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许昌城西奇人:吃馍蘸墨活柩子,才压三江慕夫子

许昌城西奇人:吃馍蘸墨活柩子,才压三江慕夫子

【老刘品灵井】

许昌城西奇人:吃馍蘸墨活柩子,才压三江慕夫子

文‖刘建益

沿许昌城西许禹快速通道西行10公里处,就到了灵井镇大慕庄村,现在叫大慕庄社区。大慕庄社区仅有一个自然村,4个村民组。该村西南一公里处还有一个村子叫小慕庄,小慕庄村辖小慕庄、钱庄和小马庄3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为此,当地村民有“大慕庄不大,小慕庄不小”的说法,也说这两个村的慕姓是一个家族。大慕庄社区居民大多姓慕,也有姓燕的,但是,据村里老人讲:“燕慕本是一家”。(想看看刘建益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昔日名冢今凄凉:许昌八凤墓到底葬着哪八凤?)

许昌城西奇人:吃馍蘸墨活柩子,才压三江慕夫子

燕慕姓氏之渊源

历史上慕姓源自复姓慕容氏。据传,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慕容氏发展强大后,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和北燕等诸侯国,后因战乱而衰亡。慕容氏族为保护家人安全,一部分人遂以国号“燕”为姓氏,一部分人则去“容”姓“慕”。

据大慕庄社区居民慕天佑老人讲,大慕庄慕氏于明朝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历史上,大慕庄村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村庄。从清代到民国年间,村子里曾出现过有据可查的举人2人,秀才、监生、武生、太学生达30余人。现在,许昌市区西湖公园“许昌十二贤士”人物浮雕,自西向东排第一位的便是慕甲荣,慕甲荣是灵井镇大慕庄村人的骄傲。

下图:大慕庄社区文化大院“述德堂”创办人慕天佑先生。

许昌城西奇人:吃馍蘸墨活柩子,才压三江慕夫子

慕甲荣其人

慕甲荣,字冠舻,是清乾隆五十九年由拔贡中的文举。他才华横溢,曾任禹州训导,后不仕。慕甲荣进士考试落第后,先后到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讲学,因学识渊博,因材施教,其弟子中有多人任知府、巡抚等职。因此,慕甲荣在湖北、江浙一带被人们尊称为“慕夫子”。

民国十二年《许昌县志·硕儒》篇记载:慕甲荣“潜心经史,留意训诂”,为文剖析理蕴,精刻沉实。著有《述德堂诗稿》两卷,《述德堂》一部,《先入言》一本,均于清同治十二年刊刻行世,成为入学者的必读之书。

慕甲荣是清朝时期许昌县一个饱读诗书、致力教育的名儒。他聪敏好学、善良宽厚,以献身教育事业被后人称道、铭记,成为大慕庄社区宝贵的“文化财富”。(想欣赏刘建益老师写的其它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当年,我们的亲人就是这样与流火暴雨作战!)

下图:慕甲荣所著部分著作封面。

许昌城西奇人:吃馍蘸墨活柩子,才压三江慕夫子

慕甲荣与“述德堂”

“述德堂”是慕甲荣所办私塾的名字。慕甲荣在家乡兴办私塾,以“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古代典籍为教材,用其独特的见解教育学生。学生中最有成就的是族人慕连山。

相传,慕连山童年时,天天跟父母一起割草喂牛、拾柴做饭。慕甲荣得知情况后,登门同慕连山母亲商量他读书的事。慕连山母亲说家里没钱,没办法让儿子上学。慕甲荣说:“去我的私塾读书,不收银两!”慕连山母亲倍感温馨,随即答应让慕连山到慕甲荣的私塾上学。

慕连山入学后,在慕甲荣的教导下,用心读书,孜孜不倦,遇到疑难问题就请教,直到学会为止。几年后,慕连山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文字》《弟子规》《四言杂字》等启蒙书籍。慕甲荣看到慕连山聪敏好学,便教他四书五经,还教他写诗词、做文章。

清嘉庆年间,慕连山参加许州乡试考中秀才。1804年,他参加省会试,考中甲子科举人,出任中牟县训导,家门楼上悬挂“文魁”门匾。

慕甲荣博学多才,尽管他一生没有考中进士,但他怀揣报国之志,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私塾,四处讲学,为家乡许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慕甲荣传奇故事选

由于慕甲荣名声显赫,大慕庄村很多居民都是听着他的传奇故事长大的。

活柩子

据大慕庄社区居民慕天佑介绍,慕甲荣小时候读书非常刻苦。他母亲原本是个丫鬟,因脚下长有肉瘊,被视为富贵相,遂被慕甲荣父亲收为妾,生下慕甲荣。慕甲荣在家排行第六,因是二房所生,常被人看不起,被唤作“小六子”。

慕甲荣为给母亲争气,童年就下定决心刻苦攻读。他吃住都在二楼书房,从不下楼与外人接触。有一天吃午饭,家人送上菜馍、蒜汁,他边吃边看书。当他吃完菜馍时,才发现把墨汁蘸光了,而蒜汁却丝毫未动。这件事很快传遍全村,人们就送给了慕甲荣一个绰号“活柩子”,其意谓活人被封闭的意思。

慕甲荣7岁入学,19岁考中秀才,24岁中举人。从此,人们不再叫他“小六子”或“活柩子”,而是很有礼貌地称其为举人老爷。

才压三江

“才压三江”是慕甲荣在大慕庄流传最广的传奇故事。

据传,嘉庆四年即公元1799年。慕甲荣进京赶考,在京城,浙江考生和河南考生同住一家客栈,客房有楼上、楼下之分。为争住上楼,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以“比文”论输赢。比赛内容一是背书,二是走马观碑文。河南才子推荐慕甲荣出赛。背书时,浙江才子正背如流,而慕甲荣则倒背如流。走马观碑文时,慕甲荣更是“过目不忘”,河南才子因此胜出。

晚上,浙江才子外出,灯笼上写着“三江才子”4个字。慕甲荣知道后,让河南才子在灯笼上写上“才压三江”4个字。浙江才子看到后大为不满,提出再赛,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就同一论题写出30篇文章。最终,慕甲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章,且引经据典,论理精辟,博得众人喝彩,慕甲荣再次胜出。

另传,慕甲荣在江西讲学,因材施教,弟子如云。有一年科考,他选送的8名考生有7名上榜,慕夫子美名“才压三江”!

下图:陈列在大慕庄社区文化大院的慕甲荣像。

许昌城西奇人:吃馍蘸墨活柩子,才压三江慕夫子

“述德堂”与“文化大院”之传承

为继承慕氏先祖遗风,秉承慕甲荣文化育人理念,1997年春,大慕庄社区居民慕天佑决定创办大慕庄文化大院,并取名叫“述德堂”,以此效仿先贤,重振家乡文化事业,提高世人品德修养,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生活。

“述德堂”占地约800平方米,集农家书屋、村史文化、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是一所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大院,也是附近村民、乡镇务工人员、农村中小学生读书学习、休闲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大门正上方悬挂有“述德堂”的牌匾。大门两边有一副楹联“述德堂述德君子代代尚立德,论道轩论道士庶人人讲公道”。从这幅楹联中,人们不难看出,大慕庄社区文化大院又被称为“述德堂”的真正内涵。

下图:大慕庄社区文化大院“述德堂”大门。

许昌城西奇人:吃馍蘸墨活柩子,才压三江慕夫子

走进文化大院,人们无不为这里清静优美的读书环境,优雅厚重的文化氛围所吸引。文化大院由一幢漂亮的两层小楼及其附属房屋组成,楼房大门两边“名举驻心田心似日月人似镜,门第传佳作佳胜珠宝书胜金”的楹联格外引人注目。

据文化大院创办人、大慕庄社区文化协会会长慕天佑介绍:他年轻从军,1997年3月光荣退休,回到家乡后利用自己的退休金,先后投资了50万元办起了这所文化大院。2019年“述德堂”被许昌市建安区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农家书屋”,被许昌市命名为“许昌市建安区特色文化基地”。

谈到家乡如何保护和宣传慕甲荣历史遗迹的话题,慕天佑坚定地说,慕甲荣所办私塾的旧址尚存,属一处古朴青砖蓝瓦明清建筑,目前保存得相对完好。现在筹资刻有“慕甲荣私塾”的牌匾,已经悬挂在了那里。下一步准备对这处建筑进行修缮,让其更加完美,让更多人到这里感受慕甲荣“慕夫子”“传道授业,述德立德”的文化理念。另外还打算筹措资金,把社区东南部的慕甲荣墓地进行整修,使之成为许昌市区西部的历史文化名人景点。

2021年5月26日

下图:本文作者在慕甲荣私塾旧址前留影。(文首图:环境优美的社区文化大院)

许昌城西奇人:吃馍蘸墨活柩子,才压三江慕夫子

【作者简介】刘建益,笔名灵泉水,建安区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诗词学会会员,建安区诗词学会副会长。近年来,致力于探寻研究许昌市西部乡镇尤其是灵井镇境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受到多家媒体采访。作品散见于《许昌日报》、《许昌晨报》、《建安诗苑》、《魏都》、《魏都诗词》、《建安风》,“老家许昌”新媒体,江山文学网等报刊网络,并入选《魏都故事》、《建安诗风》等书。现供职于建安区灵井镇政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部分来自网络,部分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9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