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1

后稷

    周朝的始祖后稷本名叫做弃,后稷其实是一种上古时代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弃是帝喾嫡妻姜原所生,之所以取名“弃”,《史记》记载如下:“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颇有一丝神话意味。

    弃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农业方面的极大兴趣,“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随着弃长大成人,越来越展现出在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尧因此任命他为农师,教民众种植庄稼,帝舜时,为嘉奖他做出的巨大贡献,把他分封在“邰”这个地方,并赐其号曰“后稷”,等于承认他的后代可以世袭这一官职。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2

从不窋到庆节立国

    后稷去世后,儿子不窋继位,到不窋晚年时,刚好是夏朝太康失国时期,由于政局的变动,“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开始过起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直到他孙子公刘时期,才再一次从事农业活动,“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利用父亲积攒下来的人望,正式立国于“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3

古公亶父、泰伯让国

    从庆节立国于“豳”,传到古公亶父,已经是第九代了。古公亶父对其祖辈流传下来的基业做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豳地的发展招来了周边游牧民族的觊觎,“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面对贪得无厌的敌人,豳地人民纷纷怒不可遏,“民皆怒,欲战”,此时古公亶父却说出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于是古公亶父带着自己家族离开了豳,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重新定居在歧山脚下。豳地人民感念古公亶父的仁德,也跟到了岐山,“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自此,周人彻底离开了戎狄地区,重新回到了华夏文明正统的怀抱,“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周文王姬昌。古公亶父很喜欢孙子姬昌,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和虞仲听了,知道父亲属意传位给季历,再传至姬昌,于是“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泰伯即是后来吴国的首位君主,泰伯死后无子,由弟弟虞仲继位为君。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4

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在位约五十年,当时正是商纣时期,天子无道,黎明百姓苦不堪言,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崇侯虎见天下人心皆欲归于姬昌,于是向纣进谗言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於帝”。于是纣就把文王抓了起来,幸亏手下人投纣所好,送了一大批美女、珍宝、亮马等才把姬昌换了出来。帝纣(按史记载,商朝君主是称帝的,周朝才是称王)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和后来的项羽出奇的相似,他显然没把姬昌放在眼里,“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不仅放了姬昌,还“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临了还把崇侯虎给卖了,“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姬昌回国后正如龙入海、虎归山,“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这期间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虞、芮之讼。“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这件事让姬昌享誉天下,《正义》注曰“二国相让后,诸侯归西伯有四十余国,咸尊西伯为王”,《史记》“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姬昌因受帝纣之命,有征伐诸侯之权,先后伐犬戎、密须、耆国等,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与势力范围。“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真正是天要亡殷,何所能为了。看到纣如此这般,姬昌就更加毫无忌惮,“伐崇侯虎”。

    可以说,姬昌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之君,伐崇侯虎之后,西伯将都城从岐下迁至丰地,次年驾崩。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後十年而崩,谥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太王兴”。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5

武王伐纣、管蔡之乱

   周武王姬发,继位九年时曾为伐纣做过一次先头试探,“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对于诸侯的群情汹涌,武王内心相当满意,但仍然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便引兵西还,

    通过这次试探,武王对于伐纣已经信心十足,但毕竟是臣伐君,还需要一个完美的出兵理由,很快,帝纣就把这个理由送给了姬发。“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

    武王伐纣,西周方面“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及各诸侯联军,殷纣方面,“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从明面上来讲,西周处于弱势的一方,但结果却是“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最后,帝纣自作孽不可活,“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武王灭纣后,并没有对殷商王朝赶尽杀绝,而是“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把殷的遗民都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但毕竟天下初定,武王还是留了一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两个弟弟在他死后不久就裹挟殷商移民一起对抗中央。

    武王克殷两年后因病去世,太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就在这时,发生了管蔡之乱,“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最后的结果是“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後,国於宋”。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周成王驾崩后,太子姬钊继位,成王、康王时是西周的黄金时期,《史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6

周昭王、周穆王时期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这里的“昭王南巡狩不返”,按《正义》引《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远行),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而崩”。

    昭王死后,王子满继位,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时年龄较大,“春秋已五十矣”。周穆王时,对昭王时期的弊政有所纠正,但是穆王却有好大喜功的毛病,曾无故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谏他:“不可。先王燿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而且犬戎并无罪过,“犬戎氏以其职来王”,能世守其职,前来朝拜。可惜穆王根本就听不进去,“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最后劳师远征,无功而返,“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7

共王、厉王与共和时期

    周穆王在位共五十五年,死后子共王繄扈继位。周共王时,密康公得到了三个美女,他母亲劝告他献给周共王,密康公舍不得,一年之后,共王灭密。

    周共王之后,又历懿王、孝王、夷王三朝,传到了周厉王姬胡手里。“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由于厉王的倒行逆施,民众怨气冲天,少不了要骂上几句,“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厉王见没人再敢议论他,自得意满,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很无奈,告诫厉王“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周厉王不听,结果发生国人暴动,“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国人暴动时,太子静躲在召公家里,国人知道后,就围了起来,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为保全太子,把自己的儿子冒充交了出去,太子才幸免于难。

    周厉王被赶跑后,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地,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7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去世后太子宫湦即位,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

    周幽王十分宠爱妃子褒姒,关于褒姒的来历,《史记》的记载颇有神话意味,相传夏桀时,曾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夏桀“卜请其漦而藏之”,这里的漦就是龙的涎沫。这个装有龙涎的盒子一直流传到周厉王时期,“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后宫有个童女刚满七岁,碰上它,到十五岁行过笄礼后怀了孕,因为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感到害怕就把该子偷偷扔了。周宣王时有童谣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当时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就命人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逃到大路上,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往前逃,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以求赎罪,因此女是褒国献出,所以叫她褒姒。

    周幽王一见褒姒,就喜欢的不得了,为了她废掉了原太子和原王后,而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还为她导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原王后是申候之女,女儿遭受的不公待遇激怒了这位父亲,“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7

平王东迁至周朝灭亡

    周幽王死后,原太子宜臼继位,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之祸,将都城东迁于雒邑,自此,周室衰微,天下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到周考王时,封其弟于河南,这就是西周桓公,西周惠公时,又封其少子於巩,这就是东周惠公,周赧王时东西周开始各自为政,周王室把都城迁到了西周。周赧王去世后,周地的百姓纷纷向东逃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狐”,自此西周灭亡。过了七年,秦庄襄王灭亡东周,从此周朝彻底灭亡。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七雄五霸斗春秋,

顷刻兴亡过手。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国史笔记---《史记——周本纪》

-THE END-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657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