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说说曹县因“口”得名的村庄

说说曹县因“口”得名的村庄

说说曹县因“口”得名的村庄

说说曹县因“口”得名的村庄

说说曹县因“口”得名的村庄

口的演化

kǒu①<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②<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③<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④<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⑤<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⑥<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⑦<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

曹县因“口”得名村庄如下:这里的口,名词,出入通过的部位。

倪集街道韩道口

位于曹县城西北7.7公里,倪集街道政府西北1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西侧,白花河桥南400米。村东西220米,南北1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有东西街1条,宽7米,汉族,全系韩姓。以农为主,属倪楼村民委员会。据《韩氏族谱》载:明初,韩氏祖迁居曹县安陵集。明末,分支迁于牛郎堤口建村,故名村韩道口。

庄寨镇蔡口

位于曹县城西北40.5公里,庄寨镇政府西南4公里,滨(州)郑(州)公路北侧,东临赵王河。南北1200米,东西1500米,村庄聚落呈长块状。汉族,有蔡、张、沈3姓,以张姓居多。为蔡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明朝初年,蔡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处赵王河堤口,故以姓取名蔡口。

庄寨镇大杨口

位于曹县城西北31.2公里,村东西300米,南北28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3条,南北街2条,汉族,以农为主。有杨、李、马、聂、张、刘、王、邵8姓,杨姓最多。为大杨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杨氏家谱》载:杨氏始祖讳衮宋时住山西太原,十四世讳友迁至代州枣彬鹿蹄涧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七世祖讳希贤自代州经洪洞迁此,同建村于黄河渡口处,遂名杨口,后改称今名。

庄寨镇前杨口

位于曹县城西北31.4公里,村东西320米,南北3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长250米,宽9米,南北街1条,长300米,宽10米。汉族,以农为主。村有张、马、3姓,张姓最多。为前杨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明成化间(1465-1487年),张氏祖讳文秀自河南武安门里迁居曹县板城里大寨集北之张庄。嘉靖间(1522-1566年)三世祖迁此,因北有大杨口,故名小杨口,后改称今名。

韩集镇曹路口

位于曹县城西北26.6公里,韩集镇政府东北3.7公里,东临菏(泽)民(权)公路。村东西405米,南北207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为大棚蔬菜专业村。有曹、姜、张、苏、李、赵、杨、刘、许9姓,曹姓居多。为曹路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曹氏族谱》载:周武王十年,分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都定陶,世以国为姓。六十世祖讳松龄,自定陶东关迁至曹县西北五十里,建村于土堤之南,故名曹堤口。后因临大路,改为今名。

韩集镇吴岔口

位于曹县城西北24公里,韩集镇政府南2.5公里。村东西197米,南北508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吴、孔、杨、张、李、陈、郑7姓,吴姓为主。为吴岔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吴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于交岔路口,缘姓和地貌命村吴岔口。

普连集镇钟口

位于曹县城北10公里,普连集镇政府西3公里,菏(泽)商(丘)公路西300米,白花河北200米。东西420米,南北33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和南北街各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钟、孙、岳、张4姓,钟姓最多。为钟口村民委员会驻地,辖钟口、后钟口、西刘楼3个自然村。据《钟氏家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钟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因临白花河渡口,以姓命村钟口。

后钟口

位于曹县城北10.5公里,普连集镇政府西3公里,荷(泽)商(丘)公路西300米。东西110米,南北80米,聚落呈东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全系钟姓。属钟口村民委员会。据《钟氏家谱》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钟氏祖滑平自钟口分迁于此。因居原村之北,故名后钟口。

普连集镇路口

位于曹县城东北9.8公里,普连集镇政府西南1.8公里。东西320米,南北23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路、马、李、韩、许,路姓最多,为路口材民委员会驻地。据《路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8年)路氏始祖讳相达,自山西洪洞迁曹县路楼(今城投集团位置)。明天顺间(1457-1464年),三世祖智迁此。因临白花河渡口,因以名村路口。

普连集镇管口

位于曹县城东北10.6公里,普连集镇政府东南1.5公里。村东西412米,南北215米,聚落星东四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管姓为多。属管楼村民委员会。据《管氏族谱》载:清康熙间(1661-1722年),管氏自今古营集镇管庄迁此,因近白花河口,故名管口。

普连集镇苗口

位于曹县城东北10公里,普连集镇政南1.6公里。东西600米,南北48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南北街4条;汉族,以农为主,杀猪有名。有苗、郝两姓,苗姓为多。为苗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苗氏族谐》载:清乾隆间(1736-1795年),苗氏十二世祖自曹县城东北苗楼(今属本镇)分支迁此,因处白花河口而得名。

普连集镇尹提口

位于曹县城东北12.5公里,普连集镇政府东南5公里。东西353米,南北275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全村以尹姓最多。属后苗庄村民委员会。明成化间(1464-1487年),尹氏二门祖自古营集迁此,因建村于白花河南岸提口处,故名堤口。

普连集镇赵堤口

位于曹县城东北13.5公里,普连集镇攻府东南5.6公里,白花河南岸50米。东西450米,南北3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和南北街各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杨、秦3姓,赵姓最多。属郗庄村民委员会。据《赵氏族谱》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赵氏始祖讳由山西洪洞迁山东定陶二门祖讳茂棒迁居江苏铜山县北十六里赵楼,三世祖美公移居曹县东北四十里赵洼,后由赵洼分支迁此,因位白花河牛郎堤口而名赵堤口。

青岗集镇赵水口

位于曹县城北17.1公里,青岗集镇政府东2.5公里。聚落呈长块状。汉族。有赵、张2姓,赵姓为多。属林庄村民委员会。据《赵氏家谱》载:越氏先祖系宋太祖胞弟建美之后裔。汴京失守时,有伯仲徒于山西洪洞县东门里,长兄旋家于陕西盩厔县今名周至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于曹邑北关外赵庄(曹县北城中学东邻现玖唐府位置)。后裔分支于此,因建村于河堤决口之处,故名赵水口。

韩水口

位于曹县城北16.9公里,青岗集镇政府东2.5公里。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有东西、南北十字街2条。汉族,均系韩姓。属林庄村民委员会。据《韩氏族谱》载:宋淳祐间(1241-1252年)韩氏始祖宗自巨野迁至安陵。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十世祖讳绍圣、颂圣迁居倪集东之韩海。明天启五年(1625年),十四世祖连登、世魁、世章暨十五世祖殿甲、殿杨、殿臣同迁于此。因建村于河堤口处,以姓命村韩水口。

青岗集镇李水口

位于曹县城北17.4公里,青岗集镇政府东2.5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550米,南北300米。东西中心大街1条,南北小街11条。汉族。有李、陈2姓,李姓为多。为李水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李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始祖讳访自山西洪洞迁至曹邑西北四十五里李堤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黄河支流在此决口,由是改村名为李水口。

青菏街道史庄口

位于曹县城北5.4公里,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180米,南北7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史、程2姓。史姓较多。属张广泗村民委员会。据《史氏家谱》载:明初,史氏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曹野之南,临河建村,名史河。后改名史庄口。

古营集镇武桥口

位于曹县城东北20,4公里,古营集镇政府东北2.6公里。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300米,南北15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武、祝、白、王、黄5姓,武姓为多。为武桥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武氏家谱》载:明洪武八年(1376

年),武氏始祖讳嵩行四,自山西洪洞迁曹县大石潭东(今普连集镇武老家)。清顺治间(1644-1661年),九世祖讳万风,分支迁此因临桥口建村,故名武桥口。

古营集镇许口

位于曹县城东北22.6公里,古营集镇政府东6.6公里。东与成武县境接壤。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4条,南北街2条,南北胡同3条。鱼(台)曹(县)公路穿村而过,汉族。有许、杨、戴、高、李5姓,杨姓为多。为许口村民委员

会驻地,据《许氏家谱》载:明正统间(1436-1449年),许氏自定陶县东北许堂迁此,因村临牛郎堤口,故名许口。

古营集镇张口

位于曹县城东北17.5公里,古营集镇政府东南2.5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650米,南北20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李、刘、尹、高、凡、曹、王、纪8姓,李姓为多。为张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廖李族谱》载元末,李氏始祖讳克宽,广东增城县平安人,功封武略侯。明弘治间(1488-1505年),七世祖玮源济在县城南关置個户村,清初十二初祖请光诗购得张义之宅,因村临白花河口而名张义口,简称张口。

古营集镇李口

位于曹县城东北19公里,古营集镇政府驻地东南4.4公里处。聚落呈长块状。居民汉族。耕属前葛庄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位于白花河堤口,故名李口。

古营集镇前张口

位于曹县城北17.4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120米,南北100米。东西、南北街各1条成十字形。汉族。有魏、江、王3姓,属曹庄村民委员会。明建文间(1399-1402年),江氏自河南迁来,因建村于白花河渡口。故名江口。明末,张氏迁入,易名张口。1958年改为今名。

王集镇祝口

位于曹县城东7.9公里,王集镇政府南2.1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200米,南北18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李、祝、张、孟、程5姓,李姓为多。属祝花园村民委员会。据《祝氏族谱》载:祝氏二十八世祖讳文现自祝花园迁此建村。因位于河道渡口,故名祝口。

阎店楼镇祝口

位于曹县城南17公里,阎店楼镇政府南5公里,聊(城)商(丘)公路东0.6公里。东西780米,南北5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有2条,南北街2条。汉族,以农为主。有祝、赵、李、程、段5姓,祝姓最多。为祝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祝赵族谱》载:原祝、赵同宗属复姓后分为祝、赵二姓。明弘治间(1488-1505年),祝氏始祖讳伟兖钟,自陇西迁鲁曹定居。因临黄河堤口,遂命村祝口。

邵庄镇季口

位于曹县城西南20.6公里,邵庄镇政府西南4.5公里。东西450米,南北3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秦、王、傅、李、张、孙、宋、靳8姓,秦姓最多属胡菜园村民委员会。清康熙间(1662-1722年),秦氏自河南民权县秦老家迁此建村,曾为鸡雏交易市场得村名鸡口,谐音为季口。

邵庄镇曲布口

位于曹县城南21.4公里,邵庄镇政府南5.3公里。东西350米,南北40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黄、王、田、李4姓,黄姓最多。属界牌集村民委员会。明万历间(1573-1620年),黄氏自曹县城西黄庄迁此,继有曲氏迁入,因临黄河渡口,后渐成集,有名曲世友者,经营土布交易,故得村名曲布口。

孙老家镇回道口

位于曹县城东南10.5公里,孙老家镇政府西南5公里。东西200米,南北150米,聚落略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张、胡、李、杨、刘5姓,张姓最多。属辛庄村民委员会。民国初年,回氏自邻村东辛庄迁此,因村位于大堤道口处,故名回道口。后张、胡、李杨、刘诸姓迁入,仍名。

苏集镇李堤口

位于曹县城东南23.2公里,东西450米,南北50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街2条,南北街3条。汉族,以农为主。有李、张、谢、刘、胡、孙、苏、黄、智、曾、袁、启13姓,李姓最多。为李堤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明嘉靖间(15221566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临堤口,遂名李堤口。

梁堤头镇杨道口

位于曹县城南21.1公里,梁堤头镇政府东北2.4公里,西临引黄干线。村东西230米,南北98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宋、李、刘、赵4姓,宋姓最多。属杨集村民委员会。据《宋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宋氏自山西洪洞迁曹邑南宋楼,清光绪间(1875-1908年)分支于梁提头,民国十九年(1940年)迁此因建村于杨集村南,黄河故堤道口处而得名。

梁堤头祝口

位于曹县城南26公里,梁堤头镇政府南5.1公里,西200米靠聊(城)商(丘)公路。村东西480米,南北340米,有东西、南北街各2条,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特产冬季香椿芽已达30年之久,年产量30万公斤,注册品牌为“祝香棒芽”。现已成为鲁西南香芽最大的生产基地。有祝、曹、万、赵、王、姜刘、马、杨、卢、李、杜、徐、范、田、余、陈、姬18姓,祝、曹2姓最多。系祝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祝赵族谱》载祝氏原系祝赵复姓。明洪武间(1368-1398年),祝赵始祖兖钟公自陇西迁鲁居曹邑东南三十五里祝口。后裔分为祝、赵二姓。清道光间(1821-1850年),十七世祝公讳九州迁此,名南祝口,后改为今名。

朱洪庙镇傅堤口

位于曹县城南20.4公里,朱洪庙镇政府北600米。村东西260米,南北2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全系傳姓。属袁庄村民委员会。据《傳氏族谱》载:元末,傳氏祖讳友德随明太祖定鼎中原,屡建战功,初封川候,进封颍国公。明建文间(13991402年),其子保燕王征伐。功成后自杨山迁居曹邑南傅堤口。1958年修水库移此,仍名。

青堌集镇毛路口

位于曹县城东南25.7公里,青集镇政府西南7.8公里。东画150米,南北150米,聚落呈方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韩、陈、李3姓,韩姓居多属姬黄庄村民委员会。据《韩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韩氏自山西洪县迁此建村,因傍路口,茅草丛生,故名茅路口,后谐音为毛路口。

青堌集镇王堤口

位于曹县城东南28.5公里,原南李集政府西北2.4公里。东西300米,南北2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王、石、孙、仓、苗、杨、程、彭9姓,王姓最多。属孙庄村民委员会。据《王氏家谱》载:明嘉靖间(1522-1566年),王氏自山西洪洞迁山东嘉祥城南二十八里申村。三世祖讳行,复迁曹县火神台。清乾隆间(1736-1795年),十七世从火神台迁此,因村居堤口之侧,遂以命村王堤口。

青堌集镇赵堤口

位于曹县城东南29.4公里,原南李集乡政府北2.8公里,太行堤南侧,济(宁)商(丘)公路东0.3公里。东西420米,南北38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赵、张、王、于、郭、牛、全、刘、邹9姓,赵姓最多。属曾楼村民委员会。据《赵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赵氏由山西洪洞迁古雄镇(今菏泽)万柳村。明中期,祖旭太迁此建村,因临黄河提堤口而名村赵堤口。

楼庄镇老黄水口

位于曹县城西25.6公里,楼庄镇政府北4.2公里,贺李河南0.5公里。聚落呈方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黄、王2姓,黄姓最多。为老黄水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黄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黄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曹县城西五十里许黄河口处,得名黄水口。后有族人分支另建新村,遂改称老黄水口。

楼庄镇黄水口

位于曹县城西25.4公里,楼庄镇政府东200米,许(河)单(店)公路南侧。聚落呈南北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黄、王2姓,黄姓最多。为黄水口村民委员会驻地。名称来历参见老黄水口条。1958年族人于老黄水口分支迁此建村,仍称黄水口。

魏湾镇鲁道口

位于曹县城西北20.6公里,魏湾镇政府西北2.5公里。东西180米,南北21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鲁、范、杨3姓,鲁姓最多。为鲁道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鲁氏家谱》载:明初,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曹邑西北四十五里定居,因建村于黄河堤道口处,故名鲁道口。

魏湾镇韩口

位于曹县城西北14.7公里,魏湾镇政府东3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白花河南0.2公里。村东西420米,南北3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村南有小学1处。汉族,耕以农为主;有韩、梁、范3姓,韩姓居多。为韩口村民委员会驻地,韩口、王家庄2个自然村。据《韩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韩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安陵集,后分支于曹县西北三十里许,因建村于牛郎堤口,故命村韩口。

魏湾镇曹道口

位于曹县城西10.1公里,魏湾镇政府东南8,4公里。东西180米,南北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曹、史、刘、潘、王、张、鮑7姓,曹姓居多。属曹新庄村民委员会。参见曹新庄条。因其处于黄河道口而得村名。

常乐集镇康口

位于曹县城西北28.1公里,常乐集镇政府西南4.8公里。村东西260米,南北2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马、董2姓,马姓最多。属马楼村民委员会。参见前条马楼村《马氏家谱》。清雍正间(1724-1735年),马氏十四世祖讳延赞从安陵迁此。此处原为黄河渡口,因系糠麸交易之地而得名糠口,谐音为康口。

郑庄街道孔道口

位于曹县城西5.6公里,郑庄街道政府西北4.8公里。东西800米,南北5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南北街各1条。全村2571人,汉族,面积3.46平方千米,以农为主;村以孔姓为多。为孔道口北、西、东3个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孔氏家谱》载:元末,孔氏五十三世祖讳溢自宁陵县大孔集迁居磐石镇姜街。明洪武四年(1371年),五十六世祖讳希贤迁城西十里许平山岗建村。因村邻太行堤道口,故名孔道口。鲁西南早期共产党员,齐鲁“四・五”烈士孔庆嘉出生于该村。

说说曹县因“口”得名的村庄

说说曹县因“口”得名的村庄

郑庄街道谢道口

位于曹县城西南11公里,郑庄街道政府西南6.5公里。东西250米,南北50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街、南北街各1条。全村989人,汉族,面积1.49平方千米,以农为主;有谢、项、石、张、仝、周、李、王等姓,项姓最多。为谢道口村民委员会驻地。据《谢氏家谱》载:明万历间(1572-1619年),谢氏五世祖讳敬从谢滩迁来。因建村于大堤道口附近,因以命村谢道口。

郑庄街道王庄口

位于曹县城西南9.8公里,郑庄街道政府西南5.2公里。东西200米,南北12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王、李等姓,王姓最多。属王胜普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吴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命村吴小冈。后有王氏十三世祖自郓城迁此,为吴氏佣耕。清顺治三年(1646年),吴氏犯抄,其土地庄园为王氏所有,遂改村名王庄口。

郑庄街道苏道口

位于曹县城西南4公里,郑庄街道政府四北3公里。东西400米,南北3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全村485人,汉族,耕地623亩,以农为主;苏姓为多。属苇园村民委员会。据《苏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兵部尚书兼督察御史苏公讳祐字元,率其家人自濮阳迁居于此,建村苏道沟。清光绪间(1875-1908年)因村临太行堤口,改名苏道口。

郑庄街道仝道口

位于曹县城西南3.6公里,郑庄街道政府西北2.8公里。村东西450米,南北3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仝、张、刘、赵4姓,仝姓最多。属苇园村民委员会驻地。明成化间(1465-1487年),五世祖讳怀洪自本乡仝庄迁此。此处原系路氏建村,名路楼。因北临太行堤道口,故更名仝道口。

作者:孙智敏,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

说说曹县因“口”得名的村庄

2021年8月12日作者参加曹县政协十三届第十九次常委会议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728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