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人王威,娶了个妻子姓吴,刚结婚没过两年,因为战乱,夫妻失散。
战乱过后,王威一贫如洗,便外出做点小本生意,因为没有家室,所以好几年也难得回来一次。有一次,他到平阳贺邑做生意,在客店租了个房间住下。这一年又闹灾荒,不少人外出逃生,到处都是难民。王威看见店外有一个少妇,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在那里哭得很是凄惨,就问店主是怎么回事。店主告诉王威,这个少妇姓孟,是店主的邻居,她的丈夫伍元外出六年了,至今杳无音信。婆婆因为饥荒去世了,买不起棺材,所以打算把自己卖了来安葬婆婆。可是买她的人又嫌弃她有孩子,孟氏只好又打算将儿子另卖给别人,眼看着就要生离死别,所以哭得这样伤心
王威听了很是同情,说道:“我已经年过半百,原本已经没有娶媳妇的想法,要是她不嫌弃我年纪大了,我愿意为她安葬亲人抚养儿子。”店主说道:“如果这样那再好不过,你这是积德行善啊。”店主把王威的话告诉了孟氏,孟氏同意了。于是王威给买了棺材,择日下葬,出殡的时候,孟氏哭道:“为了婆婆和儿子,我才含羞失节,改嫁他人,活着没法再见前夫,将来死了也无颜面对地下的婆婆。”听到这话的人都为之难过地落下眼泪。
王威见孟氏住的房子破漏不堪,就出钱帮她修了房子,添置了许多家俱,孟氏的儿子名叫伍惠,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王威出钱,让他进学校读书。王威与孟氏日子过得倒也安稳,没想到三年之后,孟氏的前夫伍元回来了。
伍元一回来就听说孟氏改嫁了,心中很生气,就到店主家里询问情况。店主详细地给他说了事情的经过,伍元说道:“王威帮我抚养儿子安葬母亲,恩深义重,孟氏已经嫁给他,我只要求带着儿子伍惠离开就可以了。”店主把伍元的话转告王威,王威问孟氏愿意跟谁一起生活,孟氏说愿意跟前夫伍元,王威说道:“这样的话,让伍元暂且住在客店里,我收拾收拾东西,明天就走。”店主问道:“那你这些年来买的这些家具怎么办?”王威说道:“全都送给伍元吧。”
王威走后五个月,孟氏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伍元知道这是王威的孩子,因为感念王威的恩义,所以对两个孩子视如己出,并且给他们起名一个叫伍恩,一个叫伍义。伍恩、伍义长到九岁的时候,店里住进来一位世袭武翼都尉郑大人,他的儿子夜里生了急病,请来医生也没有救治过来,没几天就去世了。伍恩、伍义在店外玩耍,郑大人见伍恩的长相和他的儿子很像,年龄也一样大,想将他过继为自己的儿子,将来也好继承自己的世袭官职。郑大人找到店主,请他从中说合,店主找到伍元和孟氏商量,孟氏高兴地答应了。郑大人给了伍元一笔钱,领着伍恩走了。
王威离开孟氏之后,依旧做生意,四海为家。渐渐地岁数大了,也有了一点积蓄,就想着回家。路过梧州府,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晚上睡觉前,忽然听到一阵女人哭声,王威叫来店主问询,店主说道:“有一个姓伍的人,逃荒来到这里,三个月前去世了。他的儿子外出已经好几年没有音信,婆婆媳妇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婆婆打算让儿媳改嫁,所以哭成一团。”王威听了满是同情,问道:“他的儿子多大岁数?”店主说道:“他儿子名叫伍义,我曾经见过,大约二十七八岁,长得和您还有点相像。”
王威故意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说道:“差点误了大事。他有银子和口信让我带过来,本来打算明天一早再打听他家住在哪里给送过去的,没想到出了这样的事,我得立刻给他们送去。”于是取出几两银子和店主一起来见伍义的母亲,王威对她说道:“我和令郎是老相识了,昨天我和他相遇,听说他父亲去世,急着就要回来,可是还有几件急事没有办完,就让我先带着几两银子送来,先留作日常需用,他本人十天之内一定会回来。”伍义的母亲问起儿子的情况,王威说道:“你儿子发了大财,手上的积蓄不少于几百两银子。”说完,将银子交给伍义的母亲。
伍义母亲问道:“我儿有没有书信让您带过来?”王威说道:“没有,事情急,只让我带口信。”伍义母亲拿着银子不说话,王威说道:“你是不是怕我认错了人?我来给你说说你儿子的长相年龄。”王威就把店主告诉他的话说了一遍,伍义的母亲这才相信,又问王威姓什么,店主代为答道:“他是我们店里的客人,姓王。”伍义的母亲得到了儿子的消息和银子,也就不再有让儿媳改嫁的想法了。
说来也巧,伍义刚好在第九天的时候回来了,也真的有了几百两的银子。伍义母亲对他说道:“幸亏你先让人送了几两银子回来,要不然的话,你的妻子已经改嫁他人好几天了。”就把王威送银子的事说了,伍义说道:“我没有让人送银子回来,我的朋友中也没有姓王的。”伍义母亲十分诧异,拿出银子给伍义看,说道:“这就是那人送来的银子,还有这些剩余在这里。姓王的客人昨天还住在店里,店主一定知道他的消息,你立刻去问问。”
伍义连忙去找店主打听,店主说道:“姓王的客人生病了,如今刚痊愈,还没有走。”伍义见到王威,向他行礼致谢。王威连忙问他是谁,店主说道:“这就是你替他送银子送口信的伍义,你怎么会不认识他?”王威笑道:“我其实和他素不相识,只是不忍心他们婆媳分离,所以找了那个借口。”店主这才明白过来,称赞王威:“客官可是真个仁人君子。”伍义更加感激,说道:“明天中午我准备一桌酒菜,请您务必赏光,我把那些银子再原物奉还。”王威说道:“银子就不用还了,酒我会去喝。”
第二天,王威和店主一同去伍义家,进了家以后,伍义的母亲隔着窗户看见了王威,大吃一惊,连忙把伍义叫出来,说道:“你去问问客人是不是叫王威,是柳州人,如果是,那是你亲生父亲到了。”伍义按照母亲的话去问王威,王威惊讶地说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和籍贯?”伍义还没来得及回答,伍义的母亲进来说道:“你不认识孟氏了吗?你的头发胡子也都白了,我也不敢轻易相认。”说着,用手指着旁边的伍义,“这个是你的儿子。”
王威这才认出了孟氏,但却不明白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孟氏说道:“你走后五个月,我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这是次子伍义。”王威又惊又喜,问道:“那他哥哥呢?”孟氏说道:“九岁那年,过继给了郑大人作为义子,到现在一直没有音信。”王威又问:“伍惠去了哪里?”孟氏说道:“他将伍元的灵柩送回家乡安葬,还没有回来。”店主人问明白了王威和孟氏的往事,不禁感叹道:“您能够夫妻父子团聚,都是因为轻财好义行善积德所致啊!”王威于是也不再回柳州,留下来住在了梧州。
梧州城外有条大河,因为连下了几天大雨,河水暴涨,王威这天来到岸边察看水势,正好看见河中有一条船,船小人多,船身突然漏水,船上的人齐声呼救,岸上的人全都围过来看。王威大声说道:“要是有人能下水救人,我愿意花重金酬谢。”其他船上的人听说有重酬,全都赶过去救人。等到把船上的人和财物救下来,那只漏水的船也刚好沉了。
被救的人一起到王威跟前向他道谢,其中有一个当官的年轻人,相貌不凡,王威问他:“贵人要去哪里?”那个当官的说道:“我姓郑,现在是某郡的游击将军,特地请了假准备去探望生母,听说她搬迁到了梧州,所以一路寻访到了这儿。”王威见他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就请他到自己家里换衣服。
郑大人跟着王威回到家中,王威把事情告诉了孟氏,孟氏说道:“该不会真的是你的儿子吧?”就隔着窗子看来人,见郑大人说话的音容笑貌和伍恩很相似,就大喊了一声:“你是伍恩?”郑大人惊讶地四处找寻:“谁在叫我的乳名?”孟氏十分高兴,走了进来说道:“我就是你的母亲。”又指着王威说道,“这就是你的生父。”伍恩离开母亲的时候已经九岁,能够记事,看着孟氏,还能依稀认出来果然是自己的母亲。一会儿王(伍)义回来,兄弟相见,说不出的欢喜!王威问起伍恩他的继父继母,伍恩说道:“他们都已经过世了,父亲没有儿子,我就继承他的官职。”伍恩在家中住了好几天,因为假期临近,这才离开。
王威渐渐富甲一方,有人开始想打他的主意,想从他那里骗取钱财。有一个地痞无赖假造了一张借据,以一个已经去世的人作为见证人,拿着这借据向王威索要钱财,王威当然不同意,这个无赖就将王威告到了官府。县官看到借据,责令王威如数归还银子,以一个月作为期限。没过多久,原任县官离任,新的县官上任,王威正要去官府请求重审官司,县令已经派人来传唤他了。
县令大人升坐大堂,王威上堂时,发现堂上还有一个人,是借据上那个见证人的儿子。县令问了见证人儿子的姓名,问他道:“王威从别人那里借了钱,请你父亲作见证,你知道这事不?”那人摇头说不知,县令又问:“你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是做什么的?”那人答道:“以教书训蒙为业。”县令将借据拿给他看,问道:“这上面是你父亲的笔迹吗?”那人看了直摇头:“不是。”县令又道:“你父亲既然教书训蒙为业,一定有手迹保留下来。”命人去将见证人抄录的文章取来,和借据上的笔迹迥然不同。县令将无赖传上堂来,说道:“你用心良苦,假借死人的名义作见证人,以为人死了无凭无据,但是这上面的字迹,却和见证人的笔迹完全不同,反而和你写的字一样,这借据岂不是你自己假造的吗?”那无赖还想狡辩,县令恼怒,命人大刑伺候,无赖这才害怕了,承认自己造假骗钱。县令责罚了无赖,这起官司顺利了结。
王威十分感谢县令秉公执法,为自己洗清冤名。县令却忽然问他:“你祖居梧州吗?”王威摇头说道:“不是,我是柳州人,迁居这里大约有十多年了。”县令连忙起身,请王威到后堂坐下,自己急匆匆地进了内宅,不一会儿,一个白发老妇人跟县令一起出来,老妇人一见王威,对县令说道:“是他,没错,快来拜见你的父亲!”县令连忙上前跪倒,慌得王威连忙用手相扶,看着老妇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莫非是吴氏?”
原来,王威和吴氏夫妻两人被乱兵冲散,吴氏一个人不知道去哪里,只好跟着一群妇女逃命。路上女伴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中年妇人和她一起。少妇假称和吴氏同乡,可以带着她一起回家,吴氏跟着她一起走。路上的用费全是吴氏出的钱,走了五六天,吴氏觉得有点可疑:“怎么走了这么多天,还没有到柳州?”中年妇人又骗她:“柳州被贼兵占据,不能去。”吴氏问:“这儿是哪里?”妇人答道:“这里是湖南。”吴氏心中怀疑,但是也无可奈何,只好跟着少妇一路向前走。
没走几天,吴氏身上的钱也用完了,妇人劝吴氏将自己卖给别人,吴氏没有别的生路,只好听从。刚好有一位黄太史,人到中年,还没有儿子,他的妻子尹氏打算为他买一个能生养的少妇作妾,听说吴氏有了身孕,就出高价把她买了下来。黄太史的家人前来接吴氏,中年妇人已经离开了,黄家人对吴氏说:“已经把你的卖身钱给了你姑姑了。”吴氏很奇怪:“我哪来的姑姑?”黄家人说道:“那个中年妇人是你什么人?”吴氏说道:“我也不知道她是谁,只是和她相伴在一起而已。”黄家人告诉了尹氏,尹氏打算重新再付给吴氏银子,吴氏说道:“不用再给我钱了,反正我也是孤身一个人,要钱也没有用,只求夫人多多善待我就行了。”
到了黄家,尹氏让吴氏单独住一间房子,没过多久,吴氏生下一个儿子,尹氏打算挑选吉日把吴氏嫁给黄太史作妾,黄太史说道:“她生了儿子,终生就有了依靠,我又何必让她改嫁,失节于他人呢?”尹氏说道:“她现在生下儿子,说明她能生,娶了她正可以让她给您多生几个子嗣。”黄太史说道:“她虽然这次生了儿子,怎么知道这以后就不会再生了。你没有生儿子,又如何就知道从此生不了儿子。天下娶妾生下儿子的人固然很多,但是没有纳妾生下儿子也不少。有没有儿子,是命中注定的。不必强求!”
尹氏又问黄太史,人都已经进门了,如何安置吴氏,黄太史说道:“从今以后,按仆妇支给她工钱,作为抚养儿子的费用。如果她不愿意,就由着她抱着孩子去别处。”吴氏说道:“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该不该说。我愿意认主人做我的义父义母,每天早晚服侍主人。”黄太史高兴地同意了,于是将吴氏收为义女。到了第二年,尹氏果然生下了儿子。
黄太史给吴氏生的儿子起名叫王泽,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黄瀚。等两个孩子长大了,就让他们俩一起读书。王泽天资聪颖,黄瀚稍微次之。王泽十四岁就能写文章,黄太史让他去应考,王泽想等黄瀚一起去,黄太史同意了。后来王泽和黄瀚一起中了秀才,实际上文章都是出自王泽一个人。过了几年,王泽又与黄瀚一同参加乡试,王泽代黄瀚作答,两个人一同中了举人。王泽又接连中了进士,被授官为梧州知县。
王泽到任之后,查阅以前的案卷,看见王威的名字,就告诉自己的母亲。吴氏说道:“你父亲家住在柳州,这个人或许只是与你父亲同名同姓而已。”等到官司了结,王泽就问王威老家是哪里人,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一家人团聚,喜出望外。
王威又让人回到柳州找到伍惠,为他置办家业,让几个儿子各自都过上自己的幸福生活。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602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