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介休部分村名的来历

介休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逝于此而得名,1992年撤县设市,面积744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镇2乡164个行政村,5个街道26个社区,截至2020年底总人口44.3万。现将介休部分村名的来历简介如下:

大安:原名牛家庄,因村人好斗,多讼事,后和睦,更名大安。又传说隋末程咬金在此屯兵为王(有藏兵洞),劫夺尉迟敬德的粮秣。大安,即大王安兵之意。

义棠:传说五代末期,赵匡胤和郑恩、柴荣曾在此摆棠花(海棠花)结义盟,故名。

田村:据传,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田虎曾在此驻足,并向村民传授武艺,因念其情,故名。

席村:早年该村位于汾河边,土地下湿有盐碱,村人多种苇子编席谋生,故名。

那村:取自《诗经》“小雅”:“鱼在在藻,依子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那”即安、安居,故名。

东(西)大期:明末,清兵入关建立清王朝。该村曾住旗人,他们妄自尊大,称村为“大旗”,旗和期音谐,后讹为东(西)大期。

沙堡:该村所处地势平坦,早年山洪经此缓流积沙,居民筑堡防洪,故名。

义安:据传,该村初称凤凰村,后据某大户堂名“义安堂”改名义安。

张兰:古名张难堡。隋末秦王李世民击宋金刚于介休,追至张难堡,即此。明清时为张南镇,南、难、兰谐音,后称张兰。

仙台:旧称临川村。据传,早年该村有一挑水夫,懂医术,行医裕民。一日坐化于桶担上,村民念其恩德,建一小庙,塑肉身泥像祀之,改村名为仙台。

三道河:早年村旁有扁担泉、葫芦泉、牛角泉水汇流灌田,故名。

郭家村:旧志载:“郭家村,为汉郭有道故里,北关华严寺即其故居”。郭有道即邑贤郭泰,村人念其美德,取村名为郭家村。

船窟:该村地处土石山区,地势较高,据传古代介休为晋阳湖址,该处位居湖岸,往来船只停泊于此。又因村居山凹中,形似山窟,故曰“船窟”。

漏土:该村位于土石山区,地势较高。据传古时为晋阳湖南岸,村庄所处土坡露出地面,故称“露土”,“露”、“漏”谐音,现称“漏土”。

洪山:该村位于狐岐山麓,当地居民俗称狐岐山为洪山,故村名称洪山村。

大许:相传原名槐柳村,位于源神水下游。早年各村因争水纠纷不休,经官断众议,用鼎盛油煎沸,放入铜钱,敢先抓者,许为首水。该村村民跃先抓得,许为首水,村名遂呼之曰“大许”。

迎远堡:该村原名宁远堡。宋文潞公立石孔将洪山泉水分为三河,宁远堡得水灌田,受益非浅,村民大悦,遂更名为迎源堡,后人讹传为迎远堡。

坂地:春秋时期,介子推背母上绵山,路经此地,藏于一坂壁,以避晋文公寻觅。后此地居民取名坂地。

东、西武屯:东、西武屯统称武城,因秦武安君曾屯兵于此,更名武屯。

韩屯:据乾隆县志载:“板桥城在县西北十八里韩板村,刘渊击刘琨于此城,阻水以板桥渡”,古之韩板村即今之韩屯。

石屯:旧名石洞村,后因北魏时曾在此屯兵,遂改称“石屯”。

东、西杨屯:隋仁寿四年,杨素帅师讨王谅,曾屯兵于东、西杨屯一带,故名。 南、北盐场:南北盐场原为一村,称“仁安里”。后由于汾河改道,将村分为两截,称南、北盐场。据《介休县志》载:北辛武、盐场等村,滨河之田遇旱生碱,居民取土煮盐,以供民食 ……”盐场由此得名。

关子岭:该村与沁源接界,茂林峻岭,地僻人稀,旧时为防匪人出没作乱,曾设关扼守,故名。

连福:原名焦寺(由几个小庄组成),据传,因西汉樊哙在村北“三教寺”火烧盗匪而得名。明朝年间,栖凤堡(属焦寺一部分)有人省外为官,某年,回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改村名为“连富”。取“一村行事,共享洪福”之意。

樊王:该村与“樊王沟”仅一沟之隔,原统称“前樊王”。据传,汉刘邦武将樊哙曾驻此地,后建庙以祀。

上、下西埜:上、下西埜原统称西埜。汉初有盗匪居此,为非作歹,周围百姓深受其害,称之“西野”(埜为野之古字)。清末民国初,两村分称,居高处者称上西埜,居低处者称下西埜。

下李侯:原名下岭后,因汉李陵葬于此地,更名为下李侯。

崇贤:该村俗称窑子头。据《介休县志》载:“秦王庙在崇贤村,因唐太宗李世民曾驻兵于此,建庙以祀”。后村民因李世民礼贤纳谏,百姓崇顺故名崇贤。

西、南靳屯:早年村居民靳姓多。隋末唐初为秦王李世民屯兵积粮之地,故名。 新寨:原系桑儿峪七庄之一,后分治。以程咬金部曾在此驻兵而取名。相传程咬金部先在西面山上安营扎寨,后又在此立寨,该村村名即以“新寨”称,原先安营处取名为旧寨。

西刘屯:隋末唐初,刘武周曾屯兵于此,故名。

东、西欢:据传,两村原名凤凰村。唐太宗李世民绵山游幸时路经此处,村民闻讯,欢天喜地,为此更名为欢村。

马堡:据传,唐太宗上绵山路经此地,在村西土地庙前拴马休息,故名。

大褚屯:原名褚屯。据传唐朝书法家褚遂良随太宗来介,曾在此停息并撰写碑文,故名。后居民据村址大小,改称大褚屯、小褚屯。

南、北村:南、北村原名孙畅堡,据传,唐代名医孙士邈(道号孙畅道人)曾引医于此。村民念其恩德,取名孙畅堡。

东、西段屯:据传,隋末唐初,有武将段某屯兵于此,开荒种地,一次山洪暴发,将营地冲为两半,河东为东段屯,河西为西段屯。

洪善村:旧称席家庄,该村多文人学士,居官兼商,祈愿该村人“洪福齐天,行善积德”,改村名为洪善村。

龙凤:俗称瓦瓮村,据传因烧制瓦瓮得名。该村地处蚕簇山下,龙凤河畔,每当山洪暴发,河水奔腾如蛟龙飞舞,山峰似凤凰展翅,故更为今名。

龙头:俗称缩头村,龙凤河水至此分流减速,似蛟龙缩头,故名。

东狐村:该村位于狐岐山脚,有狐洞可通石屯村。村居洞之东,故称东狐村。洞西有西狐村。

张良村:旧称银星寨,西汉初更为今名,据旧志载:“狐岐山半有洞久为狐穴,日夜出祟,居民莫能制。时张良入官道出绵上,居民以狐患告良,良即临洞视之,狐敛迹不敢出。良去,祟如故。民复追及良,请绝后患,良曰‘予奉汉王命,不能久居于此,狐既畏予,其即以予名村也可。’民如言,呼为张良村,患遂息。” 秦树:据民国《介休县志》载:“秦柏在柏树岭,周遭五丈,高六尺,铜柯霜干,嫩枝亦大十围。相传为秦时物。旁有村,曰秦树村。”

兴地:据旧志载:“回銮寺在兴地村,即空王灵溪寺。唐太宗欲登山礼佛,至此回銮。僖宗时,惠真诣阙请额,赐今名。五季遭兵火,宋建隆三年重建,敕名兴国寺。”寺旁村舍遂名为兴地村。

长寿:相传唐太宗上绵山经此,见百岁老人鹤发童颜来迎,遂曰:“真长寿之人也。”故名。

保和:据小靳村东岳庙碑文记载:该村原名“豹虎”,因西门名“保和”,取意“和睦共处”。

西内封:据传该村原名西胜村,后因庙更名。据旧志载:“助国圣母庙在县西十里官道旁。唐太宗讨刘武周,粮运弗继,有耕女浊酒脱粟饭数日。太宗即位,访诸境内弗获。贞观十五年(641年),敕封助国圣母,建庙以祀。”村居庙西,故名西内封(内,指妇女)。庙东有东内封村。

乐善:旧名骆驼村,俗称骆驼圪塔,因所处地形有两处凸起,形似驼背上肉峰,后居民嫌此名不雅,更名为乐善。取意村人心地善良,乐于施舍。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654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