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山阴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当地人习惯把县境分为山区和川区,川区又以桑干河为界,分河北片和河南片。本文从这种分区出发,根据地名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的密切关系,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首先分析了地名反映出的地形、水文及人们的居处差异,其次对三区地名命名法进行了比较,然后对地名中的特殊读音及用字加以说明,阐释了特殊地名反映出的历史文化景观,并对部分村名的语源进行了考证,最后简要分析了不同地区相互排斥的原因。

关键词:山阴地名;命名法;文化语言学

山阴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其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北峰峦沟壑纵横,中部和中南部为开阔平川和下湿盐碱区。当地人习惯把县境分为山区和川区,川区又以桑干河为界,分河北片和河南片。三区所辖范围分别为:

山区:1玉井镇;2吴马营乡;3史家屯乡;4马营乡;5偏岭乡;6冻牛坡乡;7下喇叭乡;

河北片:1甘庄乡;2苑家辛庄乡;3北周庄镇;4合盛堡乡;5岱岳乡;6安荣;7泥河乡;

河南片:1薛圐圙乡;2山阴城镇;3马营庄乡;4后所乡;5张庄乡;6黑圪塔乡。

这种分区与按方言划出的三大区完全一致:北部山区,以玉井为代表,有[z]声母,没有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卷舌声母;河(桑干河)北平川地区,以岱岳为代表,既有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声母,又有[z]声母;河南地区,以后所为代表,有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声母,没有[z]声母。此外,北部地区的儿化音很少,河北河南两区的儿化音较多。

本文试从三大区的村名出发,分析三大区各自的地理地貌、人们的居住方式、地名命名根据及由此反映出的地域差异,此外还讨论了部分地名的音形义、语源考证及得名之由。下文中将三大区简称为山区、河北片、河南片。

一、地名反映出的地形、水文及人们的居处差异

1.1 北部山区共7个乡,境内有呈西南—东北走向的洪涛山脉,主峰为大贝山(1947米),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时令河源子河由马家河入境,经西短川到郭家窑村南出境。境内河流长15公里,河床宽100米。本区82个自然村中以“沟”命名的有12个(村名后的序号为所在乡镇序号)玉沟、张家沟、青杨沟、王老沟1,宋家沟3,五家沟、张家沟、井沟4,芍药沟、魏家沟5,柳沟6,蓿麻沟7;

与水有关的地名有:水头、水泉1,马家河2,南河、水泉4,黑龙池6,上羊泉、下羊泉、织女泉7,共9个。

以“井”命名的有5个:玉井、千井1,上石井、下石井4,双井6;

此外,以“庄窝、岭”命名的各5个,以“庄、坡,洼,屯”命名的各3个,以“窑、山、坪、川”命名的各2个。

1.2 河北片地区共辖7个乡,境内有流长30公里流域面积约900平方公里、河床宽200米的桑干河,和境内流长15公里、流域面积262平方公里、河床宽50米的木瓜河。

本区80个自然村中,以“庄”命名的17个,与“水”有关的地名9个,以“堡”命名的7个,以“窑”命名的6个,以“村”命名的4个,“铺”3个,“沟”3个,其余共26个。

1.3 河南片地区辖6个乡镇,南部有山阴与代县之界山——翠微山脉,旧称“佛宿山”。

“复宿山”有1500米以上山峰5座,沿山由西往东有隘口5个。黄水河在境内流长32公里,流域面积约800平方公里,河床宽150米。近年来平水期清水已断流。

本区与水有关的地名共7个,较普通的通名有:“庄”26个,“铺”9个,“堡、窑、村”各4个,“峪、坊”各3个,“营、台”各2个,“所”1个。

1.4 可以看出,山阴县境内普遍使用的通名有“窑、村、庄”等,其中“庄”在河北片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在山区出现频率最高的通名则是“沟”。

“沟”纯粹是表自然地形的,北部洪涛山区峰峦起伏,沟壑纵横,人们修沟筑屋,因沟命名,这一通名正是当地人居住环境及地形的真实写照。河北地形多为开阔平川,河南多为下湿盐碱地,南部的翠微山在山阴境内所占面积不足洪涛山的1/7,由于地形平缓,因堡而形成的庄在地名数量中占绝对优势。“庄”在当地最早是为有钱人家看守田地的人繁衍形成的聚落。山区的通名“岭、洼、坡”也是表明地形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岭”也出现在川区,如沙岭、芦岭,但此岭非彼岭,表明地形的作用已弱化,更多强调的是“沙”、“芦(苇)”。“榆坪、大坪、东西短川”中的“坪、川”是用来指山区中的平川地带的。

北部山区人们往往选择低洼平坦之处居住。依地形“穴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掏)土窑”或者住石窑,较为简陋,因此村名中出现了川区所没有的“X庄窝”。处于川区的村民住的窑则讲究一些,原因之一是不可能依地形结屋。因此,直接以“窑”命名。比较而言,“窑”是一种客观的命名法。而“庄窑”则多少带着比喻色彩,反映了人们因陋就简的居住方式,也反映了当地居民一种与世无争,闭塞而又自足的人生态度。当地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金窝银窝,不如一个儿(自家)的土窝”,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水是生命的血脉,历来人们逐水而居,与水有关的地名在三大区中都不在少数。北部山区以“泉”命名的居多,河北片以“河”命名的居多,河南片则以“河、池”为主。但也有例外,如:山区吴马营乡的马家河因源子河命名,马营乡的南河则是“难喝”的谐音;河北片的“上/下神泉”靠近山区;河南片有八处流量在10升/秒以上的泉眼,由于分布于南山脚下,未进入村名。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尽管“井”在山阴人民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以“井”命名的村名只存在于山区,暗示着“井”在山区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表明山区泉水缩小、水位下降、水源不足的事实。“井”的出现当在“泉水”之后。

前面讲过,北部是土石山区,不仅打井需穿过层层岩石,名曰“石井”,即使在视野所及的开阔地带,这些石头也会形成种种景观,“东/西石人坡”“前/后石门”就是因此命名的。

川区有而山区没有的通名“堡”读作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最早是有钱人家作为防御设施的一种牢固土墙,因此许多“堡”均以姓氏命名。现在保存较完整的堡墙有泥河乡的河阳堡,是明代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家屏坟墓所在地,守墓人居住其间。这里的堡墙高约1丈,截面为梯形,顶宽约1丈,规模雄伟。北周庄镇和岱岳镇也有堡墙遗迹。后来以“堡”命名的村子未必建有堡墙,“堡”渐渐也可指无围墙的聚落。

河南片的“峪”是反映地理环境的通名,指的是峪口,分布在南山脚下。

地名反映的全县自然特点用下面几句话可以概括:南北坡区之上是高山,东部丘陵之下有河滩,中间盆地一大片,西边全是开阔川,山地丘陵合五成,盆地平川占一半。

二、地名命名法比较

李如龙先生(1998)把汉语地名命名法分为三类: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寓托性地名。三类之下又各分三小类:描述性地名分表示地理位置的、描述自然景观的、说明自然资源的;记叙性地名分叙述文化景观的,记录人物或民族、姓氏的、记载史实和传说的;寓托性地名分观念地名、意愿地名、感情地名。

2.1 北部山区以描述性地名为主,其中表地理位置的有23个,描述自然景观的有35个,说明自然资源的有9个;记叙性地名有15个(另有9个与别的命名法相结合)。

2.2 河北片描述性地名中表地理位置的有22个,描述自然景观的有6个,说明自然资源的有5个;记叙性地名中记录人物族性的有30个,记载史实传说的有6个;寓托性地名有7个。

2.3 河南片描述性地名中表地理位置的有34个,描述自然景观的有9个,说明自然资源的有10个;记叙性地名中叙述人文景观的有13个,记录人物族性的有27个,记载史实传说的有4个;寓托性地名有6个。试看表一:

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从以上粗略统计可看出,山区地名命名法以描述性地名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描述自然景观的地名居多;河北片叙述性、描述性地名基本持平,其中又以记叙性地名中记录人物族性的地名最多;河南片描述性地名最多,其中表地理位置的地名最多。显然,从命名法看,山区、川区差别明显,河南片、河北片相形之下差别则小得多。

2.4 山区、川区命名法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山区没有寓托性地名。按历史进程讲,各种命名法是先有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再有人文历史特征的记叙以及各种寓托性地名。现在看起来是寓托性的地名可能已几经变动。

“安岸庄”在明朝时坐落在一条时令河的南岸,叫“南岸庄”,后因洪水淹没重建,取吉利之意,谐音变为“安岸庄”。一个旁证是《山阴县志》大事记中记载着“明嘉靖28年(1549)遭受特大旱、涝灾,辛留村平地涌水见鱼”,辛留村距安岸庄很近,可见地理、人文的变迁。另外,合盛堡曾名“水上村”,因举行了盛大的“木瓜河吃水灌溉联欢会”得名。这个村与安岸庄相距也不远。

先进村由大/小东巷、顺城巷、菜市巷组成,1958年公社化时期,因工作先进而取名。

安荣,宋朝时始叫“安银子”,是“澶渊之盟”后宋向辽赠的“岁币”暂存之处。辽萧太后册子耶律隆绪在此筑堡驻守,故又叫“安营子”,明称作“下安银子”,清叫“安营”,民国时改为安荣,沿用至今;安良铺的“安良”则是由“安梁”谐音变来的。这跟山阴方言的音系特点有关,北京话的开口呼零声母字,在山阴话里,除了“啊、恩、哎”等几个表示感叹和应答的词外,都要加上[n]声母;山阴话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单字调,北京话的阴平和阳平,在山阴话里一律读做平声。因此,“安”和“南”在山阴话里读音完全一样。

河南片的安乐庄,唐时名“安安镇”,后人们取安居乐业的意思,改为安乐庄;快乐村,明朝时叫块儿,后谐音演变而来。“安居坊”则是沿明时建制得名。

由此可见,山区社会变动较小,相比之下川区则变动显著,发生过很多历史事件,给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带来很大冲击,寓托性地名或为官方地名,如安荣,或为人们自己改称,如快乐村,都是这种社会变动的结果。

山区川区命名法的共同点是描述性地名多,记叙性地名以记录人物族性的地名数量最多,这与长期的宗法社会里人们按姓氏聚居密不可分,这种聚居方式反映了人们重家族血统的社会心理。这些地名记录的是命名之初的地理人文特征,但自然环境在变迁,社会生活在变动,许多地名早已“名不副实”了。

“屯港”在历史上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地理变化,自然灾害侵袭,海水全然退去,形成高低不平的山坡,当地人居住于此,仍以屯港为名。这类地名是历史的化石,通过它们可分析考证出历史上一地的环境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其居民往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如北周庄周姓居民已寥寥无几,康庄也不是以康姓为主了,但像王家涧、解庄等,现在从村名仍可看出主要居民成分。

三、山阴地名中的特殊读音及用字

山阴地名用字读音有许多特殊现象。读音特殊指和单字音有差异的,用字主要指地名中的方言字及生僻字等。

3.1 下面将读音特殊的地名分类列举,字音特殊的用黑体字表示,地名后的ABC表所在地区,A表山区,B表河北,C表河南。

3.1.1 声母读音特殊

安详寺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B

3.1.2 韵母读音特殊

口前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A

包家岭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A

(除“X家窑”外,山阴地名中的“家”均可读作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沈庄窝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A

(山阴地名中的“庄窝”均读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芍药沟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A

上神泉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B

高山疃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B

东鄯河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B

岱岳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B

3.1.3 声调读音特殊

上河西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C

北祖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A

玉井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A

王老沟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A

蓿麻沟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A

泥河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B

黄昏城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B

山阴城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C

云水庄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C

3.1.4 声韵调中有两项以上读音特殊

织女泉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A

安荣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B

东察罕铺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C

3.1.5 合音

王家涧 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B

山阴地名中的“家窑”均可读作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有时也可读作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如:夏家窑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3.2 关于用字,值得一提的主要是地名用字中的方言字,均与地形有关,如“天圪崂、梁头、黄草梁、黑圪塔、小圪塔、西安峪”等,“圪塔”实际上是“圪哒”的异体字;生僻字如薛圐圙,当地人一般写作薛圐圙;异写字除“圪塔”外,八步堰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的“堰”当为“塬”的异写。

四、特殊地名反映出的历史文化景观、语源考证

4.1 北部山区有几个较为特殊的地名:吴儿城、马营、吴马营。

吴儿城得名之由是:三国时曹魏为防鲜卑族向南扩张,把对吴战争中的俘虏押到北边,强迫他们替魏筑城据守。此地即为其时所筑营城,故得名。

马营则由于辽宋时期契丹人在此扎营圈马而取名,后因村内夏姓居多故作夏家马营,现简称马营;吴马营亦是养马得名。

4.2 河北片的永静城最早叫黄昏城,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大同)出发,率兵经过此地,天已黄昏,遂就地安营,后筑城纪念,明代叫永宁城,清朝以来一般叫永静城,民间仍多叫黄昏城。

河南片的山阴城建于元末,民国26年(1937年)前一直是山阴县治所在地,日军侵占山阴后,移县治于岱岳,旧城渐废为村。故驿村北则有忠州城遗址,该城元末为大水毁没。《读史方舆纪要》卷44载:“山阴故驿在县(山阴城)西南十五里,亦名忠州城”,“故驿”为“故邑”之讹读。这两个村名均为历史地名。

与军事有关的地名有:前/后射躲,元朝时,附近是驻军操练射箭的场所,设有许多靶垛,后形成村庄,取名前、后射垛,谐音演化为前、后射躲。

元营即元军屯兵之处;大营在北宋时是一片荒漠,宋辽作战时辽军驻此,称作“鞑营”,后渐叫“大营”;马营庄、新马营则因养马得名。

大、小柴棚原是养马存放草料的地方,盖了许多草棚子,后来人们定居于此,因而命名。

后所在明朝时才有,1373年,在雁门关外驻军屯田,分一卫五所,即前后左中右,后所因此得名。

4.3 河南片有一些与盐业有关的地名,北、西、南盐池无须细究,一望而知;白坊因村庄建在白茫茫的盐碱滩上而得名;黑圪塔则因早年此地盐坊甚多,遍布盐土圪塔,雨后一片褐色,故名。据《山阴县志》记载:民国8年——19年,本县每年大雨连绵10余日,在南山脚下形成东西长27公里,南北宽3公里下湿带。平川地区大部分土地盐碱化,众多百姓弃耕熬盐。1932年,本县还因盐业银号发行额太大而导致通货膨胀。

在山阴川区村名中,称“铺”的很多,如二铺、四铺、帐头铺等,设铺之初,还有头铺、三铺,头铺在黄花梁上,后由于常遭抢劫,移至附近的“棋道地”,三铺就在现在的新岱岳(又名辛兴铺)。以“铺”为名的村庄,多系元朝驿制下的小站,至今沿着棋道地、二铺、新岱岳、四铺,仍有许多烽火台,成为历史的见证。不过象吴家铺这样的地名则主要取义“买卖铺”,与驿传制度无关。

前面谈到过山阴村名中有“马营”系列地名,这既反映了古代驻军历史,也说明当地适于饲养马,“白草口、黄草梁”等地名表明命名之初当地的水草丰茂,正是合适的天然牧场。讲到畜牧业,我们便不能忽视山阴地名中和“羊”有关的,北部山区有上/下立羊泉,河北有大羊村、小羊村,河南有羊十二庄、羊圈头、羊圈铺等,这些地名记载着山阴畜牧业的发展。这一点《山西的羊文化》(潘家懿1993)里的一段话分析得很精辟,摘录如下:“晋北和晋西北紧邻蒙古草原,是养马牧羊的好地方,加之西周以后,山西一直是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都曾经长期居留山西并与当地汉人杂处,而这些游牧民族多以养羊养马为业,这就使得山西的畜牧业在古代一度成为最发达的地区。”这一分析对处于雁门关以北紧邻蒙古的山阴县十分恰当。

有趣的是,尽管山阴养牛业发达,但积淀在地名中与牛有关的只有一个“冻牛坡”,还是因地形而取的,与养牛业难以建立联系。当地坡长路陡,再健壮的牛也会变“钝”,又因气候较冷,谐音变为“冻”。这一地名只能表明当地有过“牛”这种动物。

此外,河南片的薛圐圙和东西察罕铺较为特殊。从语源考证,圐圙和察罕都是蒙古语,前者从蒙古语hure音译过来,原意是有围栏的草场,通行于华北诸地区。察罕铺命名之由则是:元朝至元九年为治理桑干河,曾在此建察罕都御府,后蒙人退走,汉人迁入,定村名为察罕铺,察罕的意思是蒙古汉属地。

五、不同地区的相互排斥及原因浅析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虽然山阴人将全县划为三大区,三区间在方言上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相比之下,河北片、河南片无论从地名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居住方式还是地名命名法,特殊地名反映出的历史文化景观来看,差异都很小。这两区共同构成的川区则与山区有较显著的差异,两区日均温度差5度,相差一个节令。山区粮食作物以莜麦(燕麦)、豌豆、胡麻、马铃薯为主,川区则多产谷子、糜黍、玉米、豆类等。这自然影响到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影响到山区川区人相互间的态度取向。如山区人将川区人戏称为“川板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川区人则称山区人为“山汉”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他们还编出诸如“山汉吃糕,小死一遭”,“山汉吃豆,咬了指头儿”及针锋相对的“川板吃莜面,屙下一牛圈”,“川猴吃莜面,山阴地名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不管怎么说)也不赖”来相互取笑。这类现象在河北片、河南片之间则不存在。

山区、川区间的相互排斥除与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密不可分外,与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也不无关系。河南归属山阴较早,加之相互间语言、生活差异很小,彼此很容易接纳对方。而山区情况有所不同,偏岭、马营1956年才由怀仁划入山阴,史加屯、玉井、吴马营在五十年代前则是由右玉管辖。这一情况加上山区川区的诸种不同,使得一个时期内山区作家长的甚至不愿将女儿嫁到川区,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意。不过,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增多,不仅这种现象不再存在,越来越多的山区人也愿意搬到县城或条件比家乡好的川区村庄生活。年轻人中升学、入伍、外出打工的也不在少数,山区、川区昔日的壁垒森严、泾渭分明悄然发生着变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必然的。

来源:《北京教育学报》2005年 第4期

作者:郭利霞 侯瑞芬

选稿:耿曈

编辑:刘言

校对:耿曈

审定:陈汶灵

责编:吴雪菲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90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