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朱(Zhū)学辩鹅湖兴白鹿;
志驱胡虏立明朝。 上联典指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其学识渊博,善诗词,考证,为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均有贡献,影响极大,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他曾在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与陆九渊作学术辩论,后于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下联典指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安徽凤阳人。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后再改名为朱元璋。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公元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公元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次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公元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等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史称洪武之治。
秦(Qín)医术精专冤妒杀;
军功显赫奉神明。 上联典指春秋战国时名医秦越人(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三川郡(今河南汤阴县)人,一说是渤海郡(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怒而生嫉,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所撰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已佚;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下联典指隋唐猛将秦琼(?-公元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初唐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病逝。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因其功高被毁像,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敬之与尉迟恭一起并为传统门神。
尤(Yóu)亮节端居甘陋室;
回春妙手救黎民。 上联典指明代长洲人尤安礼(生卒年不详),字文度,明初曾举乡荐,从特授崇安教谕升到都御使,历任兵部郎中,贵州参议。为人尚义轻利,以清节闻名。晚年住在穷巷中,房屋十分狭窄,苏州知府况钟到京城述职,在拜谒身居高位的杨士奇时,杨关切打探:“苏州北桥有个尤安礼,在京任职时为官清正,亲民勤政,因病回归故里,不知近况如何?”况钟一时语塞,愧离杨府回苏。后明查暗访,辗转找到尤安礼,方知其为《元史辑要》一书撰写者,当代湖广布政司尤义之子。因不惯官场腐败,遂托病辞官还归故里。况钟闻言对尤安礼既钦且慨。他见尤家门庭陋隘,知其贫寒,遂主动割予官地筹建,安礼不受;复赠其金银,亦坚拒之。一代名士尤安礼依旧清贫度日,终老于北桥。 下联典指清代医学家、诗人尤怡(公元1650-1749年),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时家道中落,家贫而好诗。早年曾在寺院卖字为生,但聪明好学,能诗善文,性格沉静,淡于名利。师事苏州名医马U,既得师传,悬壶于世,名噪于世。学习勤奋,博览医书,对张仲景著作钻研尤深,晚年医术益精。著有《金匮要略心典》三卷(公元1729年)、《伤寒贯珠集》(公元1810年刊),为研究仲景学说甚有影响之著作。又著《金匮翼》八卷(公元1768年)、《医学读书记》二卷(公元1729年)、《静香楼医案》一卷,均行于世。
许(Xǔ 許)辅尧佐舜师三代;
解字研文证六书。 上联典指上古贤人许由(生卒年不详),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尧舜时代的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见到了贤人许由,便想传位于许由,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至今河北省行唐县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庄叫颍南,许由村在颍水河北面,颍南在颍水河南面,颍南因此而得名。据传许由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公元58?-149年),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姬石镇)人。生性质朴厚重,跟从贾逵学习,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博通经籍,时人评论他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肆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许慎认为各家对《五经》的解说混乱而褒贬不一,于是作《五经异义》。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
何(Hé)恭谦素洁倡玄理;
金石诗书考礼经。 上联典指南朝刘宋大臣何尚之(公元382-460年),字彦德,庐江潜县(今安徽霍山)人。何尚之为人恭谨谦洁,位极显贵而恭敬谨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妾,与少时若两人(年轻时轻佻放荡,喜欢赌博)。他官历吴郡太守、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何家一门世代显宦,他是东晋散骑侍郎何准曾孙、南康太守何恢之孙、金紫光禄大夫何叔度之子。弟悠之义兴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书,子何偃字仲弘,历官丹阳丞、中书郎、吏部尚书。袭先人余荫,世以为荣,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孙何蒙字慧景,拜驸马都尉,历官司徒左长史,高帝时迁吏部尚书。何尚之从刘裕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公元 445年)造玄武湖,劝阻宋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 下联典指晚清宋诗派作家何绍基(公元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父凌汉字仙槎,嘉庆十年廷试探花,授编修。道光间,官历顺天府尹,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历主广东,福建,浙江,顺天乡试,绍基道光十六年进士,也主试福建,贵州,广东,父子同持文柄,为人物之权衡,时人荣之。咸丰二年,简四川学政,旋主山东滦源,长沙城南书院,教授生徒,曰助以实学。通经史,精律算、小学金石碑版,尝据大戴考证礼经,贯通制度,颇见精切。又为水经注刊误,于说文考订尤深。嗜金石,精书法,晚年日课尤勤,将篆书笔意,融合行楷书中,风格一变,自成一家。草书尤被举为一时之冠。著有柬洲诗文集四十卷。卒年七十五。弟绍京。亦工于书。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吕(Lǚ 呂)易字千金缘自信;
倚栏三醉究谁明。 上联典指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公元前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吕不韦本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在赵国发现秦国的质子异人,以为奇货可居,重金打造,使之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公元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权倾天下。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咸阳城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来历。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 鸩自尽。 下联典指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吕洞宾(公元798年-?),本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原为儒生,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遇钟离权传丹法,曾修道于终南山,后游历各地,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被尊为剑祖剑仙。传说他曾在岳阳弄鹤,江淮斩蛟,客店醉酒,百余岁而童颜。元代时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孕佑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阳)、南派(张紫阳)、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还有隐于民间的道门教外别传,皆自谓源于吕祖。华轩居士据《全真诠绎》记载,于北宋期间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聚会时列入八仙之列。
施(Shī)笔起风云兴水浒;
胸罗舸舰复台湾。 上联典指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施耐庵(公元1296-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少精敏,擅文章,元末赐以进士出身,曾出仕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张士诚据苏,聘施耐庵为军师;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张士诚降元,遂弃官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朱元璋屡征亦不应。因与当权者不合,闭门著书,有《水浒》、《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传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其门人。 下联典指清初名将施琅(公元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泉州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后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其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家人被郑成功诛杀。由于亲人被杀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降清后被任命为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次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指挥清军水师攻克台湾。后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逝世后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
张(Zhāng )首测北南无影线;
重匡纲纪一条鞭。 上联典指唐朝著名僧人、天文学家张遂(公元683-727年),邢州巨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人,一说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襄州都督、撮国公张公谨,其父张擅为武功县令。他博览经史,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尤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避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纠缠,剃度为僧,法号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当阳山学习释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唐密的领袖。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后人只知其善算法,他算法方面的书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下联典指明末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幼名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市),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他却有宰相的实权)十年,海内称治。主要政绩为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监图说》等。
未完待续,更多姓氏对联敬请关注(许愿阁)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627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