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上一次还是在2006年,贾平凹凭借《秦腔》一举拿下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在茅盾文学奖获奖排行榜上,陕西便以4名作家占据第二,第一是河南,6名。

只是,自此之后的第八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陕西作家颗粒无收。曾获过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凌力也先后去世,陕西文坛“损兵折将”。

正是此种背景下,陈彦携《主角》斩获茅奖!

陕西作家又一次冒尖,让文学大省再次成为“主角”。

01

《主角》之前

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必须是13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使得茅盾文学奖本身难以摆脱争议,即便如此,茅奖依然不失为国内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自2011年起,港商李嘉诚赞助后,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陕西作家,之于茅盾文学奖,有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架势。

1988年,路遥、凌力两人一起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揽入怀中。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路遥先生名气很大,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相对于路遥,女作家凌力在文学圈外的知名度就逊色了不少。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1942年2月出生于陕西延安的凌力,1965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事导弹工程技术工作十二年后,197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开始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凌力获茅奖的作品是后改编成同名影视剧、由邓超、霍思燕主演的《少年天子》。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插一句,1992年11月17日路遥英年早逝,2018年7月18日,凌力因病在北京逝世,陕西最早两位茅奖获得者先后去世。

当然,因为凌力主要生活经历是在北京,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并没有很明显的陕西印记,所以也有人不把她归入“陕西作家序列”。

1994年,陈忠实又凭借着《白鹿原》(修订本),再次为陕西摘得茅奖。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连续两届三人获奖,三部长篇小说让人们看到了陕西文学大省的实力和功底。

这不是偶然的。也正是那一时期,1993年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京夫《八里情仇》、程海《热爱命运》不约而同被京城五家出版社推出,在全国文坛引起震动,“陕军东征”说法由此得来。

只是,好景不长,“陕军东征”热持续整整一年,正如作家高建群后来回忆:“在那之后,文学彻底疲软,而进入21世纪后,文学又被边缘化,从此再也没有翻起身,所以我说这叫最后的辉煌,这是令人怀念的文学的全盛时代。”

不管“最后的辉煌”之后,文学还能不能再翻起身,但这个时代,依然需要严肃文学的伴行。

在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里,茅奖的存在, 更多了一分价值和意义。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2006年,贾平凹以《秦腔》成为第四个拿到茅奖的陕西作家。

时隔13年之后,陈彦携《主角》为陕西文坛再添一座茅盾文学奖。

至此,陕西人也可以像河南一样,大方地伸出一只手,1、2、3、4、5,细细地掰着手指头向外人介绍5位茅奖陕西作家了。

02

陈彦与《主角》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陈彦

在当代文学界,陈彦,是一位作品比名字更具知名度的大家。

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出自他之手,前不久网络传出张嘉译在西安街头拍戏的剧照,这部戏也正是改编自他的小说《装台》。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事实上,陈彦常在幕后。他的本行,是戏剧。

无论在戏剧界还是当代文坛,陈彦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

陈彦,陕西镇安人。1979年,16岁的他学习改编了舞台剧《范进中举》,这算是在戏剧创作上的牛刀小试。

17岁,在《陕西工人文艺》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爆破》,按陈彦自己的话说,“我的文学梦一经点燃,就再没熄灭过”。

后来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20余年,从编剧到团长、从团长到院长,再成为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与文学的缘越结越深,收获了众多中国戏剧界顶级奖项——三次获“文华编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多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他还是首届“中华艺文奖”获得者。

2011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了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这部戏包揽了所有戏剧作品国家级奖项,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部戏创作中,因为到手的素材动用太少,弃之可惜,时隔两年,在秦腔现代戏的基础上,陈彦再度创作提升,于是,便有了同名长篇小说《西京故事》。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西京故事》之后, 2015年又推出了《装台》。

《装台》出版后,被评为“2015中国好书”文学艺术类第一名。“我就有些手痒,像当初写戏一样,想‘本本折折’地接着写下去。但也有了压力,不知该写什么”。

文艺批评家李敬泽就建议:“从《装台》看,你对舞台生活的熟悉程度,别人是没法比的。这是一座富矿,你应该再好好挖一挖。写个角儿吧,一定很有意思。”

在文艺团体工作了几十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写“角儿”不难。

于是,才有了《主角》。

《主角》的主角叫忆秦娥。一九七六年她出场时,还不到十一岁。姐妹俩,她排行老二。 父母亲更希望她们能招引来一个弟弟,因此,姐姐取名叫来 弟,她叫招弟。招 弟对上学兴趣不大,上完学还得回来放羊,倒不如早早回家放羊算了,她想。论条件,县剧团招收演员,是应该让她姐去的,她觉得她姐比她漂亮、灵醒 。可家里觉得姐姐毕竟大些,还有用场,就硬是把她送了去。她舅胡三元是剧团的敲鼓佬,觉得外甥女唤招 弟太土气,就给她改了第一次名字,叫易青娥。这个名字,也是因为省城剧团的大名 演叫李青娥,才照葫芦画的瓢。后来,易青娥还果然出了名,又被剧作家秦八娃改成忆秦娥了。也许是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又有点意思,忆秦娥竟然从此就爆得大名,一步步走向了“塔尖”,终成一代“秦腔皇后”。

《主角》描述了主人公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的人生际遇,并通过她反映了秦腔起起落落的历史,描绘了一幅复杂世相的宏阔画卷。

陈彦创作的戏剧大多取材于底层生活,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但同样为小人物立传,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主要关注乡村,陈彦则更专注于城市叙事。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陈彦所著三部长篇小说

陈彦的三部长篇小说中,《西京故事》已改编成电视剧并上星播出,《装台》目前正处于拍摄当中。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03

《主角》之后的思考

现如今,5位陕西作家一起凑成了这样一幅茅奖场景——

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位“少年天子”,他站在“白鹿原”的戏台上,吼一声“秦腔”,演一回“主角”。

这些年,文学圈外的人总乐于追寻一个问题:为什么获得茅奖的多为河南和陕西作家?

简书上有人总结,是陕北的粗犷豪放,关中的深沉厚重,陕南的内敛细腻,让三个区域的陕西作家们用不同的文学气质书写着他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

也曾有评论认为,这是中国严肃文学创作更需要厚重黄土与乡土文化的原因。

陈彦的作品,可能又属于另一个类型了。《装台》《主角》等,显然打破了此前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那种深刻的乡土感。

当然,领先,并不意味着形势一片大好。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正如前文提到,陕西作家能够在1988年和1994年连续蝉联两届茅奖,中间穿插着“陕军东征”的短暂辉煌。而后就进入了持续的低迷,直到“老将”贾平凹2006年又捧得茅盾文学奖,这一期间则是“陕西文学后继无人”的深深忧虑。

2004年9月,《文艺报》发表《陕西文学:寻找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文章指出,陕西青年作家的“断代”现象,与陕西作为文学大省的称谓不相符,与陕西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地位不平衡。

这篇文章,引起了文学界对陕西作家“断代问题”的思考。

2017年,曾有媒体将类似问题抛到了陈彦的面前,他是这样回答的:

陕西是文学大省,前辈很强,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一长串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家来,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已有重要位置,面对未来,大家又总是很担心,怕接续不上。陕西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根据我过去工作上的了解,我以为陕西文学的后续力量依然是强有力的,并且处在发散状态,风格面貌也异样多变,以现在的阵容,在全国仍然是一支像样的队伍。如果说有差距,我觉得青年作家没有老一代作家注重生活的浸泡,没有老一代作家关注现实,关注脚下的土地,他们对形式探索得更多一些,而对文学本质的探究,尚不够倾心专注。青年作家需要进行两个要害建设,一个是下苦功夫读书,一个是下苦功夫读生活。作家的阅读量不够,那是一件很要命的事,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还有一个说烂了的话是:要给人一瓢水,你就须得有一桶水。再就是作家身心在场的读生活,尤其要强调心灵的在场,如果只靠别人组织,即就是拉起一面旗子,一成数十人地浩浩荡荡“下去”,不去深入咀嚼,长此以往,也是会让“生活”变得怪诞起来的。

当代文坛,陕西大家频出。虽然不能单就茅盾文学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学实力高低的评判标准,但在陈彦获奖后,陕西文学无疑又将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陕西作家在全国范围内竞争力,也难免要引起网友热议。

陈彦《主角》斩获茅盾文学奖,5位陕西籍作家凑成了一幅茅奖场景……

2019年,陈彦离开生活三十年的西安来到北京,担任中国剧协副主席。谈到未来的创作规划,是偏重戏剧还是小说?他对媒体表示:“国外很多小说家也是戏剧家,戏剧家也是小说家。什么题材适合写什么,就写什么?眼下可能对小说会偏重一些,才写上瘾嘛。手头倒是有两个题材,还在准备材料阶段,酿酒发酵吧,兴许写出来还有点意思。”

陈彦说

1.无论城市、乡村,人都在向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蜕变。因为我们太熟悉三四十年前的农村、城市。正因为还有诸多问题存在,文学干预生活的力量就不会减弱。作家在这块热土上还大有可为。

2.截至目前,我所创作的作品,基本都以陕西素材为主。包括舞台剧《大树西迁》,写上海交大西迁西安的故事,也是站在陕西的土地上,书写上海这批知识分子的性情、性格、困惑与奉献的。我说过,不熟悉的东西没法写。不烂熟于心的生活,是压榨不出所需要的精神玉液的。

3.有人说,我总在为小人物立传,我觉得,一切强势的东西,还需要你锦上添花?我的写作,就尽量为那些无助的人,舔一舔伤口,找一点温暖与亮色,尤其是寻找一点奢侈的爱。

4.只有对历史有比较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如果割裂了对历史的学习和认知,我们对当下的把握很可能是浮泛的、短视的。

5.角儿,主角,岂是舞台艺术独有的生命映像?哪里没有角儿,哪里没有主角、配角呢? (摘自陈彦接受媒体采访语录)

转自:八百理

参考资料:中华读书报、当代陕西、中国作家网、青年报等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738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