化,为用材林与经济林。耕地多为灌溉农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苹果、桃、花椒等。农业经济较发达。原名富泉庄。相传唐乾符二年(875 年),于氏弟子被义军首领黄巢招为驸马,唐臣奏曰:“于(鱼)人富泉则得地利也。”唐僖宗遣使臣将‘富泉庄’更名为于家北坡。以取灭鱼(于)之意。村名沿用至今。

张庄(Zhāng Zhuāng)张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5.9 千米,八十崮之阴。村民委员会驻地。556 人,15 个姓氏,张、于姓居多。总面积 205.46 公顷,耕地 4.05 公顷,河谷平地与山岭地兼半。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花椒等。从村西出土的战国墓群中发现陶豆、马御环、铜剑等文物,推算出公元前 475 年 --221 年此地便有村落。几千年的村庄历史无从查考。现存苏氏碑序言称:“本支祖居淄邑,自清乾隆年间(1735—1736 年)迁居沂水县西北乡张庄居住。”以姓氏取名。

列里(Lièlǐ)列里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7.1 千米,鹰咀崮之阳。村民委员会驻地。950 人,10 个姓氏,30 户以上的姓氏有刘、周、李、赵、司。总面积 268.9 公顷,耕地 7.88 公顷,属山岭地带。村有水库一座,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大樱桃、 桃、 花椒等。 相传明朝永乐元年 (1403年)建村。现存清道光拾肆年(1834 年)司氏碑序言称:“我高祖讳永忠世居龙口,后迁保全庄。曾祖讳天月,又从保全庄来至沂水县列里庄。”原村名碾米庄。村庄曾被洪水冲淹,居民只好移动一里建村,得名列里。

社庄(Shè Zhuāng)社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8.8 千米,大石崮子之阴,娘娘顶之阳。村民委员会驻地。1163 人,20 个姓氏,翟、徐、张、苏姓居多。总面积 444.18 公顷,耕地 13.53 公顷 , 属山岭地带。西部社庄水库居高临下,自流灌溉农田。沙质土壤。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花椒等。据现存王氏墓碑记年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原翟氏墓地元、明、清代碑碣众多,现已无存。相传汉代建村。时树林繁茂,野兽出没。村人惯习弓箭,百发百中,自称“射庄”。几经沿革,以同音字取代,演绎为现名。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娘娘顶前怀(Niángniángdǐngqiánhuái)娘娘顶前怀位于社庄北部,娘娘顶之阳,与社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05 人。耕地 7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李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清道光年间从蒙阴堡得迁此立村。”因村座落于娘娘顶南山腰而得名。

西柳峪(Xīliǔyù)西柳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10.1 千米。片村名。498 人,15 个姓氏,韩、王姓居多。总面积 562.35 公顷,耕地 6.65 公顷 , 属山岭地带。周围摩天岭、坐盘顶、西红山子、老瓜顶有大面积的宜林山坡,有发展林牧业生产良好条件。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花椒、板栗等。由薄板子峪、西柳峪子及众多的零星住户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1956年,由燕崖区命名。村民委员会设在薄板子峪。

薄板子峪(Báobǎnzǐyù)薄板子峪西柳峪村民委员会驻地。据韩氏碑序言称:“韩大公讳玉亮,祖居金星头,清乾隆十年(1745 年)迁入兹土百余年……”因村前有一很大光滑石板而得名。

西柳峪(Xīliǔyù)西柳峪位于薄板子峪南部,与薄板子峪组成村民委员会。据《聂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年)迁入此地。”以方位与建村时河边多柳树而得名。

马连峪(Mǎliányù)马连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7.9 千米,八十崮西麓。 村民委员会驻地。 388人, 5个姓氏,薛、路姓居多。总面积 139.12 公顷,耕地 2.36公顷 , 属山岭地带,多梯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花椒等。相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 年)有一王师骑兵在此屯兵修整,因四面环山似“栏”状,起名马栏峪。古迹饮马泉尚存。后雅化为现名。

高厂(Gāochǎng)高厂村位于中庄镇政府北 3.4 千米,石垃子山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629 人,7 个姓氏,江、 张、 孟姓居多。 总面积315.57公顷, 耕地5.16公顷, 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小麦、玉米、 地瓜、 苹果、 花椒等。 相传明万历元年 (1573年)建村。崔氏碑序言称:“崔氏祖居青州东北二十五里崔家庄,自我十三世滨祖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始徙居沂邑西北乡安乐社高厂庄。”早年此地有桲椤场,人们在此建房养柞蚕。因地势高得名高场。后以同音字厂字代之。2017 年荣获淄博市第一批社科普及示范村、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荣誉称号。

斜崖(Xiéyá)斜崖位于高厂北部山腰处,与高厂组成村民委员会。130 人。谭姓。耕地 8.67 公顷。丛山峻岭。 山坡已大部绿化成林, 以经济树木居多。据谭氏谱碑序言称:“我谭氏自明世由陕西迁民以来,祖居淄邑城北谭家庄。至吾十世祖讳歌贞徙於沂水西南乡,至我十二世祖经海又移於西北乡安乐社高厂庄,今已数世。”以村东北山崖倾斜而得名。

马家河西(Mǎjiāhéxī)马家河西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北3.3千米,大贤山东南麓, 沂河西岸。 641人, 10个姓氏, 朱、江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66.32 公顷,耕地 0.86 公顷 , 为河谷平地,少量山岭地。沂河从村北部折向南去。灌溉农田方便,为高产稳产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花椒等。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朱氏现存残碑记载:“乾隆年间(1736—1795 年)自博邑黄家庄来迁于此。”相传为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 年)马氏迁此建村。因地处沂河西岸得名。马氏迁走,诸氏相继迁入,沿用其名至今。

石沟(Shígōu)石沟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北 3.1 千米,沂河东岸。村民委员会驻地。469 人,4 个姓氏,朱、李姓居多。总面积 115.76 公顷,耕地 3.56公顷 , 属平缓山岭黄土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产大樱桃、桃、苹果等。据村边出土陶器、青铜器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此处便有村落。据原村内桥碑记载:“原村名石峪,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修石桥一座通其险矣。”后更为现名。

朱家泉(Zhūjiāquán)朱家泉村位于中庄镇政府北 2.4 千米,北子崮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588 人,5 个姓氏,苗、朱姓居多。总面积 141 公顷,耕地 3.56 公顷, 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产大樱桃、苹果、桃、花椒等,兼营畜牧。聚落呈点状分布。据朱氏家谱载:“明朝祟祯年间(1628—1644年) 朱氏祖由朱家户迁居此地。 ” 原名石沟东坡。村西有山泉为朱家保护修整,继而更为现名。

苗家河西(Miáojiāhéxī)苗家河西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北2.2千米,沂河北岸。村民委员会驻地。453 人,8 个姓氏,苗姓居多。总面积 76.75 公顷,耕地 1.12 公顷,属河谷平地。 沂河从村西折向东流去。 水源丰沛,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苹果、 桃等。 据苗氏家谱传: “明洪武年间 (1368—1398 年)始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迁此。已传至‘永’字辈为十七世。”建村时,此处土地多为西孝村所有。西孝村位其东,故称此地为河西。冠以姓氏取名。2017 年 3 月,该村遗址被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李家河西(Lǐjiāhéxī)李家河西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北1.9千米,沂河北岸。村民委员会驻地。750 人,3 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 187.04 公顷,耕地 3.6 公顷,为沂河冲积平坦地。水资源丰沛,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苹果、桃、花椒等。据李氏家谱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年)始祖逃荒至此定居。”建村时,此处土地大部属西孝村所有。因位其西孝村西部,称河西。冠以姓氏取名。

青羊山(Qīngyángshān)青羊山位于李家河西村南,与李家河西组成村民委员会。沂河南岸,南(麻)——崔(家峪)公路经村内,设停车点。144 人,2 个姓氏,李姓居多。 村内设有车辆维修, 超市、 带锯加工、粮食加工等工商业,成为李家河西发展商品经济的窗口。居民从清光绪元年(1875 年)始,陆续从李家河西迁此,形成村落。以山坡名而取名青羊山。

杨家庄(Yángjiā Zhuāng)杨家庄(兴华)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北 3.2千米。608 人,9 个姓氏,孙、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211.89 公顷,耕地 7.82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苹果、桃、花椒等。大枣产量居全镇首位。相传明洪武元年(1368 年)建村。以此山林密布、鸟雀众多取名雀峪。杨氏迁入后成为大户,以姓氏更为现名。

西孝村(Xīxiào Cūn)西孝村位于中庄镇政府北 0.7 千米,沂河南岸。村民委员会驻地。1075 人,8 个姓氏,苗姓居多。总面积 218.96 公顷,耕地 3.92 公顷,属河谷平洼地,沂河冲积而成。水资源丰沛,土地肥沃,为高产稳产农田。以经营林果业业为主,产大樱桃、桃、苹果等,兼营工副业。全县有名的苹果基地。村西苹果园占地 380 亩。据清道光十三年 (1833年) 苗氏谱碑序言称: “我苗氏始祖起自青峰,自明朝洪武年间流离播迁。来自冀州枣强县,至於今清朝数百年。”建村时以东狐崖有鹰雕栖息起名雕村。清光绪年间本村孝子苗振月, 闻名山东。 沂水县令来此巡访,遂更名孝村。后分为东、西两村,本村居西为西孝村。考古发现,该村古墓群属春秋、战国时期, 2012年7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顶子(Cuījiādǐngzǐ)崔家顶子位于西孝村西部山腰,与西孝村组成村民委员会。据清宣统三年(1911 年)崔氏碑载:“五世祖崔文秀,自清乾隆年间到此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原名南山。后以姓氏、地理位置而得名。

东孝村(Dōngxiào Cūn)东孝村位于中庄镇政府东北 0.7 千米。沂河由村北折而向南流去。834 人,14 个姓氏,苗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54.34 公顷,耕地 0.99 公顷,为沂河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坦地, 水源丰沛, 灌溉方便。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苹果、桃等。原与西孝村统称孝村,后分为东、西两村(建村年代及村名来历参见西孝村)。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 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阮家南峪(Ruǎnjiānányù)阮家南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 2.6 千米,南(麻)——崔(家峪)公路南侧。523 人,13个姓氏,张、赵姓居多。总面积 192.74 公顷,耕地 2.32 公顷 , 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花椒等。据张氏谱碑序言称:“我张氏祖居邹平县东南乡赋六社柳泉庄。自我祖讳兆安於清嘉庆十六年(1801年) 始迁於沂邑西北乡青泉社阮家南峪庄居焉。 ”相传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 年)阮氏迁此立村得名。后阮氏乏嗣,诸姓迁入,沿用其名。

店头(Diàntóu)店头村位于中庄镇政府驻地西,沂河西岸。295 人,6 个姓氏,李、刘、孟姓居多。总面积45.85 公顷,耕地 2.71 公顷 , 为沂河冲积平坦地,水源丰沛,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产大樱桃、桃、苹果等。据村内几位老人回忆:原村内土地庙碑文称,立村有薛、董、孙三家,到明朝有李、刘、姚、孟四姓迁入。中庄村北有庙, 俗称大殿。 村距大殿数百米取村名殿北头。后沿革简化为现名。

王家桃峪(Wángjiātáoyù)王家桃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1.9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594 人,8 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199.85 公顷,耕地 1.91 公顷 , 属山岭地带, 多梯田。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 桃、苹果、花椒等。据盖冶村王氏清光绪五年(1879年)谱碑序言称:“吾王氏本枣强人,明季徙居沂水之盖冶庄。始祖以前靡导而考镜矣,然自徙居以来,族姓日以繁衍,而分支派别不免有转徙他乡者,前者吾九世祖讳王致迁居桃峪庄。”以姓氏、物产取名王、于、许三个桃峪村。以姓氏、物产而取名。

于家桃峪(Yújiātáoyù)于家桃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3.1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462 人,9 个姓氏,刘、胡、于姓居多。总面积 178.59 公顷,耕地 0.2 公顷 ,属山岭地带,多梯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苹果、桃、花椒等。据于氏口传家谱:“于氏祖於明朝崇祯年间从临朐于家大沟迁此建村。”建村时,峪中多桃树,取名桃峪,后以姓氏取名于家桃峪。

南庄(Nán Zhuāng)南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南 1.1 千米。南(麻)——崔(家峪)公路经村中。555 人,6个姓氏,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95.74 公顷,耕地 3.51 公顷 , 属沂河冲积平坦地, 高稳产农田。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兼营工副、商业。产苹果、花椒等。村街道两旁设有经销门市部,电器修理,冷库、超市等。据张氏原碑文记载:“明崇祯年间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底迁入孝村,后转徙于此。”因在孝村落脚十余年,然后迁入正南部 1.5 千米处建村,故取名南庄。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遗址被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盖冶(Gàiyě)盖冶村位于中庄镇政府东南 2.3 千米,沂河北岸。沂河从村西折向村南向东流去。南(麻)——崔(家峪)公路设有停车点。1640人,5 个姓氏,王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353.8 公顷,耕地 67.99 公顷 , 为河谷平坦黄土地。 水源丰沛, 灌溉方便, 高产稳产农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桃、草莓、葡萄、花椒等。据清光绪五年立王氏谱碑序言称:“吾王氏本枣强人,明季徙居沂水之盖冶庄。”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战国齐邑,汉置县,北齐省。故城在今山东沂水西北八十里。”又据《沂水县志》载:“邑西北八十里,即仲子兄载食邑,汉置县,属泰山郡,景帝封王信为盖侯。”以盖邑的近音字沿革为盖冶。2014 年荣获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荣誉称号。2017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盖冶南山(Gàiyěnánshān)盖冶南山位于盖冶南部,韩王崮东麓之阴。与盖冶组成村民委员会。20 人,3 个姓氏。为种地方便,于清光绪年间从盖冶村移居于此。以处盖冶南侧山坡而得名。

黄土崖(Huángtǔyá)黄土崖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4.1 千米。红山子顶之阴。片村名。由黄土崖、司家庄、郭家庄、 下屋子组成。 1304人, 15个姓氏, 张、 司、李姓居多。 村民委员会驻地。 总面积349.89公顷,耕地 9.7 公顷,属平缓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大樱桃、桃、花椒等。据郭氏口传家谱、司姓口传家谱称:郭氏祖于清乾隆十年(1745 年)从临朐郭家亭子、司氏祖从淄川龙口相继迁此立村。其他姓遂后迁此定居,形成七、 八个居民点。 以村内有黄土崖头, 故名。

司家庄(Sījiā Zhuāng)司家庄位于黄土崖村东部,与黄土崖组成村民委员会。6 个姓氏,张、司姓居多。清乾隆十年(1745 年),司氏祖从淄川龙口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

郭家庄(Guōjiā Zhuāng)郭家庄位于黄土崖村东南部,与黄土崖组成村民委员会。5 个姓氏,郭姓居多。郭氏於清乾隆十年(1745 年)从临朐郭家亭子迁此立村,现存郭氏碑于民国七年(1918 年)立。以姓氏取名。

下屋子(Xiàwūzǐ)下屋子位于黄土崖村南,韩庄河岸边。与黄土崖组成村民委员会。11 个姓氏,张姓居多。据《高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清嘉庆年间从桐峪迁此建村。”村址地势低,刘姓居民当初盖过两间小屋,村人称下屋子。形成村落后,沿用其名。

东韩庄(Dōnghán Zhuāng)东韩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2.6 千米,韩王崮之阴。南(麻)——崔(家峪)公路西侧,在韩庄大桥设停车点。692 人,6 个姓氏。孙、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56.21 公顷,耕地 6.16 公顷 , 地势平坦,利于浇灌,高产稳产农田。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 桃、苹果等。相传唐朝李世民坐殿时,本村有一员外姓韩, 家大业大, 起村名韩庄。 又据张氏碑记:“明崇桢十年(1637 年)。”另据村内蚕姑庙碑,武庠生孙延哲书写,记年为光绪元年(1875年)孟冬。本村居韩庄东部,故名。考古发现,该村古墓群属西周、战国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井家万(Jǐngjiāwàn)井家万位于东韩庄东北部,与东韩庄组成村民委员会。清同治年间最初定居谭氏祖,继而郑氏迁此。郑氏碑为宣统二年(1910 年)立。因山峪富饶,起名进家万。后沿革为现名。

中韩庄(Zhōnghán Zhuāng)中韩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3 千米。韩王崮之阴。362 人,7 个姓氏,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15.05 公顷,耕地 3.19公顷, 土地平坦, 灌溉方便。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等。本村居韩庄中部,故名(建村年代参见东韩庄)。

西韩庄(Xīhán Zhuāng)西韩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3.3 千米。韩王崮之阴,韩金公路北侧。548 人,13 个姓氏,张、王、滕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191.8 公顷,耕地 23.84 公顷 , 地势平坦,灌溉方便。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 苹果、 葡萄、桃、 花椒等。 解放后, 为便于管理, 韩庄村分为东、西、中 3 个韩庄。本村居西,故名(建村年代参见东韩庄)。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45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