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民国沭阳县志》,摘录沭阳古代奇闻异事,算是给大家解解闷。
安东长乐北乡名团墟乡民张甲,畜乌犍百头,入水辄失其一。
一夕,梦牛告云:“我已成龙,与桑墟湖龙斗不胜,君可于吾角上助一刃。”旦视群牛中一牛最大,腹下起鳞,知其异,遂以刃系牛角。桑墟湖龙伤目遁去,此牛遂入大湖,化为龙。
今过大湖,讳“牛”字,过桑墟湖,讳“瞎”字,否则风涛骤作。
安东,涟水旧名。隋为涟水县,南宋为安东州,后废州为县。因与辽宁安东同名,1914年仍名涟水县。
涟水县长乐北乡名团墟村村民张某,养了一百多头牛,特别奇怪的是,每次放牛,牛一到水里,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一头,回家一数,则一只都不少。
一天晚上,张某做了一个梦,梦到家里的牛告诉他:“我已经变成了龙,这几天正和桑墟湖的龙斗得不可开交,无法战胜它,你可以在我的角上绑上一把刀子,我一定能胜利。”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张某赶紧到牛棚一看,群牛中一头牛个头特别大,肚子下面有一片片鳞甲,知道是这头牛托的梦。于是他在这头牛的角上,系上锋利无比的刀子。
这头牛又去与桑墟湖龙争斗,经过一场激战,桑墟湖龙被刺瞎了眼,逃之夭夭。从此,这头牛进入大湖,也就是硕项湖,变成了一条龙。
现在的人们,经过硕项湖忌讳说“牛”字,经过桑墟湖忌讳说“瞎”字,否则就会狂风四起、波涛汹涌。
历史上的硕项湖,又叫硕镬湖、硕灌湖、大湖,面积最大时“广一万五千余顷”(《民国沭阳县志》),有一千平方公里左右,大概相当于今天半个沭阳县域面积这么大。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硕项湖“在沭阳县东八十里,与朐山、涟水三分湖界”,“沭阳、海州、安东各隶三分之一”。
沭阳古有桑墟湖,在桑墟一带。《明史·地理志》卷十六:沭阳“府北,元属海州,洪武初改属。东南有沭水,自山东柘城县流入,其下流为涟水。又北有桑墟湖。”府北,指淮安府北,明时沭阳属淮安府。《方舆纪要》卷二十二:“桑墟湖,在硕项湖西北,入海州境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桑墟湖“在硕项湖西北,治北四十里,夏储水,冬陆地。”
《民国沭阳县志》记载:“硕项湖在治东,与桑墟湖相通。”因为相通,所以涟水的牛进入硕项湖,才能与桑墟湖的龙相斗。
今硕项湖、桑墟湖,皆为平畴矣。
紫阳观井,相传为仙人炼丹处,井中有规序门,斜通东南,昔有深入数武避兵者。一日有安东人负担来汲,误堕擔井中,后忽于安东涟水中得之,乃知此井通涟也。
井半东南隅有甎甃暗洞,相传为张仙人往来安东之路。
甎,通“砖”;甃,以砖瓦砌的井壁;武,古指半步,这里指步,数武,就是数步;安东,今之涟水县。
沭阳旧时有紫阳观,在县城护城河南岸一百多步的地方,宋时一张姓道人创建。张道人又叫紫阳真人,故名紫阳观。
紫阳观前有紫阳观井,相传是张仙人炼丹的地方,井中有个砖砌的门洞,斜着通向东南,过去曾有人进入这个门洞以躲避战事。
有一天,一个在沭阳的涟水人来紫阳观井打水,不小心掉进井里,遍寻不得,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在涟水县的涟水河里发现了这个人。这才知道,这口井下面有暗道与涟水相通,相传是张仙人往来涟水的暗道。张仙人就是张道人。
这个应该只是个传说,可能性不大。
葛家荡有大沟,鹅鸭入水则不见。嘉庆十八年夏大旱,居人涸沟水探其异,见一大窟,掘之,突出一物,非蛇非鱼,长约二丈,粗约五尺,行甚速,赴东河水中。
沭阳葛家荡在哪里,我还真不知道,沭阳有谁知道的吗?
沭阳葛家荡有条大沟,真是出鬼了,鹅啊鸭啊,一到水里就没有了。嘉庆十八年,也就是1813年,沭阳夏天大旱。葛家荡这条大沟里的水也少了很多。
当地好事者将大沟里的水抽干,看见一个大洞,沿着洞往里挖,突然跑出来一个动物,不像蛇,也不像鱼,大约两丈长五尺粗,跑得很快,一眨眼就钻进东边的河里不见了。
这个事情有点像是真的,就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由吾洞之东,忽白昼有青绿气上升。
掘之,得古钱三百余。深入,露盆二,似石似瓷,色黝,然高尺厚寸许,大可合抱。其一小钱弥满,一满贮大钱,文皆五铢。铜锅合之,内覆铜叶一层,锅上有剑二斧二胄一,盆底各一大钱,径尺许,孔可五寸,一面有正德字,一面作龙凤形,旁列两白瓷筒,围三尺高,略如之,斑驳陆离,时代不可考矣。
众分得钱,胄归郯城高氏,余归海州马氏。
由吾洞,在沭阳西北百里,隋朝由吾道荣修道处。由吾道荣,姓由吾,名道荣,北齐时沭阳人,年轻时做过道士,后从政,被授予上仪同三司、谏议大夫、沭阳县公。
由吾洞,在今新沂市南,张仓山北。
张奇抱《探由吾洞》:“峭壁开山径,深沉紫翠房。老藤牵宿雨,野鹤唳新篁。玉洞千年乳,金壶五色浆。仙家容我到,尘世可相忘。”
张奇抱,奉天盖平人,即今辽宁盖州,贡生出身,康熙十二年任沭阳知县。《民国沭阳县志》记其“以廉能称,釐剔宿弊,兴文教,辑修县志”。这个县志,就是张奇抱和沭阳人胡简敬一起编修的康熙《重修沭阳县志》。
这个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青绿气不一定有,但挖出来的文物不会有假:两个合抱大小的盆,一个装满小钱,一个装满大钱,都是五铢钱,五铢钱为西汉武帝发行的钱币,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两把剑,两把斧头,一个盔甲,都是兵器;每个盆的盆底都有一个大钱,正面是“正德”字样,反面是龙凤形状;另外还有两个白瓷筒。
挖的人,都把这些东西都分了。大家分了钱,盔胄归郯城姓高的,其余归海州姓马的。
文笔峰有两鹤,巢其巅,将数子。其雄死,雌哑哑悲鸣。居久之,忽一雄来求偶,雌力与角。一日,雌偶出,雄居巢,投其子。雌归,以喙插砖缝中,绝望而死,人称为义鹤。
沭阳有文笔峰吗?如果有,在哪里,皆不知。
据文推测,应为一座塔。估计为文峰塔,沭阳旧时县城东南有文峰塔。也许“文笔峰”是“文峰塔”之误。
《民国沭阳县志》记载:“文峰,在治东南二里升仙墩,积土颇高。万历三十三年,迁学时建文峰其上。”也就是说,沭阳文峰塔,明万历年间创建于沭城东南二里升仙墩。
沭阳升仙墩,也是很有名的。《民国沭阳县志》记载,“《江南通志》,县东南二里,紫阳真人升仙处。”《江南通志》卷三十三记载,沭阳县城东南二里,有个升仙墩,是紫阳真人升仙处。
这个紫阳真人,就是创建紫阳观的张道人,也叫张仙人。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沭阳县城东南文峰塔顶上,有两只大鹤,带着几只小鹤,有个温馨温暖的小巢,多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可是,天不遂人愿,有一天,雄鹤不知怎么死了,雌鹤悲鸣不已,伤心欲绝,独自带着几只小鹤过日子。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只外边的雄鹤,前来向雌鹤求偶,雌鹤坚决不同意,拼命与之角斗。一天,雌鹤出去觅食,这只可恶的雄鹤占据鹤巢,将几只小鹤扔出巢外,摔死了。
雌鹤归来,看到眼前的一切,悲伤不已,用嘴插入文峰塔顶的砖缝中,扭断脖子而死。人称之为“义鹤”。
读了这个故事,怎么心里感觉特别难受呢。
《民国沭阳县志》里,还记载一些更加离奇古怪的事情,录部分如下,以作资料保存:
咸丰五年,东墩庄仲绪密家,豕生豬,两口三眼,生二日即死。
同治元年,下寺镇李姓牛产一犊,五足,不育。
同治二年,高家沟集北司家庄汪汝志家,雌鸡忽化为雄。(这个看似奇怪,其实是有先例的。)
同治五年,南六塘河有若大木浮水,长七八丈围四五尺,流至高家沟集北,有人欲取之,涉水登木,乃大蛇也,向北而去,其人不知所终。(可能是条大蟒蛇?人一定是被吞了。)
同治七年,有山东吴姓者,挈妻来沭,居扎下镇之周家庄,年余,妻忽产二蛇,落地蜿蜒移,时窜草堆中,拨草寻之杳矣。(这个可能吗?感觉很不舒服。)
光绪七年,塔山乔继元家,驴生驹五腿。
光绪九年七月二十日,韩山北涧,雷殛巨鼠,雄重二十七斤,雌重三十斤。(老鼠这么大,实在太恐怖了!)
光绪十五年,高家沟集黄步清家,牛生犊特大,身带鳞甲,毛备五色,不食乳刍,三日而死,其肉鲜美,皮今尚存;枣子埠镇李姓,犊人首牛身,两目并存一眶,三日而死。
光绪十六年,戴家庄生豬,一身两头;阴平范木匠家,生犬头似人,亦有两头豬;十字桥镇魏姓家,生猫四身相连,好事者以刀剖之,活其二。(猫四身相连,是连体动物,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分开后居然能存活两个,实在是高手!)
光绪十八年,汉坊胡鑑堂家,犊二首二尾。
光绪十九年,枣子埠镇,有鹊三足;下寺镇沈姓家雏鸡有两头,皆能饮食,不育。
光绪二十年,高流镇草村庄高振华家,釜中忽生花,色白,一枝叶似松,一似竹。(锅应该是铁的吧,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绝对不相信!)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有数渔人道经耿家桥之东漥,忽觉有物着衣,视之色黑,俄如雨纷堕地,宽约四弓势,自西南向东北,长不知几许。有聂姓患沉疴,疑可疗疾,掠土澄水饮之,浮于水面,状若油云。(有没有可能是外星生物留下的?谁知道呢?一切皆有可能。)
四月,水洞桥庄仲士聪家,有雏鸡三足,爪指俱备,惟中一足稍短,不能着地。(这个是可以有的。)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658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稻香村”是怎么做到无处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