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伟人毛泽东:少年时期!恰同学少年!初露锋芒

伟人毛泽东:少年时期!恰同学少年!初露锋芒

一:农民的儿子,农家“叛逆者”!毛泽东出生于韶山冲韶山最南岸的一个普通农家。南岸有一栋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字形住宅,名叫上屋场,上屋场这栋房子以堂屋正中为界,居住着毛姓、邓姓两户人家。东屋毛家便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毛泽东故居。

189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降生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又贫穷的山村。他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17岁以前)主要是在韶山冲这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然而贫瘠落后的土地上度过。

1737年至1941年间,毛氏家族曾四修族谱。始修族谱者为毛太华第七代孙,其中首次确定了固定谱系,共二十字,组成二十代子孙名字的族谱,合起来恰成一首五言绝句:“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泽东的名字中的“泽”字便取自族牒中的第十四字。

毛泽东是毛氏家族的第二十代子孙。在他出生之前,韶山毛氏已有五个多世纪的历史,在过去的五百余年里,就是在韶山冲这个湘北丘陵的山村里,毛氏祖辈们白手起家,默默地垦荒、播种、耕作,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共同创造了这里的经济文化。他们大多世代为农樵,间或族中也有投军从戎者,从军者中虽也不乏立功之人,但明、清两朝数百年间均未出过什么显贵人物。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祖先并没有给他留下显赫的门第、高贵的血统,也没有给他留下丰厚的家资;他们留下的只是善良、勤劳、勇敢的质朴品质,敢于开拓、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以及代代相传的家训、家诫和经久积淀的农家本色。而所有这一切又势必会对成长中的毛泽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润之”(或润滋、润芝、咏芝),是毛泽东的字。《四修毛氏族谱》中记载:“毛泽东,字咏芝,行三,清光绪十九年,癸己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咏芝”在湖南话里是“润之”的谐音,按中国古代取名与字的规则来说,与“泽东”之名对应的字为“润之”。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从6岁开始,就下田帮助大人干活了。8岁上学后,每天早晨和下午放学,他都要放牛、割草、喂猪、收拾菜园。13岁到15岁的时候,他停学在家,整日在田间劳动。因为他家里已经有了5口人:父亲、母亲和3个孩子——泽东、泽民、泽覃,所以全家都得参加劳动,才能够维持生活。

毛泽东的父亲精明强干,希望长子有朝一日能继承他的家业,所以对他特别严厉。而毛泽东像所有遭受冷遇的孩子一样,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可是,父亲并不因此对他改变态度。当他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发家”的要求时,就毫不留情地用责骂和体罚来加以纠正。倔强的毛泽东对父亲的专横特别不满,经常据理反驳。

相比较而言,母亲的态度和善,倒使毛泽东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是一个勤劳、俭朴、诚实的农村妇女。她终日操劳从无怨言,把一家操持得井井有条。毛泽东热爱母亲、尊敬母亲,悄悄地向母亲学习。母亲总是一声不响地劳动着,毛泽东在劳动中也是踏踏实实,从不偷懒取巧。

一次,父亲叫毛泽东和他弟弟到田里去摘豆子。弟弟调皮,选豆子长得稀的地方摘,这样就显得快多了。不一会,弟弟选的那块地方就摘完了。毛泽东却选了一块豆子长得密的地方摘,摘半天也难得“进展”一步。父亲来了,站在地头上随便看一眼,便夸奖弟弟而责备哥哥:“你在干什么呢?这么大工夫只摘了一小片,你看看你弟弟,他比你小,他已经摘了多大一片?”

毛泽东没有吭声,低着头继续摘他的豆子。父亲从地头走过来,先看看弟弟的篮子,表扬几句,再走到毛泽东身边:“说你呢,你听见没有……”父亲突然不讲话了,上下牙床拉开距离,半天合不拢。

原来,毛泽东的篮子里的豆子要比弟弟篮子里的多得多!父亲不自在地笑了,他知道自己批评错了。

秋收时节,农民把稻谷打下来,摊在坪里晒。忽然吹来一阵狂风,紧接着乌云就遮住了太阳,豆大的雨点不停地下了起来。大家忙着收谷子,毛泽东跑到坪里,没有先收自己家的谷子,而是帮助一家佃户去收。等他帮人家收完了,自己家的谷子却被雨淋湿了。父亲发脾气,指着儿子的鼻子训斥:“吃了自家的白米饭,你倒过去帮别人,啊,把自家的谷子扔下不管……”毛泽东小小年纪,却像大人一样平静地对父亲说:“人家家里很穷,还要交租,损失一点就不得了;我们自己家里的,湿就湿了吧,关系不大。”

这一天,父亲在家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让13岁的毛泽东出来陪客。正在专心看书的毛泽东说什么也不愿意。于是,父亲就当着众多客人的面指责他“好吃懒做”。毛泽东干了那么多活,最后倒落个“好吃懒做”的恶名。一气之下,他便与父亲争吵起来。他理直气壮地反驳了父亲,并气冲冲地往外就走。

母亲追了出来,劝毛泽东回去。父亲边骂边赶了出来,厉声命令他回去。毛泽东站在家门口的水塘边,斩钉截铁地对父亲说:“你再打我,我就投塘。”父亲站住了,命令毛泽东下跪磕头认错。可是,倔强的毛泽东直直地站在水塘边,一动也不动。父亲气咻咻地回到屋里躺倒在床上。母亲拉着毛泽东来到父亲的屋里,但毛泽东不肯下跪。母亲焦急地在旁边用力压他的肩膀,才使他勉强跪下了一条腿。

毛泽东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助人。冬天到了,雨雪交加。一天,毛泽东从学校回来,一边搓手,一边呵气,脸冻得通红。母亲心疼地给他一杯热茶,然后问道:“哎呀,全湿了,快烤火去吧。”突然,母亲皱起了眉头:“哎,你的衣服呢?”

毛泽东连忙做手势,让母亲放低声音。他看看父亲不在,便小声解释说:“路上我遇着个穷人,身上只穿一件露出肉的破单衣,冻得直打冷战。我就把身上的夹衣服脱下来送给他了。”

毛泽东的少年时期就是这样一个农民的儿子,却是农家“叛逆者”!

二:湖湘学堂的“激进分子”1902年至1906年,毛泽东8岁至12岁。他先后在韶山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等处私塾读书。

1906年至1909年,毛泽东12岁至15岁,在家停学了3年。1909年至1910年,毛泽东再一次到韶山乌龟井、东茅塘私塾读书。

私塾里学规很严,上课时,塾师正襟危坐,板着面孔。学生们只能死记硬背那些古奥难懂的经书,循规蹈矩地念书,否则就要受罚。毛泽东对这些束缚身心的陈规陋习很不习惯,也很讨厌。他进私塾第一次背书时就和塾师闹别扭,塾师自己坐着,让学生们背朝他肃立背诵。毛泽东不听,自己坐了下来。塾师责问他为什么不守规矩,毛泽东回答说:“你是坐着的,我也要坐着背。”塾师被他闹得奈何不得。还有一次,塾师要学生们在屋里温课,不准出去,自己办事去了。谁知塾师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到后山去摘毛栗子。他呼吸着山野的清新空气,头脑清醒,一边背书,一边玩,一边摘毛栗子。待到毛栗子装满书包,他兴冲冲地回到学堂,给塾师和同学们送上几颗。谁知塾师怒气冲冲地责问他:“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并不害怕,回答说:“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记硬背也是空的。”塾师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聪明的学生,就指着天井出了一个题目说:“我让你以 ‘赞井’ 为题作一首诗。”毛泽东沉吟片刻,开口道:“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中水,永远养不长。”当时毛泽东只有12岁。塾师为这个小学生的才思敏捷和立意深刻所感染,暗中赞叹,并没有处罚他。

少年毛泽东还逃过学,而且不是半天、一天,一出走就是3天,最后是被家人找回来的。毛泽东逃学倒不是因为功课不好,也不是因为调皮捣乱,而是因为他对私塾中的体罚非常反感,他无法容忍这种陋习,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抗议。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的私塾老师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的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10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是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3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8里路。”毛泽东回忆童年这段反叛的经历时说:“我回到家里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 ‘罢课’ 胜利了。”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了闭塞的韶山,走向离韶山50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这是他人生历程的第一个转折。

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毛泽东是这样写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的入学考试中,他写的以《言志》为题的作文语出惊人。在这篇短短的作文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书写了自己读书救国的抱负和志向,博得一向以严厉著称的校长李元甫的高度评价。李元甫看完毛泽东的作文后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学堂取了一名建国才!”毛泽东后来真的成了一位“建国才”,证实了这位校长的预言。

1911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到长沙念书。于是,毛泽东第一次坐轮船至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掉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这件事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代就有的那种说到做到、果断利索的行动风格。

不久,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为省立第一中学)。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了半年,留下了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全文仅600字,老师的批语却有150字,说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伟人毛泽东:少年时期!恰同学少年!初露锋芒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毛泽东觉得学校中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远不能使他满足。1912年7月,毛泽东断然决定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下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就这样,他度过了半年的自学生涯。以后,毛泽东迫于父亲施加的经济压力,不得不结束这种非常适合于他的自学生活,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不久,又随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毛泽东进入第一师范学校后,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学习环境,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从毛泽东给同学萧子升的信中,可以看到,他为自己安排的学习时间表是十分紧凑的:“晨读英文。上午八时至午后三时上课堂。四时至晚饭,国文。明灯至熄灯,温习各门功课。熄灯以后一小时运动。所谓五段者如此。”在信中,他还说自己“奋发踔厉”,“从早到晚,读书不止”。

伟人毛泽东:少年时期!恰同学少年!初露锋芒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为了锻炼心性,磨砺意志,毛泽东还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求“心力”与“体力”并重,全面发展。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来到学校浴室的一口水井旁。他脱光上衣,只穿短裤,将井水一桶一桶地吊上来。先是用井水从头浇淋全身,然后使劲用毛巾擦拭全身。不一会儿皮肤就发红发热,接着再用井水浇淋全身。就这样,淋了又擦,擦了又淋,反复做一二十分钟。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伟人毛泽东:少年时期!恰同学少年!初露锋芒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还常常在下大雨时,赤着上身,在学校的后山跑动,让大雨浇淋全身,有时还在大雨中做远距离徒步旅行。当赤日炎炎时,毛泽东就脱掉衣服在阳光下曝晒,一旦有大风,他就到山上或城墙上天心阁一带赤身逐风奔跑,大声呐喊。

毛泽东的少年时期到第一师范至此结束!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46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