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寻根问祖姓氏探源-源自伏羲的姓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写道:“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千枝一本,万姓同源,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谓“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天地生物人为贵。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寻根的终南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的姓氏符号都可以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氏符号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追溯到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屈原赋骚,首句即是“帝高阳之苗裔兮”。今天姓屈的现代人,与这位两千多年前行吟泽畔的楚国大诗人的姓氏符号是完全相同的。由今之“屈”姓上溯至屈原,再由屈原上溯至“帝高阳”,这是一条多么悠长多么神秘而又多么动人心弦的寻根隧道!中国文化重现实,重今生,因而也就重来龙,重寻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典籍中史、志、谱特别发达的原因。图腾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图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包括埃及、希腊、阿拉伯地区、以色列、日本及中国等;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极为广泛,由动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现象,其中以动植物为主,动物又占绝大多数。

中华姓氏,导源于上古,传续至今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化,殊为复杂。我国的姓、名、字、号之学,有着极为丰富广博的内涵,它所反映的是56个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所记录下的是中华先祖相互学习、交流的轨迹。早在甲骨文诞生之前的上古时期,中华先祖就以“正姓氏,制嫁娶”为基础,以“对偶婚”的出现为标志,利用图腾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形式作为符号,来区分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彻底告别野蛮与愚昧,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步入人文时代。

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近百年来大量的考古数据证明,中国的文明史早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前九千年时就已经存在了,远不止所谓的上下五千年。盘古氏(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又称盘古,混沌氏。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天皇氏(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又称天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地皇氏(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又称地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人皇氏(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又称人皇,九头氏,居方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有巢氏(距今约20万-5万年前。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燧人氏(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又称燧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

按史籍《梁书》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赫胥→燧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丽连→尊卢→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庄子》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容成→大庭→栢皇→中央→栗陆→丽连→轩辕→赫胥→尊卢→祝融→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六韬》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栢皇→栗陆→黎连→轩辕→共工→尊卢→祝融→庸成→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遁甲开山图》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祝融→混沌→昊英→有巢→葛天→阴康→朱襄→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帝王世纪》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浑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寻根问祖姓氏探源-源自伏羲的姓氏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姓氏图腾剪纸《玄鸟》

东方瑶泽亿年冰,华胥水月万古情。雷公踏步千重愿,伏羲落地百势坤。

话说悠悠华夏上古之世,鸿蒙初辟,混沌方开。天苍苍,野茫茫,人间社会结构松散,文明教化始现雏形。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伏羲(公元前7724-前7707年。又称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男,风姓,伏羲女娲政权首任帝。是母系氏族风兖部落的首领,居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女娲(公元前7707-前7653年。女,风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伏羲之妹)→嬟移(公元前7653-前7615年。女,姓风)→师嬟(公元前7615-前7569年。女,姓风)→太昊(公元前7569-前7527年。男,姓风,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昊嬟(公元前7527-前7525年。女,姓风)→少昊(公元前7525-前7509年。男,姓风,名挚)→嬑节(公元前7509-前7481年。女,姓风)→伏泰(公元前7481-前7444年。女,姓风)→羲暤(公元前7444-前7403年。男,姓风)→印枪(公元前7403-前7361年。女,姓风)→新印(公元前7361-前7335年。女,姓风,号大庭氏)→姯印(公元前7335-前7271年。女,姓风)→随象(公元前7271-前7224年。男,姓风)→伏显(公元前7224-前7191年。女,姓风,号柏皇氏)→可塑(公元前7191-前7159年。女,姓风)→郁莟(公元前7159-前7143年。女,姓风)→佘蓄(公元前7143-前7085年。女,姓风)→象团(公元前7085-前7024年。女,姓风,号伏羲氏)→象伟(公元前7024-前6990年。女,姓风,号中央氏)→节触(公元前6990-前6955年。女,姓风)→伏案(公元前6955-前6931年。女,姓风)→曲秦(公元前6931-前6896年。女,姓风)→随秦(公元前6896-前6871年。女,姓风)→晁安(公元前6871-前6856年。男,姓风,号伏羲氏)→伏安(公元前6856-前6826年。女,姓风,号栗陆氏)→起望(公元前6826-前6801年。女,姓风)→河圭(公元前6801-前6732年。女,姓风)→圭嬜(公元前6732-前6666年。女,姓风,号伏羲氏)→泰望(公元前6666-前6631年。女,姓风,号骊连氏)→施公(公元前6631-前6598年。男,姓风)→团良(公元前6598-前6554年。男,姓风)→冠象(公元前6554-前6515年。男,姓风)→团伏(公元前6515-前6477年。男,姓风)→伏义(公元前6477-前6450年。女,姓风,号赫胥氏)→娍义(公元前6450-前6415年。女,姓风)→肆杤(公元前6415-前6384年。女,姓风)→归纹(公元前6384-前6367年。男,姓风)→伏秧(公元前6367-前6352年。男,姓风)→团暤(公元前6352-前6323年。女,姓风,号伏羲氏)→秦枪(公元前6323-前6288年。女,姓风,名号尊卢氏)→革池(公元前6288-前6254年。女,姓风)→枪兰(公元前6254-前6228年。女,姓风)→三那(公元前6228-前6196年。女,姓风)→革兰(公元前6196-前6178年。男,姓风)→赤禅(公元前6178-前6141年。女,姓风,号祝融氏)→洛枪(公元前6141-前6124年。男,姓风)→附前(公元前6124-前6110年。男,姓风)→洛前(公元前6110-前6078年。男,姓风)→桑味(公元前6078-前6044年。女,姓风,号伏羲氏)→伏纪(公元前6044-前6005年。女,姓风,号混沌氏)→随嬄(公元前6005-前5970年。女,姓风)→鹏烁(公元前5970-前5923年。女,姓风)→茜河(公元前5923-前5884年。女,姓风)→规辛(公元前5884-前5847年。女,姓风,号昊英氏)→金乌(公元前5847-前5803年。女,姓风)→掮师(公元前5803-前5763年。男,姓风)→雪河(公元前5763-前5722年。女,姓风,号伏羲氏)→汝信(公元前5722-前5682年。女,姓风,号有巢氏)→罗秦(公元前5682-前5649年。男,姓风)→风诰(公元前5649-前5614年。男,姓风,号葛天氏)→峙龙(公元前5614-前5571年。女,姓风)→达河(公元前5571-前5539年。女,姓风)→荷曲(公元前5539-前5496年。女,姓风,号阴康氏)→达耳(公元前5596-前5451年。女,姓风)→媒兰(公元前5451-前5417年。女,姓风)→立路(公元前5417-前5377年。女,姓风)→因康(公元前5377-前5346年。女,姓风,号伏羲氏)→墙烁(公元前5346-前5303年。女,姓风,号朱襄氏)→泽治(公元前5303-前5274年。女,姓风)→渭茂(公元前5274-前5241年。女,姓风,号伏羲氏)→苍芒(公元前5241-前5209年。女,姓风,号无怀氏)→节曲(公元前5209-前5175年。女,姓风)→风和(公元前5175-前5151年。男,姓风,号伏羲氏)→节氏(公元前5151-前5117年。男,姓风)→太河(公元前5117-前5073。男,姓风)→大耀(公元前5073-前5035年。男,姓风)→节芒(公元前5035-前5008年。男,姓风)。

伏羲的称谓不少,例如先秦典籍《世本》中写成“包牺氏”,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写成“伏戏”,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写成“牺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写成“宓牺”,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写成“伏牺”,唐代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写成“太皞庖羲氏”,清代吴秉权等人写的《纲鉴易知录》中写成“太昊伏羲氏”。伏羲人文初祖君临天下,伏而化之,天经地义,正如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的:“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画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义》中也说明这样的意思:“包,本又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服也,化也”;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道:“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班固的《白虎通》、北宋刘恕的《通鉴外记》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列为三皇之首;《周易》、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吕氏春秋》、刘安等人的《淮南子》、吴秉权等人的《纲鉴易知录》、《精编廿六史》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称作王或木德王等;《辞源》、《辞海》、《中国姓氏寻根》等我国著名辞典,都称伏羲为我国古代著名部落首领。这些文献还把人文初祖伏羲称为“人类始祖”、“中华第一英雄”等。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纪·三皇本记》中讲:“太皞庖羲氏,风姓”,又讲:“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羲”。

伏羲氏又称宓羲氏,虑牺氏。古文中宓为严密的“宓”。虑为伏牺之“虑”,即伏字。汉魏以来借宓为虑,就混淆了。司马贞说:“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伏羲氏从蜘蛛结网受到启发,发明了网罟。网是用来捕鱼的。罟的作用是先挖一个大坑,然后用罟覆盖,再铺上树枝树叶,把野兽从山上赶进这个陷阱,最后捕杀。或者张网于树上,捕抓鸟雀。宓,从文义上讲,宝盖头和必字的“X”像渔网一角,里面的点似乎可以表示捕获的猎物。这样解释,句意虽然通顺,但和宓字的古义相背。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宝盖头像房子形;“必”字由“八”和“弋”组成,八为左右分开,表示女性生殖器,“弋”是拴有丝绳的箭,射出后还可以收回来,表示男性生殖器。合在一起,有生殖的含义。中国的姓氏,凡是从母系氏族来的姓都带女字旁,比如姜、姚、姒等等,伏羲氏风姓,没有女字旁。这并不是说伏羲氏不是从母系氏族而来,而是伏羲氏做为最有影响的父系氏族部落,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的关健,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更高阶段。因此,相对于其他父系氏族来说,伏羲氏的创始意义更大。在自然界中,春天一到,春风一吹,万物开始复苏生长,风姓也有殖的含义。因此, 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第一位男性始祖,自然也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创始人。

传说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亲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孕12年后出生的。这个雷泽据考证就在现今的天水市境内。传说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甲骨文九字似虺蜥而与虫(虺)同音,其形义即为虺蜥.龙字轮廓走势与九字相同,而《易》之阳爻称"九",亦称"龙",说明作为伏羲图腾的"龙"的原型为九,为虺蜥.从一,从九,从殳的宄字示意在庙寝殴击虺蜥,对遂人,伏羲行厌胜.辛字本义为曲刀,作为刑具,殷商人用此刀作用于龙,凤以造字,示意对"风"(凤)姓而以"龙"为图腾的遂人,伏羲的厌胜;作为契刻工具,殷商人用此刀以造商字,则是表示其先祖契对文字契刻的发明权.祟字与遂人古同音,而三体祟字皆象遂人,表示遂人骚扰殷商先公,所谓"宗庙之祟"也。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

伏羲因为制造八卦,人奉之为天神,尊其为八卦祖师。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记》载:“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之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以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其帝太昊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十一年崩”。 《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巽为风、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系辞》中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伏羲创造了“—”(阳爻)这个符号以象天,他随即又创造了“--”(阴爻)这个符号以法地。“象天法地”讲的就是取天地为乾坤大象。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指阴阳。《易经》被誉为中华民族“群经之首”,是由于易道精神所构成的和谐思维是国学的源泉,儒道禅三家,皆从此中出,“阴阳”二字若以一字统之或可谓“和”,无论儒道禅哪一家,皆以“和”作为最高价值。“易”为国学之源,“和”为民族之魂。从伏羲无言画卦到佛祖拈花微笑,这其中的意蕴有差别吗?“原象”之本体无二。卦者,花也。花者,卦也。伏羲于竹简上所炙烙之符划,以三阳(雄犬)、三阴(雌犬)为基础,推而广之,华胥国内男性皆可记为阳,女性皆可记为阴。白昼皆可记为阳,黑夜皆可记为阴。天可记为阳,地可记为阴。余则以此类推,以一变应万变,受用无穷也。萧瑟秋风吹水,皱纹迭碧,清粼粼流淌,其波纹纵横有致,颇类简符。先是,竹简上雄犬三、雌犬三之符号,皆记作三划,只是青皮竹简与白皮竹简不同而已。川上观察水波后, 伏羲复灵感上心,乃萌生将竹符上阴、阳二简上之符号,作出相应调整:阳符记作?,阴符记作?,以避免混淆及误辨。由是而乾、坤二卦之符号乃得以成形焉。女娲谓伏羲曰:“此二符号可代指阴、阳二事物,何不进而演绎发挥,将吾辈所目睹、所感知之事物,择其精要者,照葫芦制瓢,以此竹简符号记载之乎?”伏羲曰:“善哉娲妹之言!谚云:坐而言,孰如起而行,良有以也。吾二人何不将此想法变为实物乎?”伏羲嘱女娲将所携带之火种点燃柴草,伏羲乃将石刀烧赤,于空白竹简上烙上阴、阳二符,以代天(乾)、地(坤)。伏羲瞩目火焰,乃烙一符,以代指火(离)。女娲亦未甘示弱,以石刀烙出一坎卦符,以代指水(坎)。伏羲环顾四野,见逶迤群山,秋色可餐,乃烙一符,以代指山(艮)。至此,八卦全符,已成六卦也。岁月悠悠,伏羲氏及女娲氏长至成年矣。忽一日,华胥氏及雷夏氏应西王母之召,远遁成纪以西之瑶池(青海湖)地境,一去而不复返。天不可无日,国不可无君,华胥民众乃推举伏羲氏为华胥国国君,以摄其母华胥氏之政焉。伏羲执政后三年,与女娲氏正式合卺,结为夫妇,然后将华胥国都东迁至河南境内(淮阳县羲皇故都),开辟华夏国之又一新纪元。迁都后,伏羲于淮阳城内构筑画卦台,将昔日所画之六卦加以整理,又补足兑符(泽),以代指山泽。又补足震卦符(雷),以代指雷。又补足巽卦符(风),以代指风。至此,计数八卦乾、 兑、离 、震、巽 、坎 、艮、坤之计数卦符,得以自成体系焉。故《尚书序》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后人所附会之“河图洛书”,盖乃神话之附丽,殊未足采信也。宋代谢兼简《伏羲画卦后》:伏羲画卦后,文字积丘山。谁知圣人意,要妙唯一言。

天空中的狂风暴雨,大地上的怪兽凶禽,时时威胁着远古人类的生存。日复一日,伏羲观察日月星辰,大地万物,发现一切都周而复始,有着自己的规律。有一天,伏羲在蔡河里捕鱼,捉到一只白龟,他赶快挖了一个大水池,把白龟养了起来。一天,伏羲正在往白龟池里放食物,有人跑来说蔡河里出了怪物。他来到蔡河边一看,只见那怪物说龙不像龙,说马不像马,在水面上走来走去,如履平地。伏羲走近水边,那怪物竟然来到伏羲面前,老老实实地站那儿一动不动。伏羲仔细审视,见那怪物背上长有花纹: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薅一节蓍草梗,在一片大树叶上照着龙马背上的花纹画下来。他刚画完,龙马大叫一声腾空而起,转眼不见了。大家围住伏羲问∶“这是个啥怪物呀?”伏羲说:“它像龙又像马,就叫它龙马吧。”伏羲受一匹龙首神马脊背上黑白图案的启示,发明了八卦图。八卦图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虽然个别的事物有始有终,有盛有衰,但是阴阳化生、八气周流的宇宙运动永不止息。他发现白龟盖上的花纹中间五块,周围八块,外圈儿十二块,最外圈儿二十四块,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了——唯阴阳而已。然后,伏羲根据阴阳平衡定律,画出了八种不同图案即八卦图,图中黑白两色,互通有无,相互贯通,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着。八卦被记入中国今存最古的经典《周易》,象征了中华初民最早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八卦代表着八个方位,对应的是东方(震),东南(巽),南方(离),西南(坤),西方(兑),西北(乾),北方(坎),东北(艮)这八个具体方位,括号内是这八个方位在八卦中的名称。八卦之中,以乾、坤两封最为重要,乾代表着天,坤代表着地,这两封被古人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所以,周易八卦经常被用于预测社会和自然的事物。

杨易程在其专著《中国姓氏学》指出:据《山海经》记载:“太皡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根据这一世系关系和后世各类姓氏图书记载,出自伏羲及其后裔的姓氏有:

1、《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始于“三皇”之首伏羲。风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根据《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的父亲燧人氏就是风姓,包羲随父姓风,义妹妻子女娲氏随夫姓风。风氏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乾)部,六为天幽(坤)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2、《伏》:出自上古包羲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的字为氏。清朝初期学者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记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后,才得到这些苗族的传说。按苗族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义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在伏羲氏的苗裔后代中,有的用先祖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氏。伏氏同时也是宓氏,古代"伏"、"宓"两姓通用。

3、《宓》:《姓氏考略》:“音密(mí)。亦音伏(fú)。考孟康《汉书注》宓今伏字,即伏羲氏之后,又《颜氏家训》云《帝王世纪》伏羲或谓之宓羲。宓当做虑。传写之讹。虑子贱之伏羲之后。俗字也作宓,是知虑与伏,古字通用。后误以为宓。按宓与虑,古字音各异,凡虑羲,虑子贱作宓,而合宓、虑为一字者,皆为字讹。唯今姓氏通作宓,相洗已久,故本书从之”。

4、《戏》:现行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伏羲氏之后也。音羲,亦去声。《魏志》有戏志才,颍川人。”“伏羲”,亦作“虑戏”,故《广韵》亦曰:“戏,又姓,虑戏氏之后。”。《姓氏考略》注云:“新丰有戏亭,以地为氏。”戏亭,一名幽王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相传乃周幽王身死之处。

5、《包》:包姓源于风姓包氏,出自中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后裔,《易经系辞》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记》载: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汉书》载:包羲为三皇之首;周朝左丘明著《帝系谱》载:包羲太昊子黄帝之子有少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元和姓纂》载:太昊娶少典,生炎帝黄帝。《路史》载:包羲后裔有包氏。包氏以氏称姓为包姓。

6、《巫》: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从事祈祷、占卜活动的职业,以职业为氏。上古时候有一种专门从事祈祷,祭祀,占卜活动的职业,叫作巫人。春秋元命苞,循蜚纪》云:人皇氏有巫常氏,《参庐纪》有列氏、丽氏、巫氏,为巫姓的起始。关于巫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文献已有确凿的证据可凭,据《姓氏考略》和《姓苑》、《姓纂》、《通志氏族略》记载:巫彭。据《姓氏考略》载:"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殷有巫咸,巫贤,汉有冀州刺史巫健,又有巫都,著《养性经》也。"从上看出,巫氏的始祖,是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世家。开族始祖是巫彭。

7、《巴》:以国为姓。据《元和姓纂》以及《通志·氏族略》载,周代有巴国,开始被封的国君是子爵。

8、《通》: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巴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古巴国有个大夫受封于通川(今四川达川),他是巴国君主廪君的后裔,时称"通君"。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通氏,世代相传至今。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秦汉时候有一种官职叫作彻候,是一种职位很高的官职。那时候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有一个书生被封为彻候,他的后代以此为荣耀,就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称为彻氏。后来到了西汉时候,汉武帝叫刘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彻氏的后代就改为"通"姓(因为古代彻和通同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姓。

9、《酉》:酉姓是燧人氏允姓若水支裔,此姓早已归于轩辕氏,赐姓酉,封婼水,由昌意(常羲)统领封祝融果童于新郑(共先助黄帝练兵)因击杀蚩尤、夸父有功也赐酉姓。《氏族典·四四六》:"《国语·晋语》:'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有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是也。'魏西牧:陈留人。唐酉大仲:陈留人。明酉仁:武陵人,成化广信府通判。"

10、《任》: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一是源自黄帝。《国语·晋语》中曾经说到,皇帝有25个儿子,黄帝赐封的12姓氏给其中的14个儿子,其中的一个姓就是任姓,得任的儿子遂以此为姓氏,其后代以以此为姓氏。二是源于风姓,太皞,伏羲氏。任姓乃太暤之后,出自太皞(伏羲)之后裔的封地任国(即任城),属于以国名为氏。

11、《宿》:是上古伏羲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左传》的记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其中远古伏羲氏的后人被封于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并建立宿国。其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宿姓。

12、《须》:出自周朝初期太昊伏羲氏裔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须,出太昊伏曦氏风姓后裔,有须句国。"西周初期,周武王将太昊伏羲氏的裔孙封于须句(今山东寿张、东平之间),建有须句国,亦称须朐国,子爵,史称其国君为“须句子”、

13、《臾》:伏羲后裔在周代建立颛臾国(山东东平县东),以国名为臾姓。

14、《东》: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东氏是舜七友东不訾的后代,望出太原。而《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包羲之后,望出太原。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秦不虚、灵甫。《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东不訾。"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伏羲后裔有东不识,为舜七友之一,其后以祖名为东姓。

15、《东方》:汉族的传统复姓之一。以地为氏。伏羲氏"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遂以东方为氏 ,但已无从查考。据《风俗通》记载,伏羲氏"出于震,位主西方",子孙遂以西方为氏,但已无从查考。现在所知道的姓东方者最早的东汉名士东方朔。其母田氏,因其出生三天丧母,由邻母拾朔抚养,故名曰"朔";时东方天色始明,故以"东"为姓。 一说东方朔之父姓张,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生下他3天后也去世了,他是由其兄嫂抚养长大的。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刚亮,遂以"东方"为姓,取名东方朔。 一说东方朔姓金氏,变姓易名,游宦汉朝。 其后代以东方为姓,奉东方朔为复姓东方的始祖。

16、《后》:后姓是指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后照的后代;另外传说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为姓,称为后氏;另外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郈,他的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为郈姓;后来省去右边的邑旁为后氏,称后姓。根据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记载,"后"、"郈"、"厚"是同一个姓氏的不同写法,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郈昭伯",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写作"厚昭伯",而《汉书·五行志》中则变成了"后昭伯"。东汉典籍《风俗通义》中收录有"郈氏"。

17、《希(xī)》:《路史》:“希氏,伏羲之后,希羲古通用”。

18、《暤(hào》:亦作皡)。《姓源》:“太昊氏之后”。

19、《庖(páo》:《潜夫论》:“太昊之后,有庖国,后以国为氏”。

20、《典》:《姓纂》:“太昊娶少典氏,其后袭封者,以为氏”。

21、《虑(fú)》:《史记注》:“宓妃,伏羲女”。《集韵》:“虑与伏同”。《颜氏家训·书证》:“孔子弟子虑子贱为单父,即虑羲之后,俗字为宓。今永昌东郡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云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乃知虑与伏通。俗误以为宓也”。

22、《句(gōu)》:《姓氏考略》:“太昊之后,见《左传》,其子孙以古国须句为氏,或省句为须氏,或省须为句氏”。

23、《乘》:《姓氏考略》:“咸鸟生乘厘。伏羲孙也”。

24、《朐(qǘ)》:《路史》:“伏羲后,有朐氏,朐以地为氏”。

25、《蔑(miè)》:《古史》:“太昊元妃生倍伐,降虑婚渊,封于蔑,为蔑氏”。

26、《颛臾(zhuān yǘ)》:《通志·氏族略》:“风姓伏羲氏后,封颛臾,为鲁国附庸国,子孙以国为氏”。

27、《颛(zhuān)》:《姓纂》:“颛帝之后,或颛臾之后。望出济阳”。颛帝,系指颛顼,五帝之一。

28、《贱》:虙子贱之后,以字为氏。《风俗通》:“望出北平”。

29、《昌》:《路史》:“任姓后亦有昌氏。望出汝南,东海”。

30、《郝(hǎo)》:源于子姓,是伏羲氏的后裔。 

寻根问祖姓氏探源-源自伏羲的姓氏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85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