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区三合镇古村落“刘老庄”村史考三合村西一公里处的刘老庄始建于康熙年间,据《掩龙刘氏族谱》记载“掩龙刘氏第四世先祖倚兰公与二弟倚源公(乾公曾孙,方卿公孙,志高公之子也),因当时家业大、人口众多而分家,自掩龙庙西偏刘村迁居掩龙庙南里许,姬家(草行)坟南之地立村屯曰前刘村,倚兰公居新村(刘老庄)东宅,以耕田为业”。由于后代繁衍昌盛,子孙分居四面八方,故前访亲祭祖均称其为老庄,因此刘村的村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的演变成了今天的刘老庄之称谓了。但刘老庄的村址原本就是一个古村落,因为历史的原因也慢慢的消逝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被历史湮灭而淡忘。那么,刘老庄的远古村落到底是什么?他的村庄名又叫什么呢?根据目前的刘老庄村后的一块土地的名称,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刘老庄现在分东西两个队,西队人称这块地姬家坟,东队人称草行坟。在明清、民国及解放后这里一直保存有上百座坟堆,年年都有人来这里烧纸祭祖添土,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既然有上百座姬姓坟茔,说明这个姬姓人氏曾经在这里居住了起码有上千的历史。据村里人说,前十几年来了一个扒(补)锅磨剪刀的,他自称姓姬,并说:“你们村后是我们的祖坟地,刘老庄村现在的村址有他们的老宅,祖上在过去朝中为官,后来迁到了阜城西关草行。”有人问他现在住在哪里?他说:“后来因匪祸、灾荒从西关草行迁到了河北(颍州泉河北)太和。”说到这有人会问,这支姬姓到底来自哪里?始于哪个年代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段历史文献: 姬姓胡子国(原在河南偃师一带),周围分布着姬姓亲侯诸国。据《通志》记载:“周王灭归、胡两国后,把两国之地,封于庶弟姬尤,因为于周王朝血统相同而赐以子爵,后来这个国家被称为胡子国”。公元前745年,郑武公灭姬姓胡子国,楚灵王灭胡子国迁胡人于荆(今河南灵宝县,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曾制鼎于荆山)。《春秋.定公十五年》记载,“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后又复国于今阜阳,曰沈子国。沈子国在临泉县城西,沈乃春秋时小国,姬姓,子爵,故名。《后汉书.志序》载:“凡县名先书郡所治也。平与有沈亭,故胡,姬姓”。《沈丘县志》载:“沈子国在县东南三十里,及聃季所封处,地属颍州。城南垣紧靠流鞍河,河南岸老邱堆,周约0.5公里,高5米,传为聃季墓也”。《春秋.左传》载:“鲁文公三年(前624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诸侯之师伐沈,沈溃”。《左传.昭公十一年》载:“公元前531年,楚迁许、胡、沈、道、易、申诸民于荆焉”。不久又复国于阜阳,公元前519年楚伐吴,回师途中灭胡子国。此胡子国居民部分以国名为氏,亦为胡姓。从上述文献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庄村后的姬家坟茔(草行坟)的这支姬姓,应该是始于春秋时期,历经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后形成了现今的上百座姬家连座坟茔。既然有百座坟茔,说明就应该有守坟祭祖人居住的村庄,那么这个村庄到底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慢慢的来推理一下,最终还一个历史的真实面貌。现在从刘老庄村庄的地形地貌来看,并结合刘姓人迁入后居住的分布情况分析,姬姓人居住的地方应该在村西,刘老庄目前刘姓人居住的老宅(里院、里宅)是始建于康熙年间,老宅一分为二,左半部分是倚兰公居所,右半部分是倚源公居所。也只有村西老宅正西侧有一块高地,四面有围沟,最符合姬姓人居住的历史条件,春秋时期这里应该叫姬家村。随着历史年代的久远,姬家村、姬姓人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慢慢的湮灭了。在姫家村西南有一个村叫乔姫岗,据本村说在古代是一个集市,在一九八几年时村里人曾挖出古代房室遗址和建筑砖块,这也证明了这一说法,据村里人讲乔姫岗在明清时期曾住守兵营,这说明在明末清初时期应该还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古建筑。在古代的姬家村村后是古沟,古沟北岸是姬家坟,在往北就是后汉时期流传下来的演流庙(今掩龙庙)。过去的演流庙是一个兴旺发达比较繁华的集镇,因此又叫演流集。这里也是西南诸重镇通往阜城的交通要道,每年的二月二,这里都有庙会。说到这有人会问演流庙地名的由来又是什么呢?相传,西汉王朝十二帝之后,王莽作乱,篡汉自立为新朝,导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汉文帝刘恒之子长沙王刘发之后,汉高祖刘邦第九世孙,南阳蔡阳人刘秀公雄才大略,起兵抗击新莽,于昆阳大战中擒莽复汉,建立了东汉王朝,史称汉光武帝,这位复兴汉室,卓有建树的光武帝刘秀公,则是邦公直系后裔,为掩龙刘氏之远祖梁孝王武公长兄汉景帝刘启六世孙也。掩龙刘氏家堂庙之所以名曰(掩龙庙)其典故即出于汉光武帝刘秀公。相传,刘秀公起兵之初,与王莽对阵,屡战屡败。一次,正赶上二月二日,王莽追赶刘秀至我刘姓祠堂坐落的田野上,当时王莽追兵已近,刘秀在一马平川的田野上无处藏身,形式危急,上帝派神灵及时下凡相救,仙人化作一位耕地农夫,赶着一具骡马翻耕土地,他让刘秀躺在刚翻过的地墒沟里,幷用新耕起的土壌把刘秀掩埋起来,为便于刘秀呼吸,他将芦苇通节之后让刘秀噙(qin)在口中。为不让王莽发现刘秀,仙人将骡马停在掩埋刘秀的地方。骡马踩在刘秀身上使刘秀不堪重负,刘秀暗中祈祷骡马虚起一蹄,骡马果如此,以此刘秀获救。因刘秀公为真龙天子,即位后在此建庙纪念,名为演流庙。如今,此庙周围洼地中长一种上下通节的芦苇。骡马站立时总是一蹄虚起,相传是刘秀公遇难之后流传下来的。又传王莽有一条闻仙犬,闻到刘秀被掩埋土中,即以爪扒土,被仙人一鞭打死,为避免王莽赶至怪罪,仙人将一罐面疙瘩翻倒在地,声称是其妻送的饭被闻天犬扒翻,故将其打死。所以,掩龙庙周围田野里多有一种面砂礓,亦是那时流传下来的。庙的前面有一个池塘,名曰“饮马塘”,相传是刘秀获救后在此饮马,把马饮饱后便于行路时以防马渴。故后人称此塘为“饮马塘”。掩龙庙西南方约有一公里处还有一个马蹄形状的池塘,曰“马扒塘”。相传,刘秀获救后王莽兵继续前行,结果马渴了不愿行路,周围又没有水井和池塘,这时只见马蹄就地猛扒了几下,瞬间面前就出现了一口池塘,因此马得以饮饱。后人为此塘取名为“马扒塘”,并且还留下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典故。演流庙自东汉更始初年汝阴侯刘信始修,历代屡建屡毁,掩龙刘氏自方卿公后世代依灵地而居,得一灵地之气,世代繁盛。至光绪初年,掩龙刘氏族亲乾公第十世孙盘坞先生(刘鸿文),在修缮本族家谱的同时,出资监工,在此修建了掩龙刘姓之家堂庙—曰掩龙庙,以示族人不忘天恩祖德,永远纪念刘秀公获救于此。总而言之,掩龙刘氏源祖为陶唐氏尧之长子监明公,传至十八世刘累公。直系远祖为汉高帝邦公之孙梁王刘武,近世始祖为自山东峄县游幕于颖的乾公。此乃掩龙刘氏之源流也。正所谓:彭城分世业颖水润书田 五行金为首 八卦乾为天 逝者如斯夫 掩之诚是也。颍州城自古就有刘姓人居住,东汉汝阴侯刘信(光武帝族兄刘显的儿子)更始就被封为汝阴王。【汉高祖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楚元王刘交→刘富(红懿侯)→刘辟强(宗正)→刘德(阳城缪侯)→刘安民(阳城节侯)→刘庆忌(阳城厘侯)→刘岑(阳城肃侯)→刘平→刘某(史书上没有他的名字,官任东武城县令)→刘景(官任东莱太守)→刘洽→刘弘(儒学博士)→刘悝(官任琅邪都尉)→刘某(佚名,曹魏时官任定襄太守)→刘亮(官任邪城县令)。魏晋鼎革后,刘氏仍兴盛不衰。刘亮→刘膺(西晋时官任北平太守)→刘熙(官任相国掾,宰相的秘书)→刘旭孙(官任开封县令)→刘混(官任武原县令)→刘靖→刘翘→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南北朝刘裕的后裔刘浑字休渊(文帝刘义隆的儿子),元嘉二十四年被封为汝阴王。自东汉更始初年汝阴侯刘信在此建庙以后,为了纪念刘秀遭难与此,后得仙人搭救得以解脱,因此每年了二月初二就在此举办庙会加以纪念。故此,才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典故,从而来祈福刘秀公。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掩龙刘氏后裔后湾子的磐坞公就把庙会迁到了刘棚村,并把集市也东移到了这里。从上述的这些珍贵资料来看,刘老庄在春秋时代已经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是姬姓人的聚居地,他历经上千的历史沧桑衍延,如今形成了以刘姓人为主导的村落,其中有邢姓、常姓、年姓,这几个姓氏与刘姓也有着较深的渊源,他们均属于刘姓人的外甥。目前全村人口有560多人,是三合镇辖区内比较大的一个村庄,他分为前油坊、后地、东西有两个老宅,四个新宅。从刘老庄分出的村庄分别有:大桥东小刘庄、斜庄的,有迁三合集-庄的,有迁三合集南李营的,有迁月池北李庄者,有迁后湾子的,还有迁南刘庄的,阜南黄岗小寨子的,寄居于四面八方。正所谓:一宗脉源分千枝,代代繁昌世绵长矣!掩龙刘氏出自唐尧帝之后裔,帝尧长子监明公受封于刘地(河北唐县),后人因以为氏。传至十八世祖刘累公,善扰龙,事孔甲,夏后嘉之赐为御龙氏,后迁河南鲁县,卒葬于沛地,北宋王安石曾赋诗赞:神物惊天犹可骑,如此孔甲但能羁,当时若是无刘累,龙意茫然始得知。后裔也多以此为念,有称御龙堂号者。在商末得显贵,封为豕韦氏,后居唐,又迁杜,后有唐杜氏之称。传至周代杜伯公,事周王,为上卿大夫,挂右将军帅,文武兼备,声誉显赫,周宣王四十三年被诬杀害,封地杜城被夺。杜伯生子隰叔,由周奔晋,官拜士师,徒居沛丰。后传世祖士会公亦晋国士师,曾食采于范,因号范氏,范宣子士丐乃士会之裔也。鲁文公六年士会适秦,后有归晋,次子士雃留居于秦,避秦获援累祖之姓复为刘氏曰刘轼。轼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八世孙榜照公,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谥号庄公。庄公生申公显科、显科生文公思泷、思泷徒大梁生刘清,即汉皇故里刘氏之开山始祖也。清生仁,仁生太上皇刘煓,乃高祖之父也。高祖邦公之曾孙买,买传襄公,襄之曾孙訢,至明朝西伯字乾。其于丰沛明嘉靖年落于山左者。至明万历六年,始祖乾公游幕于颖,遂家焉。掩龙刘氏族牒,始修于光绪初年,乃乾公十世裔孙盘坞公之所承也。为继前人之功德,接续者乃盘坞公季子可久公及化钧公,于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所嗣,为族唯留之珍品矣。史册县志与族谱可以见证社会史,也可以见证一个家族的历史,同样也可以见证一个村落的始建史。从诸多的历史文献中我们捋清了刘老庄的建村史,也弄清了刘老庄在几千的历史变化中的历史巨变,这也是刘老庄村史的铁证。但是,关于姬姓人何时从姬家村迁出的?我们还要考证一下历史文献。沈子国灭亡后大多数姬姓人应该迁徒到了河南,也只有一小部分人居住在本村,世守祖坟。随着世代繁衍,加上颍州之地在过去经常出现天灾,瘟疫,水患。族人也不时的往外迁移,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就迁到的阜城西关草行。而后,不知何种原因弃家迁到了颍河北太和。他们迁到太和应该是在清末民初,不然姬姓人也不可能在解放后还在清明节前来为祖坟(姬家祖坟)烧纸添土,祖坟数目如此之大,可以想象当年姬姓人家兴人旺的景象。刘姓居住此村也已经历经了几百年。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98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